俞敏洪南极翻车:鸡汤时代真的结束了

2025年11月16号,新东方成立32周年。创始人俞敏洪人在南极,给万里之外正在加班的员工们发了封全员信。信里大谈南极的冰山多美、自己感悟多深、新东方的未来多光明。

图片

结果信刚发出去,评论区就炸了锅。

北京的新东方老师刚下课,正在地铁上被挤成相片;武汉的老师抱着电脑在出租屋里改PPT;上海的老师盯着工作群,晚饭都顾不上吃。他们手机上弹出老板的南极来信,第一反应不是感动,是恶心。

“老板在南极看企鹅,我在出租屋看Excel,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发这玩意儿还不如发个红包实在。”

“今夜,我们都是南极人——被冻成狗的那种。”

图片

俞敏洪估计万万没想到,自己一番肺腑之言,被当成了虚情假意。这位农民出身、住过地下室、贴过小广告、经历过行业灭顶之灾还能爬起来的企业家,一夜之间成了"不知民间疾苦的老资本家"。

不得不说, 这次,俞敏洪被骂得这么惨的直接原因。不是因为他去了南极,也不是因为他有钱,而是因为严重的“时空错位”和“情感隔离”

如果是十年前,这封信可能还会被传颂为“大佬情怀”。但现在是2025年,这封信就是一碗掺了沙子的鸡汤,喝下去不仅不补,还硌牙,甚至有点反胃。

以前叫“教父”,现在叫“老登”:人心为什么变了?

这件事最让我唏嘘的,不是俞敏洪的操作失误,而是评论区里的那种戾气,或者说是大家心态的彻底转变。

倒退个七八年,俞敏洪是谁?那是“励志教父”。

你看过《中国合伙人》吧?那个土鳖、倔强、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成东青,原型就是他。大家知道他出身农村,插秧割麦子长大的;知道他考了三次大学才考上北大;知道他为了办个培训班,在大冬天拎着浆糊桶满大街贴小广告,被城管追得满街跑;知道他为了请人办事,把自己喝到胃出血送进医院。

那个时候,大家看俞敏洪,眼里是有光的。为什么?因为大家觉得:他是我们的一员,他能成,我也能成。 那个时候经济在往上走,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潜力股,老板吃肉,我跟着喝汤,只要我努力,过几年我也能吃肉。

所以,那时候老板谈情怀,大家是信的。因为那个“大饼”,它是真的有可能落到自己嘴里的。

但现在呢?这几年发生了什么,不用我多说,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经济进入调整期,机会变少了,内卷变严重了。以前是“努力就能改变命运”,现在很多人感觉是“努力只能勉强维持生存”。

在这样的环境下,普通打工人最在乎的是什么?

是房租涨没涨,是下个月房贷能不能还上,是万一裁员了去哪找工作,是这顿外卖能不能省两块钱配送费。

这时候,你再跟他谈“南极的冰山”,谈“辽阔的远方”,谈“奋斗的意义”,那就是在嘲讽。

图片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大家对“精英”和“成功人士”越来越不耐烦。人们不再把他们看作是“未来的自己”,而是把他们看作是“压榨现在的自己”的人。

这种心态的变化,其实非常真实,也非常残酷。

大家不再相信那个宏大的叙事了。你别跟我说公司未来上市了会怎么样,你先告诉我加班费给不给?别跟我说为了教育事业的星辰大海,你先告诉我年终奖会不会缩水?

这种从“仰视”到“平视”甚至“鄙视”的转变,是俞敏洪翻车的根本原因。他还在用十年前那一套“奋斗逻辑”来给现在的年轻人打鸡汤,结果发现,现在的年轻人早就对鸡汤免疫了,甚至对端着鸡汤的人充满了警惕。

俞敏洪的委屈与资本家的“原罪”

不过说实话,我也挺替俞敏洪感到一点点尴尬的。

平心而论,在中国这批企业家里,俞敏洪算是个体面人。

你想想前几年“双减”的时候,那个惨烈程度。新东方市值蒸发了90%,几百亿没了。换成别的老板,可能早就卷款跑路了,或者申请破产赖账了。

但俞敏洪做了什么?

他退了家长的学费,结清了老师的工资,甚至把新东方校区里那些崭新的课桌椅,一车一车地捐给了乡村小学。那一幕,当时看哭了多少人?大家都说他是“条汉子”,是“体面人”。

哪怕是后来搞东方甄选,也是他带着一帮老师,放下面子,在直播间里像猴子一样吆喝卖大米、卖玉米,硬生生把新东方从泥潭里拉了出来。

从传统道德上看,这人没毛病,甚至可以说很优秀:白手起家,富贵不忘本,遇难有担当。

但是,在劳资关系面前,道德光环是脆弱的。

为什么会这样?

在老板和员工之间,根本不是什么“大家庭”,也不是什么“师徒”,更不是“兄弟”。

这就是一场赤裸裸的交易。

这话说得难听,但这是事实。

员工出卖自己的时间、体力和技能,老板出卖金钱(工资)。这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

在这场交易里,有一个核心概念叫做“主观价值论”。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同样一个东西,在不同人眼里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在俞敏洪眼里,**“新东方32周年”这个时间点,价值连城。**他看到了自己奋斗的半辈子,看到了企业的辉煌,看到了南极冰山那种宏大叙事带来的精神升华。这对他的主观价值来说,是无价之宝。

但是,在那个加班的员工眼里呢?

“新东方32周年”对他来说,可能只意味着:今天要多写两个PPT,要配合发朋友圈点赞,要听老板废话半小时。这对员工的主观价值,不仅是零,甚至是负的(因为占用了休息时间)。

员工现在的主观需求是什么?是休息,是钱。

经济学还讲究一个“时间偏好”。

资本家(老板)通常时间偏好低,他们愿意延迟满足,愿意为了十年后的收益,现在忍受痛苦,或者把钱投进去冒险。

而打工人,尤其是工资不高的年轻人,通常时间偏好高(这不是贬义,是生存压力逼的)。他们需要现在的满足,月底的房租不能拖到下个月,今天的晚饭不能等到明年吃。

俞敏洪的信,犯了一个最大的忌讳:试图用自己“低时间偏好”的宏大愿景,去强行置换员工“高时间偏好”的现实需求。

他说:“我们要看长远。” 员工说:“我下个月房租还没着落。”

他说:“南极很美。” 员工说:“我今晚地铁很挤。”

这就是交易的不对等。老板觉得自己给了员工精神财富,员工觉得老板在空手套白狼。

图片

没错,俞敏洪承担了巨大的风险,他身家蒸发百亿的时候,员工并没有跟着负债。这是他作为老板应得的收益(或者亏损)。这一点要承认。

但是,现在的舆论环境把这个逻辑搞混了。

前几年社交媒体确实有一种倾向,把所有资本家都描绘成吸血鬼。这就导致了不管老板是不是真的承担了风险,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只要你在享受而我在受苦,那你就是有罪的。

这种情绪是非理性的,但它是真实的社会力量。

俞敏洪这次翻车,就是因为他低估了这种情绪的力量。他以为自己还是那个可以一呼百应的“洪哥”,却忘了在经济寒冬里,大家只想抱团取暖,不想听那个穿着貂皮大衣的人喊口号。

再来聊聊这封信的内容本身。

如果这封信是发在二十年前,绝对是满分作文。那时候大家都爱看《读者》、《意林》,都爱听马云讲“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那时候的逻辑是:痛苦是成功的燃料。

但现在的逻辑变了。现在的年轻人发现:痛苦就是痛苦,痛苦不一定能换来成功,甚至大概率只能换来颈椎病和腰间盘突出。

当“努力=回报”这个链条出现卡顿甚至断裂的时候,任何歌颂苦难、歌颂奋斗的话术,听起来都像是骗局。

这几年翻车的老板不止俞敏洪一个。

这就好比那个去热气球上谈诗和远方的地产大佬,还有那个在洱海边开“修心大会”的互联网巨头。

员工心里想的是:“你修仙,我先疯。”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老板们的这些行为,缺乏了最重要的一个东西:共情

什么叫共情?

共情不是说你在南极喊一句“大家辛苦了”。那叫客套。

真正的共情是:我知道你在受苦,所以我不好意思在我享乐的时候大声嚷嚷。

哪怕你真的想鼓励员工,哪怕你真的想庆祝32周年,你发个全员信说:“兄弟们,今年大环境不好,大家辛苦了。我在南极,虽然回不去,但我决定给每位员工多发200块钱过节费,大家买杯奶茶喝。”

哪怕只有200块!

只要有这200块,那南极的冰山就是真的美,老板就是真的亲。

因为这代表了老板愿意把他的“快乐”折算成你需要的“实惠”。这就是最朴素的“利益共享”。

没有利益共享的“精神共鸣”,就是流氓逻辑。

现在的年轻人其实很务实,也很可爱。他们不仇富,他们仇的是“为富不仁”或者“富而装逼”。

而俞敏洪这次的问题在于,他在一个不需要“买命”的时刻(只是个周年庆),试图用“空头支票”(情怀)来索取员工的情绪价值。

这就好比你去饭店吃饭,吃完了不给钱,跟老板说:“老板,你这菜做得真好,我不给钱了,我给你写首诗吧,赞美一下你的厨艺。”

老板不拿盘子扣你脸上才怪。

经济寒冬下的“情绪过敏”

当然,我也得说句公道话。俞敏洪这次被骂,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大家都憋屈太久了,需要一个宣泄口。

这几年,谁的日子都不好过。

老板日子不好过。你看统计数据,倒闭的小老板、背债的创业者如过江之鲫。能活下来的企业,那是真的在如履薄冰。俞敏洪能把新东方带出泥潭,已经很牛了。

员工日子更不好过。裁员、降薪、加班、不敢请假。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火。

这时候,俞敏洪撞枪口上了。

他那张在南极的照片,那封文采飞扬的信,成了一个完美的靶子。

这是一种集体性的“情绪过敏”。以前这种事大家笑笑就过去了,现在不行,现在一点火星子就能炸。

这种社会情绪是很危险的。它会让劳资关系变得极度紧张。

员工觉得老板都在剥削,老板觉得员工都不懂感恩。双方变成了敌人,而不是合作者。

从经济学来看,这是双输。因为只有合作才能创造财富,对抗只会增加内耗。

如果老板们都被骂怕了,都不敢说话了,甚至不敢开公司了,那就业岗位只会更少。如果员工都心灰意冷了,那是摸鱼摆烂,企业的效率只会更低。

总之,那个讲情怀、画大饼、大家一起做梦的时代,可能真的过去了。

现在是“现实主义”的时代。

希望俞敏洪回来之后,少写点信,多发点钱,或者哪怕让员工早点下班。

毕竟,南极虽美,太冷了。 人心本来就凉,别再让人心更寒了。

只有先把员工的心捂热了,你们才能一起划船去更远的地方,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