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会垮吗?判断标准是什么?
俄罗斯杜马预算委员会主席马卡罗夫警告说,俄罗斯可能会重演苏联的命运。
苏联的崩溃不是因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而是因为国家没钱了,这种情况可能会在俄罗斯重演。
他强调,我们几乎已经破产了。
历史上,有无数政权因为财政危机而导致崩塌。
这个逻辑链条非常清晰,也特别符合我们的直觉。
我们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打仗嘛,说白了就是烧钱。
国家财政扛不住了,前线自然就崩了,政权可不就危在旦夕了吗?这几乎成了一个“常识”。
但是,我们要来挑战一下这个“常识”:一个国家的财政危机,真的必然导致政权危机吗?
一个反常识的案例
要挑战一个常识,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反例。
这个反例,你已经替我找到了,就是委内瑞拉。
按理说,如果要比谁更“穷”,谁的财政更“破产”,今天的俄罗斯在委内瑞拉面前,那可能都得算是个“富裕国家”。
委内瑞拉的经济崩到什么程度?我们都听说过那些故事,货币贬值得论斤卖,通货膨胀率是天文数字,商店货架上空空如也,老百姓连基本的生活物资都难以保障,甚至最严重的时候整个国家民众瘦了十几斤,因为吃不饱了。
这财政危机,够深重了吧?按照我们刚才那个“常识”,马杜罗总统的位子,应该早就被愤怒的民众给掀翻了。
但结果呢?马杜罗依然稳坐钓鱼台。
国内的反对派闹过,美国也制裁过,甚至还支持过“临时总统”,各种手段都用上了,但马杜罗政权就是没垮。
这就奇怪了。
一边是经济数据上远没到崩溃地步,但被很多人预言要垮的俄罗斯;另一边是经济已经事实上崩溃,但政权依然屹立不倒的委内瑞拉。
这说明什么?说明从“财政危机”到“政权危机”,中间一定还缺了某个关键的环节。
这个环节,比钱本身更重要。
我们再把视野拉长一点。
看看我们自己的历史。
从秦到清,几千年里,哪个朝代的老百姓是天天都能吃饱饭的?恐怕不多。
大部分时间里,广大民众都处在一种“吃不太饱”的半饥饿状态。
按照现代标准,那妥妥的都是生存危机。
但为什么很多王朝都能绵延数百年?而有些看起来国库充盈的朝代,比如隋朝,却二世而亡?
很显然,“穷”或者“富”,本身并不能直接决定一个政权的生死。
因为“穷”和“富”,它是一个相对概念,更是一个主观感受。
人类是一种极度坚韧的生物,我们甚至可以在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下,依然选择支持现有的秩序。
还有另一个反例是,孟加拉国。
去年孟加拉国的总理被逼跑到印度去避难了,她的政权崩溃了,但在她任上,长期推动了孟国的市场化发展,现在的孟加拉国,正处于一个经济快速增长,民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阶段。
但是,仅仅因为公务员招录政策,她就完了,
你看,哪怕国家经济在快速发展,也一样会有政权危机出现。
那真正的决定性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观念
说到这儿,我就得请出我书架上的一位老朋友了,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掌门人,米塞斯。
他在他的煌煌巨著《人的行动》里,说:“人的行动,是由观念决定的。”(不看人的行动,永远生活在思想的黑夜)
什么意思?
米塞斯认为,我们人所做的一切事情,从早上起来刷牙,到选择跟谁结婚,再到发动一场战争,都不是凭空发生的,也不是简单地被外部环境所决定的。
我们的一切行动,都源于我们头脑中预先存在的一套“观念”系统。
这个“观念”,就是我们对世界万事万物的看法、理论、信仰、和价值判断的总和。
它就像一台电脑的操作系统,而我们的身体、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拥有的财富,这些都只是硬件。
是操作系统,在指挥硬件该如何运行。
打个比方。
同样是面对一桌子菜,一个相信“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人,可能会大快朵颐;而一个相信“健康生活,自律是福”的人,可能就会选择吃七分饱,多吃蔬菜。
你看,外部的“菜”是一样的,但因为头脑里的“观念”不同,最终的“行动”就完全不同。
现在,我们带上米塞斯给我们的这副“观念”眼镜,再回来看国家大事。
一个国家的政局,说白了,就是这个国家里成千上万、甚至上亿人的“行动”汇集起来的结果。
那决定这个结果的,必然是这个社会中,大多数人头脑里的那个主流“观念”。
一个政权能够稳定,不是因为它让所有人都吃上了山珍海味,而是因为它成功地塑造并且维护了一套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观念”。
这套观念,解释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生活,以及我们所受的苦难有什么意义。
当这套“观念”坚如磐石的时候,财政危机就只是一个技术问题。
大家会觉得,这是我们为了一个更宏大的目标,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我们是在“为国分忧”,我们是在“共克时艰”。
而当这套“观念”的根基动摇,甚至崩塌的时候,财政危机就不再是技术问题了。
它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每一分钱的损失,每一次物价的上涨,都会被解读为“政权无能”或者“政权邪恶”的证据。
这时候,危机就来了。
关键是如何“归因”
好,理论说完了。
现在,让我们用“观念”理论,分析一下俄罗斯。
俄罗斯经济困境,是真的吗?当然是真的。
战争是吞金巨兽,西方制裁也是实实在在的。
俄罗斯老百姓的日子,肯定比战前要难过。
但是,这重要吗?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另一个问题,经济数据无法回答的问题:
俄罗斯的大多数民众,是如何“归因”他们今天所面临的困境的?
你看,归因,这又是一个观念问题。
同样是“我变穷了”这个事实,归因不同,后续的行动就会天差地别。
这里面,就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归因路径,或者说,两种平行的“观念脚本”。
脚本A:“堡垒俄罗斯”的悲情与光荣。
在这个脚本里,故事是这样讲的:
“我们伟大的俄罗斯,从苏联解体后就一直被西方欺辱。
他们承诺北约不东扩,结果呢?五次东扩,大炮都架到我们家门口了!乌克兰,本来是我们的兄弟,现在却成了北约插向我们心脏的尖刀。
我们发动‘特别军事行动’,是被逼无奈,是为了捍卫我们民族的生存空间,是为了子孙后代不再受欺负。”
“现在,我们日子不好过了,经济困难了,那是因为整个西方世界,集结了他们所有的力量来对付我们。
我们不是在跟乌克兰打,我们是在跟整个北约打!他们冻结我们的财产,制裁我们的石油,唱衰我们的经济,目的就是要把我们搞垮,让我们像苏联一样再次分裂。”
“所以,我们今天受的苦,吃的亏,都是为了保家卫国。
普京总统,是带领我们对抗西方霸权的坚强领袖。
越是在这种外部压力巨大的时候,我们就越要团结在总统周围。
我们今天勒紧裤腰带,是为了明天能昂首挺胸。
这是我们的新时代卫国战争!”
朋友们,你想想看。
如果大多数俄罗斯人接受的是这个脚本,那么经济困难会带来什么结果?它不仅不会动摇普京的地位,反而会“固化”他的地位。
为什么?因为所有的苦难,都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
每一次制裁,都成了“敌人亡我之心不死”的证据;每一次牺牲,都成了“为国捐躯”的英雄壮举。
在这种“观念”的笼罩下,对政府的任何批评,都可能被视为“通敌”和“背叛”。
人们对强权和秩序的渴望,会压倒对个人生活舒适度的追求。
财政危机?那是我们走向最终胜利所必须爬过的雪山,必须趟过的草地!
脚本B:“被绑架的国家”的觉醒与愤怒。
但是,还存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脚本。
这个脚本可能现在还不是主流,但它就像一个幽灵,在俄罗斯的社会里徘徊。
在这个脚本里,故事是这样讲的:
“我们本来可以过上好日子的。
我们有广袤的土地,有丰富的资源。
二十多年前,我们以为可以融入世界,成为一个正常、富裕的国家。
但是,发生了什么?”
“那场对乌克兰的战争,真的是必须的吗?我们的小伙子,那些18、20岁的年轻人,为什么要死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他们是为了什么崇高的目标,还是为了克里姆林宫里那一小撮人的野心和幻想?”
“我们的养老金、我们的医疗、我们的教育,这些钱都去哪儿了?都变成了飞向乌克兰的导弹,变成了那些寡头们在海外的游艇和豪宅。
他们告诉我们外面全是敌人,是不是只是为了让我们忘记身边的困境,忘记他们自己的腐败和无能?”
“我们变穷,不是因为美国人太坏,而是因为我们的领导人做出了一个灾难性的决定,把整个国家拖进了一个无底的深渊。
他许诺给我们20年的强国梦,结果却给了我们20年来最高的利率和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战争。”
你看,如果这个脚本开始在人群中传播,并逐渐成为主流“观念”,那情况就完全逆转了。
这时候,财政危机就不再是“光荣的牺牲”,而成了“无能的证据”。
每一个阵亡通知书,不再是英雄的史诗,而成了一场无谓悲剧的控诉。
经济数据上的每一个负数,都在拷问政权的合法性。
在这种情况下,对现有政权的破坏力,才会真正地显现出它的力量。
苏联究竟为何而死?
俄罗斯杜马的官员警告说,俄罗斯可能会重演苏联的命运,因为“国家没钱了”。
这个说法,对,但也不全对。
说它对,是因为苏联末期的财政危机确实非常严重。
计划经济的僵化,与美国的军备竞赛,阿富汗战争的消耗,再加上国际油价的暴跌,确实让苏联的国库空空如也。
但说它不全对,是因为,比国库空虚更可怕的,是人心的“观念仓库”也空了。
苏联建立的基础,是一套宏大的共产主义叙事,一套关于阶级斗争、世界革命和人类终极解放的“观念”。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套观念是有效的,它能解释一切,也能动员一切。
人们愿意为了这个未来的“天堂”,忍受当下的种种匮乏和不公。
但从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开始,这个“观念”的堤坝,就出现了一道裂缝。
人们开始知道,原来“伟大的慈父”斯大林也曾犯下滔天罪行。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那套官方说辞已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严重脱节,官僚特权阶命的固化,让所谓的“平等”成了一个笑话。
而更致命的,是来自外部的“观念”冲击。
通过外部的舆论传播,通过走私进来的西方文学、电影、音乐,甚至一条牛仔裤、一瓶可口可乐,俄罗斯人,尤其是年轻人,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那个世界,也许并不完美,但它充满了活力、自由和物质上的富足。
于是,旧的“观念”被腐蚀了,新的“观念”在萌芽。
人们开始怀疑:我们为之奋斗和牺牲的这个“主义”,真的值得吗?我们走的这条路,真的是通往光明未来的唯一道路吗?
当戈尔巴乔夫搞“公开化”和“新思维”改革时,他本意是想给这台老旧的“苏联操作系统”打个补丁,优化一下。
但他没想到,他打开的是一个潘多拉的盒子。
一旦旧“观念”的虚伪被公开讨论,一旦新的“观念”有了合法传播的渠道,那套旧的操作系统就瞬间崩溃了。
所以,苏联的解体,财政危机是导火索,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真正的原因,是支撑它存在的那个核心“观念”的破产。
人们不再相信了。
当“信”倒了,一切就都倒了。
真正的战场,在人心里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了。
要判断俄罗斯是否会步苏联的后尘,仅仅去看它的GDP数据、通货膨胀率、武器出口额,这些“硬件”指标,是远远不够的。
真正的关键,那个决定性的变量,在于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东西——俄罗斯社会的主流“观念”。
这个“观念”的风向标,现在到底是指向哪边?是指向“团结一致,对抗西方”的“堡垒”叙事?还是在慢慢地、悄悄地,转向“反思战争,追问责任”的“觉醒”叙事?
这才是真正决定俄罗斯未来命运的战场。
这个战场,不在乌克兰的顿巴斯,也不在莫斯科的银行里,而在每一个俄罗斯人的头脑中,在他们的餐桌上,在他们的社交媒体里,在他们深夜的思考中。
一个国家真正的铜墙铁壁,不是它的军队有多强大,也不是它的国库有多充盈,而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头脑里那个共同的、能凝聚人心的“观念”。
当这个观念坚不可摧时,国家就算穷到吃土,也能屹立不倒。
而当这个观念一旦崩塌,再强大的帝国,也会像沙滩上的城堡一样,在观念的潮水面前,瞬间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