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观念的冲突与反思

川普上台后,针对俄乌战争的一系列动作,使俄乌战争在世界舆论场的争议,再次升温。这场在21世纪爆发的军事冲突,不仅在地理上重塑了欧洲的格局,更在思想的维度上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深刻反思。战争的本质是什么?它为何会爆发?又为何会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持续?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隐藏在我们对战争背后的观念之中。

图片

一、现代战争争议的本质:观念的冲突

俄乌战争从一开始就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争议。支持乌克兰的人认为,这是一场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战争;而支持俄罗斯的人则认为,俄罗斯是在维护自身安全与地区稳定。这种争议的根源,不在于战争本身,而在于不同人对世界的理解框架和概念的差异。

战争,本质上是一种观念的冲突。我们对战争的分析,往往基于一系列既定的概念,如“侵略”“主权”“民主”“自由”等。然而,这些概念并非天然存在,而是由人类的思想家构建,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俄乌战争的爆发,正是这些观念冲突的集中体现。

二、核心概念的剖析

(一)侵略与反侵略:主权的争夺

“侵略”与“反侵略”是现代共和制国家观念的产物,基于“国家主权”的概念。在现代国际法中,侵略被定义为侵犯他国主权的行为,而反侵略则是捍卫主权的正当行为。然而,这一概念在俄乌战争中变得模糊不清。

乌克兰认为,俄罗斯的军事行动是对乌克兰主权的侵犯;而俄罗斯则认为,乌克兰的“去俄罗斯化”政策和北约的东扩,是对俄罗斯安全空间的侵犯。这种争议的核心,在于对“主权”定义的不同理解。

如果一个国家主权的内部发生的内战,那是不叫侵略战争的。比如南北战争,或乌东内战,都没有定义为是侵略战争,因为这不涉及到国家主权的概念。

(二)国家主权:现代国家的核心特征

国家主权是共和制的产物。在君主制下,领土被视为君主的私有领地,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主权”。而共和制的国家观念强调,主权属于国家,国家拥有领土完整、司法权、货币权、警察权等核心权力,都是必须掌握在本国政府手里。

在国家主权这一概念下,世界被划分为无数个独立的单元。每一个国家政府内部争斗、司法处置、边境管理,都视为内政,他国不得干涉。

然而,这种主权观念并非没有漏洞。在现实世界中,国家主权往往受到外部力量的干涉。例如,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都可能对国家主权构成潜在威胁。俄乌战争中,乌克兰的主权问题,不仅涉及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双边关系,还受到美国、北约等外部势力的影响。

(三)主权在民:共和制的核心思想

“主权在民”是共和制的核心思想,由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构建。社会契约论认为,人们通过放弃自然权利,形成社会公权力,从而保障社会成员的权利。

主权在民的观念是整个共和观念的核心,即国家是公有的。他对应着君主制中主权私有,这一观念获得了胜利,现在全球绝大部分国家都是共和制。

那么主权在民在战争中会进一步发展成为什么观念呢?因为,这种理论在现实中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所谓的“社会契约”并非真实存在,而是一种想象。共和制国家声称代表全体人民,但这种“契约”是强制性的,而非自愿的。其次,主权在民的观念虽然强调人民的权利,但也带来了更高的税收和更大的国家干预。在俄乌战争中,双方都以“捍卫国家主权”为名,动员全体国民参与战争,这种总体战的模式,正是共和制战争的特征。

图片

(四)国民义务:战争动员的基础

共和制下主权在民了,那么国家主权即是所有人的。当国家主权面临威胁时,那么,所有的国民都有义务参与捍卫国家主权。这是现代征兵制的观念基础。

而在君主制下面,平民是无权分享君主的权力的,那么,捍卫君主的权力,在平民看来,与他无关。

共和制下的战争动员更容易,因为国民认为国家主权与自己息息相关。然而,这种观念也带来了问题。在俄乌战争中,双方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动员,全体国民的生命和财产都被投入战争。这种总体战的模式,使得战争的破坏力极大。而这种动员的基础,正是共和制下的国民义务观念。

(五)总体战

共和制战争下的战争是一种总体战。总体战的观念基石就是共和观念,既然主权是人民的,那么,在战争时是可以将全体所有国民的生命、财产全部投入其中,以追求胜利。比如二战中,苏军伤亡2960万,其中死亡及失踪915万、被俘446万,另外还有约1740万苏联平民死于此次战役中。

现在的俄罗斯,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已经在开始实施粮票制了,即通过货币手段已经将很多俄罗斯人的储蓄搜刮一空了。在共和制下,只要本国还有人,还有国民未被搜刮的财富,还有女人和孩子可以生产军工,那么,你都不能说这场战争败了。这就是总体战的残酷性。

君主制下平民站一边,战争与平民百姓无关。而共和制下,战争时,每一个国民,都是战争的养料,不打光,作为共和制的元首,是不会认输的。

三、对人民主权理论的批判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共和制国家的理论基础,但这种理论在现实中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所谓的“社会契约”并非真实存在,而是一种想象。共和制国家声称代表全体人民,但这种“契约”是强制性的,而非自愿的。

其次,共和制下的税收制度和集权机制导致了更高的税收和更大的国家干预。在俄乌战争中,双方都以“捍卫国家主权”为名,动员全体国民参与战争,这种总体战的模式,正是共和制战争的特征。然而,这种模式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

四、共和制的悖论与后果

共和制虽然强调主权在民,但实际上与君主制并无本质区别,因为国民的选择是被动的。民主手段(如多数决)无法解决这一悖论,反而可能扩大税权和集权。

在俄乌战争中,双方都以“捍卫国家主权”为名,进行战争动员。这种逻辑导致了对外防侵略、对内防分裂的局面。然而,这种局面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共和制下的国家主权观念,使得战争被视为全体国民的事业,从而加剧了战争的惨烈程度。

五、观念对世界的影响

人类的行动,包括战争,本质上是精神活动的结果,依赖于概念架构和语言系统。现代共和制国家的观念体系是由卢梭等思想家构建的,这种观念体系塑造了现代世界的政治格局和战争形态。

俄乌战争是一场典型的共和制国家战争,其根源在于国家主权和人民主权理论。这种观念体系虽然强调主权在民,但也带来了高税收、集权和总体战等后果。战争的爆发,正是这种观念冲突的集中体现。

六、自由主义:和平与繁荣的希望

在对共和制国家观念体系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由主义的价值。自由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主张最小化的国家干预,尊重市场机制和个人选择。这种观念与共和制的集权和强制性形成鲜明对比。

自由主义认为,真正的和平与繁荣并非来自国家主权的争夺,而是源于个体之间的自愿合作与互惠互利。在一个自由主义的框架下,国家的角色被重新定义为保护个体权利的“夜警国家”,而非干预一切的全能政府。这种理念不仅能减少战争的动机,还能通过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

俄乌战争的悲剧提醒我们,共和制国家观念体系的悖论和缺陷可能导致巨大的灾难。而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更加尊重个体权利和自由的观念,才是实现和平与繁荣的正确路径。只有当国家回归到保护个体权利的本职,减少对国民生活的强制性干预,人类社会才能真正走向和平与繁荣。

七、总结:观念决定世界

俄乌战争是一场典型的共和制国家战争,其根源在于国家主权和人民主权理论。共和制的悖论,指出其可能导致的高税收、集权和总体战等后果。文章强调,观念决定了世界,现代战争的形态与这些观念密切相关。

通过对俄乌战争背后观念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到,战争并非不可避免。观念的冲突导致了战争的爆发,而观念的转变也可以带来和平。自由主义,作为尊重个体权利和自由的观念体系,才是实现和平与繁荣的正确选择。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重新审视这些观念,只有正确的观念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世界才能寻找到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以避免未来的战争,走向一个更加自由、和平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