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一场双输的道德困局
当我们谈论俄乌战争时,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幅清晰的黑白画卷:一边是侵略者,另一边是正义的保卫者。这当然是事实,俄罗斯的入侵行为在国际法和道义上都站不住脚。然而,如果我们换一副更精密的眼镜,用伦理学的标尺去仔细丈量这场战争的每一个细节,画面或许会变得复杂起来。
今天,我们就来扮演一位冷静的分析师,暂时放下激烈的情感,引入一个古老而深刻的理论工具——“正义战争理论”(Just War Theory),特别是其中的核心标尺:“相称性原则”(Proportionality),来看看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这场冲突更深层的道德困境。
一把道德的尺子:什么是“相称性原则”?
“相称性原则”,说白了,就是一个关于“值不值得”的道德算术。它要求任何军事行动所追求的“善”(比如保护国家主权),必须能够抵消其造成的“恶”(比如生命损失和财产破坏)。如果为了实现一个目标,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了目标本身的价值,那么这个行动在道德上就是“不成比例”的,也就是不正当的。
为了让这把尺子更精确,哲学家们给它设计了两种刻度:
- **窄刻度:针对“有过错者”的伤害。**这把尺子衡量的是对侵略方士兵造成的伤害是否合理。简单来说,一个持刀的匪徒冲进你家,你为了自卫而伤害甚至杀死了他,这在道德上通常被认为是“相称的”。因为是他主动放弃了自己“不被伤害”的权利,所以他事后没法抱怨,也没资格要求赔偿。同理,在战场上,乌克兰士兵抵抗和消灭入侵的俄罗斯士兵,在“窄刻度”上是合理的自卫行为。
- 宽刻度:针对“无辜者”的伤害。这把尺子衡量的是对那些没有直接参与侵略的无辜者造成的伤害。这包括敌国的平民,也包括自己国家的平民。这里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电车难题”:一辆失控的电车即将撞向五个人,你拉动一个拉杆,就能让电车转向另一条只有一个人的轨道。牺牲一个无辜者以拯救五个,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选择,是“相称的”。但关键在于,那个“更大的善”必须显著地超过造成的“恶”。
用这把双刻度的尺子去衡量,俄罗斯的侵略行为无疑是“不相称”的,因为它从一开始就缺乏正当理由。那么,乌克兰的卫国战争呢?
当保卫者成为吞噬者:乌克兰的道德困境
问题恰恰出在第二把尺子——“宽刻度”上。乌克兰在保卫国家的过程中,对无辜者造成的伤害,是否也变得“不成比例”了?
这里的“无辜者”有两个群体。第一类,是被乌克兰炮火波及的、生活在俄占区的平民。但更触目惊心,也更具争议的,是第二类无辜者——乌克兰自己的公民。
战争爆发之初,乌克兰禁止了18至60岁的男性离境,并将他们强征入伍。起初,志愿参军者络绎不绝。但随着战事的惨烈和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从志愿到强制: 到了2023年底,一名乌克兰军警无奈地向媒体承认:“已经没有志愿者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称为“公交化”(Busification)的现象——征兵人员像抓捕牲口一样,在街头、公交站随机拦截男性,强行塞进小型巴士送往前线。这个词甚至成了乌克兰2024年的年度词汇,其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与哀嚎。
- 人民的躲避: 为了躲避强制征兵,乌克兰人创建了大量的社交通讯群组,互相通报征兵人员的位置,仅基辅的一个群组就有近25万成员。成千上万的男性冒着生命危险试图逃离国境。这已经不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更像是一场国家机器与普通民众之间的“猫鼠游戏”。
- 国家的冷酷: 乌克兰作家叶夫根尼娅·别洛鲁塞茨在她的文章中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女人们把丈夫藏起来,而国家机器甚至不再放过癌症或艾滋病患者。一位乌克兰医生这样说道:“我们正在吞噬自己。被俄罗斯炮击,与俄罗斯交战,现在又与那些认为我们不能有任何质疑的人交战。”
从道德上讲,一个国家为了自卫,强迫一个不愿参战的父亲离开他的妻儿,将他送上一个存活率极低的战场(据《金融时报》报道,一些前线新兵的伤亡率在几天内高达50%-70%),这与绑架一个路人为你挡子弹,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我们通常认为,你可以勇敢地为他人牺牲,但这是一种高尚的选择,而不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强迫他人为你冒巨大的生命危险,本身就是对他人权利的侵犯。
“不惜一切代价”的逻辑陷阱
有人可能会辩解说,这是为了拯救整个国家这个“更大的善”而做出的必要牺牲,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但这个逻辑是危险的。想象一下,一个岛上有1000人,面临着一个新统治者的征服。现任岛主是否有权阻止其中三分之一的人逃离,并强迫他们战斗至死?这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么任何一个掌权者都可以用“集体利益”的名义,将一部分人当作可以随意消耗的“材料”。
更根本的问题在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多次宣称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不惜一切代价”。这种表态,实际上是从根本上否定了“相称性原则”。它就像那个电车难题中的扳道工,但他决定拉下那个拉杆时,却根本不关心另一条轨道上有多少人。
当一场战争的指导思想变成了“不计代价”,那么所有乌克兰人,甚至全人类的福祉,都可能成为被牺牲的筹码。这样的战争,从一开始就失去了道德的边界。
结语:是时候结束双重的不义了
俄罗斯发动的战争,因其侵略的本质,是不义的。而乌克兰进行的战争,尽管初衷是正义的自卫,但其不顾一切、强制消耗本国公民生命的方式,也使其在道德的“宽刻度”上严重失衡,滑向了另一种不义。
当一场冲突的双方,都陷入了各自的道德泥潭时,最符合道义的选择,或许就是尽快结束它。因为这不再仅仅是结束一场侵略战争,而是结束两场都在以不同方式伤害无辜者的“不义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