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贸易战”骗了多久?

无知!
无良!
无耻!
昨天刷朋友圈,又看见几篇分析“中美贸易战”的雄文,标题起得一个比一个耸人听闻。
什么《揭开美国最后的底牌》、《特朗普的真正秘密》……
仿佛作者刚刚从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听床回来。
我只能掩卷叹息。
不,连卷都懒得掩,直接划走,顺手点上“不看此人分享”。
科学尚未普及,真理仍需捍卫。
“贸易战”这个词,从被发明出来的那一刻起,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智力骗局。
是一剂专门喂给不动脑子的民粹、屌丝和键盘爱国贼们的迷魂汤。
它让你热血沸腾,让你想象两支大军在边境线上对垒,一边是星条旗,另一边是五星红旗。
你以为这是国运之战,是修昔底德陷阱,是意识形态的终极对决。
呵呵
这些宏大叙事,不过是用来包裹一坨肮脏、腐臭的内部交易的精美包装纸。
其唯一的目的,就是用民族主义的迷雾,把你口袋里的钱,合理合法地转移到另一些人的口袋里。
而你,作为被洗劫的受害者,还在为这场抢劫摇旗呐喊。
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今天这篇文章,不谈那些虚头巴脑的国际政治,也不扯什么地缘博弈。
我就用最冰冷、最锋利的奥派经济学手术刀,切开“贸易战”这个肿瘤,让你清清楚楚地看看,里面流出来的,究竟是些什么样的脓血。
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关于“贸易战”,我首先要讲一个故事。
不,是讲一个常识。
逻辑十分简单,任何自愿的交易,必然是增进双方财富的。
如果交易让你受损,你根本就不会去做。
我用10元钱买你一个面包,是因为我认为这个面包对我的价值大于10元;你卖给我,是因为你认为10元的价值大于这个面包。
交易达成,我们双方都获益了。
这就是经济学大厦的第一块基石。
好了,现在问题来了。
既然自由贸易对所有参与方都有利,为什么会有人反对它?
为什么会有关税,会有壁垒,会有“贸易战”?
主流媒体和那些学院派的“经济学家”会给你一万个答案:保护幼稚产业、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工人就业、反制对方的不公平竞争……
我要告诉你的是:以上全错。
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说穿了一文不值。
真相只有一个:所谓贸易战,从来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冲突。
贸易战是内战。
我再说一次:
贸易战是内战!
它是一个国家内部,某个组织严密、声音洪亮的寄生利益集团,成功地绑架了国家暴力(政府),利用关税这把“合法的”枪,对本国沉默的大多数消费者,以及外国无辜的生产者,进行的一场联合绞杀。
它根本不是外交政策。
它是国内压迫政策的必然延伸。
一个政府在国内对经济的干预越深,管制越严,它就越需要在国际上树立一个敌人。
否则,它在国内扶持那些“扶不上墙的烂泥们”的愚蠢政策,一天都撑不下去。
谁是我们的敌人?
来看一个经典的案例:19世纪初的英国。
那时的英国,议会被古老的土地贵族牢牢把控。
这帮人的核心利益是什么?
一个字:钱。
具体说,是他们土地上种出来的谷物,能卖个好价钱。
但问题是,科技进步了,航运发达了。
欧洲大陆和美洲的廉价谷物,像潮水一样涌进不列颠。
这对谁是好事?
对每一个需要买面包吃的英国工人,对每一个城市平民,都是天大的好事。
食物便宜了,意味着他们的实际工资上升了,能有更多的钱去消费别的商品,整个社会的财富都在增加。
但土地贵族们不高兴。
他们惊恐地发现,自己种的那些又贵又次的谷物,根本竞争不过进口货。
怎么办呢?
他们没有去想如何改良技术、降低成本,而是走了另一条“捷径”:操纵议会,通过了臭名昭著的《谷物法》。
这部法律规定,对所有进口谷物,征收高到离谱的惩罚性关税。
好了,一场典型的“贸易战”打响了。
英国的政客们在议会里慷慨陈词:
“我们必须保护本国的农业!保护我们农民的饭碗!抵制外国的廉价倾销!”
是不是听着很熟悉?
这场战争的敌人是谁?
是法国农民吗?
是美国农场主吗?
名义上是。
但他们只是被流弹擦伤。
这场战争真正的受害者,是每一个需要买面包吃的英国工人。
是每一个因为食品价格被人为抬高,而不得不忍饥挨饿的英国家庭。
是整个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因为劳工成本的无谓增加而被拖累。
而唯一的受益者是谁?
就是那帮躲在“国家利益”这块遮羞布后面,一边数着钞票,一边假惺惺地高喊“保护民族产业”的土地贵族。
他们利用国家的海关,利用国家的暴力,合法地、公开地、日复一日地抢劫自己的同胞。
看清楚了么?
这根本不是“英国vs法国”的国战,而是“英国贵族vs英国平民”的阶级战争。
后来发生了什么?
理查德·科布登和约翰·布莱特,这些真正懂经济学、有良知的人,领导了“反谷物法同盟”,他们奔走呼号,告诉民众真相。
最终在1846年,这部恶法被废除。
英国开启了近一个世纪的单边自由贸易。
结果呢?
英国农业崩溃了吗?
没有。
英国被外国粮食占领了吗?
没有。
结果是,英国迎来了其国力最鼎盛、财富最爆炸的维多利亚时代。
它成为了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
因为它终于卸下了“保护本国农业”这个沉重的十字架,让人民可以用全世界最便宜的价格,获取最好的资源。
从而将本国的资本和劳动力,从效率低下的农业中解放出来,集中到金融、纺织、机械这些自己真正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中去。
凡是不以“消费者利益”为核心的经济分析,统统都是耍流氓。
保护主义的诅咒
再来看一个反面教材:二十世纪中叶的印度。
尼赫鲁和他的那帮信徒,从英国的费边社学来了一套狗屁不通的中央计划经济理论,迷信“自给自足”。
他们发动了一场针对“外国资本剥削”的所谓经济独立战争。
他们干了什么?
他们建立起了一套全世界最复杂、最令人发指的关税壁垒和进口许可制度。
这就是后来让印度经济停滞了三十年的“牌照国家”(License Raj)。
在那个年代的印度,你想开个工厂?
对不起,请准备好跑几十个政府部门,盖上百个章。
你想进口一台先进的机器来提高生产效率?
对不起,你必须先向政府证明,这台机器印度绝对、绝对、绝对造不出来。
哪怕国产的机器质量像一坨屎,价格贵上天,你也必须含着泪买下来。
因为这是“保护民族工业”。
这场轰轰烈烈的“贸易战”,结果是什么?
结果是,印度成功地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经济孤岛。
整整四十年,当它的东亚邻居们(日本、韩国、甚至后来的中国)通过拥抱国际贸易,把自己嵌入全球产业链,实现了经济腾飞的时候,几亿印度人民,却在忍受着由“大使牌”汽车和“印度斯坦”摩托车组成的工业垃圾,生活水平停滞不前。
政府保护了谁?
它保护了印度人民吗?
不,它只保护了一小撮拥有生产牌照的、毫无效率、也毫无创新精神的官僚资本家。
这帮人,舒舒服服地躺在国内市场的温床上作威作福,卖着质次价高的产品,赚取超额的垄断利润。
他们是这场“战争”的唯一赢家。
而代价,是整个印度整整两代人的发展机遇。
看清楚了吗?
戴高乐时代的法国保护它效率低下的农民,日本政府保护它价格是国际五倍的大米,今天的美国保护它毫无竞争力的钢铁和汽车产业,逻辑是完全一样的。
保护主义,从来都是一国内部,某个组织严密的压力集团,通过绑架国家机器,来损害更广大、更分散、因而也更无声的消费者群体的利益的游戏。
它是一场精心计算的财富转移。
美元,一切罪恶的根源
好了,现在言归正传,回到美国。
美国的问题,比英国的谷物法,或者印度的牌照国家,要深刻得多,也隐蔽得多。
因为现代美国贸易战的根源,不在于某个具体的产业集团,比如铁锈带的钢铁工人,而在于它整个现代经济体系的基石——美元本身。
这是一个更宏大,也更残酷的故事。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关闭了黄金窗口。
从那一刻起,美元与黄金彻底脱钩,变成了一张纯粹的、由政府信用背书的绿纸片(Fiat Money)。
这赋予了美国政府一种人类历史上任何帝王都不曾拥有过的、近乎于“神”的特权:凭空创造购买力。
我再重复一遍:
凭空创造购买力。
当美联储按下按钮,印出一万亿美元注入市场时,它创造出任何真实的财富——任何一台机器、一栋房子、一吨粮食——了吗?
没有。
它只是印出了一堆纸,或者更准确地说,一串数字。
那这一万亿美元的购买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答案是:从每一个持有存量美元的人手中,悄悄偷来的。
这就是通货膨胀。
它的本质,不是物价上涨,而是货币贬值。
它是一种最隐蔽、最无耻、也最无法抗拒的税收——铸币税。
钱从哪里来?
从你我他的银行账户里,按比例稀释而来。
钱到哪里去?
最先拿到这些新钱的人手里。
这些人是谁?
美国政府、华尔街的大型银行、军工复合体、以及那些离权力最近的大企业。
他们可以用这些还没来得及贬值的钱,去市场上购买真实的商品和服务。
而当这些钱,经过层层传导,像涟漪一样扩散到经济体的末梢,流到你我这样的普通工薪阶层手里时,超市里的面包、加油站的汽油,价格早就涨上去了。
你手里的钱,已经不是原来的钱了。
这就是美国(以及所有法币国家)经济一切问题的总根源。
这种持续不断的货币注入,导致了两个致命的后果:
第一,它让美国企业的生产成本,相对于那些货币纪律更严谨的国家(比如曾经的德国和日本),被人为地、系统性地抬高了。
在一个物价、工资、租金都被通胀不断扭曲的环境里,你怎么可能和别人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
第二,它让美国可以过一种“少生产、多消费”的神仙日子。
因为全世界都需要储备美元作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所以美国可以心安理得地印出那些绿纸片,去换取中国人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衬衫、玩具、家电。
这就是所谓“贸易逆差”的真相。
那不是亏损,那是赤裸裸的特权。
那是现代版的“铸币税”在全球范围内的征收。
僵尸企业的吗啡
但这个特权是有毒的。
它就像一剂鸦片,在让你在飘飘欲仙、享受着全球的供养时,彻底地、不可逆地摧毁了你的身体。
它系统性地掏空了美国的制造业。
因为在这种“美元特权”的模式下,在美国本土进行中低端生产,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不划算。
资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东西,它会用脚投票。
工厂和生产线,自然会跑到成本更低、环境更友好的地方去。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铁锈带”的出现,看到了底特律的破产,看到了数以百万计的产业工人失去工作,陷入绝望。
好了,现在最关键的一步来了。
一个美国的政客,无论是拜登还是特朗普,他会怎么向这些失业的、愤怒的工人解释这个现象?
他要诚实地告诉他们:“各位同胞,我们之所以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是因为我们自己建立的这个美元体系,这个可以无限印钞的制度,像毒药一样侵蚀了我们国家的工业基础。我们最大的敌人,是华盛顿和华尔街。”
他会这么说吗?
他敢这么说吗?
当然不会也不敢。
这么说等于政治自杀。
他会毫不犹豫地指向大洋彼岸,用他最洪亮、最有煽动性的声音喊道:“看!是他们!是那些中国人!他们用不公平的手段,用廉价的劳动力,用政府补贴,偷走了你们的工作!抢走了你们的饭碗!”
于是,一场针对“不公平竞争”的战争,就必须被发动起来。
加征关税,就成了唯一看似合理、也最能煽动民粹情绪的选择。
这当然是彻头彻尾的颠倒因果。
这就像一个自己天天酗酒导致肝硬化、众叛亲离的酒鬼,他不去戒酒,不去反思自己的问题,反而冲到隔壁那个身体健康、家庭和睦的邻居家里,指着邻居的鼻子破口大骂:“是你!一定是你偷走了我的健康!”
关税,在这里,扮演了一个双重角色,而且是如此的完美:
第一,它给了那些被通胀毒害得奄奄一息、本该被市场淘汰的国内“僵尸企业”(比如钢铁、汽车)一针强效吗啡。
让它们可以苟延残喘,继续绑架工会的选票,继续向政府输送利益。
第二,它成功地转移了矛盾。
把国内货币政策和干预主义失败的恶果,轻而易举地甩锅给一个外部的敌人。
对于一个任期只有四年,满脑子都是选票的政客来说,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完美解决方案。
他根本不关心国家的长远未来,他只关心下一场选举。
至于关税抬高的成本最终由谁承担?
当然是全体美国消费者。
但这没关系,因为他们的痛苦是分散的、不易察觉的。
一个杯子贵了1毛钱,一件T恤贵了1美元,谁会为了这点钱上街游行呢?
所以,你现在应该彻底明白了。
只要美元这台印钞机还在疯狂转动,只要美国国内的经济干预主义还在延续,它的“贸易战”就绝对不会停止。
甚至,国内经济越是衰退,产业越是空心化,政客们就越有动力去发动对外经济战争。
因为每一次内部的失败,都成了他们要求更大干预权力、煽动更强民粹主义的理由。
这就是干预主义的死亡螺旋。
我们的出路
商品进不去,军队就得开进去。
这是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的名言。
当和平的、基于自愿交换的全球分工体系,被人为地用关税和壁垒切断时,国家之间的关系,就必然会从合作,一步步滑向对抗和冲突。
因为当人们无法通过贸易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时,通过暴力来抢夺,就成了下一个充满诱惑力的选项。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那段以邻为壑、疯狂构筑关税壁垒的黑暗历史,就是最血腥的教训。
那么,出路在哪里?
长期来看,唯一的希望,在于观念的变革。
在于美国人民自己,以及全世界人民,都认识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不是任何一个外国,而是那个不受任何约束、可以无限印钞的权力本身。
他们必须认识到,健全的货币(Sound Money),才是自由市场和国际和平的唯一基石。
而对于身处棋局中的我们来说,面对这种局面,最好的应对方式是什么?
是以牙还牙,搞“对等反制”吗?
你也加关税,我也加关税,大家一起把门关起来,比谁更能“自力更生”?
这种行为,和两个SB比赛谁能能吃下更多的屎,毫无区别。
最好的应对,永远是反其道而行之。
当别人发疯关上大门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大门开得更大。
单方面的自由贸易,永远是正确的。
因为贸易的真正利益,来自于进口,而不是出口。
能够用更少的代价,换取别人更好的商品和服务,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收益。
出口,只是为了进口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一个走向封闭和保护主义的美国,是一个正在衰落和自我毁灭的美国。
一个持续扩大开放的经济体,无论面对怎样的外部压力,它的内部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都将是无法被扼杀的。
在观念的战场上,自由与合作,永远比封闭与对抗,拥有更持久、也更强大的力量。
别再被那些“国战”的鬼话骗了。
看清谁在抢你的钱,守好你自己的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