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个短剧脑吗?彻底消灭稀缺性
在短剧世界里,你可能刚刚放下手机,前一分钟,你还在一块竖屏里,看一个窝囊的上门女婿,突然亮出自己龙王、战神或者千亿集团继承人的身份,啪啪打脸所有瞧不起他的人。
又或者,你看到一个平凡的女孩,被全世界最英俊、最有权势的男人毫无理由地爱上,为她对抗整个家族,一掷千金只为博她一笑。
霸总爱上洗脚女工类的剧情,很畅销。
一集三分钟,一百集刚好够你吃一顿午饭。你感到血脉偾张,心情舒畅,仿佛自己就是那个主角,所有的委屈都得到了伸张,所有的欲望都得到了满足。
然后,你放下手机,看到信用卡账单,看到老板发来的催促信息,看到孩子不理想的成绩单,看到镜子里自己疲惫的脸。
巨大的失落感袭来。
你可能会想,为什么现实世界如此艰难,而那个短剧里的世界如此简单?
你看的不是短剧,你看的是一种叫“乌托邦”的古老毒药,经过现代科技重新包装,以最高效率注射进你的大脑。
作为白日梦工具,我不反对,但你应对现实世界,不能用短剧的思维。
经济学的大厦,建立在一块唯一且坚不可摧的基石之上,那就是稀缺性。
这是什么意思?很简单。我们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但我们用来满足这些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你的时间是有限的,一天只有24小时。你的钱是有限的,花在这里就不能花在那里。社会的资源也是有限的,钢材用了盖楼就不能用了造车。
整个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在这“无限欲望”和“有限资源”的矛盾中,做出最有效的选择。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一次放弃,经济学里管这个叫“机会成本”。
这是现实世界的铁律,无人可以幸免,无论你是首富还是流浪汉。
但短剧和所有爽文的逻辑是什么?它们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最核心的一件事,就是彻底消灭稀缺性。
在短剧里:
金钱不是稀缺的。主角的钱是一个无限的数字,动不动就是几百亿,可以随意挥霍,买下整个商场,买下所有看不起他的人的公司。钱不是用来“选择”的,而是用来“碾压”的。
权力不是稀缺的。
主角一声令下,可以调动千军万马,可以让任何敌人瞬间消失。权力没有制衡,没有边界,是绝对的意志体现。
爱情不是稀缺的。
完美的伴侣会凭空出现,无条件地爱你,为你付出一切,忠诚不渝。你不需要经营,不需要妥协,只需要接受。
时间不是稀缺的。
三年前你被人羞辱,三年后你就能王者归来。中间的努力过程被完全省略,仿佛时间只是一个快进键。
你看,短剧为你构建了一个“反稀缺性”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你不需要做选择,因为你可以拥有一切。你不需要付出,因为你可以凭空获得。你不需要合作,因为你可以单方面碾压。
这,就是乌托邦的本质。
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再到后来的各种共产主义幻想,它们的核心承诺都是一样的:我们将创造一个资源极大丰富、按需分配、没有冲突的美好新世界。
短剧,就是你口袋里的迷你乌托邦。它精准地切中了人性中最懒惰、最贪婪、最不切实际的部分。
正是因为现实中,你受到了稀缺性的制约,你的能力不够,所以收入不够,所以很多欲望满足不了,所以短剧网文会受欢迎。
好了,白日梦做完了,我们回到现实。
在现实这个充满稀缺性的世界里,我们如何决定谁能得到什么?如何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比如,有10个人,只有3个苹果,怎么分? 乌托邦主义者会说:再变出7个苹果来! 短剧会说:主角把果园买下来,谁不服就让他滚蛋。
而现实世界只有两种真正的分配方式:一是市场,二是暴力。
先说市场。
我的一个核心观点,也是一个常识就是:除了市场之外,没有任何手段可以证明一个人的创造的真正价值。
什么是市场?市场不是一个地方,它是一个过程,一个无数人进行自愿交换的过程。你写代码,我做面包,他开卡车。我觉得你的代码能帮我提高效率,我愿意用我烤的面包去交换。面包师傅觉得卡车司机能帮他把面包运到更远的地方卖,他愿意付钱。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代码、我的面包、他的运输服务,其价值都不是自封的,而是由无数个“他人”用自己的真金白银投票决定的。你需要多少钱,取决于多少人需要你,以及他们需要的程度有多深。
这是一个合作分工协作的过程。你想要得到,你必须先创造出别人需要的东西去交换。这是一个正和游戏,理想情况下,每一次成功的交换都让双方变得更好。
这是一个需要动脑、需要努力、需要承担风险、需要与他人合作的复杂过程。它很辛苦,也很公平。
现在,我们来说另一种分配方式。
当你否定市场,当你认为价值不由他人的自愿选择来决定时,会发生什么?
那么,价值就只能由权力来决定。分配方式就只剩下一种:按闹分配。
是的,税款分配的终局,就是按闹分配,谁闹得凶,谁就能多分一点。
乌托邦主义者从不谈成本,从不谈稀缺性。
他们认为资源是无限的,是可以不停索取的。他们向你承诺一个完美的世界,在那里,人人都可以干得少,拿得多;交得少,分得多。
他们要求八小时工作制,但收入不能少。
他们要求五天工作制,但还得买房买车。
他们要求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住房、免费养老,但税收不能涨。
他们主张的,就是一部现实版的“短剧”。
而你,我亲爱的朋友,如果你相信了他们,你就变成了一个“短剧脑”。
一个拥有“短剧脑”的人,会用短剧的逻辑来理解现实世界。
他看到别人成功,不会去想对方付出了什么、创造了什么价值,而是会想:他一定是有个好爹,或者走了狗屎运。
他遇到困难,不会去想如何通过努力和合作来解决,而是会幻想有一个“霸道总裁”或者“龙王”来拯救他。
他看待社会,不会去想如何把蛋糕做大,而是天天琢磨着如何从别人切好的蛋糕里,多分一刀。
他会变得愤怒、嫉妒、懒惰,因为现实世界从不按他的剧本演。
你看看,这种思维方式,是不是很危险?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要反对你看短剧。
恰恰相反,短剧是个好东西。它是一个完美的市场产物。有人愿意拍,有人愿意看,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是最典型的市场交换。它精准地满足了人性深处的某种需求,提供了一种廉价的情绪按摩。
这没有错。就像你也需要喝酒,需要玩游戏一样,你需要这种短暂的麻醉和逃离。
我喝一两酒,就会把东莞当成是我的。
所以,我不喝,会丑态百出。
看短剧,没问题。
但请务必带着你的大脑,在看之前和之后,对自己说三遍:
“这是假的。这是假的。这是假的。”
你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一种精神消费品,一种白日梦工具。它的作用,是让你在辛苦的现实中回一口血,而不是为你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
你真正需要建立的,是“经济学脑”。
一个拥有“经济学脑”的人,会明白:
现实世界,稀缺性是永恒的。
创造价值,是获得回报的唯一正道。
市场,是衡量价值的最好的尺度。
任何承诺能消灭稀缺性的乌托邦,最终都会把你带向被奴役的丛林。
要是把短剧脑带来现实中,提出各种乌托邦主张,那就真的成为了脑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