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还相信中医?论中医的本质及危害
一直在考虑说要不要讨论中医这样冒天下之大不违的话题。因为大部分中国人对这个话题的看法,严重地分为黑与白,是与非的两极,信的人特别信,不信的人打死都不信,中医这个话题,在中国当今的社交界有一个称号,叫朋友翻脸,割席断交第一话题!
确实好多饭局都是朋友,刚开始气氛非常之融洽结果有人嘴欠,突然提出了中医争论结果就不欢而散,甚至我听说过有大打出手的。我的个人看法是:信不信中医是最能直接辨别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程度,甚至智商高低。当然现在大部分年轻的小伙伴同意我的看法,中医早该退出历史舞台。也有年龄比较大的很多人不同意,说我漏洞百出,盲目崇尚西方科技的。
关于中医和西医的矛盾与对立
我强调的是一种科学的实践方法,它是在西方近现代医学界用了无数人命换来的一种实验态度和结果。如果讲明白我之所以崇尚西医,换言之就是,我更相信近代西方的医药学治疗方法论。这种建立在科学严谨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测试”的治疗体系.
可以跨人种:
不同人种,不管你是白人,黑人,黄种人,甚至可以跨物种,一般的药物都是先在老鼠,然后猪狗,再然后灵长类人科 ,猴呀,猩猩,猿类,最后再到人类。
跨环境:
不管是在北极,南极还是热带,亚热带,也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
跨文化:
不管你是说英语的,还是说中文,不管你是发达的美国还是在野蛮的野人部落。都可以反复并重复验证其有效性和结果一致性的一套方法。
跨经验:
为你看病的医生不管你是学富五车的教授,还是初出茅庐的实习生,对待同一种疾病,最好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的最佳方案,都会有更新并可查询的该病的,年度诊疗手册和年度专家共识数据库。医生们开出的最佳方案,一定是最接近诊疗手册的相同方案。
而他们的依据,就是著名的 “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测试“,这也是西医的本质。是测试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最佳方法。也简称“双盲测试”。并成功地推广到其它行业为人类快速鉴定真假提供了测试手段。
现代西方医学,确定一种新药或疗法能不能用于临床投入市场,有一套完整的实验方法,叫做“大样本随机双盲分组对照试验”,这是现代医学判断疗效的“金标准”。
它包括以下三大要素:证明一种新药是否有效,先把受试对象至少要有三个组:
一、对照组:不治疗,看能不能自愈;由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存在,许多病不采取任何措施也可以好转或者自愈。
二、安慰剂组:看吃安慰剂能不能好;给病人吃没有治疗成分的“安慰剂淀粉丸子”,用来观察病人的心理作用对疾病的影响。
三、治疗组:吃真药。观察这药物或疗法的真实治疗率。
最后的统计结果由第三方来做统计,如果一二组都好不了,只有吃药的第三组能好,才能证明有效的。反之亦然,第一二组也能好,证明是无效。
**随机:**样本选取遵循随机原则。被试者的随机分配不同的组别。
**双盲:**观察者(医生)和被观察者(病人)双方都不知道彼此所属的对照组。让病人和医生都不知道病人吃的是真药还是假药。医生和病人是希望被实验的新药有效。这种心理预期会自觉不自觉地引导他们努力去发现用药组病人病情好转的迹象,而忽视安慰组病人病情好转的迹象。这就无法避免研究者的心理误差。而采用了双盲,就可以避免来自医、患两方的心理干扰。
**大样本:**试验选取的样本数要尽可能多。样本越多,统计结果越能稀释掉那些特例,也就越能逼近真实情况。
这套方法是鉴别真伪对错的利器,不仅仅用在医学上,各学科也都可以用:刑侦上的测谎,保健品是否玄妙,伪气功骗子有无神奇作用……无情地砍掉了那些虚假的古代中西方疗法。任何涉及人类感受的变量,都可以做双盲实验。在双盲实验下,没有了安慰剂和期望效应的作用,真与假黑与白在我们面前一览无余。
而我们的中医呢,
它是一个固步自封在于古老的,传统的,缺乏逻辑检验的,封闭的治疗体系,你说它有效吧,可说不出所以然和为什么,也不知道是哪部分在起作用。你说它没用吧,它误打误撞有时候也能治好病,有时候又冶不好,有时候在这个人身上有效,有时候在那个人身上又无效 ,有时候冬天有效,有时候得夏天才有效,完全一样的病而药方又不同,有时候好像还是那么回事儿。那你说这个中医,怎么能体现科学的精神呢?? 好了,我相信大部分跟我一样不信中医的小伙伴们,都对中医下的定义是一种,模糊的,不开放的,不求实践检验的,以纯个人经验为准的医疗体系。所以才有了越老越值钱的老年赤脚医生,所以我不信这样的体系在如今的文明体系下的发展。 现在都流行说故事,我也来说个故事吧。现代西方医学的本质和一切逻辑根据的来源说起吧,著名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测试 ”是怎么来的?
先说说我们家乡的情况吧。
在老家巫术和医术不分家,甚至到了现在,在民间依然存在很多巫术治疗,跳大神,喝香灰泡水等等,很多人都说很灵验呢。我记得小时候曾经得过一次病毒性腮腺炎,也就是民间说的“猪头腮”,腮帮子真的肿得像个猪头一样,看着很吓人。正当家人准备带我去看医生的时候,只见外婆不慌不忙从家里翻倒出一支毛笔和墨汁,在患处写了一个“虎”字,然后画一个圈,口中还念念有词,如此这般折腾一番,就说“没事了!猪头腮是猪精进了你的腮帮子,我画了个老虎把它吃掉了”,我当时心想这不就是封建迷信吗?也太扯淡了吧?但由于当天已经很晚了,就想等第二天再去看医生。但是没想到的是,第二天起床竟然发现原来肿胀的腮帮子已经消肿了,到了第三天居然就全好了。当时我哑口无言,三观全毁了。外婆得意了:“这是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自然有它的道理!” 后来长大了我才闹明白里面是怎么回事。原来病毒性腮腺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其实那些巫医“治好”的大多都是一些自限性疾病。所谓的自限性疾病,就是疾病在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并逐渐恢复痊愈,并不需特殊治疗,而是依靠人体自身强大的免疫系统来清除病灶修复损伤恢复健康。自限性疾病有很多:玫瑰斑疹、水痘、普通感冒、亚急性甲状腺炎、轮状病毒肠炎等等。除了这些正儿八经的疾病之外,还有一些是连疾病都算不上的症状,例如头痛啦,落枕啦,跌打损伤啦……这些疾病或者症状就好像日食一样,不管你有没有敲锣打鼓,过段时间都就会好起来。但是当局者迷,身处其中的人看到的就是一个典型的“因果关系”,会很自然地把治疗的行为看成康复的原因,而且都是“亲身体验”的,这就是有些巫术能流传至今的其中一个奥秘。 当然,古代也不是每个人都相信这种神神叨叨的巫术的。“神医”扁鹊有“六不治”的原则,其中一条就是“信巫不信医”——你相信巫术而不相信医学,对不起,另请高明!相当傲娇。而与扁鹊同时代的古希腊的“医圣”希波克拉底也对这套诉诸超自然力量的巫医学说很方反感,他认为疾病并非神赐的,也不是恶魔附体,而是由于人体中四种体液的不平衡而导致的。这四种物质分别是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它们对应了当时哲学的水、火、土、气四种基本元素,它们在人体中的比例不平衡,人就会生病,要想治病,就要想办法让它们恢复平衡。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没错,这和中国传统医学里面的阴阳五行学说很类似,只不过中医是阴阳二气和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体液说是四种,其实古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也有类似的学说,但它只有三种元素:风,胆,痰。无论是五种、四种还是三种元素,这种充满哲学思辨意味的医学理论相比起鬼神致病理论看起来还是进步了不少,有了那么点学问的感觉,治疗手段也不再是念咒和祈祷,变成了调节饮食、草药、放血、催吐等疗法。 不过虽然从外观上看传统医学比巫医似乎靠谱了很多,但是它们里面认识因果关系的方法论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传统医学怎么判断治疗的效果呢?无非也是一个人生病了,去找医生看病,大夫给出治疗,病人康复了就认为疗法是有效的——这种简单根据时间顺序得出治疗判断其实是有重大逻辑漏洞的,正如前面那个“猪头腮”的故事,我们根本无法判定“痊愈”到底是由于治疗还是疾病自身发展的结果。那么医学界后来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我们先从一件真实的记载旧事开始讲起。
真实史实
在1747年,英国皇家海军一艘战船航行在浩瀚的大海上,许多海员开始脸色苍白浮肿,牙龈出血,皮肤也出现了瘀点,关节疼痛。当时船上的随船军医詹姆斯·林德知道,这是坏血病。坏血病在那时候还是一种古老的怪病,但到了大航海时代才随着远洋船队的增多而引起人们的重视。得了坏血病的人首先是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然后是牙齿松动脱落,最后全身溃烂,呼吸困难,只能被扔到海里。坏血病在当时是让海员谈之色变的夺命瘟神,给航海船队带来极大的打击。15世纪著名的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的船队绕过非洲到达印度的航线,他的160个船员中就有100多人死于坏血病,而16世纪麦哲伦远洋船队200多人的船员因为坏血病只剩下35人到达目的地。当时人们根本不知道这种病的确切病因,有人说是因为血液变酸,有人说是传染毒素,甚至还有人说魔鬼附身。由于病因不明,当时人们的治疗手段当然也是千奇百怪:放血啦,淋血啦,还有人发现得病的船员都很懒,认为坏血病是偷懒引起的,还强迫船员拼命干活…… 当然军医林德并不相信这么扯淡的分析,他根据之前的资料和知识,认为可能是由于海员缺乏某种营养导致的,但又不知道到底是缺乏的是什么。他之前也搜集过一些语焉不详的传说,有的说给病人吃大蒜就能治,有的说喝苹果汁,也有说是柠檬汁,但都没有人证明过确切的疗效。眼看着海员就要一个个死去,林德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于是他在船上做了一个大胆的实验。他挑选了12名病情严重的海员,将他们分成了6组,首先给每个人配备了一些相同的食物,麦片粥、饼干,羊肉汤等,确保他们不会饿死。然后在此基础上每一组分别增加一种传说可以治坏血病的食物,大蒜、芥菜、柠檬、苹果汁、醋等,让患病海员每天就吃给出的套餐。6天之后,林德发现吃橘子和柠檬的组员竟然基本康复了,而其他组却病情没有什么起色。林德根据这一实验结果认定柠檬可以治疗坏血病,马上上报,并写出了《论坏血病》发表他的实验,最终英国海军部推广了林德的疗法,通令全部海军官兵每天都喝柠檬汁,因此英国人还用“柠檬人”来称呼自己的水兵和水手。结果英国海军很快挣脱了坏血病的魔掌,大大降低了海军减员,最后英国得以缔造日不落帝国,林德是要记上一功的。 一直到很后来,1959年科学家才彻底搞清楚疾病的全部机理,原来是因为人类肝脏缺乏一种酶,无法自身合成维生素C,只能从食物中补充。而当时的海员由于缺乏新鲜蔬果,因此缺乏维生素C导致了这个疾病,而林德给他们吃的柠檬里恰恰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当然在当时连“维生素”概念都没出来的时代下,这些道理林德不可能理解。但是他却发明了一种判断药物疗效的有效方法,林德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就在那艘海船上他做出了人类医学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对照临床试验。有了对照组,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那些我们认为的因果关系是否真的存在。还是拿猪头腮作例子吧,之前不是无法确定痊愈是自身还是巫术吗?我们就找两组得了猪头腮的病人,将其中一组定为实验组,用巫术的方法都画个虎字;另外一组叫对照组或者控制组或者空白组,除了没画虎字之外,性别、年龄、病情等其他条件都与前面的实验组尽量一致,然后我们一起观察病人的状态。最后如果发现只有画了虎字的实验组病好了,那才能得出巫术有效的结论,如果两组痊愈率差不多,只能证明巫术只是多此一举。 你可能会觉得这个对照试验看着很简单嘛,简单是简单,可您千万别小看它,要知道医学家们就是用这把“小刀”,锯断了多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参天大树”!许多医学对照试验结果发现,很多理论上应该有效的医疗方案或长期使用的传统疗法被证明无效甚至害大于利,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在很多国家地区的传统医学里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里就说放血能治疗癫狂、头痛等病症,不过中医认为血还是很宝贵的,不敢轻易放走,所以中医的放血疗法是以针刺某些穴位或体表小静脉而放出少量血液,血量一般在10-15毫升,扣扣索索的。但在西方传统医学放起血可就大方多了,从450毫升到2.5升都有,一个正常成年人也就有5-6升血,这几乎就放掉了一半,甚至还有放掉3.7升的例子,这个人我们等下再聊。为什么西医放血这么狠呢?因为根据希波克拉底那套理论,生病是因为人体内的四种体液失去平衡,治病就是调理体液恢复平衡状态,其中放血就是主要的一种“调理”方法。而另一位著名医学家,古罗马时期的盖伦认为,血液经常会“过剩”,放血是为了排出体内过量或不健康的血液。放血疗法还认为血管和身体各个脏器都是对应的,放哪里的血能对应治什么病,例如放左臂静脉的血治疗脾脏的病,想治腰疼和蛋疼就要在膝关节的后侧和踝关节的内侧开刀,还要根据病人的年龄、体格、季节、地点……真的博大精深!放血的工具叫柳叶刀,后来英国著名的医学期刊就用了这个名字,足见放血疗法在西方的影响之深,这是后话。
后来放血疗法随欧洲
殖民传到了美洲大陆,开枝散叶。签署美国独立宣言的人里面有一名德高望重的大夫叫本杰明·拉什,他创建了美国医学教育体系,当时美国四分之三的医生都出自他门下,本大夫被尊称为“美国的希波克拉底”。他本人就是放血疗法的推崇者,在他的推广下放血疗法在当时的美国自然是十分流行。1793年,费城黄热病大爆发,不断有病人被送到本杰明大夫的诊所,本大夫拿起柳叶刀就开干,每天给100多个病人放血,放出来的血就倒在后院里,后来都成了一片血海,吸引来的苍蝇像云雾一样笼罩在那里。当时有一个记者叫威廉·科贝特觉得有点不正常,加上他本来就讨厌独立份子,于是决定调查此事。他翻阅了费城的死亡报告,发现本大夫诊所里的死亡率居然比其他地方还高!科贝特马上写文章攻击本大夫的治疗,还嘲讽本杰明和他的学生们为人类人口减少作了突出贡献。本大夫看了气不打一处来,我是费城英雄啊,当时费城居民很多都搬离了疫区,这里面还包括不少医护人员,但是我和我的学生依然坚守岗位毫不退缩,这种高风亮节你不颁个“感动美国”给我就算了,还诋毁我?!本杰明大夫一气之下就以诽谤罪起诉了科贝特。当时法院还不具备做医学临床试验的条件,所以还是判了本大夫胜诉。但是就在法庭宣判的那段时间,1799年12月,当时的美国总统华盛顿也病倒了,咽喉发炎。华盛顿本人也是很相信放血疗法的,他自己家黑奴病了他就给他们放血,好几次都康复了。这回他也让管家给他放,后来私人医生赶到又给他放,再后来又来了两个名医,他们还都是本杰明大夫的门下,再继续放呗。最后仅仅只是得了咽喉炎的一代天骄华盛顿在半天内就这么被放掉了共3.7升的血液,超过一半的血没了,当晚十点撒手人寰。科贝特的报道,华盛顿的死亡,让人们对这个千古流传的万能疗法产生了一点点的怀疑,不过也只是一点点而已。 10年之后,苏格兰军医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开始认真研究放血疗法,他采取的方法就是詹姆斯·林德使用的对照临床试验,他把366名患病的士兵平均分成3组,3组的病人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类似,所接受的治疗也一样,唯一不同就是两组病人不放血,一组病人接受传统的放血疗法,结果是不放血的两组分别有2和4个病人死亡,而接受放血疗法的组竟然死了35人。不过遗憾的是汉密尔顿的实验结果没有得到发表。又等了10年,法国人皮埃尔·路易发表了他7年时间对近2000名病人的临床观察,发现放血疗法明显增加了病人的死亡率。以后的数十年时间,医学界里反对声音的逐渐加强,不断的科学证据都证明放血疗法对病人的伤害,同时医学的进步开始从更清晰的角度去解释疾病和治疗。终于,在不断涌现的新证据面前,放血疗法连同它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体现再多哲学理念,也不可避免地被人们慢慢抛弃,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一种全新医学逐渐浮出水面:基于临床证据的现代医学时代来临。 对照试验只是一个开始,后来随着安慰剂效应的发现,
盲测成为检验疗效另一个强大武器。
“安慰剂效应”是1955年美国毕阙医生正式提出来的,但它的发现要从二战讲起。当时毕阙医生还是一名随军麻醉师,在攻占意大利南部海滩战斗中,伤亡惨重,镇痛剂吗啡很快用完了。但是还有不断有伤兵被运过来,他们都嚎叫着管医生要吗啡,这可怎么办呢?有一名护士只好用生理盐水代替吗啡,注入伤员体内,同时安慰士兵注射的就是强力镇痛剂。这本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也是死马当活马医的无奈之举。但接下来发生的事着实让毕阙大夫和护士都傻眼了:注射完盐水后,伤兵居然纷纷停止了哀嚎,疼痛止住了。这件事给毕阙医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战结束后毕阙医生回到美国哈佛,开始了一系列新的测试药物疗效的实验。1955年,他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强力的安慰剂》,第一次指出就算药物本身没有任何疗效,但是吃药这个行为本身就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在论文中他根据自己的测试结果指出当时数十个常规药物的效果其实只是来自安慰剂效应。毕阙医生提出了一种新的检测药物疗效的方法,改进了原来的对照试验,让一组病人吃真药,另一组病人吃安慰剂,然后对照两组的疗效,要求真药的疗效必须强于安慰剂才能认定为有效药物。这在当时医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从此以后,在测试药物疗效的临床试验中,与安慰剂组对照成为开发新药或疗法的不二规则。安慰剂也做成了和药物一样的外观,但里面一般是玉米粉,病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吃的是真药还是玉米粉,是“盲”的,所以这种试验就叫单盲试验。 单盲试验很好地过滤掉了那些仅仅是因为“吃药”本身产生心理暗示而形成的虚假疗效,比原来的对照试验更严谨,但事情还没有完。后来科学家发现不仅药物会对患者产生积极暗示,连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的行为也会产生暗示。医生或护士的眼神接触、安慰鼓励的语言、认真的态度、对治疗的信心,甚至诊室的环境、药物的颜色都会对病人的疗效产生影响。如果进行测试的医生知道哪一组是吃真药的,并且这个医生希望这种药物得到通过,他对这组病人就可能格外的耐心,治疗过程也会格外正规,而相反,当医生知道这组病人吃的只是安慰剂,就可能比较糊弄,这些差别最终会影响测试的结果。所以后来索性把医生的眼睛也蒙起来——不告诉医疗人员哪组是安慰剂组哪组是实验组,所有的结果由第三方机构去统计和评判,这就是双盲对照实验。这种测试最大限度地排除了病人的安慰剂效应和医生的主观偏好,成为了判断药物客观疗效最有力的证据,现代医学的“金标准”。
其实这种“盲法试验”并不仅应用在医学领域上,
而是成为科学研究中普遍采取的一种研究方法,因为安慰剂效应和主观偏好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再给大家举几个其他领域的有趣例子。 上世纪70年,美国消费者普遍认为行业老大可口可乐比千年老二百事可乐更好喝,但百事公司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两者的口味其实并没有多大差别,于是判定人们对可口可乐的偏好只是被品牌所牵引,一种歧视!于是1974年百事公司发起了一次影响深远的市场营销活动——“百事挑战”。他们在各种超市摆开阵势,把两种可乐的品牌符号隐掉,变成一杯标着M的百事可乐和一杯标着Q的可口可乐,让来往的顾客去“盲品”,然后选出更喜欢的一杯,最后统计发现更多的人在不知道品牌的前提下更倾向于标着M字的百事可乐,这个结果自然是在百事的意料之中,但却让可口可乐公司和当时的美国消费者大跌眼镜,人们纷纷开始怀疑自己的味觉,难道真的应该换个牌子喝了?但可口可乐到底是大公司,他们迅速组织调查,并对这个挑战予以了有力回击。可口可乐公司照葫芦画瓢地做了一次挑战,但与“百事挑战”不同的是,这次标记着M和Q的两个杯子都倒上了可口可乐,结果M组还是获得了大多数人的青睐。噢,看来可乐本身并不重要,人们只是更喜欢M这个字母而已!皮球又被踢回到了百事公司这边,百事公司重整旗鼓,挑战又来了:这回咱什么字母都不标了,两被外观完全的一样的可乐,纯盲喝!结果还是多数人选择了百事可乐。后来可口可乐又解释,这只是因为让消费者喝一小口,所以会偏向口味更甜的可口可乐,如果一整瓶喝下去百事可乐就会腻死你!尽管如此,但“可口可乐更好喝”这种观念算是破产了,越来越多人转向了百事可乐,连可口可乐公司的信心都动摇了,后来1985年可口可乐直接放弃了沿用99年的老配方,启用研发的新口味,这又导致大批喜欢旧口味的顾客的流失,他们不断打电话和写信投诉,很幽怨地说:可口可乐,你变了…… 不仅是味觉会受到传统观念的干扰,在音乐界同样有这样的例子。小提琴界有一个传统观念:那些名家制作的古董小提琴拉起来更好听,拥有一把名琴在小提琴事业上如同获得魔法加成效果,这导致这些名琴享有数千万的身价。而现代的制琴匠即使再努力,设计再合理,工艺再精良,音色也无法与老琴比肩,而身价也只有老琴的零头。但偏偏就有一个小提琴专家不信这个邪。2014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了这样一篇论文,法国小提琴专家弗里茨(ClaudiaFritz)组织了一批当今顶级的小提琴演奏家来到一个可以容纳300人的音乐厅试琴,发给他们的小提琴里有6把业内备受推崇的古董名琴,也有一些新做的琴,然后让演奏家蒙着眼睛,单纯靠听觉去选出音色最好的小提琴。这是一个演奏者和聆听者都不知道小提琴身价的标准双盲实验,最终谁赢得了这场“小提琴好声音”盲选呢?一把新制的小提琴,更讽刺的是实验中最不讨人喜欢的恰恰是一把名琴“斯特拉迪瓦里”。
说了这么多,其实都是想说明一个道理
:这个世界的复杂程度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过去人们运用简单直觉和推理来获取的知识体系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可靠,其中可能夹杂着大量由于不自觉的偏见和武断而导致的谬误,这些错误的知识和观念可以无伤大雅,就像敲锣打鼓拯救太阳那样,大不了费点力气,或者像古董小提琴音色更好那样,大不了花点冤枉钱;但如果这些错误的知识是涉及医学领域,那就可能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了。但是幸运的是我们有科学,这里说的科学并不是指课本的知识和结论,而是指如对照组、盲法这些科学的思维方式,它们代表了人类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努力摆脱经验、错觉的误导,纠正过去粗浅和错误的认知,探寻世界真相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很快,但也可以很漫长。 好吧,现在我们重新回到医学这个问题本身,时间拉倒当代医学发展的实际理论水平上。说说什么是疾病,啊,大家又要笑我了,说疾病就是身体出故障了,然后不正常了就是病了嘛。可是在现在的认知结构下发现疾病的内涵,外延既随着科学认识而变化,也会随社会价值观念而变化。在现在社会下越来越突显的什么自闭症患者,抑郁症患者,在以前,这哪里是什么疾病啊,去医院一检查,说身体都是好的呀,没毛病,可是在现在,大家逐渐认识到,哦,这是一种心理疾病,需要医治。可是怎么医呢?在西方,就逐渐盛行心理治疗和一些抗抑郁症的药物,这些疗法中,医生大多强调以心理辅导为主,药物就是针对大脑活动的一种抑制,这块我自己都说不明白了,大家听听就好。可见当下人们对于自身的逐渐了解,越来越多的认识到疾病本身不单单指的是身体这个肉体可见的性能故障,还有一种心理,意识上的联系。前段时间不是有个玩笑说着,小孩子容易得厌食症,大人不得厌食症。因为大人们买菜总买自己好吃的嘛,不好吃的他们不买,所以不得厌食症啦。哈哈,而小孩子的厌食症,这样看似一种疾病的背后,也包含着心理和身理的两种反应嘛,一种是这样的菜我吃起来没胃口,心理暗示说不想吃东西,另外一种就是肚子里面有蛔虫嘛,小时候我们都要吃的那种尖尖的打蛔虫的药,吃了下去,蛔虫没了,自然就想吃东西了嘛。 好了,说到这里,大家大概明白了一二了,我说说之前我对古代中医体系下的一点反省和新的认知。之前我说古代中医有记载说急性腮腺炎,那些中医治疗说,那张纸画老虎贴上去就好的故事。其实这个我们要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古代一家大户人家的少爷得了这个病,我作为一代名医,别人请我过去,说你帮我们家少爷看看这个病,多少银子我出。然后我一看,这不就是急性腮腺炎嘛,不用治,它自己就好。然后呢,人家就把我轰走了呢,银子也拿不到,什么神医嘛,跟现在的医患关系一样,我生病了居然不给治,然后就换个江湖郎中去治。我又想象一下我也是另外个医生 ,这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我名医可不是白叫的也,古代医生那望闻问切的手艺,换句话说,就跟算命的差不多,他们也要生存嘛,治病看人,人情世故,无不精通的。所以我罗神医就说了,这个病是猪头腮嘛,猪精钻进去了,我是神医啦,我有法术,我给你画张符,上面施点法术,画个老虎,贴上去一会就好。这家老爷一听,神医就是神呐,贴上去,等会就好了嘛,然后银子奉上,我旁边的学生就记下了,用画纸画虎可以治疗猪头腮嘛。其实我重新讲这个故事并不想证明中医医生他们怎么怎么样,这样做是对是错。只是说大家思考和分析问题,要具体问题还原到当时的场景去想,去思考。不然中医一直强调对症下药,对症下药,不搞西方那一套,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测试,就是因为那时候古代中医就强调个体案例的针对性治疗,至于西方那套科学方法体系,不是我们老祖宗不去做啦,而是那时候古人就这样奉行这样的哲学体系啦,它具体指的什么呢?那就是唯心主义那一套了,强调个体与天地的联系,我们今天暂且打住,就先浅析一点点关于医学的辩驳,到底它怎么就存在一直流传到今天的。
我们现在讨论说中医不适合当下的发展,还对于那些抱有信什么偏方可以治病救人,相信神医的人嗤之以鼻。其实这个对也不对,就像我说的一样,你说你中医能治病,那你说说,你治病治好那一套,有什么科学依据呀,你有什么理论基础啊,说出来都是什么阴阳五行那一套,什么相生相克,不科学嘛,我们要信就信西方那一套,什么分子学,什么解剖学,那个经过实践证明,科学论证的,你们中医个个都是没有上过学,读过书的那些老头,连个医师执照都没有的赤脚医生,怎么能在当下科学发展的社会下生存呢,真是糟粕中的糟粕。
科学和迷信的分界点是什么?
我之前迷信于过分相信我所看见的,而轻视了这些中医理论,所以我要告诉各位我的观众朋友,我错了。反观人类文明这几千年的发展,很多理论科学在当时是当作迷信一样不被世人接受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日心说,还有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量子力学,这些伟大的发现,都在当时不被世人所接受的,当年量子力学诞生的时候,爱因斯坦就明确反对,爱因斯坦是谁我就不多说了,这量子力学可是推翻了自牛顿以来的经典力学的那个体系,英国皇家科学院的那帮子物理学家都反对,可是后来呢,我们知道了原子弹,知道了现在我们家家户户用的光纤,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人类对于科学的认知,是一点一点的开拓出来的,今天我们所不认同的中医医药理论,其实在西方,已经慢慢认识到人的情绪同身体的联系,疾病就是情绪和身体本身相互关系的结果,这个在我们中医体系早就提出几百年了,而我们今天还在过分相信西方医学早期的那一套理论,而还在叫嚣着中医滚粗医学界,真是盲目的崇拜西方科技化。这真是一种悲哀啊。 大家是不是觉得刚才我的那番言论有点自我打脸的意思,是这样的,一直一来的目的就是求真辨伪,当我们自己的眼光狭隘的时候,我们也要主动站出来,说我错了,不然怎么进步。当然,各位给我支持西医理论送来喝彩的小伙伴们,现在先别急跳出来指着我,说我怎么就两面三刀,出尔反尔,我在接下来说说当下西方医学它是怎么一个治疗方式。 之前我说了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测试,这是西方医疗体系中的治疗基础,西方的医疗体系之所以发达,来源于4点:一是临床医学;二是医生的资格认证;三是医学实验室;四是公共卫生学。这四点我就不一一阐述内容了,这四点是对于整个医疗体系的一个大的框架式的规范,让治病救人得到很好的保障,你说你生病了吧,首先它由医师的资格认证,来的是个受过教育的医生,然后病症检查它由临床医学的大量范本可以参照,然后又经过科学实验室的标准与方法的制定推广,最后落实到公共卫生学上全社会覆盖。这样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的建立,你说有问题吗,表面上看没有问题,你无可辩驳。可是各位注意哟,我说的是表面上哟。 表面上我们对于此是没有任何反驳的理由的,因为我们看见这样一套体系它的完整可操作性,这是建立在漫长几世纪的人们的论证发展认知基础上的,你能挑出什么错呢,有理有据呀,可是今天我又要狠狠的打自己一巴掌了,因为我书读的少嘛,一直在读书,世界那么大,我也学不完的嘛。我给大家介绍一本书《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讲量子力学如何推翻经典力学成为新的经典。看完这书你们就知道为什么我会有今天的言论。 我们把这套医学体系搬到物理学上来讲讲,当年牛顿创建了力学三大定论,然后过了几个世纪,爱因斯坦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在当时看来物理学已经到头了,没什么好讲的了,这个跟我们现在说的医学体系一样,很完善了,没什么好破击的了,很完备的一套理论。可是量子力学的诞生就取决于一个问题,光是什么?好,这个问题我们换成疾病是什么?大家就开始争论了,物理学上,光大家现在都知道了,光由波粒二象性嘛,光又是波动性,又有粒子性。而我们讲疾病,我们就要明白,疾病的诞生不仅仅是身体这个肉体出现问题也,它和我们个人的情绪戚戚相关,这点大家都懂了吧,这样一套看似完备的医学体系,它仅仅针对的是肉体出现的问题,而没法解决的是精神,情绪所引发的问题。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点。你说临床医学也好,医师执照也好,它仅仅考验的也是肉体产生的故障,我们根据故障去思考怎么去解决。而精神呢,我们每一个病人所产生疾病背后的精神问题,是什么样的环境导致了它会这样,这个没法用西方那一套去处理的呀。 你说我明天上班头晕眼花,中午吃饭我吃一点点,还恶心干呕,大家说我生病了,我去西医哪里拿药,医师说你这个病是不是厌食症啊,或者说是慢性咽炎啊,哈哈,给我一点药,叫我回去吃了吧,一个疗程在看。我去中医哪里看看,一个老中医问了半天,说你昨天晚上干什么去了啊,我说我昨天晚上和同事通宵赶视频,然后睡在公司,这个中医说,你这是工作焦虑导致脾胃失调,气血不足,饮食上要切记红肉这样燥热性食物,调理脾胃就好。咦,你说这个算什么处理方法呢?我不懂嘛,你这个又不能X光的,又不是验个血的,但是你说你信谁的呢?
在《上帝掷骰子吗》
这本书里,它强调了在原子与原子间的一种相互关系,这个东西很玄乎,叫测不准原理,就是说你不能观察它,一观察就会发生变化,大家听出点门道没有,之前我们节目中说的安慰剂效应就是有点这个意思。其实在我们社会中,原子与原子就对应了人与人的关系,情绪本身就是人与人关系的一种表现,它这种细微的变化会引发宏观的变化,原子弹就是这样般的威力。你想想,在医学中,疾病本身的原因,不就是一些微观变化引发的宏观变化吗?现在医学证明了疾病就是细菌的变法发生症状嘛。所以西方医学用得最多的药物是什么?抗生素嘛,杀死细菌就解决问题,而我们中医呢?强调的是变化的原因与形成机制,所以讲了那么多关于人与外界的联系呀,讲了那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这个东西无法讲明白的,因为那个测不准原理嘛。 好了,我讲到这里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听明白没有,在今天当下,科学的实践已经证明量子力学从微观世界影响着宏观面目的同时,我们对于医疗体系的认识,是不是要重新思考了呢。中医也好,西医也罢,其实为什么在讲西医代替中医,并非一种医学代替另一种医学,而是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是“近代化”进程中,对“传统医学”的淘汰,“现代西医”在进入中国时,不止在淘汰”传统中医“,也在淘汰”传统西医”。这种思想我是能接受的,但是你说我们自己不信中医,不信几千年来那一套理论,那西方的那套理论就一定正确吗?强调于规则与制度,否认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在量子力学里,早就已经有了答案了。
中医的医学理论最核心的就是阴阳五行学说,
而其中的理论源头就是天人感应的世界观,里面是这么证明的:“您看,天圆地方,人长着圆圆的脑袋四方的脚底来对应它;天有日月,人有两只眼睛;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春夏秋冬四时,人就有四肢对应。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这就是人与天地相互感应的证据啊!” 现在我们看来这种归纳是相当有问题的,但就这么归纳出来的“天人感应”却成为了中医非常核心的世界观,地位等同于欧式几何中“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种公理,后来还根据这些所谓的“对应关系”,发展出了一整套人体脏腑器官对应着五种颜色、五种情绪、五种味道的学说,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博大精深。而在现代医学的前身——西方传统医学里,也有着类似的“理论基础”,例如之前我们介绍过的希波克拉底四种体液对应四种基本元素,老希还说过一句话:“谁要是不理解占星学,那就不是医生而是白痴。”他提出的黄道带人把星座和人体部位对应起来,后来西方传统医学里发展出了一派奇葩的星占医学,认为人体也有一个与天上对应的“小宇宙”,把天上的星座、时辰和疾病,人体,草药对应起来,后来肆虐欧洲的黑死病也被认为是彗星光临的后果,这也是跟古代中国占星师的“灾星论”如出一辙。
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总是在不断演进
经历着从表面到深入,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科学的结论时常在变化,甚至有反复,但基本的认知方法仍然是观测——建立模型——预测——修正,这是科学的基本方法,也是科学的精神所在。中医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医疗水平,但随着人们对生理和疾病的认知不断深入,大量的新知识、新证据、新方法不断涌现,许多传统的知识体系已经被证伪,但由于民众对这些新知识并不一定了解,所以才会被种种出于直觉、经验的错觉和错误知识所迷惑,站在了支持中医的队伍上。 在科学史上这种事情还有很多,观念的变革从来就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常常是坚持旧观念的人逐渐死去,新的一代人带着新的观念逐渐掌握了世界的主导权。从这个角度来看,中西医之辩我想大家也不用这么焦急了。我不认为这一席话能迅速扭转大家长期以来的观点,更不奢望能说服那些坚定的中医粉,我只希望中间派,或者根本没怎么思考过这个问题的人能从中得到一点点新思路,种下一颗小种子,也许它将来就能慢慢发芽。 最后我问大家一句,你说如果你要生病了,没多少时间可以活了,一方面是西医说你等等,我在做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测试,马上就出结果;另外一方面你的亲戚说我认识一个中医,他以前治好过这样的病,要不找他试试。小伙伴们,你们找谁呢? 我怕死得很,赶紧找医生啊,管它什么西医中医,我不想死的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