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真相,只是他们想让你听的故事
大家好,今天我们不聊股市,不谈利率,我们来聊一个故事。一个关于真相、权力和叙事的故事。
我们很多人都对“官方叙事”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毕竟,那是由权威机构发布,记录在历史书中,并在《纽约时报》这样的主流媒体上反复传播的版本。但作为一名经济专栏作家,我习惯从“激励”和“成本”的角度看问题。有时候,一个“完美”的故事,恰恰是因为它为讲述者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而掩盖了高昂的社会成本。
今天的故事,要从1995年4月19日那个可怕的早晨说起。
一个“完美”的官方剧本
那天,一声巨响震动了俄克拉荷马城。一辆装满炸药的卡车在联邦大楼外爆炸,夺走了168条生命,其中包括19名日托中心的孩子。
很快,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向世界宣布:案件告破。
这是一个堪称完美的美剧式剧本:一名叫蒂莫西·麦克维(Timothy McVeigh)的前士兵,出于对政府的仇恨,与两名同伙策划了这起“独狼式”袭击。FBI行动神速,在90英里外,一名警觉的警察因为麦克维的逃跑车辆没有牌照而逮捕了他。案件迅速了结,主犯麦克维被判处死刑,同伙入狱。正义得到了伸张,FBI也一洗此前在“韦科惨案”中的耻辱,重振了声威。
对于当时的克林顿政府而言,这个剧本同样“完美”。他们可以顺理成章地将这起爆炸案,归咎于所有批评政府的声音。一时间,任何对联邦政府权力的质疑,似乎都成了“极端主义”的同义词。这个故事,成了一件有力的政治武器。
你看,这个故事里,所有关键角色的“激励”都得到了满足:FBI获得了声望,政府获得了打击政治对手的筹码。一切都显得那么天衣无缝。
但如果,这个故事并不完全是真的呢?
一个无法解释的“自杀”案
故事的裂痕,出现在爆炸案发生四个月后。一个名叫肯尼思·特伦塔杜(Kenneth Trentadue)的男人,在俄克拉荷马城的一个联邦拘留中心里离奇死亡。
官方的说法是:自杀。
但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哥哥——一位名叫杰西·特伦塔杜(Jesse Trentadue)的律师,拒绝接受这个说法。当他们收到肯尼思的遗体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惊骇不已:
遗体上涂着厚厚的妆容,但下面是遍体鳞伤,头骨碎裂,喉咙上还有一道深深的切口。
这怎么可能是自杀?一个即将被释放、在电话里还对家人充满希望的人,如何能在“防自杀”的牢房里,把自己打得遍体鳞伤,甚至切开自己的喉咙,最后再用床单上吊?这在物理上都说不通。更离奇的是,事后发现,他的牢房里血迹斑斑,显然经过了一番挣扎和暴力。
在家人的追问下,一个关键线索浮出水面。有人指出,肯尼思·特伦塔杜的外貌,与FBI最初通缉令中提到的、后来又坚称不存在的神秘嫌犯“约翰·多伊2号”(John Doe #2),惊人地相似,甚至连手臂上的纹身都一样。
一个可怕的推论出现了:有没有可能,FBI的探员们错把肯尼思当成了那个在逃的爆炸案嫌犯,对他进行了残酷的“强化审讯”,结果失手将他打死,最后伪造了一个自杀现场来掩盖真相?
当普通人开始挑战国家机器
从那一刻起,律师杰西·特伦塔杜的人生目标只有一个:为弟弟讨回公道。他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开始了一场漫长而孤独的调查。
然而,他面对的是一部强大的国家机器。FBI对他百般阻挠,司法部的官员们甚至开会研究,是否可以给他安上一个“妨碍司法公正”的罪名。当时的副司法部长,正是后来奥巴马政府的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Eric Holder)。他亲自负责这个被称为“特伦塔杜任务”的掩盖行动,确保了没有任何人因此事被起诉。
尽管困难重重,杰西的坚持,却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激起了层层涟漪。他和其他独立调查记者发现,要理解弟弟的死,必须回到爆炸案本身,而爆炸案的背后,又牵扯出一个代号为“PATCON”的秘密计划。
“反噬”:一场失控的卧底行动?
“PATCON”,是“爱国者阴谋”(Patriot Conspiracy)的缩写。这是美国政府从老布什时代就开始的一项秘密行动,旨在向各种所谓的“右翼民兵组织”派遣卧底和线人。
表面上,它的目标是“防止暴力”。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事情可能走向了反面。
一位名叫约翰·马修斯(John Matthews)的前FBI线人后来向杰西透露:“FBI似乎对煽动暴力比对预防暴力更感兴趣。”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就像为了证明消防部门存在的必要性,就不停地在各处点火一样。这些卧底项目为了彰显自己的价值,很可能从“监视”变成了“策划”,从“预防”变成了“诱导”。
根据新书《反噬》(Blowback)作者玛格丽特·罗伯茨的调查,爆炸案主犯麦克维的行动轨迹,与这些被FBI渗透的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惊人的是,多名FBI和ATF(烟酒枪炮及爆炸物管理局)的线人,都曾向上级警告过一个类似的爆炸阴谋。
但这些警告,都被忽略了。
于是,一个更合乎逻辑的图景开始浮现:俄克拉荷马城爆炸案,可能根本不是什么“独狼”袭击,而是一场政府秘密卧底行动失控后的可怕“反噬”(Blowback)。或许,局内人本以为可以控制一切,但某个环节出了致命的差错,最终酿成惨剧。
惨剧发生后,为了掩盖行动的失败和卧底的存在,FBI选择了一个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方案:编造一个“独狼”的简单故事,迅速结案,并将所有质疑者打成阴谋论者。
结语:我们应该相信什么样的故事?
当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地断言,俄克拉荷马城爆炸案就是一场政府自导自演的阴谋。这中间有太多无法求证的细节。
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官方那个“完美”的故事,充满了无法解释的漏洞,而那个被掩盖的肯尼思·特伦塔杜之死,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另一个可能性的门。
这个可能性告诉我们:机构和人一样,会出于自身利益而行动。当揭露真相的成本(承认失职、卧底计划曝光、政府信誉扫地)远远高于讲述一个谎言的成本时,选择便不言而喻。
最终,俄克拉荷马城爆炸案最大的受益者,是当时的克林顿总统。他巧妙地利用公众的愤怒,将矛头指向所有政治上的批评者,成功扭转了此前在国会选举中的颓势。
所以,下一次当你听到一个无懈可击的“官方故事”时,不妨多问一句:这个故事让谁受益了?它又掩盖了什么?
因为有时候,那个最让你不安、最颠覆你认知的故事,反而更接近那令人不适的真相。而像杰西·特伦塔杜那样的普通公民,用一生的努力去挑战一个看似无法撼动的叙事,本身就是一种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