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经济学,并不是一个的生意
不少人以经济利益来推想我写文章的目的。
你不赚钱,天天写这么多做什么?他们忘记了,人还有消费利益。
经济学说人是理性的,人是为了利益而行动的,并不指人一定要赚钱,而是指人只能通过自利的方式(以一个满足的状态替代一个不满足的状态)而行动,因为人有意志,意志是指挥人行动的根源。
你做什么会让你爽?聊天、喝酒、都是一种让你爽的行为。
有些人为什么会去救助他人,因为也能让自己爽。
人的行动,并非都基于经济利益,而是基于自己的利益,这是不可改变之事实,是人性,是自由意志的结果,是一个客观规律。
行动只能通过意志,意志的决策必然是先满足于意志本身,哪怕行动最后有利于他人,依然是先满足意志,才有可能行动。
很多人误解了经济学,他们以为经济学说的是人只能是自私自利,错了。
爱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的家人,是普遍的行动,这一样是一种自利行为,甚至很多人根本不追求任何经济回报,比如爱狗,有什么经济利益吗?纯消费罢了,就是爽,喜欢而已。
传播经济学,也是赚不到钱的。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是关于人行动规律的科学,他只是提示A行动会导致B后果的科学,比如最简单的经济学理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减少,会导致价格升高。
这一理论,众所周知,然而,就是一个这么简单的理论,要让他成为一个颠仆不破的真理,却需要无数的论证和基础。
经济学是一种知识,虽然重要,但却不一定是市场的需要。
科学的对手,是反智思想,是错误的观念,是错误的谬论。
传播经济学的过程,往往遇到的就是大众对于错误谬论的坚持和对科学的反对,历史以来都是如此。
难道日心说、地心说、进化论不是吗?直接挑战了宗教信众的传统认知。
这些理论一出来,不是一片骂声吗?
既然广泛的人群要骂你,那你怎么赚钱呢?把传播经济学当作赚钱的生意,一般是做不成功的,因为你就是要挑战对方心里的谬论。
同时,大多数人会认为,经济学有什么可学的,我不同意你又如何?会影响我一毛钱收入吗?
在美国,地平说依然有强大的市场,他们在美国底层广泛流行。
支持地平说,难道会让他们的生活变差吗?他们不会这么认为。
经济学也一样,人们不认为这种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有紧密关联。因此,哪怕我写了近七百万字的文章,影响了一部分人,但能够付出时间精力去努力看几本经济学书的人,还是不多。
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他远没有一个短视频如何撬动流量的课程来的更有价值。
但是,经济学与所有的学科不一样,他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超过了任何一个学科的作用。
比如,川普搞的关税战,正是错误经济学理论(重商主义、经济民族主义)舆论驱动的结果,拜登搞的印钱,正是当下所有美国人在高通胀下痛苦的来源。
甚至朝鲜、古巴的贫穷,正是计划经济理论在当地的影响。
你说,还有什么学科比得上经济学更为重要呢?错误的理论,可以直接让数亿人,甚至数十亿人陷入贫困,产生巨大的损失。
明明经济学就是影响每一个个体生活最为重要的知识,但偏偏没有这种学习的需求,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认知路径太长了,要认知到经济学理论与自己生活的关联,这需要漫长的逻辑推理链条。
每一个个体,在舆论上都是渺小的,我的公号,灭了四个,然后重建,现在是两个,即使我坚持写作,每篇阅读量也就是几千,对于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国家来说,影响力极小。在全球近百亿人口的世界中,更是苍海一粟。
人们本能地就会认定,小的个体是无法改变世界的。
那学了又怎么样呢?
其次是要改变另一个人,是无比困难的。经济学面临的巨大挑战,还有基于本人既得利益的观念,比如,为什么社保在全球都是一个接近无解的难题,因为创造了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
比如,对于各种经济制度层面的批评,也会触动一群人的利益。比如,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的数量在中国就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高达几千万,这些人他基于本身利益,也要反对你的观点。
评论区的那些人的声音,真是基于理论的吗?没有几个人有能力在评论区与我论辩,绝大部分是谩骂。因为触及他本人利益了。
这些人其实在舆论中有很强大的力量。
他就是国企员工,或就是税收转移支付的受益者,你支持自由市场,他骂你,不是正常得很吗?你试图减少他人拿到的现实利益啊,我有什么可郁闷的呢?所以,评论区骂我的声音,我不在意。
同时,时间偏好,也会影响人们对经济学观点的认同与反对。
在退休金问题上,一个七十岁的老人,他有多在乎未来呢?越是短期利益的东西,他越追求,尽管经济学说,这不利于所有人的长期利益,但是,他只能活几年了,他不存在长期利益。
中国台湾就曾经爆发过代际冲突,年轻人与老年人对某些政策的看法完全不一致,为什么?时间偏好不一样。
而年轻人更忙于谈恋爱,找工作,寻找晋升机会,解决安家问题,全世界的年轻人,都没有时间去关心长远政策的问题。
这个世界上,主导时政舆论的,主要是中老年人为主。
在时间偏好高、且思维被过往的错误经济学观点统治的中老年中,你谈正确的经济学,是在挑战对方的智商,是在骂对方SB,甚至是在侵犯对方的利益。
他怎么会愿意为你付钱呢?
因此,经济学科普,是注定赚不到钱的。
我作为一个商人,经营企业二十年,在舆论场上也混了三四年了,我当然知道很多人要什么。我知道什么样的观点,能够被打赏,被转发,被支持。
难道我一个帮别人设计营销方案的人,不比大部分自媒体更懂销售吗?但是,经济学不是一个商品,他要挑战对方心里的观念,他不能以营销的方式来传播。
一篇几千阅读的文章,即使置入了微信公号的随机广告,有多少收入呢?5块钱左右,也就是说,我写一篇文章,连一包烟钱都赚不到。
但我还是坚持写了三四年,写了七八百万字,我一样得到了满足,这是一种消费利益,写作传播经济学这件事,对我而言,依然有快乐。
当然有钱赚,我也要。偶尔我会写点付费文章,但也看心情,哪怕付费文章一个月有一两万收入,我也看不太上,因为,这点钱,不是我一个经营公司的人应该追求的。
经营公司考虑的是规模化,可持续性和组织化地赚钱,而不是靠自己天天写几篇文章赚钱。这种赚钱的效率太低了。
请注意,我不是在吹嘘我的伟大高尚,我是在说一个经济学理论,人都是自利的,我写文章满足我自己,也是一种自利行为,与其他人为了赚钱写作是一回事,都是自利。二者不存在哪个更高级,哪个更低级。
经济学理论,不能通过营销的方式,不能通过赚钱的方式传播出去,是不是真理就没有希望传播于世了呢?
当然不是。
因为一个地区的贫困或繁荣,总归要寻找原因,总是需要正确的理论来解释历史,解释现实,一个逻辑不自恰的理论,总归无法服众。
人们在现实经济利益损失的情况下,总是充满着困惑。
这些只有正确的经济学理论才能解决。
但很漫长,一个经济灾难,从起点到终点,可能跨越几十年,可能一代人的生活就这样过去了。
美国次贷危机,发源于克林顿时期的居者有其屋的政策。历经了二十多年。
苏联的计划经济历经了六十多年。
从教训中寻找真理的难度,很大很大。经济学,比自然科学,学习和普及的难度更大。他需要几代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有可能有结果。
米塞斯研究院在美国的传播,也困难重重。
为了让人们反对美联储印钞,米塞斯研究院接受赞助,在报纸上登广告,送奥派的书籍给人们看,你看,这不叫营销,是为了传播观点,得花钱,好书得送。
这的确有点可悲,但这就是现实。
我从不指望,我写点文章,能改变什么大势,很难。
但我也从不妄自菲薄,这就是我喜欢做的事,总归有一天,无数象我一样的人的努力,最终将汇成河流,变成大海,让科学普及,让繁荣的秘密,成为基本常识。中国也有繁荣知识的普及,那就是普遍的人群,都认同改革开放是繁荣之因。
我如果要赚钱,不会通过贩卖错误观念的方式,有的是其他的手段。何必让自己赚钱时,还对繁荣带来危害呢?有必要吗?是走投无路、找不到赚钱方法的有些人才会这么干。
我不需要,我即使要赚钱,也会卖别的产品。
我有一些朋友,他们文章写得少,但天天在翻译全球优秀的经济学著作,稿酬低得可怜,甚至无法出版,不也在天天翻译么?
利益动机是什么?爱好,喜欢,热爱而已。
我相信,司马南,司马北,司马东,司马西,他们传播的错误观念,最终会被清除,观念之战下,他们最终会失败。
不能指望某一个大神突然出现,改变人们的观点,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每一个人的每一篇文章,转发,传播,都是一次边际改善。
总不能把舆论让给司马南、司马东吧。
当然,如果有强制力介入,我也许扛不住压力不写了,但没关系。总有后来者,总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经济学,愿意传播科学。
欧洲早期科学的传播,完全是由一群有热情的、追求让自己爽的人,不追求经济利益的人在主导推动的。由一群富家子弟在赞助,一群科学爱好狂在行动。
达尔文的进化论,正是由其舅父乔赛亚·韦奇伍德的慷慨赞助才能得以进行。
世界的进步,需要很漫长的历程。
人类社会,不就是不断发现科学,不断用科学理论来改善自己生活的过程吗?这是必然之结果,或许我们寿命之中难以乐观,但长远来说,依然要乐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