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没有利润,情怀就一文不值

企业没有利润,情怀就一文不值

董小姐看来是要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质进行到底了。在“格力2024全球梦想盛典”,她说了几句话,每一句都令人不“吐”不快。

图片

“格力电器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我们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厂,更不是一个为了营利而做的工厂,我们是有使命感的,我们要对社会负责,我们要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

不管她说的时候语气多么慷慨激昂正能量,但是这话说得极其虚伪、言不由衷和精神分裂。格力要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光想履行所谓“社会责任”,那你就别办企业了,直接去做慈善多好;格力要是不盈利了,天天亏损,恐怕就没有格力电器的存在了,也不会有董小姐发言的机会了。

一边说格力不是为了营利,一边夸耀格力去年盈利290亿,到底是要哪般?

重要的是,这段话反映出对市场的误解,和对利润机制的偏见和反感。

哈耶克说:企业家的使命,就是以最有利可图的方式为投资者赚取利润。在利润目标之上要求企业履行所谓的“社会责任”,这是一个足以毁灭自由企业制度的信条。

利润的唯一来源,就是关于未来的远见。企业家的生产,总是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当他判断对了消费者的偏好,生产的产品消费者竞相购买,推高了价格,超过了他投入的成本,他才可能盈利。

一个企业家赚取利润,就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这说明消费者的需求被满足,资源被有效地配置到了需求迫切的领域之中。是消费者认为其产品满足了自身需求,为自己创造了价值,才自愿金钱投票,让企业盈利。消费者需求越是迫切,就越是愿意竞相购买推高价格,利润就越大。

营利的事业才是最大的造福于民的事业。如果我们真的要怪罪谁,应该怪罪那些亏损的企业家,因为他们亏损的原因是没有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消费者不愿意给他金钱投票,这意味着稀缺的资源处于浪费状态。消费者已经通过他的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你应该亏损和倒闭,把稀缺资源释放出来,让更能够满足我们需求的企业家接手,满足自己的需求。

所以,利润越大,说明贡献越大。

市场经济中的利润机制,在组织生产中具有核心重要性。利润和亏损,就是在告诉企业家,你的生产是不是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你有没有将资源配置到消费者迫切需求的领域之中。

消灭利润机制,就消灭了企业家经济计算的手段,必定造成生产一团乱麻,消费者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也正是利润机制,迫使企业家服从消费者的指令。因为他如果不能创造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殚精竭虑服务于消费者,消费者就不给他金钱投票,他就会倒闭。

假若在营利之上,要求企业履行所谓“社会责任”,这个“社会责任”,必定由那些能够定义什么叫社会责任的中央机构机构来界定,他的偏好将取代利润目标,这就是消灭利润机制,企业将不再服从消费者的指令,而是服从于计划机构的统一指令,这时候的企业家将不再是企业家,而是政府雇员和傀儡,社会将立即倒退到计划经济的深渊之中。

一个企业家,可以谈情怀,可以谈使命,也可以谈社会责任,企业需要一些故事、需要注入一些灵魂和价值观,但这并不是反对利润的理由,反倒是必须建立在盈利之上,盈利目标与那些情怀、使命、责任不但不矛盾,反倒并行不悖。

况且,最大的情怀、使命和责任是什么?难道不是以最物美价廉的商品服务大众吗?难道你认为服务于上级命令和少部分人的利益,比起服务大众更加高尚?如果你的情怀和使命,没有消费者的认可,那就一文不值。

酸腐文人和知识分子,认为自己最有文化、最有情怀、忧国忧民最有社会责任感,整天自怨自艾,抱怨社会对他们不公。可是市场评价一个人的方式并不是你自认为有多牛逼,而是看你能不能满足他人需求,让他人自愿为你金钱投票。他们把一切高尚词汇加诸自身,为自己的落魄寻找借口,可是唯独忘了,消费者已经通过自己的行动告诉他们:你不行。

那些整天把道德、情怀和使命挂在嘴上的人,跟脚踏实地服务于消费者并赚取利润的人比起来,到底谁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大?

盈利,就是企业家最大的使命和社会责任。一个企业家,却讳谈利润甚至反对利润,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企业家,就是在放弃自己的企业家责任,就是对投资者和消费者的背叛。他嘴上不谈,心里绝对要谈、也在时时刻刻谈。

如果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家,都不敢大大方方谈利润,整天谈一些大词和社会目标,我们的社会就要败坏。企业家必须向社会大声和公开地讲出利润的重要意义,专心致志搞钱的社会,比起整天装腔作势谈道德和责任的社会,要好太多。搞钱就是在服务他人,搞钱就是在践行使命,搞钱就是在促进自由。因为搞钱的方式就是服务他人,而不是用权力去攫取和剥削。

想想当年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那才是一个蒸蒸日上的时代。

董明珠在这个会议上还说:一个企业纳税越多,这个企业的生命力越强。2023年是给国家上交税收最多的一年,但是我还不满足,希望2024年我们给国家的税收超过200亿。

图片

听听这鬼话!

照这么说的话,应该把所有税收翻番,企业的生命力就更强了;格力应该把290亿利润全部用来纳税,生命力就更强了;一个企业被爆锤得越多,活下来的才是打不死的小强。

可是我们明明看到的是,税收太重,被锤得太多,企业就死了,而不是越来越强了。

一个企业的强大,不是像个受虐狂一样被摁在地上反复摩擦来证明自己,证明企业生命力强大的,是它能不能不断地调整自身,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难道我们证明一个人强大,不是看他造血功能是否正常,而是看他到底能吐多少血?疯了吗?

既定的税制体系下,企业纳税多却不死,唯一的原因就是它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需求,赢得了更多的利润。换句话说,如果不是这些税收,企业将供给能力更加强大,消费者将享受更低的物价,生活水平将提高。实际上,对一个人征税,就是对所有人征税,因为它减少了社会人均占有资本量,代价都是大家共同承担的。

米莱说:“税收是抢劫”。几个单词就道破了其本质。过重的税收,必然造成边际以下企业退出,减少供给,价格上涨;把企业利润征走,意味着未来投资减少,企业将无法投入研发、扩大产能和安排更多就业;没收性的税收,则直接意味着公有制。

税收就是将生产中的资源抽走,用来满足当局的愿望。它必定造成资本的减少,劳动生产率的降低,生产结构的紊乱,最终产出的减少,就业率的下降。总之就是经济滑坡,人们变穷。

无论在何时何地,减税降费都是唯一体面的税收改革。古今中外,轻徭薄赋都是良善政治的象征。

你说董小姐一个做企业的,难道不懂这些道理吗?

不,她肯定懂。

但她就是想以此夸耀自己给国家的贡献,表演自己的忠心。可是这样做是无济于事的,如果真要用纳税额来衡量贡献,那么国企对国家的贡献更大。然而对消费者,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

所以这个衡量指标也完全是错的。难道我们会说,垄断的烟草,年纳税上亿,对国家贡献最大?古代实行盐铁专卖,老百姓用个农具吃个盐都要交大量税收,难道我们会说,盐铁专卖机构对国家贡献最大吗?

如果我们把国家看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每个人的生活变好是繁荣的指标,就知道衡量一个企业贡献大小的,是它安排了多少就业,让多少家庭有了饭碗;是它能不能创造出更多物美价廉的产品,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二者都意味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假如你真的正确理解了爱国,当然应该追求的是民众的富裕,而不是国强民弱。

所以从来不应该用税收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企业的贡献,这就完全是把屁股坐歪了!

但是我们还要更进一步,既然董小姐肯定懂,那为什么这样说?她的动机何在?

董明珠以前曾说过,“监管部门要往死里查,企业才能活得久”。她意思是要建立最高的行业标准,对国内厂家,按照这个最高标准查,对国外厂家,当然也要坚持最高标准,否则就不能进入中国市场。这样,中国标准就建立起来了。骄傲。

现在又说缴税越多生命力越强。

好了,先送她一副对联:

上联:将企业往死里查,活得久;

下联:把税收往死里交,长得壮!

横批:死得快。

许多大企业并不热爱自由市场,而是管制的鼓吹者。原因在于,自由市场的竞争机制,让他们始终处在他人的挑战之中,他们没有任何稳定的地位可言,随时有可能被他人挑落马下。

因此,他们希望与权力勾结,在强制力的保护下,设置准入限制、抬高准入门槛,呼吁更多的管制、甚至更高的税收。原因就在于,这样做能够将那些无法承担高成本的小企业排挤出局,大企业就可以享受垄断收益。

反映在国际贸易中,他们就会呼吁限制自由贸易的政策,阻碍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让他们免受国际市场的竞争。这就将一个国家推向了经济民族主义的深渊。

这些呼吁,都是以损害消费者利益为代价,获取不正当的利益。

他们不知道的是,市场是一个整体,一个相互联动的动态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将影响所有人。当小企业无法生存,大企业就在产业链上失去了合作者,而分工合作更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这就意味着生产能力的下降。而即便是大企业垄断了,但小企业难以生存,大量劳动者失业或者工资率下降,他们就会减少消费,对大企业同样是不利的。

况且,一个依靠权力保护的企业,是无法长久生存的。一旦开启自由贸易,物美价廉的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就是这些依靠权力保护生存的企业的末日。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要想打破国内干预,最好的办法就是开放自由贸易。

许多企业家,在判断消费者需求上可能是行家里手,然而在观念上却非常low。这并不奇怪。并不是一个参与市场的人,就能够正确地理解市场。

有朋友说,董小姐这样搞,会将格力搞死。那倒不一定。不论她怎么胡说,只要她的行动一直在迎合消费者的偏好,格力就照样能够在市场上立足。

我们要说的是,当企业家们抱怨管制越来越严的时候,但是最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思想。一个企业家,却反对利润,呼吁更多的监管,更多的税收,传播错误的观念,那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那它被锤死了也不要有怨言。

因为政策都是由舆论决定的。当不断地呼吁,权力就会成长为一头怪兽,这头怪兽一旦发起疯来,就会连他们一并吞噬得不剩骨头。到那时,每个人就会尝到自己当初呼吁管制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