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在商言商,切莫玩弄民粹!
最近,互联网上的一出“戏”格外引人注目。
一家知名的电商平台,在宣布进军一个竞争激烈的新市场(送餐服务)时,没有像人们习以为活那样,重点阐述其服务优势、技术革新或是对消费者的价值承诺。
相反,他们选择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方式——发布了一篇充斥着情绪化、甚至可以说是煽动性语言的“小作文”。
紧随其后,这家平台的创始人在公开场合的发言,也被一些观察者解读为带有明显的民粹主义色彩。
这种策略,立刻引发了争议。
有评论人士撰文指出其言论的攻击性以及潜在的负面社会影响。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这些批评的声音,该平台及相关方面采取的并非公开回应或理性探讨,而是寻求平台删文,甚至采取了其他非对话的方式。
这种对不同意见的压制,让这场由“小作文”引发的风波,变得更加复杂和引人深思。
我们必须严肃审视的问题是:当一家大型商业机构及其领导者,开始倾向于采用煽动对立、诉诸非理性情绪的民粹式话语时,这不仅是商业策略的选择,更触及了商业伦理的底线和社会责任的边界。
商业的本质是什么?
从奥地利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市场是一个由无数个体基于主观偏好进行自由交易和自愿协作的动态过程。企业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发现和满足消费者尚未被满足的需求,通过创新、效率和优质服务来创造价值,赢得消费者的“货币选票”。
竞争是这一过程的催化剂,促使企业不断进步,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成功的关键,在于比竞争对手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市场需求,而不是通过制造分裂和敌意来获取优势。
然而,那篇引发轩然大波的“小作文”,以及随之而来的部分言论,似乎偏离了这一轨道。
它们没有将重心放在如何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如何为消费者创造独特的价值上,而是剑指竞争对手,用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语言,试图划分阵营,激起某些群体的认同感,同时贬低甚至妖魔化其他市场参与者。
这不再是健康的商业竞争,而是试图通过煽动非理性情绪来扭曲市场选择,将商业行为裹挟上群体对立的外衣。
民粹主义在商业领域的渗透是极其危险的。
它用简单的二元对立(我们/他们,好/坏)取代了复杂的市场现实;
它诉诸情感和偏见,而非理性和事实;它试图绕过产品和服务的真正价值,转而利用公众的某种情绪或不满来建立护城河。
这种做法,短期内或许能聚集一部分人气或注意力,但长期来看,无疑是在破坏市场主体之间本应存在的基于规则和尊重的竞争基础,污染了健康的商业生态。
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家,应该认识到其言论的公共影响力。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信息传播极快、情绪极易被放大的环境下,企业家的言行不仅代表着企业形象,更容易被赋予社会意义。
如果为了商业目的而刻意迎合、甚至主动制造和利用社会上的某些民粹情绪,无疑是在玩火。这不仅可能加剧社会的分裂和对立,也会反噬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
当商业的成功开始依赖于煽动而非实力,依赖于站队而非价值,整个市场环境都会变得乌烟瘴气。
再者,对于批评声音的反应,也折射出某种值得警惕的心态。
在自由市场和开放社会中,不同意见的交流和碰撞是常态,也是发现问题、改进自身的必要过程。对于建设性的批评,理性的态度是倾听、反思,并进行公开、透明的回应。
动用各种手段试图让批评的声音“消失”,这本身就违背了市场信息自由流动的原则,也显露出某种不愿面对问题、试图掌控舆论的傲慢。
这种行为,比民粹言论本身更令人担忧,因为它显示出一种缺乏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企业文化,而这种文化是难以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持续领先的。
总而言之,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他们的创新和投入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然而,强大的影响力伴随着巨大的责任。在追求商业成功的过程中,务必坚守“在商言商”的原则,将精力聚焦于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通过健康的竞争赢得市场。
玩弄民粹,试图通过煽动对立来获取商业利益,是一条危险的邪路。它不仅损害了健康的商业环境,腐蚀了社会信任的基础,最终也将限制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这场风波能成为一个提醒:无论是电商巨头还是任何市场参与者,都应回归商业的本源,靠实力说话,以价值取胜。
将精力放在如何更好地服务用户上,而不是如何利用和放大社会情绪。
企业家们,请记住,你们的舞台是市场,你们的语言应该是关于价值和创新,而不是分裂和煽动。
在商言商,切莫玩弄民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