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法,是市场经济的倒退,价格应由消费者决定

据国家发改委网站7月24日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市场监管总局已联合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理由是,要打击什么“非理性价格战”,尤其要管管那些“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甚至还要对“利用算法从事不正当价格行为”进行规制。

既然向社会征求意见,那么我实在忍不住,我就要斗胆直言:

这次修改,是完全错误的。

这份修正草案,它所指向的“问题”,恰恰是市场经济活力的表现;它所开出的“药方”,实则是一种管制,将扼杀我们经济中最宝贵的自由与创新,最终导致我们期望的“高质量发展”沦为一纸空谈。

一、价格法本身就不应该存在

市场经济,是一个在保护产权的法治下的产物。它不是某个天才设计师在蓝图上画出来的,而是亿万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通过自由交换、分工协作,如同细胞分裂般,自然演化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价格,就是这棵大树的神经系统,是向所有参与者传递信息的高速公路,是引导资源配置、激发创新的最有效信号。

当政府部门,以“公平”之名,以“高质量”之名,试图去干预价格,去定义“成本”,去限制竞争手段时,他们对市场经济做的不是法治,而是干预,这是在剪断它的神经,剥离它的树皮,甚至试图用尺子去规定它长多高,往哪个方向长。这种行为,无论其初衷多么“美好”,最终结果都将是:树枯萎,果不实,生机灭绝。

价格法从头到尾,都是一种管制。

放开价格的政府干预,允许企业自主定价,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因为价格只会在交易中产生,而交易是建立在产权保护之下的自愿合作,仅考虑交易这一瞬间,任何交易都是双方自愿达成的,都是双赢的。

价格法本身已经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削弱了,大多数时候,价格法是在限制企业在某些情况下提高价格出售产品。

由于中国过去这几十年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因此,大家看不到他的杀伤力。

早在公元301年,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颁布了著名的《最高价格敕令》。当时罗马帝国通货膨胀严重,物资短缺。戴克里先认为这是商人“贪婪”和“囤积居奇”的结果,于是规定了上千种商品和服务的最高价格,包括粮食、肉类、衣物甚至理发、运输等。他还规定,如果有人违背此敕令,将被处以死刑。

结果是什么?正常的商业活动几乎停滞,城市失去了活力,人们纷纷逃往农村自给自足,罗马帝国的根基自此崩溃。

在现代国家中,委内瑞拉也曾大规模执行最高限价,导致商店里空空如也,国民集体体重一年内降低十斤以上,近15%的国民逃到国外。

此次增加的管制,是要求不得低价竞争。

这种管制不仅是完全错误的,并且还不可执行。

二、价格战是通往规模的唯一途径

在真实的市场里,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数字经济时代,“低于成本”往往不是作恶,而是企业在进行一场豪赌,一场对未来的投资,一次对新商业模式的探索,甚至是一场无奈的“自救”!

你想想,一家创业公司,或是一个新兴行业,在没有达到一定规模之前,它的产品价格低于其“账面成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可以说,任何一个企业在开创一个新业务时,都是低于成本销售的。注意,我说的是所有的,因为,前期业务只要在亏损,就说明成本高于售价。

为什么?因为它要抢占市场份额!它要追求规模经济!

贝佐斯那可是出了名的“亏损王”!从1994年创立到2001年,亚马逊亏损了整整七年,甚至到2014年,它依然在大笔烧钱,每年利润微薄甚至亏损。

它在干什么?它在以低于传统零售商的成本,甚至低于自身“实际成本”的价格销售图书、电子产品,以此来迅速扩大用户基数,建立起庞大的物流体系、数据优势和品牌认知。

如果按照新《价格法》的逻辑,亚马逊在它亏损的十几年里,是不是每年都应该被罚款,被叫停?那今天的美国人,还能享受到Prime会员的两日达服务吗?全球最大的电商巨头,可能还没走出它的车库就夭折了!它的“低于成本”是为了未来的规模和效率,是一种极致的战略投资。

特斯拉初期,电动汽车的电池成本极高,生产规模也小,导致每辆车的制造成本远高于燃油车。

但埃隆·马斯克敢于定下相对激进的价格,甚至一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幅降价,引发其他品牌的跟进。这种“价格战”看似“低于成本”,实则通过巨大的订单量和市场预期,吸引资本,投入巨额资金建设超级工厂,优化电池技术,最终实现了单位成本的断崖式下降。

中国的新能源车企比如理想,在量产初期也曾面临巨大的亏损,其单车销售价格远不足以覆盖研发、建厂、营销等所有成本。但正是这种“烧钱”,驱动了产业链的成熟,推动了技术迭代,才有了今天中国新能源车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华为研发AI算力芯片在前期销售时亏损吗?当然也是亏损的,销售价格必然低于成本,那为什么要做?因为他们预期未来规模化后,能够降低成本。

当年,为了迅速占领市场,培养用户习惯,滴滴和优步在全球范围内投入了数千亿的补贴!乘客打车便宜到令人发指,司机接单收入高得离谱。

这绝对是“低于成本”的销售,甚至是“白送钱”!按照新的《价格法》,这帮公司早就应该被罚到倾家荡产了!

但正是这种“战略性亏损”,硬生生培养了全球数亿用户的打车习惯,催生了万亿级的出行市场,让传统出租车行业不得不进行服务升级。

这种补贴是巨头们为了建立网络效应而付出的必要成本,没有这种“低于成本”的投入,这些创新模式根本无法从萌芽走向普及。

三、价格战是现代企业商业模式中的根基

更深一层的逻辑是,现代企业的商业模式,很多已经超越了单一产品线。它们追求的是整个商业生态的盈利。A业务可以不赚钱,甚至亏钱,但它是为B业务,C业务引流,最终实现整体盈利。如果只盯着某一个“点”的成本,而无视其“面”上的战略,那简直是“管中窥豹,盲人摸象”。

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从它们诞生的那一天起,它们就一直免费为大家提供导航服务。

请问,它们“低于成本”吗?当然低于!建设地图数据、更新POI信息、研发导航算法,每年的投入都是天文数字!但它们为什么还要免费?因为它们是整个商业生态的“引流入口”,是用户数据的核心枢纽!高德可以通过导航带动高德打车、外卖等服务;百度可以通过地图带动搜索、广告、人工智能等业务。

腾讯微信核心的聊天功能完全免费,你用它,腾讯一分钱不收你的。但请问,微信的服务器维护、研发团队、带宽成本,是不是巨额的?它是不是“低于成本”在提供服务?当然是!但微信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这个网络是腾讯所有其他增值服务(游戏、支付、广告、小程序)的“基础设施”!

如果按照新《价格法》的逻辑,这些免费但成本高昂的“入口级服务”,是不是都应该被处罚?难道我们要回到付费导航的时代,每个月交几十块钱才能用地图?难道中国数字经济的半壁江山,都要面临“合法性”危机?这种“交叉补贴”或者说“生态型亏损”,是现代商业复杂而精妙的产物。

索尼的PlayStation、微软的Xbox,以及任天堂的Switch:它们的主机硬件本身,在发售初期往往是亏本销售的,或者利润微薄到可以忽略不计。为什么?因为他们靠的是游戏软件、会员服务、周边产品来赚钱!主机只是一个入口,一个生态圈的“引流器”。

打印机和墨盒/硒鼓才是利润来源,打印机不是。这几乎是所有打印机厂商的通用模式:打印机本身卖得不贵,甚至大多数普通型号就是“亏本”卖的,为的是什么?为了让你持续购买高利润的原装墨盒和硒鼓!

如果《价格法》一纸禁令,要求主机或打印机不能“低于成本”销售,那这些硬件可能永远都无法普及,整个游戏产业和打印耗材产业的生态链,都将受到毁灭性打击!消费者也无法享受“低价入门,高频消费”带来的便利。

你看,所谓理性价格战和非理性价格战,你从根本上是无法区别的。

最后只能沦为政府执法机构可以随意定义用来打击企业、索要贿赂的手段。

三、今天的**“亏损是明天的技术红利”**

企业家在定价的时候,看的不是今天的成本,而是未来的成本结构!他们会先定一个有竞争力的价格,然后通过规模化带来的新资本投入,引进更先进的生产线,推动研发创新,最终大幅降低产品成本,从而实现利润。

中国在很多制造业领域,如家电、纺织、低端电子产品等,早期都经历过惨烈的“价格战”。很多企业为了拿到订单,不惜以微薄的利润甚至亏损来接单。这种“血海厮杀”看似“内卷”,实则加速了产业的洗牌,淘汰了落后产能,逼迫幸存企业进行技术升级、管理优化,最终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链优势和规模效应。

芯片制造是典型的重资产、高研发投入行业。一家新的芯片设计公司,在刚推出产品时,其研发、流片等前期投入巨大,如果按照初期的小批量生产来计算,每一片芯片的成本都是天文数字。

但他们仍然会以较低的价格推向市场,因为他们知道,一旦产品被市场接受,订单量上来,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分摊固定成本,优化工艺,从而在未来实现巨大的利润。这种“先亏后盈,以规模换成本”的模式,是整个科技产业进步的基石!

价格不是成本的简单加成,而是基于个体对未来价值的预期,以及市场供求双方主观评价的动态结果。企业家今天“低于成本”销售,是因为他们预期未来能通过规模或生态获得更大的超额利润。

政府人为干预价格,本质上是试图取代市场中亿万个体的分散知识和企业家敏锐的洞察力。这不仅是傲慢的,更是注定失败的。

四、算法是效率定价工具

修正草案特别增加了“经营者不得利用数据和算法、技术以及规则从事不正当价格行为”的条款。各位,你听听,这是什么?这是要禁止人类运用智慧,运用科技去提升效率!

算法是什么?算法是企业家智慧的结晶,是机器对市场信号最敏锐的洞察,是帮助我们更快、更准地匹配供需的“超级大脑”!它能根据实时供需、竞争态势、消费者偏好等海量数据,动态调整价格,从而最大化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你买机票,为什么价格一天一个样,甚至一个小时一个样?就是因为航空公司利用复杂的算法,实时分析航班的剩余座位、季节、节假日、竞争对手价格、甚至预测需求等数据,进行动态定价,这就是所谓的“收益管理”。

这保证了机票座位利用率最大化,航空公司收入增加,也能让不同需求层次的旅客能够以不同价格获得服务(比如提前预订的商务客和临时出行的散客)。

如果禁止算法定价,所有机票都一个价,那要么是大量空座浪费资源,航空公司亏损,要么是价格过高抑制需求,航班被迫取消。最终结果是,消费者能选择的航班减少,出行成本反而增加。

在下雨天、上下班高峰期,网约车会通过算法提高或降低价格。这看起来是“趁火打劫”,但本质上是算法在调节供需!高价会激励更多的司机上线,同时也会让非紧急需求的乘客选择其他交通方式,从而保障了真正有需求的用户在紧急情况下也能打到车。

如果禁止这种算法定价,那在高峰期你可能永远也打不到车,或者打车时间无限延长,市场秩序反而会崩溃。算法在这里扮演的是一个“看不见的手”的加速器,它让市场更快地达到供需平衡。

算法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如同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信息革命中的互联网,它极大地提升了效率。限制算法,本质上是在限制生产力的提升。

亚马逊、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利用算法进行商品推荐和个性化定价。,但其核心是提高了消费者找到所需商品的效率,也帮助商家更精准地触达目标客户。

如果限制算法在价格中的应用,那么电商平台的效率将大打折扣,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会变差,商家的运营成本则会上升,最终这些成本仍会转嫁给消费者。

价格是自由交换的结果,而算法是加速和优化这一交换过程的工具。试图通过立法去规制“算法价格”,是典型的 “技术恐惧症”。

这和当年禁止纺织机因为会“让纺织工人失业”如出一辙。这是在阻止创新、阻止效率!

政府的职责是保护产权,惩罚欺诈,而不是去定义何为“合理”的技术应用。

五、价格是消费者主权

企业之间的价格战,会不利于某些企业。

如果严格管制,那么,可以说,大企业将长期稳坐江山。美国欧洲日本,一堆的百年企业,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管制越来越多,导致中小企业难以与大企业竞争。

因为中小企业向大企业进发的必然路径,就是价格战。

若价格战被阻止,大企业就会在保护下过得很滋润,从而患上各种大企业病,管理越来越低效。

但这与消费者利益不符。

市场经济社会的本质不是由企业家掌控的社会,而是由消费者通过价格选择驱动企业家为他们服务的社会。

消费者会淘汰掉低效企业,从而使得高效率、不断降低成本价格的企业成为赢家。

因为这对消费者有利。

一个国家全民的财富,并不体现在所有人的收入之上,而是体现在收入允购买的商品总量之上。

彩电从一年的工资价格,打到现在300块一台,中国人才实现了家电自由。

价格是关系一国国民真实财富最重要的问题,若政府干预价格,将影响所有消费者的福祉。

五、不要自毁长城

市场是什么?市场就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消费者用钱袋子投票的竞赛!当一家企业把价格打下来,甚至打到“低于成本”,你以为它是在作恶吗?不!它是在用自己的血肉,给消费者提供福利!它是在逼迫整个行业进行“升级”,逼迫大家去创新,去寻找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去挤掉那些效率低下、不思进取

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中国家电行业经历了一场惨烈的“价格战”。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产品价格一降再降,很多小型企业倒闭,活下来的企业如海尔、美的、格力等,都经历了脱胎换骨般的成本控制、技术升级和管理优化。

正是这种残酷的竞争,让中国家电企业从最初的“组装厂”变成了拥有自主研发、品牌和全球竞争力的巨头,甚至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如果当时政府就出台“价格法修正案”来“治理内卷”,保护那些效率低下的企业,禁止“低于成本”的价格战,那我们可能还在使用又贵又差的家电,中国家电产业也无法走向世界。这种“内卷”正是**“凤凰涅槃”**的过程。

还记得当年的“千团大战”吗?数百家团购网站争夺市场,烧钱补贴,价格战打得昏天黑地。最终,美团、大众点评等少数几家活了下来,形成了今天本地生活服务的巨头。

共享单车更是典型,ofo和摩拜曾投入巨额资金,免费骑行、送红包,只为抢占用户。最终大部分都倒下了,留下了哈啰、美团单车等。

这些“非理性价格战”,本质上是资本对市场制高点的争夺。它们或许带来了短暂的混乱,但最终筛选出了更有效率、更有创新能力的商业模式,让消费者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低价。

可以说,没有这种所谓“非理性”的价格战,就不会有中国制造业的崛起。

中国的所有现在在世界上领先的工业制成品,全部是依靠价格战达成规模生产后,才成为了世界第一。

指责中国企业低价竞争,往往成为了地缘政治中对中国企业最大的控诉,但这种控诉是完全错误的。

但发改委等机构,居然要将这种控诉变成中国的法律?

结语:

价格是市场经济中的“灵魂”。政府最好是不要干预或减少干预。

政府机关找几家企业谈一谈,这还是一种临时性的态度与政策,他还有着修正的机会,但将这种对企业的干预法律化,这就意味着干预的长期化、普遍化。

今后,一个小卖开业促销三天,所有产品打五折,旁边的商家也可以告他低价竞争,违反价格法。

而市场监管机构,有了更多的自由裁量权和罚款权,又必然带来寻租和腐败。

再次强调 ,管理价格,这不应该是政府的职能。

中国有着很好的改革开放经验,有着长达四十年市场化的改革经验,我们不要放弃这些宝贵的经验不用,转而开始采用更多的干预手段来控制市场。

希望发改委,市场监管局这些机构,少做一点事,更少立一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