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干预的终极熟悉结果:计划经济和大锅饭
价格干预的原理非常简单:在自由市场均衡价格下,供求相等,即供给全部售出,需求全部满足,市场实现出清。那么当实施价格干预,导致价格偏离市场均衡点,必然出现短缺或者过剩,必然导致一部分消费需求无法满足,并必然导致生产要素偏离自由市场轨道的低效错误配置,影响所有人的福利满足。
价格干预的本质是宣布自愿交换行为为非法,并强迫两个人进行交易或者禁止他们交易。我们可以称之为“价格管制”。
这种依靠暴力形式实施的管制行为,意味着强迫人们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即如果没有强制干预,人们的行动就不会如此。因此,干预必然造成效用损失。对于自由市场上的个体来讲,任何干预都是不必要的。干预,只对那些干预者有利,他们能够从中获得权力、金钱、名誉、心理满足,否则他们就不会干预了。
在经济学上,谁使用暴力手段干预他人的自由交换,并没有本质区别,不论这个人或者组织叫做小偷、强盗、黑手党、工会……以及,国家,都没有区别。它们都是霸权、暴力的代表,造成的经济后果也没有不同。
最后一个是最可怕的,因为它包装了一整套意识形态,雇佣了一大堆人美化自己的暴力行为,有一整套完整的暴力机器,例如军队警察监狱司法,而且全面持续地实施暴力活动,且不受追究,每个人从生到死都无法摆脱。而且,这种国家干预也是最常见的,因此,我们就以国家的暴力干预展开论述。
1、最高价格管制
最高价格管制就是以强制力为后盾,将价格限制在市场均衡价格之下。
例如一件商品市场价格是100,“好心的利维坦”说,价格太高,老百姓买不起,所以限制最高价格为50。
这是最常见的价格管制措施。
其经济后果是,较低的价格必然刺激需求,同时打击供给,导致边际生产者退出供给行列,由此,需求数量大于供给数量,即制造了人为的短缺。
价格的一项重要功能是识别需求的急迫程度。那些愿意出高价的消费者,就是需求最紧迫的,他们认为用来交换的货币的边际效用低于财货的边际效用,因此才会出价购买。
价格引导资源配置。在正常的市场上,如果一种商品价格高,说明需求紧迫,生产它就有利可图。因此,价格向供求双方发出“信号”:供给者会扩大生产,潜在的供给者或调整生产,由此扩大供给;而需求者也收到信号,这种商品价格高,需要被节约利用,否则付出的代价太大。供求双方共同作用,很快供给就会增加,价格就会回落,重新实现供求平衡。
最高价格管制政策,消灭了价格的市场功能,导致市场资源配置发生紊乱。大量的人会去排队购买低价的商品,并且将这些低价商品囤积起来,而那些需求最紧迫的人,反倒买不到了。
价格被管控后,生产它变得无利可图,边际生产者退出供给,而消费者由于便宜也不会节约利用,因此供求矛盾更加紧张,所以价格看似很低,但是更多的人买不到了。
生产要素被从受到价格管制的行业,转移到了未受管制的行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扭曲。越是供给弹性越强,转移出来的要素就越多,短缺问题就越严重。需求会转向替代品,由此,替代品的价格又开始上升。
而所谓替代品,是指在效用上不及原有商品的财货,因此这意味着生活水平的下降。
价格管制达到一定程度,一种商品就会从市场上消失,谁都买不到,由此就会诞生黑市,黑市就是被扭曲的市场的结果。黑市由于受到打击,风险极大,因此生产者较少且质次价高,消费者必须为卖家承担可能遭受处罚风险的一笔溢价,或者必须支付一笔贿赂,才有可能买得到。溢价、贿赂,只是买家支付了正常的市场价格。
黑市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满足紧迫需求的市场功能。
最高价格管制从经济后果上讲就是人为制造短缺,让更多的人根本买不到,甚至只能从黑市寻求满足。这是干预主义必然事与愿违的典型例证,它是一个可笑的错误,因为当局当初实施价格管制,宣称的目的是让大家都能买得到买得起。
2、最低价格管制
最低价格管制就是以强制力为后盾,将价格规定在市场均衡价格之上。
例如一件商品或者服务的市场价格是50,“好心的利维坦”和知识分子又出来说了,所谓“谷贱伤农”、“低人权优势”,所以必须至少卖100。
很显然,与最高价格管制相反,这时候就会刺激供给而打击需求,由此制造了人为的过剩。
资源会从没有受到最低价格管制的行业离开,转移到受到管制的领域,由此扭曲生产结构,造成受管制行业过度生产,最终蒙受损失。
对商品进行最低价格管制的典型例子是农产品价格管制,即对农产品实行高于市场价格的“保护价收购”,它通常都打着保护农民利益的幌子以行。
罗斯福新政期间,采取的办法就是对农业产业集团的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同时叠加给予农产产业补贴。由此大幅度地刺激了生产,因为生产者集团可以无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生产越多收益就越高,领取的补贴就越多。
本来市场就没有那么大的需求,罗斯福又打着保护劳动者的旗号,要求企业不得解雇员工,实行最低工资和最长工时规定,出台“瓦格纳法案”允许劳动者组织工会,然后还不断印钞票,同时加强对市场的征敛,扩大政府支出搞大型工程和以工代赈,结果就是企业纷纷破产,劳动者大面积失业,新政期间的失业率平均达到18%,一度达到25%,由此劳动者的消费需求更小了,都没法生产了,拿什么消费呢?
由此发生了荒诞的一幕,一方面是农产品生产过度,开始烧掉粮食和牲畜,倒掉牛奶,另一方面是饥肠辘辘的劳动者排队领救济,一夜回到解放前。
这就是产能过剩的真相。骗补,也是这样发生的,吸引更多的骗子将资源调配到受到最低价格管制的行业,制造无数产能过剩和资源的浪费,损失由消费者买单。
罗斯福要是不抓紧死,他的左手和右手互搏,这种干预主义“组合拳”能把美国这个发达经济体在短时间内搞报废。
最低价格管制的另一个典型例子是最低工资法。
工资率的高度,取决于资本存量所决定的劳动生产率;每个劳动者最终能拿到多高的工资,取决于他能够创造多少边际价值产品。企业能够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可能高于他能创造的边际价值,否则它就会亏损,所有被雇佣的劳动者都会失业。
规定高于市场决定的工资率,会导致工作的边际效用上升,休闲的边际效用下降,由此刺激劳动供给;而企业不可能超过市场工资率雇佣劳动者,由此造成供给过剩。
这时候,那些无法创造出最低工资法设定的工资率所对应的边际价值产品的劳动者,要么会被解雇,要么自始至终都不会得到雇佣。
因此,最低工资法制造了制度性失业。
这些失业者,是低技能人群,正是最低工资法宣称要保护的对象。
当工会实行限制性的最低工资时,效果是同样的。工会从来不是全体劳动者的代表,而是工会会员这个特殊的劳动者卡特尔利益集团的代表。其设定的高于市场工资率的工资水平,将较低技能的劳动者排斥,他们只能在其他行业谋求生路,由此增加了其他行业的劳动者的供给,因而拉低其他行业的工资率并且制造更多的失业。
3、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
格雷欣法则,即通俗说的劣币驱逐良币,是价格管制的一个特殊案例。
在自由市场上,必定是良品驱逐劣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好产品趋于胜过差产品。那么在货币领域,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必定是因为价格管制因素的出现。
所以,格雷欣法则的正确表述为:政府定价过高的货币,驱逐了政府定价过低的货币。
比如在金银复本位制下,假定黄金和白银的市场交换比率为1:16,这时候政府武断地规定交换比率为1:15,这就是低估了黄金的价值,而高估了白银的价值。以白银计的黄金价格,比市场上实际价格低廉。这实际上就是为黄金设置了最高价格管制(你只能卖15盎司白银,不能卖更多),由此,最高价格管制的原理发挥作用,被价格管制的商品,即黄金,会减少供给,甚至从市场消失。黄金产生了套利空间,被囤起来了,变得稀缺,市场上充斥者被高估的白银,这就是所谓“劣币驱逐良币”。
现代不兑现纸币体系也一样,最近的典型例证是阿根廷。美元兑阿根廷比索的市场汇率实际上是1:1000左右,但是政府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货币,同时印钞机昼夜不停,还要维持法定汇率,即1:300左右。那么美元被低估了,比索被高估了,美元被设定了最高价格管制。结果是,阿根廷人将美元压在了床底,美元变得稀缺了,市面上充满了劣质的比索,人们都想快速地将它甩出去换成真实财货,因为不知道它下一步还会贬值多少。
当米莱实施奥地利学派“电锯改革”后,美元就“奇迹般”地从床底跑出来了。我们知道这其实在经济学原理上一点都不神秘,就是解除了货币领域的价格管制。
这种货币之间的价格管制造成的结果,广泛发生于各类历史场景中。例如新旧货币的交替,将明显贵金属含量不同的货币规定为等值,新的掺假的劣质货币就会充斥市场,过去金属含量足的货币就会被囤积起来。例如诸葛亮在治理蜀汉的时候,往铜制的“五铢钱”中掺入铅和铁,并厚颜无耻地规定新货币的价值是旧货币的100倍。
政府会故意反向使用格雷欣法则,即故意高估本币而低估外币,由此让劣质的本币充斥市场而将外币排斥。这样做的动机也很简单,就是为开动印钞机劫掠大众财富提供方便。如果大家都不使用本币了,抢谁啊?这也是外汇管制的基本动机。
4、干预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是一个中性词,其实质就是区别定价。
价格歧视,是生产者细分消费需求,进行差别定价,以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常见手段。
我们首先要明确,由于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主观评价,因此首先要看一种财货是不是同质的商品。如果商品本身就不是同质的,例如不同的生产厂家、不同的质量、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场景等,都是非同质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既然商品本身就是非同质的,那也自然就不存在统一的定价问题,也就不存在价格歧视问题。
如果是同质商品,那么将遵从“一价定律”,价格在各处趋于相等。
对欧洲国家和非洲国家,对一线城市和农村地区,对穷人和富人,供给不同质量的商品,这不是价格歧视,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不同的商品。如果平等主义者、环保主义者、质量管控狂魔们要求必须供给同样质量的商品,否则就是对弱势群体的歧视,那么结果很明显,价格会升高,非洲国家、农村地区和穷人们,就会饿死。
飞机高铁,分头等舱经济舱一等座二等座,这也不是价格歧视,因为它们本来享受的就是非同质的服务。演唱会足球赛门票有不同票价,也不是价格歧视,道理同上。但是要记住,如果打击这种差别价格,即让一部分人付出更高的价格,那么总收入可能无法覆盖成本,会导致某班飞机、某场比赛或者音乐会无法举办。
农民工子弟学校,与贵族学校收取不同的学费,当然也不是价格歧视。以教育公平之名要求服务统一,必然意味着价格升高,结果是农民工子弟没学可上。
换句话说,差别定价,可以让某些如果不实行价格歧视,就无法得到满足的需求,得以满足。
一切对这种差别定价进行管制的手段,都将导致最脆弱的人群处境变差。那些以“为你好”的名义出台的政策,通常伤害的正是他们宣称要帮助和保护的人。
真正的价格歧视,是医生的收费。米塞斯举了一个贴切的例子:
假设一位医生每周可看80次病,每次收费3元;所看的病人有30人,他每周的收入是240元。假使他差别收费,对那最富的10个病人每次收费不是3元而是4元。他们就从每周看病50次减到40次。这位医生就剩下10次看病的时间,于是把这10次的时间减价收费2元,于是有些花不起3元看一次病的病人也就可以来看病了。这时,这位医生每周的收入是270元。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那10位最富的病人是受到损失的,他们付出的价格从3元上涨到4元。来自歧视性定价的总收益必定大于来自单一价格的。即医生从中受益了。
但是因歧视价格而得利的,不只是这位医生;那些付2元看一次病的病人也得到利益。即,穷人从中受益了。
如果实行价格干预,打击这种歧视定价,如果统一规定为3块,那么穷人就看不起病了,更多的人就看不上病了;如果统一规定为2块,那么收入无法覆盖成本,医生就离开这个社区,或者直接关门了,谁都看不上病了。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价格歧视所提供的较大收益,商品根本就不会有供应,所有人都会受损。
5、干预递增效应:通往计划经济
价格干预的结果必定事与愿违,我们可以通过上述论证得以证明,历史经验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简要举几例,帮助直观地理解即可:
罗马皇帝戴里克先为了民众能够以低价购买到商品可谓煞费苦心,并且使出了严刑峻法管制“哄抬物价”。他把大量货币注入流通,然后规定了牛肉、谷物、服装及各类物品的最高价格,同时规定,谁超过这个最高价格将直接处死。结果是,人们不再向市场供应生活必需品,粮食大量短缺,许多人命丧黄泉,活着的人离开城市回到农村过自给自足的生活。罗马帝国由此走向崩溃。
法国大革命雅各宾专政期间,颁布最高价格法,对粮食和生活必需品规定最高价格,要保护贫苦的人民。结果是法国人被饿死在街上。各省的代表团写信给巴黎的中央政府:我们的市场一直有供给,但就在我们规定了小麦和黑麦的最高价格之后,就再也看不到这些谷物了。罗伯斯庇尔被押往刑场的时候,巴黎民众欢呼雀跃:肮脏的最高价格来了!
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当口罩、布洛芬被价格管制的时候,大家就都买不到了,那些最需要他们的人,反倒最买不到。当日本农协和韩国农协采用暴力手段提高价格,并且为了维持高价而限制进口时,日本人就吃不上大米了,韩国人就吃不上西瓜了。
反过来,二战期间的德国在盟军占领当局的价格管制下,商品大面积短缺。但是1948年,受到奥地利学派训练的西德经济部长路德维希·艾哈德勇敢地解除价格管制,货架上迅速摆满了商品,并开启了战后德国“经济奇迹”的进程。我们当然知道,这不是什么奇迹,这不过是让价格由市场来决定。
但是,政府在价格管制的道路上往往一路狂奔,当干预失败后,它不是想着放弃干预,而是继续增加干预,用一个新的干预去掩盖旧的干预的错误,干预之上叠加干预。我们可以称之为“干预递增效应”。
例如对牛奶实行价格管制,导致牛奶发生短缺。这时候就要对牛奶的所有生产要素上游实行干预,由此,牛奶的整个上游产业都发生亏损,退出供给,牛奶从市场消失。
生产要素被转移到未受干预的行业中,例如馒头。人们寻找牛奶的替代品,开始购买馒头,馒头价格上涨。于是,被施加到牛奶、以及牛奶上游的价格管制措施重来一遍,把整个馒头产业统统消灭,人们吃不上馒头了。
以此类推,所有产业都将被价格管制,普遍性的匮乏发生。
这时候有两种路径,一种是放开价格管制,回归自由市场价格,短缺就会得到快速缓解;一种是全盘干预,将所有生产全部接管,这就是计划经济。
干预之所以不断发生,就是放弃了市场的逻辑,而基于“权力的逻辑”,即“失败就是成功”:只有不断地干预,才能不断地扩张权力,不断地增加预算,不断地实现寻租。借口早就想好:这都是囤积居奇者的错,都是黑心资本家的错,都是坏人搞破坏,要是没有我们的干预,你们一天都活不成。
由此,走向全盘计划,生产混乱,物资极度匮乏,所以实行凭票供应,凭身份等级供应,实际上就是凭权供应。干预者将攫取最大限度的权力,它可以直接决定一个人的贫穷还是富裕,生存还是死亡,所有人都将匍匐于它的脚下,不服从者不得食。
人们总是希望政府出面管控价格,但他们其实并不是在说要限制最高价格或者最低价格,而是在说,让我的出售价格最高,而购买价格最低。这是让政府帮他们画一个方的圆。其结果无一例外,都是灾难。
血淋淋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要想获得自由与繁荣,唯一的道路就是让价格由市场决定,将政府与价格隔离,否则就将迈入灾难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