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与伊朗冲突背后无视平民的政治计算

中东又一场大戏开演。

以色列和伊朗正打得不可开交。

这一场战争从何而起,当事各方政客反应如何,会走向什么结局?

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奥派其实也有历史学,并且有研究历史的方法论。

这种方法论,依然要站在具体个人的角度,去理解具体行动决策时情势和其基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以奥派行动学理论(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是自利的)作为根基,才能正确理解。

当然,这需要大量的历史资料作为根基。

我这个不能算研究,只能是说说看法,但也会有一些接近于这个方法论的思考方式。

你问我怎么看当前中东这场大戏?

如果说以色列怎么想,这都是有问题的,以色列是谁啊?这么多人口都是一种思想吗?当然不是。

最终决策者,内塔尼亚胡,才是研究的对象。

哪怕就是说说看法,也要先从理解内塔尼亚胡开始。

内塔尼亚胡是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任期最长的总理,在任时间共计超过17年,但这个政治老手当下的境况如何?才是理解战争的起点。

内塔尼亚胡在政治上的地位并不稳定,他的政治生存完全建立在一个脆弱的联盟之上,这个联盟随时可能因为内外压力而分崩离析。

内塔尼亚胡当前的执政基础是一个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右的政府"的右翼和极右翼政党联盟。

这个联盟的构成说明了他政治处境的微妙:

为了重新掌权,他不得不与一些极端宗教和民族主义政党结盟,这些政党在以色列政治光谱中处于边缘位置,但却掌握着他执政的关键票数。

最能说明内塔尼亚胡政治困境的是2024年甘茨的退出事件。

甘茨和艾森科特退出内塔尼亚胡政府,指责内塔尼亚胡奉行服务于其自身政治利益的政策,未能实现加沙战争的既定目标。

甘茨的离开不仅仅是个人决定,而是代表了以色列政治精英对内塔尼亚胡执政方式的不满。

甘茨作为前军队总参谋长,在以色列享有很高声望,他的退出对内塔尼亚胡的政治合法性构成了严重冲击。

更关键的是,内塔尼亚胡解散战时内阁,主要目的是拒绝极右翼政客本-格维尔加入战时内阁。

这个细节暴露了一个深层矛盾:内塔尼亚胡需要极右翼政党的支持才能维持执政,但同时又不能让他们过度介入核心决策,因为这会进一步损害他的国际形象和国内温和派的支持。

从议会席位分布来看,以色列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政党可以获得组建多数政府所需的61个议席,这意味着任何政府都必须依靠政党联盟。

内塔尼亚胡的利库德集团虽然是最大党,但要组成政府仍需要与多个小党合作。

这种政治结构让他始终处于被小党"绑架"的状态。

内塔尼亚胡个人还面临的另一个重大政治危机是司法调查。

国际刑事法院对内塔尼亚胡发出逮捕令,以色列最高法院要求政府停止资助抵制征兵令的犹太宗教机构,这被认为是内塔尼亚胡面临的重大政治危机。

司法压力不仅来自国际,国内的法律程序也在持续推进。

这些法律问题让他的政治前途充满不确定性。

美国《华盛顿邮报》分析说,内塔尼亚胡凭借对伊朗的打击行动暂时摆脱了政治困境,巩固了国内地位。

这说明军事行动确实能为他带来短期的政治收益。

此前针对真主党的"先发制人"行动也让他的民调支持率出现回升。

这种"战争红利"解释了为什么内塔尼亚胡热衷于军事行动——每一次对外冲突都能暂时缓解他的国内政治压力。

2025年,以色列议会仅以微弱优势通过当年预算法案,避免了提前选举的尴尬,但议会大厦外却聚集示威人群抗议政府政策。

这足以说明,虽然内塔尼亚胡在议会中勉强维持多数,但民众的不满情绪在不断积累。

从政治对手来看,内塔尼亚胡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中间偏左的政党,特别是甘茨领导的国家团结党。

甘茨退出政府后呼吁"尽快"举行选举,反对派正在等待时机推翻现政府。

由于以色列议会制度的特点,一旦联盟政党决定退出,内塔尼亚胡政府随时可能垮台。

国际压力也在加剧内塔尼亚胡的政治困境。

随着战线越拉越长,以色列在国际社会愈发孤立,即便美欧传统盟友对一意孤行的内塔尼亚胡政府也诸多不满。

国际孤立不仅影响以色列的外交环境,也会给国内政治带来压力,特别是那些更注重国际形象的温和派选民。

内塔尼亚胡的政治策略可以概括为"危机管理":通过不断制造或利用外部危机来转移内部矛盾,维持联盟团结。

伊朗冲突、巴以冲突都成了他政治生存的工具。但这种策略的可持续性值得怀疑,因为它建立在不断升级冲突的基础上。

从长远看,内塔尼亚胡的政治前途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

能否在司法调查中全身而退、极右翼盟友是否会因为政策分歧而背叛、军事行动能否持续带来政治收益,以及国际压力是否会迫使他改变政策路线。

目前来看,他正在走钢丝绳,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政治生涯的终结。

这种政治生态解释了为什么内塔尼亚胡在对外政策上越来越激进:他需要通过强硬立场来维持极右翼盟友的支持,同时通过"战争红利"来巩固民众基础。

这种内政需求与对外政策的相互作用,正是理解当前中东冲突升级的关键。

内塔尼亚胡主动发动战争的意图,与哈马斯其实非常像。哈马斯发动战争的目标,已被证实,就是为了破坏沙特与以色列建交。

而内塔尼亚胡非常明显的意图就是搅黄美伊核谈判,还有一个大目标可能是,把美国拖下水。

你看时机选得多精准。

美伊原定6月15日在阿曼举行第六轮核谈判,以色列提前两天开炸。

结果呢?伊朗直接宣布暂停谈判,伊朗总统更是撂下狠话:只要以色列继续打,我们就不跟美国谈。

这波操作,把美伊谈判彻底搅黄了。

为什么要搅黄?道理很简单。

以色列强硬派这些年靠什么吃饭?靠"伊朗威胁论"(当然事实上也是威胁)。

一旦美伊达成协议,伊朗威胁缓解了,这帮人在国内还有什么话语权?更要命的是,伊朗深度支持哈马斯,在以色列政客眼里就是死敌。

美国要是跟伊朗和解,等于承认伊朗的地区影响力,这对以色列强硬派来说就是政治自杀。

逻辑很直白:只要美伊保持敌对,以色列就能继续让美国在中东投入资源,军援和政治支持源源不断。

反过来,美伊一和解,以色列的战略价值就贬值了。

以色列政府现在宣称要推翻伊朗政权。

这两个国家可不接壤呢。

其真实目的,我认为是要拉美国下水。

此前几次以色列对伊朗的打击,伊朗都是象征性还击。为什么?伊朗政客当然明白,真要打,他们自己就危险了。

因为以色列后面是美国,伊朗是不可能赢的,一场不可能赢的战争,伊朗政客们怎么可能参与呢?做点样子给老百姓看一下就好了。

但一旦政客的生命和政治地位受到威胁时,这时,他就不顾一切了。

他都快死了,快要下台了,还有什么不敢做的?

当一个人面临生死存亡时,会变得极其短视,只考虑眼前生存,不管长远后果。

伊朗政权如果确认以色列要灭掉自己,那时间偏好立马飙到最高值。什么成本效益分析,什么长期规划,全都靠边站。

唯一的目标就是活下去,不惜一切代价。

这时候伊朗政客会干什么?全面动员,疯狂报复。

一旦伊朗政客开始了最后的疯狂,那么,拉美国下水的策略就有可能成功。

以前,没有这个机会,因为伊朗后面站着普京。

但普京深陷俄乌战争泥潭了,天大的时机不就来了么?如果能一举解决这个宿敌,那内塔尼亚胡的政治声望将如日中天。

现在的苗头已经很明显了。美国媒体开始担心"强大的力量"会让美国更深地卷入冲突,沙特直接警告"以色列想拖美国下水"。

这种担心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对当前局势的准确判断。

有美国当保镖,以色列面临的实际风险远比其他国家小。

只要冲突扩大,美国国内的政治势力一定逼川普动手,这种不对称的风险结构,鼓励以色列采取更加冒险的行为。

就像有保险的司机容易超速一样,有了美国的"保险",以色列更敢玩火。

可问题来了,以色列想推翻伊朗政权,现实吗?地理是个大障碍。

以色列和伊朗隔着几百公里,中间还有好几个国家,没法搞地面入侵。

虽然摩萨德渗透能力强,能"把导弹部件和无人机运进伊朗"搞内部爆破,但这种精准打击充其量是骚扰,想推翻政权还差得远。

真正能搞用军事手段达成政权更迭的,只有大规模持续轰炸和可能的地面入侵。

这种规模的军事行动,单靠以色列是玩不转的,必须美国亲自下场。

所以以色列现在的所有军事行动,本质上都是"挑衅性升级"——通过不断加剧冲突来逼美国做决定。

特朗普嘴上说"可能很快与伊朗达成协议",但同时又威胁如果伊朗不配合就动武。

这种矛盾表态反映了他的两难:川普是一个自称和平总统的人,他主导的美伊谈判,就是试图达成和平,但既想通过外交解决伊朗核问题,又不能完全甩掉以色列这个盟友。

正是这种两难,给了以色列操纵美国政策的空间。

以色列作为美国的中东代理人,正在追求与川普利益不一致的目标。

川普不想参战,一参战,所有选前承诺全部报废。

但川普也有自己的困境,那就是犹太财团是美国政治人物最重要的金主,捐款占比超过了50%。

任何一个美国政客 ,都需要考虑这些人的态度。

因此,川普也不会把话说死。也依情势而变化,要不要参战,看最后压力有多大。

但川普政府一直在喊话,说,不是我们主导的,你不要对着我,你要是来轰炸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或对美国的军事基地发动攻击,那就会导致我参战。

结果就是川普政府正在被以色列当"工具人"使用。

虽然川普个人可能想避免与伊朗开战,但以色列通过既成事实的军事行动,正在一步步把美国推向直接参战的边缘。

内塔尼亚胡在玩"胆小鬼游戏"。

这种博弈中,谁先退缩谁就输,获胜秘诀是展示出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他通过不断升级军事行动,向所有人传递信号:我们已经豁出去了,不会在任何压力下退缩。

这种"疯狂"姿态,反而可能帮助内塔尼亚胡达到目标,因为其他各方为了避免更大灾难,可能被迫接受以色列的条件。

当然,这策略风险也巨大。

如果内塔尼亚胡算错了,如果川普最终拒绝被拖入战争,或者伊朗政客在死亡威胁下的的反击超出了以色列承受能力,那以色列可能发现自己陷入无法获胜的冲突。

也就是说,伊朗政权没垮,但以色列国内损失也不小。

更危险的是,如果冲突真的升级为地区大战,后果将远超任何一方的控制能力,整个中东的政治经济秩序可能彻底重塑。

当下,以伊冲突已经产生了显著的负外部性。

冲突导致国际油价飙升,全球航运受阻,多地空中交通中断,这些成本都是第三方承担的。

如果冲突进一步升级,这种负外部性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可能对全球经济造成灾难性影响。

一旦以色列成功把美国拖入与伊朗的直接冲突,战争性质就根本改变了。

它不再是地区冲突,还有一种可能,演变为涉及多个大国的代理人战争,甚至直接的大国对抗。

历史告诉我们,军事手段实现政权更迭充满不确定性。

连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都遭遇巨大困难,付出沉重代价。

以色列虽然军事技术和情报能力强,但要推翻一个8000万人口、16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大国政权,难度和风险都是巨大的。

这场冲突的走向取决于几个关键变量:美国是否会被成功拖入直接冲突、伊朗政权的实际韧性、地区其他国家的态度,以及国际社会的调停努力。

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变量,伊朗国内的民情,因为伊朗国内不是铁板一块,甚至很多人乐见伊朗政权被推翻。

伊朗是一个原来世俗,现在神权化的政权,这引发了持续的不满。

如果国内民情在关键时候发生变化,那内塔尼亚胡是有可能达成目标的。但这个并不容易,因为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长期冲突,伊朗国内民众对以色列的反感占比很高。

这就看伊朗政客的本事了,能不能在压力下影响民众,让大部分民众接受在这种战争下支持本国政客。

如果和萨达姆一样,国内民情早就无比反感,那内塔尼亚胡政府嘲笑的话可能会成真:“想想萨达姆吧”。

结果会如何呢,伊朗神权会覆灭吗?还是在覆灭之前搞出一场大战出来?甚至导致更多的参战方?

目前还不可知。但只要川普不参与,内塔呢亚胡能做的,有限。.

如果美国参与,伊朗政权,这一次可能真的就要倒了。要知道,伊朗国内反以色列的人很多,但亲美的可不少。

如果变成一种非宗教战争,非地区冲突战争,而是变成一场其他名义的战争,那就说不好了。

写这篇文章,不站什么哪国立场,因为不存在哪国立场。

也不论分析对错,只想传播一个观点,任何历史事件,都要从历史人物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对于政客分析更是如此,政治地位往往是政客的第一利益,没有政治地位,他的一切计划都将落空,不管他个人有什么样想法。

绝大部分政客的行动,都是在各种政治情势下,以保护个人政治地位为目标而进行的,把政客都想象是为国为民,往往会犯巨大的分析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