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脑科学揭秘——超验、神力、心流、及超越一切的体验

本文将会通过,超级畅销书作家、资深记者——史蒂芬·科特勒(Steven Kotler),在**《盗火》(Stealing Fire)中的洞见与研究,梳理并总结出有关“盗火出神”**的一切,以及更多。

  • 盗火——意味着,你获取了天神的力量,对别人构成一种非常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 出神——代表着愉悦、狂喜、极乐的状态。
  • 盗火出神——就是说,凡人本来不应该拥有,随便进入这个出神状态的能力,但通过“出神技术”,让凡人盗取了天神才能够拥有的出神“火种”,即:盗火。

相信本文的视角和信息,将会彻底改变我们对**“自我”的认知,重塑我们与“自我”的关系,并将未来更多隐藏的可能性路径**展现在我们面前——以供探索与选择。

我们正在见证一场海啸,一场正在成长的、将要冲击天堂、盗取火种的运动——这是一场有关人类可能性的革命。

在开始之前,请用内心的声音默念一遍——“我是谁?”

主题目录如下:

  • 何为出神
  • 出神机制
  • 特征1:无自我性
  • 特征2:无时间性
  • 特征3:无刻意性
  • 特征4:有丰富性
  • 出神与脑波
  • 出神与神经递质
  • 脑区简图
  • 出神的方法
  • 出神的代价
  • 出神的悖论
  • 出神的意义
  • 如何回神
  • 结语
  • 后记:限制与跳出

何为出神

作家朱尔斯·埃文斯(Jules Evans),在他的网站“生活的哲学”上,对此做了很好的解释:

“出神(Ecstasis)来源于古希腊的「Exstasis」,字面意思是「站在室外」,更形象地讲是「在你通常会去的室外」,现在则被解释为「人神合一的恍惚」。”

在古希腊哲学中,对柏拉图而言,这意味着是你的精神(或灵魂)世界,打开一扇大门的时刻——此时“存在感”会大大加强,并且快乐狂喜的感觉会极其强烈,同时你会感到与上帝(或是一位神灵)相连接。

这与柏拉图的另一个词汇——“Enthousiasmos”——更相接近,它的意思是——“内在的上帝”。因此,据柏拉图所言,在出神的时刻中,你处于你自己之外,并且上帝出现在你体内。

那么,对于出神的“沉浸”体验,美国海豹突击队也有自己的说法,他们将其称为——“转换”(The Switch),在这种“转换”之后,他们(一队人马)不再是为生活、家庭、或其它重要的事情,所分离的一个个单独的个体,而是拥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忘我整体感”**——其中每一个人都一定发生了某种“状态变化”。

美国海豹突击队(Navy Seals)——训练一名队员,掌握暗杀技术需要50万美元,保持一年作战状态需要100万美元,掌握人质解救技术再加25万美元,为了完成任务一支精英小队需要训练多年,其总价值是8500万美元,而他们执行任务的条件是VUCA ,即:局面变化多端(Volatile)、充满不确定性(Uncertain)、非常复杂(Complex)、信息模糊(Ambiguous)。

事实上,出神所描述的——是一种深刻的、不同寻常的状态转换,在这种转换下,通常清醒时的意识会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度强烈的——兴奋与激动,使我们得以与更为卓越的才智,建立起不可思议的强大连接,并产生远超平常自我的——“万物连接感”

出神机制

可以肯定的是,从古至今,有无数的人通过不同的方法、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场景,都体验过出神的状态转换。

但驾驭出神,没有一个明确的流程与说明书,它是“地图”上的盲点,是大部分“制图者”所无法绘制的,也超出了普通民众的认知范围。

据某些“开拓者”所说,他们在出神状态下的顿悟,使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因为转换后的状态,带来了信息与灵感的激增。

事实上,一个清醒的头脑(即有意识的理性思维),固然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但其运转速度太慢,且在一时之间只能处理少量的信息,而潜意识就高效率的多了,它能够在更短的时间里处理更多的信息,并且还能够(随机)提取记忆中更为遥远(无关联)的信息,进行(关联)处理。

MIT物理学家——迈克斯·泰格马克(Max Tegmark),在**《生命3.0》**中,指出:

“有证据表明,每秒从人的感觉器官进入大脑的信息,大约为1000万比特(约1M),其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可以被我们意识到,估计(有意识处理的)只有10~50比特(注意这是每一秒)。”

当代科学家,对出神状态,有着自己的术语与形容,他们称之为——“心流”(Flow),以及“集体心流”(Group Flow)。

其实,前面提到的美国海豹突击队,他们所追求的高效团队配合,即“集体状态转换”,其实就是一种“集体心流”的表现。

而具体来说,“心流”就是指,当我们处于“区域内”(即某个状态)时,注意力如此集中,以至其它所有东西都消失了,这被定义为一种——“我们感觉到最好、表现也最好的最佳感知状态”——此时我们的行动与意识开始融合,渐渐感觉不到自我与时间,同时包括生理与心理在内的,所有层次的表现都达到了最高峰。

心流基因组计划(Flow Genome Project)

那么,在脑神经科学家看来,处在心流的状态当中,清醒意识会退居次要位置,取而代之发挥主控作用的则是——潜意识。此时,一些能够影响兴奋性的神经递质,大大冲击了神经系统——它们包括了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

这两种化学物质,能够提高注意力、加快肌肉反应次数、并增强图案识别能力。因此,在潜意识占主导,以及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美国海豹突击队员(的大脑)才能够在黑暗的房间里,以非凡的速度捕捉到细微的景象(信息)。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负责:注意力、应激反应、运动能力,核心词:立即行动多巴胺——主要负责:行为动机、强化学习、运动控制,核心词:奖励预测

牛津大学神经心理学家——莫利·克罗基特(Molly Crockett)认为:

“参加类似于火人节(Burning Man Festival)的活动,练习冥想,处于心流当中,又或是服用迷幻剂,所有这些都依赖于共享的**「神经底物」,而这些方法的共同点,就是对血清素系统**的激活。”

换言之,出神的机制——其实就是,我们在生理性激发与神经化学性饱和中,丧失了自我(意识)。

而这种特定的、不同寻常的生物学机制,是人类所共同拥有的神经现实的功能,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出神的体验,并且是高度相似的出神体验。

那么,一旦我们穿过了那些故事性的包装纸表面——即是人们口中对出神的主观现象描述——就会发现所有出神的背后,都会有四个显著的特征:

  • **其一,**无自我性(Selflessness)。
  • **其二,**无时间性(Timelessness)。
  • **其三,**无刻意性(Effortlessness,轻松自如、毫不费力)。
  • **其四,**有丰富性(Richness)。

这四种特征(STER),在内容上是中性的(即没有好坏褒贬之分),它们植根于共同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所以它们)带给我们的感觉,是严谨准确的现象性描述。

特征1:无自我性

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是相对较晚进化出来的区域(或说是最年轻的区域),它加强了我们自我意识的深度,具备延迟愉悦(延迟奖励、延迟满足)、长远计划、用复杂逻辑推理、以及抽象思考的能力。

然而,前额叶皮层为我们创造出种种好处,是有代价的——它缺少一个控制自我意识的开关,所以大部分时候,我们只能被“自我”驱动而活。

杜克大学心理学家——马克·利瑞(Mark Leary),在**《自我的诅咒》**(The Curse of the Self)中写道:

自我,并非是完完全全的赐福,(虽然赐福)对大部分人中的每个个体而言是正确的,否则人类也不会以单独的个体去面对大多数问题……(但这同时)自我也产生了许多以沮丧、忧虑、愤怒、嫉妒、及其它负面情绪为形式的个人痛苦。”

事实上,当我们真的体验到一种,能够赋予我们更多不同寻常的状态时,起先我们会感觉少了什么——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即自我。

更确切地说,是我们内在都有的一个**“批评者”**,即:我们内心的一直不停唠叨的(失败)悲观主义者,一个在我们头脑中永远在线的声音——“你太胖了,你太瘦了,你太笨了,你太蠢了,你太弱了,你太差了,你太多问题了,你太多缺点了……”——一个在我们耳边从未间断过的鼓点,让我们因为恐惧(悲观假设)而什么也做不了。

这种悲观主义,其实是一种过度的保守主义,但在进化历程中,“保守基因”却因为拥有更大的生存概率,而在基因库中广泛的胜出留存,所以批评者和它悲观的声音,才会天然地(顺着基因)进驻到每个人的内心之中,并挥之不去。

然而出神,却给予了这样一个事实——转换后的状态能够消除那个不停唠叨的负面声音,就像拨动了开关一样,让我们不再为我们的**“神经质自我”**所困限。

例如,在出神地冥想中,你跟随呼吸的原因是跟着它的节奏进入当下,然后丢失自我。

究其原因,无自我性——是由于前额叶皮层(即大脑中负责运行自我的那个区域),其大部分功能处在了关闭状态,所以那个内在的批评者也就下线了,而科学家把这种前额关闭,称之为——“短暂前额减退”(Transient Hypofrontality)。

那么,在出神体验中,没有了“自我对话”所引起的负面情绪,就不会有任何紧张感,从而获得一种现实的宁静,此时我们常常可以对自我,有更好更清晰的认知,也会更自信。

当然,忘我的好处,并不仅仅消除了负面情绪,还在于让我们从自己的惯常身份中——“挣脱自我”,获得不同的眼观和视角,从而可以重新审视生活中那些老生常谈的故事。

换言之,在人生的大戏中,我们不再从主观上被戏服所束缚,而是变得可以客观地认识它们,接着我们会恍然意识到,自己可以脱下戏服,扔掉那些已经穿破的、或者是不再适合的戏服,甚至还可以创造出新的戏服来。

积极心理学奠基人、“心流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中,认为:

偶尔放弃自我意识,对建立更强大的自我意识,似乎有其必要性。道理很简单:……如果自我意识能随时恢复,这次体验就不可能太深刻。要等事后,一切活动都告一段落时,自我意识逐渐复苏,而这时的自我已经和经历心流前的自我不一样了:新技巧新成就使它变得更丰富。”

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把对待自我身份,从主观自我转换到客观自我,我们就获得了回应生活及其挑战的灵活性。

  • 主观自我——就是我们(在局内)所认为的我们自己(会随着自我感受而变化)。
  • 客观自我——就是我们(在局外)以一定客观距离来看待、称呼、及谈论的自己(比较不容易变化)。

那么这种,从主观到客观,从局内到局外的自我认知,也被称为——“主客观转换”(The Subject-Object Shift)——这其实是我们为了加快个人发展,所能做的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举动。

在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无自我性的悖论,即是:当我们周期性地(通过出神)丢失一个自我时,我们却更有希望找到另一个自我。

特征2:无时间性

视觉,由我们的枕叶单独负责,而时间并不像视觉,时间的感觉是一种分布式的知觉,整个大脑、整个前额叶皮层都在计算,这是一种更为复杂和精确地(协同)计算。

那么,当我们处于**“短暂前额减退”(即出神)时,前额叶皮层功能下线,对于时间知觉**的精确计算,也就随之停止了。

此时,大脑会失去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区别能力,这会导致我们陷入延长了的**“现在”之中,而这被研究者称之为——“深度的现在”**(The Deep Now)。

显然,当注意力深陷于现在,我们便不再会去回顾令人感到痛苦的过去,也不再会去幻想让人感到美好的未来——客观上,没有了前额叶皮层的计算,我们也无法再想象过去与未来的情节与画面,并且还会容易满足于当前的实时体验。

可以说,出神让我们失去了大脑中,最复杂且最神经敏感区域(前额叶皮层)的连接,同时大脑中最原始也最活跃的区域——杏仁核,让我们经常做出极端反应的“幕后黑手”——也已停止了(对外界信息的)反应。

杏仁核——是大脑的**“恐惧中心”,主导了“战还是逃”的本能反应,以帮助我们应对危险(它能够绕过我们的前额叶皮层的行政许可,直接把刚刚看到的那个信息,传递到我们的运动神经元),同时它也是大脑中“负面情绪”**的总指挥,激活它能够让我们莫名感到,紧张与焦虑。

杏仁核具体包括——**“中央杏仁核”“基底外侧杏仁核”**两部分,前者负责先天恐惧(如怕蜘蛛),后者负责后天习得恐惧(如怕手雷)。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时间知觉领域的专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在**《时间悖论》**(The Time Paradox)中,描述到:

“当你……对目前的周围环境和自我,处于完全清醒客观的认知状态(即如同局外人一般),这就好比在你游泳时,多出了许多「头脑」在水面之上的时间,你就可以同时看到潜在的危险和美景……知道自己身处何处,并且去往何方,还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路线。”

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学的同事——詹妮弗·阿克(Jennifer Aaker)和梅勒妮·拉德(Melanie Rudd),在**《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中,发现:

无时间性的体验是如此的强有力,以至于能够快速地塑造人们的行为——在一系列的实验中,哪怕只是浅尝了一小会儿,实验对象都会感到:有更多的时间可供使用、变得更耐心、更乐意去帮助他人、更偏爱超越物质成果的体验、以及对生活的满意度也大幅增加。”

是的,当出神引起不同寻常无时间性状态时,我们会被带往永恒的“现在”——在那里我们心无旁骛地接触到最真实可靠的信息,并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

事实上,沉浸在出神中的人,能够将高超的技术、极度的专注力、强烈的动机结合在一起,此时时间地流逝,正如同时间根本不存在一样,而在回神之后,就会惊奇地发现,原来天已经黑了,或是天已经亮了。

那么,无时间性的悖论,即是:当我们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时,我们却拥有了所有我们所需要的时间。

特征3:无刻意性

正如,无自我性——能够让我们内心的批评者安静下来,无时间性——能够暂缓我们忙乱的生活,而无刻意性——则能够驱使我们穿越过日常生活中动力的极限。

这个超越边界的动力,是来源于以下事实:

心流(出神)状态,是唯一一种状态,能够使得大脑中,六种强大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内啡肽、花生四烯乙醇胺(大麻素)、血清素和催产素——以形态各异的序列浓度开始发挥效用。

这六种神经递质,都是能够引起愉悦体验的化学物质,并且它们是大脑所能产生的最令人愉快的化学物质,而在依次释放并有重叠的时刻(消散需要时间),就是我们仅有的,可以同时体验它们其中大多数种类的状态之一。

以上就是支撑着,无刻意性的生物学基础:“我做了,我感觉很棒,我想要再来一次——再来、再来、再来……”

因此,与我们去做**“未完成”清单上,那些事情时的艰苦不同,一旦心流体验**开始产生这些神经化学物质,我们就不需要日程提醒或强制任务性要求,来保证行动可以坚持下去——因为这种体验本质上的满足感,就已然可以促使我们不得不自发性地行动下去——此时如果不去行动,反而会遭遇到痛苦体验。

独立商业咨询顾问——约翰·哈格尔(John Hagel),针对世界上最为革新、表现最优异的商业组织——也就是地球上最富有动力的团队——进行了一项全球性研究,其结果发现:“世界上,走得最远也最快的,总是利用兴趣与热爱,找到心流状态的个人或组织”。

心理学家——米哈赖,在《**心流》**中,写道:

“这(体验)使得生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疏远让位于参与,享受代替了枯燥,无助变成了控制感……当体验从本质上讲对生活充满意义时,它就是合理的。”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在**《宗教、价值和巅峰体验》**中,写道:

“有如此多的人,发现这种体验令人感觉如此良好,以至它不仅为自己找到了存在的理由,也为生活本身找到了存在的理由。”

那么,无刻意性的悖论,即是:当我们不刻意(不费力)可以而为之时,却是我们做得最好的时刻。

特征4:有丰富性

有丰富性,其蕴含着在不同寻常状态下的——生动性详细性启示性,有位资深的出神体验者,对这种特征描述道:

“你是一个接受者,这是一种创造性的灵感**(启示性),可能是一种天赐般的疯狂(生动性),也可能是与某种更强大的东西相连接的东西(详细性)**,这种更强大的东西,让我们觉得自己理解了在宇宙间游走的智慧。”

然而,究其根本,有丰富性及其内涵都来自于——信息

例如,狗能够听到人听不到的口哨声,蝙蝠能够处理超声波,鲨鱼能够洞察到电磁脉冲,蜜蜂能够看见紫外线,野生蜂鸟能够识别5种非光谱色,蛇在夜晚能够感知热量——只有我们什么也捕捉不到。

所以,客观世界理论上都是一样的(比特与字节),但从信息获取上来说,客观并非一样——这取决于觉察力和信息处理的过程。

那么,在不同寻常的状态时,发生的大量神经化学物质的变化,使得我们能够以更大的精确度来感知和处理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

此时,我们到达了自身客观世界的上流,接触到了更多的信息,增强了察觉力,同时放大了连接,并且这让我们得以看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出神”——它是我们思想的“大数据”**,就像一种信息科技。

事实上,清醒时的大脑程序,只能够一次性处理大约120比特的信息(注意不是一秒钟,前文提到一秒钟可以处理10~50比特)——这并不算多,听另一个人说话就约占60比特(包括识别表情),如果两个人在一起交谈,我们就已经把自己大脑的宽带容量发挥到了极致(60比特用于倾听,60比特用于构思)——因此,两个正在交谈的人,难以注意到其他人的言词。

对此,米哈赖在**《心流》**中,也曾指出:“大脑每秒钟顶多能处理126比特的信息,听懂别人说话则需要,每秒处理40比特信息。”

但如果我们知道,潜意识程序能够一次性处理数10亿比特(约100M)的信息,就不再需要为了实现所有那些奇迹般的顿悟,而从自身以外去找到可靠的源头。

对此,泰格马克在**《生命3.0》**中,估算人脑所有神经元,激活状态所能够存储的电信息,大约是10G,即:10G = 10,000M = 10,000,000K = 10,000,000,000byte = 100亿byte(1byte = 8bit ≈ 10bit)≈ 1000亿比特。

因为,通过有丰富性,我们可以获得大量信息,并在之前可能“空无一物”的地方建立起连接,使得我们能够拥有无数的新奇视角。

换言之,在大脑内部:首先,曾经被丢弃的信息,重新被利用起来;其次,研究者(通过扫描)发现,此时遥远的脑区之间,可以出现高度同步的联系,但通常大脑是不会创造这些类型的联系的。

img左边是正常情况下的大脑,右图是迷幻蘑菇(裸盖菇素)作用下的大脑——强化了遥远区域的连接,图片来自:www.discovermagazine.com/mind/this-is-your-brain-on-magic-mushrooms

那么,这些远距联系的脑区,就是在协同处理每秒向我们奔涌来的如此之多的(10亿比特)信息,从而在有丰富性之时,我们也不可能把注意力分散到其它事情上。

最终,这些被潜意识(不同脑区)所广袤连接的信息,会加强我们的认知模式,令我们能够一次看到所有试图解决问题的更多部分与层面,以及更多见所未见不可知见(即不可能知道与见到的)。

而这就是创造力的来源:不同信息的自由排列组合,产生奇特想法的连接构造。

但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洪流会将我们的意识推向**“藩篱”之外,从而进入影响深远的灵感与顿悟的巅峰时刻——就如同,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能够自由(出神)进入那个“宇宙数据库”**,瞥见(盗取)了本应该属于未来的信息。

例如,一个出神的体验——“线的终点”,即:你感觉似乎已经到达了**“绝对点”,了解宇宙的始末,还有你生命的全过程,然后你就会有一个“线的终点”**那样的突破——它可能一点都不真实,但主观地来讲,它感觉上就像这样。

那么,有丰富性的悖论,即是:当我们丢失了对自身限制的意识时(不是有意识却意识不到),我们就获得了无限制的潜能与可能。

出神与脑波

人的大脑,通常有五种波,即:

  • β(Beta)波,12~30Hz;
  • α(Alpha)波,8~12Hz;
  • θ(Theta)波,4~9Hz;
  • γ(Gamma)波,30Hz 以上;
  • δ(Delta)波,0.1~4Hz;

其它还有一些“诱发波”(如P100、P300),只在特定(如光照或声音)刺激下产生。

  • 第一种,β波:对应清醒意识的理性思考时刻,即工作时。
  • 第二种,α波:对应平静闲适的自由想象时刻,即走神时。
  • 第三种,θ波:对应屏蔽外界干扰的沉思时刻,即专注时。
  • 第四种,γ波:对应闪念创造顿悟的出神时刻,即心流时。
  • 第五种,δ波:对应非快速动眼的深睡眠时刻,即深睡时。

在前额叶皮层主导工作的时候,大脑会产生β波,当前额叶皮层功能慢慢减退,就会逐渐关掉大脑中的一些声音,此时α波就会取代β波,类似于进入了一种“白日梦”的状态——我们会获得一些平常没有的视角(初级创造力),并感到一种新鲜感。

但大脑处在β波与α波的状态时,自我依然存在,并且我们还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

  • β波的自我——通常在自省反思、自我批评、以及保持理性思维与严肃机警。
  • α波的自我——通常在自传式回忆、设想未来、以及考虑他人的观点和想法。

接着,更进一步,当前额叶皮层离线时,潜意识将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此时大脑进入θ波状态 —— θ波通常是在睡眠中才有的脑波,但在半睡眠状态也可产生。

换言之,如果我们不在睡觉,大脑却产生了θ波,这意味着——我们进入了忘我的深度思考状态,此时人的紧张感会降到最低,同时轻松感和愉悦感会不断上升。

可见,清醒的θ波时刻,就是我们专注于解决复杂问题的状态,但这并不是出神的全部——或许可以说,这是出神的前兆与必经之路。

最后一步,在忘我之后就是无我(与自我相关的一切都不再重要了,“我只是无物”),这是γ波状态的时刻,但它并不平常,甚至是十分罕见,近似于深度催眠的状态。

此时,我们不仅无法区分自己与他人,还会感知到自己与万物已合而为一。

究其原因,是因为与前额叶皮层(自我)一起停止工作的还有——右顶叶,而如果它的功能下线,我们就会丧失空间的边界感,从而感到与万物融为一体。

右顶叶——是脑部导航系统中一个关键部位,它通过判断角度和距离,来帮助我们进行空间移动。

例如,20世纪90年代,一项针对西藏佛教徒的研究显示,长时间的沉思训练(即冥想)能够产生γ波。然而,僧侣需要投入超过34000小时(大约30年)去培养这样一种技能。相比起来,通过刻意练习,只需要10000小时(大约10年),就可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事实上,出神的γ波状态,主要在神经信息路径连通时出现,那是创造性新奇想法第一次聚集,并开创出全新神经连接的时刻。因此,我们会在灵光乍现的顿悟中体验到——出神,这是闪念冲击突然得到惊人灵感的鲜明特征。

注意,从θ波到γ波有一个频率的跳变,即:从4 ~ 9 Hz到30 Hz以上,这显示出大脑算力与顿悟的关联。

是的,在出神之时,在γ波的频率之中,数十亿比特信息排山倒海般,向着你从四面喷涌奔涌包围而来——此时,你可以在海量信息流中,平行穿梭、多维求索、并行计算——所以你并不是在艰难困苦中尝试解决问题(这是工作,β波),而是在满心欢喜中洞察并领悟了宇宙(这是出神,γ波)。

从以上角度来看,心流的感觉,会发生在一个没有承受任何外界压力,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极致状态,并对某事具有强烈动机,感到自觉、艰难与价值,以至于处于极限能力边缘的人身上。所以,心流是创造力施展魔法的时刻(这是出神,在创造成就),压力无法创造心流(这是工作,在完成目标)。

由此可见,被统治、被奴役、被控制、或被雇佣,是没有艺术的,这只有本能的抗争(自己与自己、自己与环境),因为艺术需要心流,而抗争只需要痛苦。

出神与神经递质

在出神过程中,大脑中神经递质的运作过程:

首先,大脑分泌“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出神的前兆,它们能帮你集中注意力,提升敏感度。等你慢慢关闭掉大脑中的一些声音,这时候你就会获得平时没有的视角,你看问题会有一种新鲜感。

其次,等到你进一步深入,大脑会分泌**“内啡肽、花生四烯乙醇胺”**,它们的作用是减轻痛苦,你的不适感和压力都减弱了,这将进一步让你集中注意力。

内啡肽——主要负责:止痛、欣快,核心词:痛快花生四烯乙醇胺——主要负责:减少痛苦和焦虑、增加轻松和愉悦,核心词:愉快

特别是这个**“花生四烯乙醇胺”,它扮演者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即急速增加“横向思考”**(Lateral Thinking),这是我们在分离思想之间进行广泛连接的能力。也就是说,它特别擅长建立遥远的连接,把头脑中两种不同的东西连接起来,这就有可能带来创造性的发现。

就如前文所说,创造力——就是不同信息的自由排列组合,产生奇特想法的连接构造。

然后,当你真正深入到极致的时候,大脑将进入一种半睡眠的状态,现在更多的区域关闭了,潜意识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此时,**“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内啡肽、花生四烯乙醇胺”**在以不同的浓度和次序释放,并一同发挥作用。

最后,我们在潜意识为主导的出神状态中,能够接收和处理更多信息,更容易建立想法连接,计算的速度也更快。到了这一步,大脑会分泌**“血清素、催产素”**,让我们感到平和、宁静、幸福、充满信任与交际感,正好有利于把信息综合起来处理。

血清素——主要负责:心情、睡意、食欲、焦虑、抑郁,核心词:情绪调节催产素——主要负责:亲密关系(爱情稳定,想要拥抱)、社交行为、信任合作、以及安全感,核心词:情感连接

另外,**“内啡肽、催产素、血清素”**的联合效用——能够安抚大脑中的警戒中心,从而让人感到强大、安全和放心,即:拥有超乎寻常的冒险感。

接着,“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花生四烯乙醇胺”的联合效用——能够极大地提高模式识别的能力,并下线批判性过滤系统的功能,让人能以比平常更快的速度(与万物)建立联结,同时使得意识的比特流变得像洪水野兽一般凶猛,即:拥有十分迫切的路径行动感。

联结——是指抽象事物的结合与融合,如心理、精神和意识。

显然,如果我们进入出神状态,其实我们就开启了大脑潜能的——“超级模式”,或说是拥有了——“盗火神力”

更多有关神经递质的详细介绍, 参看主题相关文章

脑区简图

文中提到的脑区有:前额叶皮层、枕叶、右顶叶、右颞叶、杏仁核,存在左右是因为大脑有左右半球。为了增加对脑区功能的感性认识,请看下图:

img图片来自瑞·达利欧的《原则》

img图片来自brainwaves.com

值得注意的是,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是前额整个区域,其包括两个子区域:

**其一,**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图片看到的即是外侧,主要负责:理性思维。

**其二,**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图片看不到的背面是内侧(大脑是3D,图片只展示了2D),主要负责:感性思维(即评估情绪)。

出神的方法

目前的出神技术(Ecstatic Technologies)有四种:

  • 宗教(如:仪式、祷告、吟诵),
  • 挑战(如:冥想、火人节、极限运动),
  • 设备(如:隔离浮缸、经颅磁性刺激、上帝头盔),
  • 药物(如:迷幻剂LSD、及其它色胺类化合物)。

那么,心理学(宗教)、神经生物学(挑战)、科技(设备)、药理学(药物),就称之为——“出神的四大力量”。

并且,无论使用哪一种方式,一旦进入出神状态,其结果的效用都是一样的,即:抵达了共同的神经化学反应。

第一,通过宗教来获得出神,首先你得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其次必须要有具有影响力的环境相配合。

在20世纪30年代,“耶路撒冷综合征”被首次发现,并鉴定为是由于拜访了世界圣城之一,而引起的短暂性癫狂发作。当人站在哭泣墙面前,被一种敬畏的情绪所鼓舞时,所触发的结果就是“耶路撒冷综合征”。

历史性意义与宗教影响力,一起压垮了对此毫无准备的人,是精神过度敬畏的表现——心理学家把这种反应称为“极度自我膨胀”。

第二,通过挑战来获得出神,这是参与容易,但过程困难或是危险的行为。

当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下时,人们才可以处于出神状态——这里完全集中的意思是**,极度到不能再集中的极致之时。**

安德鲁·纽伯格(Aadrew Newberg)博士发现,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可以使右顶叶停止工作——因为此时,通常用于划分自我界限的能量,重新分配给注意力。

显然,人人都可以买个垫子,随时开始冥想,但冥想到出神,或出神地冥想——这需要的是练习、耐力、坚持、信仰、天赋、还有运气。

  • 藏地高僧,几乎能随心所欲地关闭他们的内心思绪——这是30年的禅修训练。
  • 海豹突击队的狙击手,在锁定目标前把脑波转变成α频率——这是万里挑一选拔与磨炼。
  • 极限运动员,在跳进山里或海浪前会抚平心律——这是高超的技艺与勇气。

作者科特勒,在**《超人崛起》**(The Rise of Superman)的调研中,采访了超过200名专业和顶级冒险运动员,以弄清楚他们容易进入心流(出神)的秘诀,他们不断重复的答案是:

“这取决于两样东西,即:恰当的触发物,以及重力。”

是的,普通人想要以最快的速度,体验一把出神感觉,可能就要进行一次高风险的“活动”——这是用危险换来的“捷径”。

**第三,通过设备来获得出神,**这或许就是未来。

与前面的相比,技术让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到出神状态,如今有各种设备,使凡夫俗子也有机会逃避死亡,追随心流,例如:

  • 音响系统:能立刻使几十万人销魂入迷,改变生理节奏。
  • 仿真艺术:能把清醒的现实转变成互动梦境。
  • 生物黑客工具:能带领我们进入技术创造的超然境界。
  • 虚拟现实系统:可把曾经一度孤独的顿悟,瞬间转变成可供数十万人共享的经历。
  • 上帝头盔(God Helmet):能让使用者感觉到上帝的存在。

上帝头盔的原理,是向大脑的右颞叶区域导入电磁脉冲。因为研究者发现,在右颞叶的电累积会使人产生上帝的影像,既能感觉到上帝的存在,也能感觉到其它显著的转换过后的状态。

这其中的每一项突破,都让我们比之前更容易、更安全并以更实际的方式一步一步走出自我——或许未来的“脑机接口”,就是人类的**“出神美地”**。

第四,通过药物来获得出神,是大自然的馈赠,是系统的漏洞,是禁区。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盐、糖和脂肪都是稀少而珍贵的,所以盐、糖和脂肪,成为了获得大脑中让人感到愉悦神经化学物质的“引物”,但它们只代表了一小部分出神所带来的结局。

接着,低效用的精神消费品:烟草、酒精、咖啡、红牛、可乐等,可以带来轻量级的状态“微调”,但它们也只代表了一小部分出神所带来的结局。

最后,灵长类动物的愉悦系统——也可被称为大脑的基本出神回路——与性唤醒网络(繁衍欲望)直接相关,这同样也只代表了一小部分出神所带来的结局。

事实上,盐、糖、脂肪、精神消费品和繁衍,都不能和完全的出神状态相媲美,想想那些能够四合一体验——无自我性、无时间性、无刻意、有丰富性的人,他们不会在**“食与性”**上羁绊哪怕一秒。

之所以,说精神药物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因为它可以直接、全面、快速、可控地激发全套出神状态及体验。

之所以,说它是系统的漏洞——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并没有做好准备去平衡这种“馈赠”,也没有能力去对这种“馈赠”说不。

之所以,说它是禁区——是因为大规模使用这一系统漏洞,可能会导致社会秩序崩坏,人类整体退出演化舞台。

例如,雄猴在训练之后,会使用设备来进行自我刺激,结果出现连续16个小时的极度兴奋,而后陷入8小时的深度睡眠,此后又会立刻开始,不断循环——可见,愉悦是一种无尽的动机,可能是一种可令人全身心投入的追求(至少对于雄性来说是如此)。

是的,在食物与繁衍之后,如果我们可以无限制地轻易**“制取”**出神,那么“幸福的关键点”就有可能会成为彻底垮台的爆发点。

因此,结论就是:

精神药物可控,出神的人类不可控——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体都是如此,个体会挣脱整体,整体会挣脱演化,最后一切都会坠入毁灭。

出神的代价

从自然规律角度来说,出神是罕见的,它不是生存的必要功能,而是进化的意外产物,或说是冗余的创造,因此体验出神,就要付出代价。

克里斯滕·厄尔默(Kristen Ulmer)是一位极限滑雪运动员,在一次死里逃生后,她这样说道:

“每一次我感觉到那种恐惧时,我的生命才最饱满,完全处于**「区域内」**。我对那种感觉上了瘾,完全停不下来。”

她确实停不下来,第二天又去滑雪了,又差点葬身其中,接着又是三次接近死亡的体验,五个月的时间里五次差点死去。

对此,厄尔默解释道:

“当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时,很清晰的一件事,是宇宙正冲我尖叫(再来、再来、再来)——而我所想的是,尽可能地变得友善。”

的确如此,很多真正体验过出神的“开拓者”,都会使用——自己进入“区域内”的次数,来衡量生活的质量。

那进入“区域内”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答案是,要看情况:

这取决于,你对风险的忍受程度有多大,以及乐意被吊在悬崖边上多远,也取决于你的紧急感,以及你的目标达成是需要几分钟还是几十年,还取决于你所偏爱的方式,所传达的行动信息与灵感有多少可信度。

用公式来表示,即是:价值 = 时间 * 回报 / 风险,其中:

  • 时间——是指学习曲线,或说是在STER体验真实出现时,你在一项特别技能上,所需要投资的时间。
  • 回报——是指能记得多少(在STER体验中涌现的)灵感,以及这些灵感,是以怎样的频率来驱动你的积极转换。
  • 风险——是指潜在的危险,如果你有可能失去生命(或失去理智),那么就应该好好地仔细考虑一番。
  • 价值——就是将以上综合到一起,为自己的每种追求,计算出的行动指标。

由公式可见,当使用精神药物的时候,出神的学习时间为0,其价值也就为0,并且其回报(频率)也仅仅只是,让你再服用一次“大自然的馈赠”。

而禅修的价值在于,虽然时间很长,但风险却极低,一旦学成其回报又会极高(自由进入出神)——这形成了那个终极意义的模式,即:过程就是奖励。

那么,出神的代价就是,在不确定的风险与不确定的回报中,追寻着不确定的价值,而你却需要付出生命(时间)。

出神的悖论

从前文可知,出神的四大特征,每一种都会存在一个悖论:

  • 无自我性的悖论:当我们周期性地丢失一个自我时,我们却更有希望找到另一个自我。
  • **无时间性的悖论:**当我们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时,我们却拥有了所有我们所需要的时间。
  • **无刻意性的悖论:**当我们不刻意可以而为之时,却是我们做得最好的时刻。
  • **有丰富性的悖论:**当我们丢失了对自身限制的意识时,我们就获得了无限制的潜能与可能。

事实上,纵观整个人类及每一个人,会发现:我们出生,然后死去,要想弄明白这两者之间的事情是无情而残忍的。

然而,出神却否定了这个过程的基本法则,因为只要解锁出神的秘密(即盗火出神),就能够毫不费力的拥有一切(极乐),找到生死之间与宇宙的隐线密连,并摆脱所有的痛苦,及其衍生之物。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旦体验过出神,那么身处出神之外,皆是痛苦。

于是,又一个悖论出现了,即:脆弱的力量,也就是说,虽然出神可以给你无尽的力量,但在追逐出神的过程中,你却会变得异常的脆弱。

事实上,我们没法永远处在出神之中,而回神之后即是痛苦,因此出神会永远与痛苦相伴——这是人类无法逃脱的限制,而在前往出神的路途上,人类所做的一切,都无法使自身从这条路上的**“破碎之美”**中重赎新生。

换言之,不是说我们在自身的破碎性中发现了可能性与路径,而是说它(出神带来的可能性与路径)就处于人的破碎性之中。

印度哲学家——尼萨伽达塔(Nisargadatta),曾这样说道:

“爱告诉我,我就是一切,智慧告诉我,我只是无物,而在这两岸之间,所流淌着的河流就是我的生命。”

那么,“一切与无物”——就是出神的最后一个悖论,正是**“无我无物”“万物皆空”**的联结,让我们洞察了宇宙最深处的本质。

出神的意义

出神,不仅是自我发现的工具,也是自我发展的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永远都看守着自身的保守思想,那些疯狂的计划与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远未派上用场之前,就会被我们的理性自我(为了保护我们)——给过滤掉。

但出神,可以将我们切换到陶醉状态,并摆脱那些(进化所固有的)模式与束缚,接着我们的内心就会渐渐发生一种变化,即:感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自由”,准确的说是“无我的自由”。

有过这种体验的“开拓者”,这样说道:

“假如纯净的自由有任何感觉,我就正在体验这种感觉。这是我体验过的最清晰、最立足当下、且最清醒的时刻。假如我在极度痛苦下仍能心态平和、心如明镜,我认为其他人也能做到。在那一瞬间,我对人性潜力的看法转变了。”

是的,出神所带来的——洪水猛兽般独特又新奇的信息流,能够将人从日常的意识状态,更快地推向更加“遥远”的地方——在那里,巅峰觉醒的激动喜悦,给予了人们毕生都在梦想的转变,这是足以改变人一生的启迪。

事实上,从古至今,那些不同种类的——冥想、吟诵、歌唱、祈祷、祷告、祝福、灵媒、催眠、鬼魂附体、灵魂出窍、濒死体验、以及沉浸感、现场感——都只是获得出神状态的不同路径。

尤其是濒死体验中,各种不可思议的**“超验感知”**(如光隧道体验),现在看来——就是大脑逐渐关闭不同网络区域时,自然而然所激发的一种出神过程。

哪怕,只是沉浸在工作之中,忘记了时间的流动与自我的存在——根据麦肯锡季刊(McKinsey Quarterly)《提高工作的意义商数》(Increasing the Meaning Quotient of Work)的研究指出——这种程度的出神(即心流的神经反馈),有创造力方面200%的提升,学习能力方面490%的提升,生产效率方面500%的提升。

那么,我们需要,把自己从自身的心理局限中解放出来吗?我们需要,跳出自身充满故事的思想,站在一个新高度,重新审视自我吗?

显然,所有的感受都是信息,意义依然也是信息,甚至万物皆是信息——万物皆是比特流。而我们的追求,无论它是什么意义,都可以看成是——不同“品质”的信息。

巧合的是,出神赋予我们的——其本质就是信息。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曾写道:“离经叛道是通往智慧宫殿的必经之路。”

现在我们知道,离经叛道只是为了获得不同的信息,而只要解锁出神的秘密(即盗火出神),我们就能够拥有一切(意义)。

如何回神

如同“量子涨落”,无论走得多远,还是得回来的——这是回来的人说的,那些没回来的人,没人知道他们真正在哪,或许无处不在,就如同“超体”,或“信息场”。

而对于那些没“出去”的人,重要的是——回神的信息中,会隐藏着出神的路径。

首先,无自我性:这与你自己无关。

无自我性之时,前额叶皮层功能关闭,神经冲动控制了一切,长远规划能力、批判推理能力也都下线了(非批判推理能力仍在,即看到连接的能力),此时我们丧失了自我审视、自我评估、自我批评、与自我平衡的功能。

同时,神经系统富含过剩的多巴胺,会让我们突然之间,就能发现以前从未想到过的闪念之间的联系,并且觉得,自己正在建立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必须马上付诸实施。

在这些联系中,虽然有些是合理合法的精妙灵感,但更多的则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最好让它们一滑而过。

瑞士神经科学家——皮特·布鲁格(Peter Brugger)发现:多巴胺“过剩”的人,常常能察觉到别人浑然不觉的模式,且会处在一种被富有意义的巧合所征服的趋向之中。

结果就是——“我觉得自己就是非常重要的,怎么能没有人听我说话呢?”——并不难想象,这一切将会怎样走入错误的道路。

因此,无论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无论你的体验是多么捕风捉影、毫无依据,记住这一点将有所帮助:这一切都与你自己无关,即:想法来自于环境信息,而不是你自己。

其次,无时间性:这与现在无关。

无时间性之时,前额叶皮层不再持续地扫描过去与未来,精确的计算时间,从而人们详细并准确估计事情多久会发生的能力,将会被严重扭曲。同时这种状态,还会一把将人推入**“深度现在”的即时性当中,并额外产生一种对于当下的庄严感**。

超空间词汇(The Hyperspace Lexicon)解释道:

“并非绝对是**「时间的尽头」**,也有可能是不久后将要面对大事的感觉,一种漫长岁月的结束,在这个时间的标记以后,一切都将与以前完全不同。”

超空间词汇表——是人们从出神状态中,带回并记录的感知描述,一个概念若要被编进词汇表中,它不能仅是某个人的个人经历,更确切地说,必须与关键的大众产生共鸣,但即使到了那时,也要带着怀疑的态度把它编入其中。

阿卡西记录本——这是一本幻想的但又似乎是真实的书,超空间词汇表将其解释为:包含对你无法阅读但能明白的语言的深刻知识,它是如此深刻……正包含此刻对你而言正确的智慧。

显然,任何一个经历过出神、具有清晰性、和即时性的人,若是想要把那些灵感,带回到现实生活中来,都必须对(灵感与现实)所产生的时间差(即范围之外与触手可及)进行解释说明。

那么,在回想出神带来的深刻见解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日常生活令人沮丧地逐渐铺展开来时,我们需要准确把握——**“范围之外”“触手可及”**之间的区别。

就像,我们应该避免把**“深度现在”所看到的“身在此山中”,演变成“望山跑死马”**——就需要记住:这与现在无关。

然后,无刻意性:不要变成极乐瘾者。

无刻意性之时,化学奖励过度灵感之间的流动结合,让人非常容易上瘾。一旦尝过了这种稍纵即逝之感,有些人就会坚定地认为,那才是生活一直以来应该有的样子:一种永恒的舒适愉悦状态。

结果,他们变成了对出神上瘾的人,不停地追求着那种状态,除了自己能力所及,拒绝做任何其它事情,换种说法就是——“追逐心流”

然而,可以享受这个状态,但请一定要付出相应的努力。并且,无论这状态多么诱人,请一定要记住:不要变成极乐瘾者。

最后,有丰富性:不要潜得太深。

约翰·利里博士,在放弃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实验之后,在致幻性浮缸研究中走得越来越深。

利里能够与他在那里遇见的“母体”类(Matrix-Like)事物保持联系,利里又一次见到了在浮缸实验过程中遇见过的——“母体”

这些“母体”,给利里一个选择:要么跟她们走,永远不再回来,要么就回到自己身体里去,慢慢痊愈,把心思放在更现实的追求上去。

最后,利里明白了她们想要传达的消息,放弃了**“致幻性浮缸”**研究。

在这一切之后,利里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一个人所相信的事实,是可以在一定界限以内变为事实的,但这些界限是可以被超越的,而精神世界里,没有界限。”

如果利里所说的是正确的,意识当中果真无界限可言,那么重要的就是,别等到发现所有之后才停下来,而是要在自己失去所有之前就返回去。

因为,如果没能够回到坚实的土地上,无论在下面、在外面、或者在上面发现了些什么,都不重要了。

因此,全心体验,但不要紧握不放,更重要是,记住:不要潜得太深。

建议:回神之后,一段时间内,不要做出任何决策。

“火人节”建议参与者,在你从火人节返回日常生活中的最初三个星期内,不要做出任何改变自己生活的决定,例如:

  • 不要辞职。
  • 不要离开你的妻子、丈夫、姐妹、宠物狗、小鹦鹉。
  • 不要把你所有的财产都卖光,只为了去西藏做僧侣。
  • 不要扔了你的车去环游世界。
  • 不要试着去寻找霍比特人阵营。
  • 不要为了第二年的火人节就去策划一架巨大的齐柏林飞艇。
  • 不要搬家,不要和你的女朋友、男朋友分手或是结婚,不要沉迷于你的“盆地”情人。
  • 不要卖了车子、抛弃朋友、或是做出其它冲动决定。

火人节(Burning Man Festival)——始于1986年,一共为期8天,每年8月底至9月初,在美国内华达州黑石沙漠(Black Rock Desert)举行。每年这个时间,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涌入这里,所有的参与者被称作“火人”。在沙漠中唯一售卖的是冰和咖啡,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商业行为,所有生活用品必须自带。

以上这些都很重要,因为**“盆地”**将继续存在于你的脑海中,它所带给你的影响,有时会像是脱离生活一般的愚蠢可笑。

同理,有很多像“在线精神药物百科全书(Erowid)”这样的线上论坛,会有类似这样的建议:“不要相信任何你所想的东西。”

结语

至此,我们已经完全了解了出神,或许完全没有。那我们真的可以盗火出神,获取天神之力吗?

如果我们相信物理现实,就应该相信神经现实,如果相信神经现实,就应该相信颅内模拟,接下来就是颅外模拟,也就是虚拟现实,再然后还有什么是不可信的呢?或,什么又是可信的呢?

显然“相信”本身,就是一种神经化学反应的运作,它对应了大脑神经现实的一种状态,而状态是可以转换的——大脑就如同一个有限(或无限)的“状态机”。

因此,出神并不是天神之物,它只是大脑的一种状态,虽然罕见,但也并非不可转换进入。

那么曾经,我们一直认为**“创造力及其衍生物”——如:直觉力、洞察力、感知力、感受力、想象力、顿悟力,等等——是一种神秘的能力,是天生的难以改变的基因天赋**。

出神告诉我们,**“创造力及其衍生物”**其实是大脑的一种(接受处理信息的)状态,而后在状态之上,才会表现出各种能力(或神力)。

所以,对于神秘的**“创造力及其衍生物”**——我们就拥有了从脑科学角度进行转换的路径,即:盗火出神

而从本文的所述来看,盗火出神——就是关于如何微调大脑内部神经生物范畴中“旋钮”与“杠杆”的知识。

对于,如何把出神知识转化成为一种神经现实,可以尝试以下步骤:

  • 首先,要相信出神的存在;
  • 其次,要了解出神的四大特征与四大力量;
  • 然后,要后退一步,并以客观自我的视角,利用特征与力量,去调节自身神经生物活动的出神体验;
  • 最后,要训练大脑从自身的“旋钮”与“杠杆”中,演化出那个可以自由进入出神的——“涡轮按钮”(Turbo-Button)。

换言之,这是一个有自我意识地去移除自我意识的过程,或许可以称之为——“盗火效应”

那么必然,盗火出神一定会付出不菲的代价,甚至可能是你所珍视的东西或一切,而你所交换获得的,就是演化规律所创造的——“极致”,它是终极意义的源头与你能所想到及想不到的一切。

或许有一天,你会与从天而降的极致,直面相遇,那时它会问你一个问题,一个唯一重要的问题——“你是谁?”

  • 如果,你的答案是——“不知道”(没有“我”)——那么你已经失去了一切。
  • 如果,你的答案是——“一切与无物”——那么你已经盗火出神获得了一切。

最终,当获得了一切,便拥有了极致,自此所有的随机都坍缩成了确定,而我们就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随机——或不可捉摸的神。

后记:限制与跳出

**第一,**虽然我们的肉身,被困限于太阳系附近,但我们却依靠逻辑推理,在探索整个宇宙的奥秘。

太阳系的直径,大约有1光年左右,在4.3光年之外,有一个最近的恒星——半人马阿尔法A星。如果太阳系8大行星的范围,是一个乒乓球大小,那么太阳系就是一个足球场,而最近的恒星在4个足球场之外。

**第二,**虽然我们的创造,被困限于当前的拥有,但我们却依靠追逐梦想,在改变整个世界的未来。

**第三,**虽然我们的灵魂,被困限于生物学现实,但我们却依靠盗火出神,在感知整个宇宙的连接。

那么,我们需要,把自己从自身的心理局限中解放出来吗?我们需要,跳出自身充满故事的思想,站在一个新高度,重新审视自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