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策信号到市场逻辑:房地产可以抄底了吗?

一、政策信号解读:房地产市场的三大主线

2025年4月25日,高层为房地产市场定调,释放出三个核心政策方向:“加力实施城市更新”、“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和“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

这些政策看似延续了“稳市场”基调,但细节中隐含结构性变革。

1. 城市更新:从“拆建”到“提质”的转变

会议首次提出“有力有序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并将城市更新行动置于政策首位。

结合厦门、广州等地的房票政策实践,未来城市更新的核心逻辑是通过房票打通一二手房交易链条,以“政府主导+市场化收购”方式消化存量房(如厦门允许房票购买二手房),同时激活核心区土地价值。

这一模式虽能短期提振市场,但奥地利经济学家提醒我们,政府主导的定向货币投放(如专项债收购存量房)可能扭曲价格信号,导致资源进一步错配。

2. 高品质住房:从“量”到“质”的供给侧革命

会议首次将“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并列。住建部5月1日实施的《住宅项目规范》明确:新建住宅需满足“安全、舒适、绿色、智能”四大标准,部分城市已试点“零公摊”“高得房率”户型。

奥派认为,产品应该由企业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强制用此类政策本质是以行政标准替代市场需求,可能催生“伪高品质”泡沫(如盲目堆砌科技配置却忽视实用性的项目)。

3. 存量收购:从“去库存”到“防风险”的平衡术

会议提出“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政策”,预计地方政府专项债收购范围将从保障房扩展到市场化商品房。

这一政策看似缓解房企流动性危机,但奥地利学派尖锐指出:用债务置换债务(专项债收购开发商库存)仅是风险转移而非消除,且可能加剧未来财政压力。

二、奥地利学派视角:政策干预下的市场扭曲

奥地利学派(以下简称“奥派”)的核心主张——反对人为干预货币与价格机制——为分析当前政策提供了独特框架。

1. 货币政策的“累积效应”与房地产周期

奥派认为,央行超发货币(如2020年全球大放水)不会均匀流入市场,而是通过银行信贷率先涌入资本密集型行业(如房地产),推高资产价格。

2025年政策中“优化存量收购”实质是定向货币投放(专项债资金进入房地产),这将导致两个结果:一是核心城市优质资产价格虚高(如上海内环改造项目);二是三四线城市因“政策外溢不足”加剧分化。这与奥派警示的“货币非中性”完全吻合。

2. 价格信号的失真与资源错配

政府主导的城市更新和高品质住房标准,可能掩盖真实市场需求。

例如,某二线城市强制新建住宅配备“智能家居系统”,导致成本上升20%,但实际使用率不足30%。

奥派指出,此类干预使开发商为满足政策而非用户需求设计产品,最终形成“无效供给”。

3. 政策依赖症与市场出清延迟

当前房企对“存量收购”政策的依赖,恰如奥派所述“用新泡沫掩盖旧泡沫”。

以某头部房企为例,其2024年滞销项目80%被地方政府收购,账面债务下降但资产流动性并未改善。

奥派警告:拖延市场出清(如企业破产、价格下跌)只会延长调整周期。

三、投资策略: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寻找确定性

面对政策干预与市场规律的博弈,个人投资者需把握三大原则:

1. 规避“政策概念区”,拥抱“真实需求点”

• 警惕远郊“规划新城”:政府大力宣传的卫星城(如某省会“东部新城”)往往配套滞后,需5-10年培育期,奥派认为这类区域易受政策风向变化冲击。

• 聚焦核心区“存量改造”:选择已完成地铁铺设、商业导入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如深圳白石洲),其需求来自真实人口流入而非政策刺激。

2. 用“硬品质”对抗“伪升级”

• 优先选择现房或准现房:住建部新政要求2025年起重点城市试点现房销售,规避期房烂尾风险。

• 关注“不可复制性”要素:如主城区低密度洋房(容积率≤1.5)、南北通透户型,这类资产在奥派“主观价值论”中更具稀缺性。

3. 配置对冲工具,防御系统性风险

• 增持抗通胀实物资产:黄金、核心区小户型公寓(租金回报率>3%)可抵御货币超发带来的购买力稀释。

• 降低杠杆率:当前房贷利率虽低(首套3.25%),但奥派提示加息周期可能随通胀回升而启动,建议月供不超过家庭收入35%。

四、结语:长期主义的回归

2025年的政策组合拳试图在“防风险”与“促转型”间取得平衡,但奥地利学派的启示在于:任何人为干预都无法替代市场自发的价格发现机制。

对个人投资者而言,**远离政策催生的投机热潮,聚焦真实居住需求与资产内生价值,**方能在波动中守住财富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