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尼街头的火光到我们变少的的钱包
2025年8月30日那天,印尼国会大厦前的火光在社交媒体上刷屏。镜头里有人举着标语喊口号,有人往火堆里扔东西,现场乱成一团。要是只看表面,很容易觉得这是老百姓在为自己争取权益——有人说议员特权太多,有人觉得工资实在不够花,还有人盯着那部《就业创造法》咬牙切齿,说这法律坑了普通人。
这些诉求听着都挺在理,谁不希望日子过得好点?可要是顺着这些诉求往深了挖,就能发现一条拧巴的逻辑链,像多米诺骨牌似的,推倒第一块,后面的全跟着倒。
最开始的起点很实在:“我赚的钱不够花,日子过不下去了。” 接下来思路就拐了弯:“钱不够花,国家得管啊,不能不管我们。” 那国家怎么管?矛头自然指向了企业:“企业得给我们多掏钱,工资得涨,还不准随便裁员。” 再往下延伸,就开始盯着市场里的竞争者:“那些卖得太便宜的,搞低价竞争的,不能让他们干;还有那些做平台经济的,抢了实体店生意,也得封杀。”
这套逻辑听着解气,可结果呢?数据不会骗人。政策一落地,600万靠电商吃饭的人一夜之间没了活儿干,原本每天打包发货、忙着回复客户的手,突然就空了。紧接着物价蹭蹭往上涨,整体涨了14%,平时买一斤菜的钱,现在只能买八两多。年轻人更惨,失业率飙到20%,五个年轻人里就有一个找不到工作,每天揣着简历在街头晃悠,不知道明天在哪儿吃饭。
国会大厦前的火虽然烧的是建筑,可真正让这把火燃起来的,是一层层叠加的“保护”。就像给植物裹太多保鲜膜,看着是护着它,实际上把根都闷烂了。那些喊着“保护工人”“保护小商贩”的政策,最后反而把大家的活路堵上了。
很多人说起保护工人,想到的最直接的办法好像就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再规定企业不准随便裁员。不少人觉得,只要政府下一道命令,老板就必须多给钱,工人的日子立马就能好起来。可现实往往比想象骨感,尤其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里面藏着一个绕不开的死结。
奥派经济学说过:“工资不是靠法令抬上去的,是靠资本积累堆起来的。” 啥意思?简单说,企业得有钱添设备、搞研发、扩大规模,才能创造更多好岗位,给员工开更高的工资。要是企业手里没闲钱,就算政府逼着涨工资,最后也是白搭。
而资本这东西,比人还“精明”,它就认两个理:一是产权得安全,投进去的钱不能平白无故没了;二是干预得少,别今天一个政策、明天一个规定,让企业没法安心做生意。要是违背了这两条,资本就会用脚投票,跑得比谁都快。
印尼2003年出台的《劳工法》就是个典型例子。当时为了“保护”工人,把裁员的审批流程拉长到6个月,企业想裁个人,得层层盖章、反复沟通,耗时又耗力;最低工资标准也一下涨了一倍,老板们的成本瞬间飙升。
结果呢?资本真的跑了。一些工厂直接搬到了越南、柬埔寨这些地方,那里政策松、成本低,同样的钱能赚更多;还有些老板干脆不搞实业了,把钱拿去买债券,虽然赚得少点,但至少安稳;最惨的是那些原本在工厂上班的工人,企业都搬走了,岗位自然就没了,从之前能拿到低工资,变成了连工资都拿不到的“零工资”状态。
这不是什么理论推导,是印尼过去20年实实在在的数据摆在那儿的。每年都有企业往外迁,每年都有工人失业,那些当初喊着“保护工人”的政策,最后反而把工人推向了更难的境地。
三、“反内卷”喊得越响,我们的钱包越瘪?
这两年“反内卷”成了热词,好像只要把那些“卷”的行业管起来,大家就能过得轻松点。印尼封杀TikTok电商的时候,不少人拍手叫好,说终于能“反内卷”了,实体店的日子能好过些了。
可要是把这套逻辑拆开揉碎了看,就会发现不对劲。封杀电商的理由是“卖货太便宜,让实体店主活不下去”,可便宜从来不是什么罪恶啊。你想,商家能卖得便宜,要么是进货成本低,要么是运营效率高,本质上是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就像以前买件衣服得花几百块,现在电商上几十块就能买到,这不是好事吗?
可一旦阻断了这种低价交易,就等于人为制造了稀缺。东西少了,价格自然就涨上去了。物价一涨,大家手里的工资就不值钱了,原本能买三斤肉的钱,现在只能买两斤,实际工资偷偷地就被吃掉了。
于是就出现了特别荒诞的一幕:同一批人,白天举着牌子抗议物价太贵,说日子没法过;晚上又跟着喊要封杀电商,说电商卖得太便宜,抢了别人的生意。他们忘了,自己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作为生产者,可能觉得低价竞争让自己没活路;可作为消费者,低价商品能帮自己省不少钱。
奥派经济学一直在提醒大家: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你今天支持的干预政策,明天很可能就会转嫁给自己。就像那些支持封杀电商的人,最后发现超市里的东西越来越贵,自己的工资越来越不够花,这才明白过来,原来自己亲手把省钱的路给堵死了。
印尼骚乱的时候,还有个细节特别让人不舒服:一些暴徒在街上砸商店、抢东西,警察就在旁边看着,没怎么动手制止。有人说这是“政府中立”,不偏不倚。可要是从产权和安保的角度看,这背后藏着一个更大的问题——安保垄断。
在一个产权自由的社会里,安保是一种服务,就像餐厅提供饭菜、超市提供商品一样。要是安保公司不履行合同,客户遇到危险的时候没人管,那用不了5分钟,客户就会全跑光,这家安保公司也得倒闭。因为市场会淘汰那些不负责任的企业,做得好的才能活下去。
可在垄断暴力的社会里,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安保成了政府的专属业务,老百姓只能交税,然后等着政府来“保护”自己。可要是政府没保护好呢?你也没别的选择,只能下次再多交些税,祈求政府“下不为例”。
就像印尼那些被砸的商店老板,他们交了税,遇到危险的时候却没人帮忙,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心血被毁掉。最后呢?他们还得接着交税,因为除了政府,没有其他公司能给他们提供安保服务。
很多人整天喊着要反垄断,说平台垄断坑了消费者。可实际上,最大的垄断不是那些电商平台、互联网公司,而是政府手里的强制安保权。要是反垄断不能一以贯之,只反企业垄断,不反政府的强制垄断,那最后肯定会反到自己家门口就熄火——毕竟,没人能绕开政府提供的“安保服务”,也没人能拒绝交税。
“人权高于主权”这句话,在国际上喊得特别响,听着就让人觉得热血沸腾,好像只要坚持这个原则,世界就能变得更公平。可要是抛开那些动听的辞令,从经济学的角度算笔账,就能发现这里面全是实实在在的成本,而且最后都得由纳税人来埋单。
奥派经济学里有三个灵魂拷问,能把这件事看得明明白白:
第一,钱从哪来?要保护“人权”,就得花钱。要么派军队去别的国家“维护正义”,要么给别的国家捐钱捐物,这些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只能从老百姓手里征税。说白了,就是剥夺本国人的财产,去做所谓的“人权事业”。你每个月工资里被扣的税,可能就变成了远方某个国家的武器或者物资。
第二,谁来界定“人权”?“人权”这两个字特别抽象,没有统一的标准。今天可能说要保护某个少数民族的权益,明天可能就说要保护房东的“定价权”,不准租客讨价还价;后天又可能说要保护老板的“解雇权”,工人不能反抗。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人权”就会变成一把双刃剑,今天能保护别人,明天就可能伤害到自己。
第三,干预之后一定更好吗?看看中东过去30年的样子就知道了。不少国家打着“保护人权”的旗号派兵干预,最后留下的全是废墟。原本好好的城市被炸成了平地,老百姓流离失所,别说人权了,连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那些喊着“人权高于主权”的人,好像从来没问过当地人:“你们想要这样的‘保护’吗?”
把这些问题串起来,就能画出一条清晰的逻辑链:政府为了搞“人权事业”,就得扩大征税范围,从老百姓手里拿更多的钱;征税多了,本国人的产权就被削弱了,大家辛苦赚的钱,越来越多被拿走;这种做法还会引发全球政府的“竞赛”,你征税搞干预,我也跟着学,最后所有人都无处可逃,只能被卷入这场“人权闹剧”里。
这不是冷血,也不是不关心人权,而是不想让“好心”变成大规模的暴力。毕竟,用别人的钱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从来都不是什么正义的事。
每次看到华人在海外遇到危险的新闻,大家心里都不好受。尤其是看到有人受伤、财产被抢的时候,情绪一上来,就会喊:“祖国赶紧出兵啊!我们血脉相连,必须救他们!”
这种情绪特别能理解,毕竟都是中国人,谁能眼睁睁看着同胞受苦?可要是从经济学和自由社会的角度看,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
奥派经济学的答案很明确:自由社会里没有“强制慈善”。什么意思?就是说,你想帮同胞,没问题,这是好事。你愿意捐1万、10万,甚至自己买机票飞过去救人,那你就是英雄,所有人都会佩服你。可要是你投票让国家派军舰、派军队去“救援”,那就不一样了——派军舰得花钱,买武器得花钱,士兵的开支也得花钱,这些钱从哪儿来?还不是从全国老百姓的税里出。
你可能觉得,派一次军舰花不了多少钱,可实际上,一艘军舰的日常维护、一次军事行动的开销,都是天文数字。分摊到每个人头上,可能就是3000块、5000块。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再分配”:用全国人的钱,去帮一部分人。
而“再分配”从来都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条是自己承担风险。比如你知道去某个地方可能有危险,那你可以提前买商业保险,万一出了事,保险公司会赔钱;你也可以谨慎决策,尽量不去危险的地方,从一开始就避免麻烦。这种方式虽然麻烦,但每个人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会拖累别人。
另一条是让别人替你买单。你觉得自己没能力承担风险,就希望国家来“兜底”,用别人的钱帮你解决问题。可要是大家都这么想,就会陷入“公有化螺旋”——每个人都想靠别人,最后没人愿意努力,整个社会的效率都会下降,所有人都会受损。
就像以前有些地方搞“大锅饭”,大家干多干少一个样,结果没人愿意好好干活,最后粮食不够吃,所有人都得饿肚子。“强制救援”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你用别人的钱表达自己的“善良”,最后只会让更多人不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自由从来不是冷漠,不是不关心同胞,而是拒绝用别人的钱包来实现自己的“善良”。毕竟,真正的帮助,应该是自愿的,而不是强迫的。
这几年大家总说“黑天鹅”,说那些突然发生的意外事件,把经济搞垮了。可实际上,大多数经济危机都不是“黑天鹅”,而是“灰犀牛”——它早就站在那里了,只是很多人不愿意看见,最后被它撞得头破血流。
1929年的大萧条、2008年的金融危机、2020年的全球经济动荡,每次危机爆发前,奥派经济学家都提前2-4年发出过警告,说“狼要来了”。他们不是有什么预言能力,而是靠着一套公开的“工具箱”,能提前发现那些危险的信号。
这套“工具箱”里有四个关键指标,就像四个警报器,只要有一个响了,就得提高警惕:
第一个是真实利率为负。真实利率就是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要是这个数是负数,就意味着把钱存在银行里,不仅没利息,还会贬值。这时候大家就不愿意存钱了,要么拿去炒股、炒房,要么随便乱投资,最后导致资本错配——钱没用到正经地方,全砸在了泡沫里。
第二个是货币供给增速超过GDP增速。货币印得太多,经济却没怎么增长,就像给面包里加太多水,看着变大了,其实一捏就瘪。这些多印出来的钱,最后都会流到市场上,推高房价、股价,形成资产泡沫。泡沫总有破的一天,到时候所有人都得遭殃。
第三个是政府债务与GDP的比值斜率陡升。简单说,就是政府欠的钱越来越多,而且增长速度比经济增长速度还快。就像一个人,每个月赚5000块,却要花1万块,欠的债越积越多,最后肯定还不上。政府也是一样,债务太高,要么只能多印钱,要么只能加税,最后都会拖累经济。
第四个是干预法案密集出台。今天一个政策限制这个行业,明天一个规定管那个企业,企业家根本没法安心做生意。他们不知道明天会不会有新政策出来,自己的生意会不会被“一键清零”,所以就不敢投资、不敢扩大规模,最后企业家精神被耗散,经济也就失去了活力。
现在再看全球经济,这四个指标几乎同时亮了红灯。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换了,变成了“现代货币理论”和“友岸外包”。“现代货币理论”说政府可以随便印钱,反正能自己还债;“友岸外包”说要把产业链迁到“友好国家”,故意制造贸易壁垒。这些做法和以前引发危机的操作,其实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所以说,危机从来都不是突然降临的,那些危险的信号早就摆在那里了。只要能看懂这些指标,就能提前做好准备,做那个在泡沫破之前就离场的玩家。
最后,忍不住想问一句:“世界会好吗?”
奥派经济学的答案可能有点“冷”,但很实在:“好”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来自什么救世主,只会来自每个人的产权被尊重,每个人为自己的错误即刻买单。
奥派经济学的答案可能有点“冷”,但很实在:“好”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来自什么救世主,只会来自每个人的产权被尊重,每个人为自己的错误即刻买单。
不管是印尼街头的火焰,还是有些地方的“零元购”,或是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干预政策,本质上都是同一件事——把个人选择的成本转嫁给了社会,转嫁给了陌生人,转嫁给了未来的自己。
有人觉得“法不责众”,跟着抢一次商店没关系,可忘了那些被抢的店主,可能是攒了一辈子钱才开起这家店,一夜之间就血本无归;有人觉得“多涨点工资是应该的”,逼着企业提高待遇,可没考虑到小企业主可能扛不住成本压力,只能关门大吉,最后大家一起失业;有人觉得“政府该管管低价竞争”,支持封杀电商,可没意识到自己买东西时要多花的钱,其实就是在为这份“支持”买单。
这些选择看似很小,可积少成多,就变成了影响整个社会的大问题。就像无数滴水汇成河,你往河里扔一块垃圾,可能觉得没什么,可要是所有人都扔,最后整条河都会变成臭水沟,没人能逃得掉。
反过来讲,要是每个人都能守住一条底线——不把自己的麻烦推给别人,不拿别人的利益换自己的方便,情况就会不一样。
店主认真经营,不缺斤短两,靠口碑赚钱;工人好好干活,提升技能,靠能力争取更高工资;消费者理性选择,知道低价是效率的奖励,不盲目反对市场竞争;政府少管点闲事,把保护产权放在第一位,让大家能安心做事。
这样一来,资本会愿意留下来,因为它知道投进去的钱安全;企业会愿意扩大规模,因为它知道不用怕突然冒出来的政策;工人能找到稳定的工作,因为企业在发展,需要更多人手;物价能保持稳定,因为市场在自由竞争,没人能随便哄抬价格。
世界不会一下子变得完美,可只要每个人都拒绝“成本社会化”,每一次选择都对自己负责,世界就会在边际上变好一点——今天物价降了一毛钱,明天多了一个工作岗位,后天有人靠自己的努力开起了小店。这些小小的“好”加起来,就是一个越来越好的世界。
就像印尼那些靠电商谋生的人,要是政策能少点干预,他们不用半夜起来打包发货时还担心明天平台会不会被封;那些想创业的年轻人,要是不用怕层层审批和突然的管制,就能放心地把想法变成生意;我们每个人去超市买东西时,不用盯着价签算半天,担心这个月的工资够不够花。
这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藏在每一次理性选择里的可能。
最后想和大家共勉:在这个充满情绪和噪音的时代,保持逻辑一致不容易,守住自己的钱包也不容易,但这两件事恰恰是最实在的“善良”——对自己负责,不拖累别人,就是对这个世界最好的贡献。
当我们不再指望别人为自己的选择买单,不再幻想有救世主来解决所有问题,而是靠自己的双手和脑子过日子,世界就会慢慢变好。
毕竟,烟火气从来不是靠火光烧出来的,而是靠无数人踏踏实实地干活、明明白白地算账、认认真真地生活,一点一点堆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