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正确知识?什么是真理?
探讨正确知识中具有普遍性的部分:真理。
什么是真理
一、违背真理,人的行动无法达到目的
准确定义真理并不容易。为此,我们把世界分为人的意志(思想认知),和人的意志之外的物理实在两部分。并且把人的行动定义为:人的身体在物理实在中受意志指导的活动。因此,行动联系着人的意志和物理实在。人的意志可以胡思乱想不受约束;但人的行动必然会受到物理实在的约束。因此我们定义这些约束人的行动的规律为真理,也就是违背真理,人的行动无法达到目的。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先看一下真理是否覆盖人类普遍正确的知识。
1、逻辑知识都是真理
人们是在行动中首先碰到的是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例如,你不可能同时即想在这里又想在那里,这个约束就是矛盾律;大家可以检验一下,所有的逻辑知识都对人的行动形成了约束,也就是违反逻辑你无法行动或者你的行动达不到目的。所以逻辑知识都是真理。利用逻辑知识,人们在对事物进行分类和表达时,会形成逻辑用词和量词(例如,“与”、“或”“假如……那么”、“否”,以及量词“具有”、“一切”、“一些”等),人们在运用这些词的时候,如何违反其含义,就会造成逻辑混乱,无法达到正确表达的目的。所以这些词的含义也是真理。
有了逻辑知识以后,人们可以运用逻辑知识进行推理。推理可以分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得出的结论有可能对,也有可能错;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前提正确,结论一定正确。有人说演绎推理没有增加新知识,就是哲学上的分析判断。但演绎推理可以把事物的本质都呈现出来,界定事物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在各种条件下事物的性质和运用情况。比如通过三角形的定义,可以演绎出其内角和等于180度,当一个角是直角的情况下满足勾股定理,以及在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情况下的种种性质。
由此可见,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可以得到更多的知识,知识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2、欧氏几何也满足真理的定义
欧氏几何的构建基础——五大公理,也对人的行动构成约束。如公理一,经过两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你就画不出不同的第二条直线……所以五大公理都是真理。欧氏几何是再五大公理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建立起来的。因此,欧氏几何也是真理。
3、数学更是符合真理的定义
数学也是在公理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建立起来的。所有的数学知识,人的行动都不能违背(违背就得不到所要的结果,如2加3你想得到6是不可能的)。
从上面的举例可以看到真理和人的行动直接相关,你不行动就不需要这些知识,一旦行动就要受其约束。因此,我们也可以把真理看成是应用类或工具类的知识。
根据真理与人的行动之间的这种应用和约束关系,我们把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和人的行动直接相关的,如上述的逻辑和数学(含几何学)等应用类知识;另一类是和人的行动没有直接相关的,如自然科学知识。不直接相关是指不管人是否行动,自然万物都按照其规律运行。
和人的行动相关的知识,我们都可以用行动来判定其是否是真理。具体来讲就是看该知识是否是人的行动达到目的的必要条件,如果违背该知识,那么人的行动达不到目的,说明该知识对人的行动形成约束,是人必须遵循的规律,该知识也就是真理。这种利用行动来判断真理的方法,我称之为行动反证法。可以直接用行动反证法判定的真理,我们通常称为公理,在公理基础上演绎推理得到的理论体系我们才称为真理,以示区分,但它们都是等价的。通过行动反证法可以找到很多公理,但要演绎出整个理论体系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创造,像上述例子中的数学和后面要讲到的经济学和伦理学等。而要学习真理、掌握真理也需要艰苦的努力和潜心的钻研,数学的复杂程度就不用说了,就是经济学演绎推理的链条也非常长,需要非常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
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是和人的行动相关的知识,所以社会科学规律也可以用行动反证法来判定,并通过演绎推理来建立正确的社科理论,也就是真理。后面将着重对此进行讨论。
另一类知识是和人的行动没有直接相关的,我们统称为自然科学知识,包括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这类知识无法通过行动反证法来验证,人们只能通过观察,归纳总结并提出理论假设,再经过实验验证。如果验证通过,那么在实验设定的条件下,就得到自然科学规律。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行动,虽然也受到自然科学规律的约束,但自然科学规律的成立是有条件的,不具有普遍性,在此不作为真理进行讨论。况且自然科学规律有一套成熟的探索和建立规范,对真理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领域。
综上,真理包括了逻辑学、数学(含几何学)、社会科学等和人的行动直接相关的学科规律;但不包括自然科学规律。
二、社会科学领域需要真理
长期以来,人们参照自然科学的方法,通过归纳总结来研究社会科学规律,但这种方法依赖于实验的验证。从复杂的社会现象总结的理论,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设计可控的实验进行验证的,因此归纳出来的理论有可能对有可能错。人们往往用这样的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如果解释得有道理,人们就认为这个理论是对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事实上解释得有没有道理还依赖于你的认知和观念,符合你的观念,你就会认为有道理,并进一步加强你的观念。但你的观念以及理论解释有可能都是错误的。由于无法实验验证,通过经验归纳总结的社科理论错误百出,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如果没有正确理论来分析解释社会现象,人们往往不知道错在哪里,历史悲剧不断重演。这也证明了,实践是检验不了真理的,实践本身需要理论来解释。
另一方面,经验主义者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根本就不存在真理。详见我的另一篇文章《 经验主义错在哪里 》。
社会科学领域是人的行动领域,应该采取和逻辑学,数学等一样的研究方法,就是在公理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来找到规律,才能保证保证社科理论的正确性和普遍性。奥地利学派米塞斯系统论证了这个方法,并创立了**行动学(Praxeology)。**按照这个方法,奥地利学派建立了经济学和伦理学这两门最重要的社会科学真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两门学科。
**经济学建立在公理 “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基础上。用行动反证法可以证明此公理:你反驳此公理(就是论证人的行动没有目的)的这个行动,本身就是有目的的行动,默认了公理的正确性,并且与要论证的内容产生矛盾。因此,“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是无法违背的公理。
经济学是怎么从公理开始演绎推理的:
根据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一位行动者的每次行动都在追求一个目标;并且,不管这个目标是什么,行动者在追求这个目标的事实表明,和他在行动开始时可以设想的其它目标相比,他对这个目标赋予了较高的价值。
为了达到他认为最有价值的目标,行动者必须在较早的某个时点介入或者决定不介入(这当然也是一种介入)一个行动来产生随后的结果;介入这些行动总是意味着要运用一些稀缺的手段(至少包括行动者的身体,他站立的空间,介入所耗费的时间)。
这些手段也必须对行动者有价值——该价值来自于目标的价值——因为为了有效达成目标,行动者必须使用它们;而且行动总是在随后才能实施,这往往伴随着选择,即在某个时点采取有望给行动者带来最高价值的一个行动,同时排除了对其他价值较低目标的追求。不得不做出选择并偏好一个目标胜过其他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所有目标——的结果,是每个行动都意味着成本的产生。举例来说,放弃赋予最有价值的备选目标的价值,该目标无法实现或必须推迟其实现,因为生产它所需的手段要用于生产其他价值更高的目标。
在开始的时点,对行动者来说每个行动目标的价值都比其成本高,并能够产生利润,即一个价值高于所放弃机会之价值的结果。然而,每个行动都同样会面临着损失的可能,如果一个行动者回顾往事,发现实际达到的结果——与以前的预期相反——其价值比放弃的备选目标价值更低,产生了亏损。
所有这些范畴——价值、目标、手段、选择、偏好、成本、利润和损失,以及时间和因果——都包含在行动公理之中**。**运用这些范畴,考虑在各种情况下人的行动,演绎得到的结论就是经济学规律。详细演绎推理请参见罗斯巴德的《人、经济与国家》。只要现实出现理论演绎中的情况,经济规律就会起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早在1922年米塞斯就论证出计划经济必然崩溃,而不需要经验或实践。
伦理学的建立参看我的另一篇文章《 关于行动反证法 》的第三部分。
认识论:什么是正确知识?如何构建正确知识?
你可能会问,就算它们都是真理,人类社会为什么不会自己按真理来运行呢?我在《认识论》中回答过这个问题,真理只是告诉你达到目标的必要条件,至于人们如何选择,取决于人认知和行动。正是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真理,现实中才存在那么多问题。而真理可以正确解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人们找到正确的方法,以达到目标。例如,人们都希望经济繁荣,但人们按照错误的经济学理论则会导致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只有正确的经济学才能告诉人们采取什么手段能够达到繁荣的目的。所以,社科领域需要真理,更需要真理的传播,只有让人们认知到真理并采取行动,真理才能起作用。相反,真理如果不占领人的思想,谬误就会占领,因为人的行动总是需要认知的指导。
哲学问题一般可以分为知识的问题和价值论(审美、道德等价值判断)的问题。关于知识的问题又可以简化为以下三个问题:那是什么?那是怎么发生的?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因此,我们需要处理存在、发生的事件以及关于认知世界的可能性这三类问题。在不歪曲三者之间内在联系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这三类问题区分为本体论问题、发生论问题和认识论问题。本文探讨认识论问题。
一、什么是正确的知识 人的知识来源于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学习)。其中什么是正确的知识呢?正确的知识是人不能违反的规律,更规范的定义是:正确知识(规律)是人必须遵循的知识,它约束着人的行动。也就是违反规律(正确知识),人的行动就不能达到目的。 行动定义:人的行动是一个物理身体在物理实在中受认知(认识到的知识)指导的活动。因此,行动连系着认知和物理实在,并受到物理实在的约束,也就是违反这些约束,行动无法达到目的。这些约束实际上就是我们上述定义的正确知识(规律),因为正确知识揭示了事物之间正确的因果关系,按其行动,才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相反,违反这些知识必定达不到目的。 因此,我们也可以把正确知识(规律)理解为:物理实在对人的行动的约束。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定义,用行动反证法(违背该知识的行动如果无法达到目的,那么该知识就是正确知识),来构建和检验所有的正确知识(规律)。举例说明如下:
(一)逻辑学。 违背逻辑知识的行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大家可以试一试。例如,你想同时即在这里,又在那里,是不可能的,因为这违反了矛盾律。所以逻辑知识都是正确的知识。逻辑学实际上是时空对人的行动的约束规律。 演绎推理是利用逻辑知识进行的推理,因此利用演绎推理建立的知识体系是等价的,前提正确,结论一定正确。
(二)欧氏几何。 欧氏几何的五大公理(我们把最先发现的正确知识称之为公理),都是可以通过行动反证法直观验证的,你无法违背。在五大公理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就可以建立欧氏几何知识体系。几何学是空间运用上对人的行动的约束规律。
(三)数学。 违背任何的数学规律,你都达不到目的,例如,现实中2加3要得到6是不可能的,只能等于5。数学也是在一些可以用行动反证法验证的公理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构建起来的。因此,数学也都是正确的知识。数学是计算上对人的行动的约束规律。
(四)公理一 “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 用行动反证法可以证明此公理:你反驳此公理(就是论证人的行动没有目的)的这个行动,本身就是有目的的行动,默认了公理的正确性,并且与要论证的内容产生矛盾。因此,“公理一”是个无法反驳的正确知识。 米塞斯就是在“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这个公理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建立了行动学(Praxeology )这门知识。行动学知识是人的行动领域的正确知识,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目前,行动学中演绎得比较透彻的是经济学(交换学)这门知识。
(五)公理二 “人能够论证”。 行动反证法证明:反驳这个公理(就是论证人不能论证)的行动,本身就是在论证,默认了公理的正确性,并且与论证的内容产生矛盾。所以这个公理也是无法反驳的正确知识。 这个公理体现了人的特征,人能够论证,通过论证形成了语言和知识。现代哲学转向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研究人如何逻辑地论辩和表达知识,对正确形成知识意义重大。但知识有对有错,什么是正确的知识?如何形成正确的知识是本认识论的任务。 霍普和罗斯巴德还在此公理的基础上演绎了私有财产伦理学。因此伦理上的对错是有标准的,不只是价值判断。
(六)公理三 “凡事皆有原因”。 行动反证法证明:你对此公理有疑问(为什么凡事皆有原因?),有疑问就是你认为存在原因才会有疑问,所以有疑问这个行动本身就默认了此公理。因此,这个公理不容置疑。 这个公理是人的行动的先决条件,人认为事情发生总有原因,为了达到目的,必须提前行动,影响事情发展的原因。
(七)自然科学规律。 和人的行动无关的所有科学领域,都可以归入自然科学领域。这个领域人们只能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来发现其规律。所以自然科学规律是通过观察,归纳出假设,并经过实验验证的知识。人们要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如果违反自然科学规律,你也得不到所要的结果。所以自然科学规律也对人的行动形成约束,是我们需要认知的正确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在一定范围条件下是正确的,但随着认知的加深,会被新的知识取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是可证伪的。 自然科学规律是宇宙万物运行对人的行动的约束规律。
(八)社会科学规律。 目前主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采取的是归纳实证的方法,归纳的知识有可能正确,也有可能错。简单的归纳可以通过行动反证法来验证(如上面举例的公理),但复杂的社会现象往往多因一果,而且多人参与,原因归纳得对不对?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控制不同原因的实验来进行验证。因此,归纳实证的研究方法不适合社会科学规律。目前主流经济学就是采用这种归纳实证的方法,所以错误百出。 社科领域只能通过逻辑演绎的方法,而不能采用归纳实证的方法,其实也很好理解:社科领域是人的行动领域,人的行动受认知的指导,人的认知必然要符合逻辑规律,所以社科规律只能通过演绎推理来获得。通过行动反证法找出公理,则可以保证演绎推理的起点是正确的。所以正确建立社科知识的方法是:用行动反证法找到或验证公理,在公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现实,通过演绎推理,建立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这和几何学、数学是一样的。典型的构建社会科学规律的例子可以参看米塞斯的《人的行动》、罗斯巴德的《人、经济与国家》和《自由的伦理》、霍普的《私有财产的经济学和伦理学》等。 综上,归纳实证的方法不适合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况且,碰巧归纳对了的知识都可以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得到,因此社会科学必须采用在公理基础上的演绎推理方法来研究,才能确保知识的正确。正确的知识再用于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历史),并指导人的行动。 人的行动也是物理实在,你的行动要达到目的,不仅受限于自己的认知,也受到其他人行动的约束。社会科学规律就是在其他物理实在约束的条件下,人的行动之间的相互约束的规律。
以上举例,不是严格的分类,会有交叉应用,比如探索其他规律都要用到逻辑学,探索社会科学规律时,应把其他规律对人的约束考虑进去。 综上,把规律定义为:物理实在对人的行动的约束。这个定义涵盖了我们目前已知的正确知识,但与我们通常对正确知识的认知有一点差别。我们通常定义正确知识是基于因果关系:如果A发生,那么B一定发生,这样确定的因果关系是正确的知识,也就是A是B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而根据本文正确知识的定义:违反A则B不会发生,A约束着B的发生,A只是B发生的必要条件,B的发生可能还要其他的必要条件,只有其他必要条件都满足了,B才会发生。这符合复杂现象多因一果的描述,所以本文对正确知识的定义更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只有把约束B发生的原因一个个找出来,才可以避免简单归因造成遗漏或者错误。
二、两种方法构建正确知识 总结一下,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构建正确的知识(规律)。第一种是通过行动反证法来找到或者发现公理,在公理的基础上演绎推理,建立整个知识体系。我们通常把这样建立起来的知识称为先验知识(这里定义的先验和哲学上的其他先验或先天的定义有所不同)。上述的例子除了第七条之外,都是公理或者在公理基础上演绎推理得到的先验知识。第二种是通过观察提出假设,并经过实验验证的知识。我们通常称之为后验知识。上述第七条的自然科学知识是后验知识。后验知识是可证伪的,在一定的范围和条件下具有正确性和必然性。先验知识不可通过实验证伪,但要经得起反驳,错误就要抛弃。先验知识是普遍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除了先验知识和后验知识,人的认知还包括形而上学陈述的命题(例如,灵魂是一种不朽的、非物质的实体,它独立于身体而存在。)和价值判断(人对事物的主观看法、评价和情感表达等)。这两种是无法判定正确与否的命题,应该排除在正确知识之外。
三、本认识论是先验知识 至此,我们通过行动的定义,论证了人的认知的可能性,什么是正确的知识,正确的知识如何检验和构建等,这些不就是哲学上的认识论吗? 而且关于行动定义的正确性,根据上述的公理一、公理二、公理三、可以证明如下:人的行动都有目的,为了达到目的,必须提前介入,而要介入需要对事物的因果有所认知,所以人的行动是认知指导下的适应或改变物理实在的活动。因此本认识论是自洽的。 再者,现实中人的行动不可能完全摆脱物理实在的约束,所以人的行动受到物理实在的约束,这是一条公理。本认识论正是在此公理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而成,所以是先验知识。
如果上述论证没有错的话,本文也可以作为构建先验知识的一个例子。人的行动必然受到物理实在的约束,每个约束都是不能违反的规律(公理),因此公理有很多,有待于人们去发现,只要能通过行动反证法检验的命题都是公理。例如,自愿原则也是公理(行动反证法证明:违反自愿原则就是让你达不到目的)。在财货稀缺的条件下,如何通过自愿原则,公正、有效地创造财富,同样可以演绎出私有财产伦理学和经济学。所以社会科学和数学(几何学)一样,结论(定理)之间是融会贯通、互相印证的,或者可以说是一题多解。 当然,发现公理,并演绎成科学理论(这里的理论指系统性的知识),需要相当的技巧,有的还需要艰辛的探索,例如数学和经济学的构建就需要几代人艰苦的研究和论证。可以参考上面所列的奥派书籍,以及大量的奥派文章,这些都是构建社会科学领域先验知识的很好样本,大家可以进一步学习了解。
四,规律如何起作用 不管人有没有行动,自然科学规律一直在发挥作用。因而,人们经常会产生这样的质疑:社会科学规律怎么不会自己发挥作用呢?我们对先验知识的认知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社会科学规律是先验知识,揭示的是行动手段能否达到目的的规律。就像数学也是先验知识,你不用,它的作用发挥不了;但你一旦需要用到数学知识,而你不懂,那你必然出错。社会科学规律也是需要通过人的认知和行动起作用。你不懂社科规律或者认知有错,就会做错事或者达不到想要的目的,而且你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并且社科规律是人的行动之间相互约束的规律,需要多数人认识到这些规律,并采取正确的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规律的普及至关重要,否则人们错误的认知和行动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造成灾难。例如,罗斯巴德在《人、经济与国家》中建立了经济学这门先验知识,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行动学(经济学)通过其价值中立的规律,告诉我们自愿原则如何运作,告诉我们自由市场必然带来自由、繁荣、和谐、效率和秩序;而强制和政府干预,必然导致霸权、冲突、人剥削人、无效率、贫困和混乱。”如果你不懂经济学规律或者学了错误的经济学,选择或者支持了错误的行动手段(政策),那么不仅达不到的目标,还会造成巨大危害。最典型的错误行动手段要算是福利制度了,详见文章《 福利制度,危害全球!万字长文看清危害性 》。 人们都希望社会正义,经济繁荣,那么采用什么样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这是社会科学规律要回答的问题。不懂正确的理论知识,人们只能不断地犯错。即使你事后总结经验,也不一定能找到失败的真正原因。特别是复杂的社会现象,都是多因一果,归因错误是常事,所以历史悲剧才会不断重演。
五、错误理论何以盛行? (一)不习惯用论证的方法来判断理论对错是错误理论盛行的根本原因 社科领域的正确知识是先验知识,判断理论对错的方式只能是通过论证或反驳。就是要看结论是如何得到的?推理有没有问题?会不会出现矛盾?更重要的是看有哪些前提条件(包括蕴含的前提)?这些前提对不对?也就是对这些前提要再进行论证,甚至这些前提的前提,直到确认推理的起点是正确的,推理的过程都没有错误,这样才能保证最后的理论是正确的。论证的链条可能会很长,多数人还不习惯用这种方式,而是习惯于凭经验来验证理论。不习惯用论证的方法来判断理论对错是错误理论盛行的根本原因。
(二)难以形成正确观念是错误理论充斥,并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 上面讨论了人们还不习惯用论证的方法来判断理论的对错,那人们主要采用什么方式来判断对错呢?人们判断对错主要是基于自己的观念。 观念是:自己认为正确,实际上不一定正确的认知。观点是观念的表达。这里定义的观点、观念是价值中立的,就是不包括价值判断,而纯碎是人对事实判断的认知。 大家可以回顾一下,通常我们是如何判断理论对错的?是不是看理论是否说得有道理?这实际上是以自己的观念为标准来判断的。符合自己的观念,或者在自己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推论,你就认为是正确的。 你可能会说,还可以通过实践来客观验证。前文已经说过,社科领域的复杂现象是无法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的。大家可以再回顾一下,我们看到的实践检验,实质是对社会现象的各种理论解释。解释得有道理,你就认为用来解释的理论是对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所以,实际上的判断理论的标准还是你的观念,或者你接受了解释者的观点,也就是转变成了你的观念。这也是目前人们接受社科知识,树立自己的观念的最主要方式,即所谓的“摆事实,讲道理”,或者叫实证研究或经验总结。不管叫什么,这种方式当然不能保证人们得到正确的知识,从而树立正确的观念。 由于人们长期习惯于通过经验总结获得知识,因此正确知识的传播也主要依靠这种“摆事实,讲道理”方式,比起纯粹的理论演绎推导,民众更容易接受。因此,就要面临着错误理论的竞争,以及民众的立场,对权威的崇拜等等的影响,可见要传播和树立正确的观念是多么难的事! 综上,人们通常判断理论对错是以自己的观念(包括接受别人的观点成为自己的观念)为标准的,而不是用先验知识来检验或论证。观念是否正确成为判断理论对错的关键。而难以形成正确观念也成了错误理论充斥,并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 要摆脱上述状况,树立正确的观念,最有效的途径是学习掌握先验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了你判断是非、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就像你要解一道数学题或者证明一道几何题,你能否解决以及你能解决的问题难度,是和你掌握基本知识(定理)的程度密切相关的。在“摆事实,讲道理”的时候,只有掌握一定的先验知识,才能正确判断谁讲得有道理,并批驳错误的理论。否则你只能任由他人忽悠。你的观念决定了你的认知水平。
(三)错误理论盛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错误理论的传播者和行动者并不都承担错误理论产生的后果,有的还有利可图,因此更是极力传播,蒙骗大众。
综上,正确的社科理论和数学几何学一样是先验知识,你只有掌握了基本规律,有了正确的观念,才能阻止错误理论的流行。因为人总要行动,行动不是受正确理论的指导,就是受错误理论的指导。因此,应该与逻辑学和数学一样,行动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先验知识也要作为基础教育的内容。
六、本文定义的先验知识是真理 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到以笛卡尔为代表大陆唯理论和以洛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论。以及休谟用怀疑主义的两把板斧,一斧头撂倒了经验论一斧头砍翻了唯理论,他用不可辩驳的事实和观念推出不但人类的感官靠不住,归纳法靠不住,甚至连人类理性的本身也靠不住。 康德坦言,看了休谟的东西仿佛被迎头砸了一闷棍。于是,康德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决定不再去考察什么心灵、实体、本体、演绎法,他要去考察人的认识能力。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成为可能”、“人为自然立法”这两个中心点,康德用先验哲学弥合了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的纷争,确定了人类“如何凭借先验理性形式获得确定性的知识”这一重大结论。米塞斯、霍普等奥派经济学家在康德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人的行动学理论(Praxeology ),提出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哲学史上先辈们对认识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此基础上,本人重建了认识论,尝试回答“什么是正确的知识?如何构建正确知识?”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并进行了严格的论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特别要强调的是,本文重新定义并构建了先验知识:通过行动反证法来找到或者发现公理,在公理的基础上演绎推理,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因此先验知识的正确性和普遍性依赖于找到公理的有效性(能不能找到并认定其正确性)和演绎推理的完备性。演绎推理的完备性可以通过逻辑论证和反驳来达到;这里重点论述一下公理的有效性。 根据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不可能所有的公理都能在这个先验知识体系中得到证明,否则就会构成循环论证。所以通过行动反证法找到公理是建立先验知识的前提和起点。幸亏现实中,人确实能够通过行动反证法来不断发现约束自己行动的公理(正确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滚雪球式地获得更多的正确知识,由此,还将可以获得所有的正确知识。目前所有的正确知识都可来源于这个起点的事实,也足以证明这个起点是人拥有的基本特征。所以也可以说能够找到和认定公理是人的基本特征,如果没有这个特征也就不用谈认识论了。而且这个特征也足以解决哥德尔不完备性问题,得到正确的先验知识。同时也归避了使用心智结构、先天,感觉、知觉等难以准确定义的人类其他特征来论证人的认识论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争议。真可谓大道至简! 并且根据行动的定义,通过行动反证法找到的公理都是现实的,而不是任意假设的。所以先验知识不包括数学中任意假设的公理及时推论。 至此,本文定义的先验知识具有确定性、普遍性和现实性。如果要定义什么是真理的话?这应该算是真理了吧!如前文所述,这些先验知识包括逻辑学,几何学,数学,以及行动学(经济学)、博弈论、伦理学等按照上述定义构建的社会科学。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知识(后验知识)的发展突飞猛进;但社会科学领域的先验知识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发展,充斥着大量经验归纳的错误理论,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本文抛砖引玉,激发大家对认识论,特别是对先验知识的研究探索和普及。希望大家广为传播,以此来改变人们的观念,根除错误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