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剥削?剥削存在吗?

*这个世上有没有剥削呢?肯定有,而且到处都有。*

究竟是谁在剥削谁,谁在压榨谁?

图片

老马,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德国老马,正确地揭示了这个命题,那就是人类历史就是一小群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斗争史。而剥削的主要形式是经济性的,统治阶级掠夺被统治阶级的部分甚至全部的产出,掠夺社会剩余产品并用于自己的吃酒喝肉。

这说得还挺好的。

正因为现在还没有进入到老马主张的那种大同世界,现在我们必须大方的承认,剥削依然广泛的存在。单就2%的人掌握着80%的存款来看,要说没有剥削,我是万万不信的,财富是如何迅速集中到那些极少数人手里的,一定存在着非市场化的原因。

老马说,在奴隶制度下,是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在封建制度下,是封建主向农民榨取劳动成果。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资本家剥夺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且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到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争议,或者说是老马在智力上有一个跳跃。**他给所有作为资本家的企业家都贴上了一个“剥削”的标签。如果说早期的资本主义在殖民征服过程中带着血腥和肮脏,那后来的资本家是不是也靠剥削来发家致富呢?

根据老马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无论是肮脏的资本还是清白的资本,都存在剥削,因为在老马看来,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低于他们创造的产品的价格,这个价差就是剩余价值,就是剥削。比如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代表了20天的产出,但实际上工人为这份工资工作了30天。也就是说,工人的产出价值超过了他得到的回报。这多出10天的产出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拿走了。

所以,不管你是肮脏的资本还是清白的资本,剥削都是存在的。这是老马从理论上对剥削的存在性证明。

受强大的宣传影响,资本家剥削工人,这个观念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观念中,每当对当下的处境感到不满时,人们的大脑就会自动弹出一个结论,我们被剥削了。

上面我们讲到老马在推论剥削时存在的智力跳跃。也可以说,究竟什么是剥削,老马没有先给出严谨的定义,就直接从强制、胁迫跳跃到了自愿交换这一场景中,从而得出了剥削普遍性存在的惊天结论。

究竟什么叫剥削呢?这必须回到双方的关系中。

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奴之间之所以存在剥削,是因为双方的关系不是建立在自愿的契约基础上,被剥削的一方是出于无奈和被迫,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和劳动没有排他性的控制权。

比如说,你辛辛苦苦把10亩没人要的荒地改造成良田,但是那个掌握武力的人跑过来说,这10亩良田的收成,他每年要拿走三成。这就是剥削。

剥削有两个典型的特征。

一是有武力要挟,让弱者感受到不服从的后果会更严重,这是强制。二是在弱者的所有劳动成果里,他没有任何付出,他对这些财产的要求权是凭空产生的,这些成果原本与他毫无关系。

所以,剥削可以定义为强制占有他人财产。

现在要说的是在清白的资本主义中,或者说,自愿达成的雇佣关系中,是否也存在剥削?

既然是自愿的雇佣,当然就是被双方都愿意接受的交易,工人拿到他想要的报酬,资本家拿到他想要的劳动力。这里不存在强制,因为只需要问一问工人为什么要认可这种雇佣,而且,他也有选择不被雇佣的自由,另寻雇主,或者自己给自己干。

在这个自愿的交易中,双方各有付出,各自拿走自己的财产,没有强制,没有武力要挟,也不存在谁凭空占据谁的财产问题。

所以,只有定义了剥削,才能知道剥削在哪里发生。

现在,再提一个问题,为什么工人愿意和资本家达成这笔交易呢?

这就涉及到被老马忽略的一个重要概念叫时间偏好。比如说,你是想现在拿到1000块钱呢,还是愿意在一年后才拿到呢?毫无疑问,肯定是现在,甚至立刻马上。

这就是时间偏好,因为时间是有限的。同样,人们喜欢及时行乐,活在当下,在评价同样满足自己需求的商品时,一定是认为现在的比未来的更有价值。

对于工人而言,按时就发的工资代表的当下的钱,而劳动产出代表的是未来的钱。工人按时拿工资而不是等待劳动成果卖出后再拿工资,这足以证明他对当下的钱比未来的钱,有更高的评价。他不用等待,他可能等不起,因为如果没有这笔钱,他可能无法养家糊口。

当然,资本家也不傻,他牺牲现在的钱,必然是因为他觉得在未来能够获得更多的钱。否则,他省下这笔钱又有何意义呢?他的利润就在于未来收益和当下投资付出之间的正向差额,利润是对他延迟满足、放弃当下及时行乐的回报。

当然,他也可能赔钱。但无论赚或者赔,这是资本家自己的事。你总不能固执地认为赔了就是资本家的,赚了就叫剩余价值,就是剥削。

其实也可以看出,在自愿订立的雇佣关系中,双方是互惠互利的。工人活在当下,资本家和企业家活在未来,这是各自的时间偏好决定的,工人得到了他应得的,利润或亏损是资本家应得的,不是剥削,而是交易。交易从来都是双方都觉得赚了才有可能发生。

一句话,真正的剥削来自于依靠特权对他人财产的强制索取。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来说说劳动价值论。

德国的老马认为,是劳动者创造了价值和剩余价值,而资本家是寄生虫、剥削者。

比如说一个苹果,它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有营养,这是自然价值,也因为它需要被采摘、运输,这是劳动者价值(苹果价值=自然价值+劳动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老马只把直接参与生产的人,比如采摘和运输苹果的工人看成是劳动者,而忽略了老板也就是资本家的作用。

实际上,常识告诉我们,苹果不是无中生有的,也不是自动就人来买走的。没有负责规划、投资、协调种植与销售的老板,没有这个资本家的参与,工人们可能连这份采摘苹果的工作都不可能有。

**如果这个投资苹果园的资本家,**他的活动不算作劳动、不算创造价值的话,所谓苹果和工人劳动的价值,根本就不存在(就此苹果园而言,先有资本家,后有苹果工人)。

所以,老马对劳动者的定义存在了一个巨大的漏洞,他把资本家给排除了,生产离不开劳动之外的因素,比如资金和管理和投资决策,这是资本家的劳动。

图片

接下来我们说说商品的价值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老马说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商品价值,也就是“在正常条件下,生产一件商品平均需要的时间”。

老马在《工资、价格和利润》中指出:在计算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时,我们必须把先前体现在该商品原材料中的劳动量,以及在协助这种劳动的工具、器具、机器和建筑物上所耗费的劳动量加起来……

好家伙,要是按这套标准,估计这个账是算不清的。

你要确定一件生产设备的劳动含量,就需要确定制造它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的劳动含量,还要确定,制造那些工具所需的材料和工具的劳动含量,依此类推,大概要追溯到远古时代第一把石锤的劳动含量。然而这把石锤也不可能凭空产生,这么追溯下去,恐怕永远没有尽头。

再说用这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商品的价值,根不就行不通。同样是制作一把石锤,假设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5天,而你用了10天。请问,你是按5天还按10天的价格去出售呢?

也就是说,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商品的价值或者交换价值,显然就把商品的价值给客观化了,给固定了。这在贸易、商品交换中根本就没有意义。

如果两种商品,所花的劳动量相等,也就是价值相等,那为什么还要交换呢?

这时候,老马搬出了使用价值,因为两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问题在于使用价值如何衡量,用什么来衡量呢?按老马的逻辑,还是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一条大鱼只用了几分钟就能钓上来,而一把石锤要用5天时间才能制作好,请问,哪个商品的使用价值更高?

打造石锤的人,如果非常想吃鱼,可能愿意拿两把石锤去交换一条大鱼。而卖鱼的人,可能因为不需要石锤,甚至还认为这样的交换对他来说就是个损失。这里面,跟劳动量有关系吗。

**真实的情况是,这个交换的发生,是因为存在需求的双重巧合。**你用石锤换我的鱼,是因为你觉得鱼比石锤更能满足你的需要,而我觉得石锤更有用。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而驱动交换的,正是双方对两个商品的评价不同,需求不同,这跟劳动量毛关系都没有。

实际上,商品的价值或者说使用价值,并不取决于商品本身的劳动量,而是取决于对方特定情况下的需求和具体情况。所以,老马用劳动量来衡量商品的价值,根本就没有意义,因为价值是主观的,取决于购买者的评价。

这就是奥派的价值主观论。推导到营销理论中,就是“值得买”。有经营经验的人都有体会,营销的目的就是要让顾客觉得值得买,必须持续创造顾客可感知的价值。

劳动价值论中的最后一个问题,也是争议最多的,那就是剥削问题。老马认为工人创造的价值远超过工资,这个差额就是剩余价值,它被资本家拿走了,这就是剥削。

其实开头也讲了,这是个严重的逻辑漏洞,如果价值不单靠劳动,还靠技术、管理,那剥削理论就不成立,因为资本家的活动本身也是劳动,而且是高投入、高风险的劳动。

更关键的是,如何看待剩余价值这个问题。

只需反过来问一下,如果剩余价值是负的,也就是企业亏损了,这是不是反向证明,工人创造的是都负价值,给社会带来的全是麻烦呢?工人们是不是要把先前拿到的工资吐出来,以弥补这个亏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