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先验知识

本文尝试还原先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出判断先验知识的标准,揭开先验的神秘面纱。可能比较烧脑,需要耐心!

区别于动物,人能够用抽象语言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有两类:一类是情感表达、价值观、审美等;另一类是描述和解释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知识。本文不讨论情感表达和价值判断,只探讨知识这一类。

认识知识从定义开始,人们通过观察体验反思等方式,逐渐认识到事物和各种现象的属性,并根据不同的属性特点,定义出各种概念,如花草树木、财产、货币等,并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论证形成知识。

关键来了,如何判断这些知识是正确的呢?也就是交流中如何来论证知识?有两种方法

一种方法是可重复的验证,将定义的概念与现实进行比较,经过大家论证形成共识,这类知识我们通常称为经验知识。这类知识一般是通过观察研究,从经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可重复的验证,包括设计科学实验进行验证。自然科学知识就是这类知识。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对行动的反思来验证知识,就是找出行动中不能违反的知识,包括违反就达不到目的的知识,这类知识通常称先验知识。这类知识包括逻辑学、数学、行动学。

本文重点讨论先验知识。先定义一下什么是行动,行动是人在思维的指导下的活动。思维可以海阔天空,胡思乱想;但行动必定会受到时空等现实场景的约束,因此要使行动达到想要的目的,指导行动的思维就要遵循约束行动的规律。例如你不可能同时既在这里又不在这里,这在行动上是矛盾的,由此抽象出思维不能违反的矛盾律(两个互相否定的思维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矛盾律保证了思维的一致性和确定性,避免了行动的自我矛盾。同理,违反排中律和同一律的行动也是无法实行的。矛盾律、同一律和排中律组成了逻辑的基本规律,它们也是对行动的约束规律。同样,这些规律也对思维形成了约束,为了让行动达到目的,思维也要遵循这些规律,我们把这样的思维称为逻辑思维,以区别其他海阔天空的思维。根据定义,这些逻辑思维就是先验知识,违反逻辑思维的行动达不到目的。

从上述定义来看一下判断先验知识的一般方法(行动反证法):如果一个命题,行动无法违反该命题(违反就达不到目的),那么这个命题就是先验知识,我们又称之为公理或者规律。也就是,先验知识是行动达到目的的必要条件。

例如,人们在对事物进行分类和表达时,会用到逻辑用词和量词(例如,“与”、“或”“假如……那么”、“否”,以及量词“具有”、“一切”、“一些”等),人们在运用这些词的时候,如果违反其定义,就会造成逻辑混乱,无法达到正确表达的目的(表达也是人的行动,无法正确表达也就是无法达到行动的目的)。根据行动反证法,这些词的定义也属于先验的逻辑规律。逻辑学就是研究这些逻辑规律及其语言表达的,逻辑学是先验知识

再如,为了测量,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形状等,人们发明了欧氏几何。欧氏几何的五大公理都可以用行动反证法来验证,比如公理一,两点之间有且仅有一条直线,行动上你不可能画出第二条直线。在五大公理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可以构筑整个几何大厦。因此,欧氏几何是先验知识

为了计算,人们发明了数学。与几何学一样,数学也是在公理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构建出来的先验知识。数学知识也可以通过行动反证法的验证,例如,2+2只能等于4,行动上你不可能让它等于5或其他。数学都是先验知识

像这样,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采取行动,从行动中反思抽象出来的先验知识还有很多,下面还会列举。这类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因为它经过了行动反证法的验证,也就是违反先验知识,行动就达不到目的。

上面提到的演绎推理就是用不能产生矛盾的规则来推理,我们学校学的数学证明用的都是演绎推理。也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前提正确,结论一定正确。先验知识的前提如果经过行动反证法验证的公理,必定是正确的,在公理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都是先验知识。在推理过程中有时会增加一些经验知识作为前提,但要经过严格的定义,避免矛盾和例外,那么在此定义的经验场景下推出的结论也是先验知识。例如,在推理经济学时用到的直接交换、间接交换、交换媒介、资本、利率、劳动的负效用等经验知识的定义。

人的行动离不开先验知识,因为根据定义,先验知识是人的行动达到目的的必要条件,你不懂就会犯错。我们已经有了系统的逻辑学和数学这两门先验知识,伟大的米塞斯在《人的行动》等著作中,系统创立了行动学这门先验知识,其中最完善的是经济学。逻辑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工具,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工具,行动学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工具。不同的是,不懂行动学你也可以行动,但错误的行动达不到目的,你还找不到原因。因为社会现象纷繁复杂,没有正确的理论难以找到行动达不到目的的原因。政府的政策都是这种情况,往往事与愿违而不知何故;而政策是人的观念推动的,观念不正确会导致错误的行动政策。所以普及行动学(经济学)迫在眉睫!

行动学不仅博大精深,而且基础扎实。错误的理论,很多是因为前提错了。下面进一步举例证明行动学的公理和先验知识。

例一、经济学建立在公理“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基础上。用行动反证法可以证明此公理:你反驳此公理(就是论证人的行动没有目的)的这个行动,本身就是有目的的行动,默认了公理的正确性,并且与要论证的内容产生矛盾。因此,公理成立。 下面可以简单来看一下,经济学是怎么从公理开始演绎推理的:根据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一位行动者的每次行动都在追求一个目标;并且,不管这个目标是什么,行动者在追求这个目标的事实表明,和他在行动开始时可以设想的其它目标相比,他对这个目标赋予了较高的价值。为了达到他认为最有价值的目标,行动者必须在较早的某个时点介入或者决定不介入(这当然也是一种介入)一个行动来产生随后的结果;介入这些行动总是意味着要运用一些稀缺的手段(至少包括行动者的身体,他站立的空间,介入所耗费的时间)。这些手段也必须对行动者有价值——该价值来自于目标的价值——因为为了有效达成目标,行动者必须使用它们;而且行动总是在随后才能实施,这往往伴随着选择,即在某个时点采取有望给行动者带来最高价值的一个行动,同时排除了对其他价值较低目标的追求。不得不做出选择并偏好一个目标胜过其他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所有目标——的结果,是每个行动都意味着成本的产生。举例来说,放弃赋予最有价值的备选目标的价值,该目标无法实现或必须推迟其实现,因为生产它所需的手段要用于生产其他价值更高的目标。在开始的时点,对行动者来说每个行动目标的价值都比其成本高,并能够产生利润,即一个价值高于所放弃机会之价值的结果。然而,每个行动都同样会面临着损失的可能,如果一个行动者回顾往事,发现实际达到的结果——与以前的预期相反——其价值比放弃的备选目标价值更低,产生了亏损。所有这些范畴——价值、目标、手段、选择、偏好、成本、利润和损失,以及时间和因果——都包含在行动公理之中。运用这些范畴,考虑在各种情况下人的行动,演绎得到的结论就是经济学规律。进一步的演绎推理过程详见罗斯巴德《人、经济与国家》

例二、公理 “人能够论证”。 行动反证法证明:反驳这个公理(就是论证人不能论证)的行动,本身就是在论证,默认了公理的正确性,并且与论证的内容产生矛盾。所以这个公理也是无法反驳的。 霍普和罗斯巴德在此公理的基础上演绎论证了先验知识:私有财产伦理学。因此伦理上的对错是有标准的,不只是价值判断。先验知识论证详见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和霍普的《私有财产的经济学和伦理学》。

例三、公理 “凡事皆有原因”(充足理由律) 行动反证法证明:你对此公理有疑问(为什么凡事皆有原因?),有疑问就是你认为存在原因才会有疑问,所以有疑问这个行动本身就默认了此公理。因此,这个公理不容置疑。 这个公理是人的行动的先决条件,人认为事情发生总有原因,为了达到目的,必须提前行动,影响事情发展的原因。至于是不是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就是行动学研究的内容。所以这条公理也是采用演绎推理研究社会科学规律的逻辑基础

更多的公理和先验知识详见《 人是如何认识规律的 》。文中论证的社会科学规律都是先验知识

从上述的逻辑学、几何学、数学、行动学等先验知识可以看出,先验知识是人们主动去构造的,用于解释、理解、表达经验知识的工具,所以早期人们定义先验知识的时候,“先验”的本义是先于经验,就是在经验之前用于认识经验的。康德的先验哲学提出了先验范畴的分类(十二范畴),并认为这些范畴不是来自经验,而是理性先天固有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先天框架”。对此本人不太认同,本人认为通过经验学习,加上本文提出的对行动的反思(形成逻辑),有些范畴是可以习得的,而不是先天固有的。当然,为了习得知识(先验知识、经验知识),人还是要有先天基础的,否则怎么解释动物没有形成先验知识。所以,如本文开头提出的,人先天要有用抽象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还有学习和创造能力,具体还需要什么先天能力有待进一步通过心理学和生理学来探讨,本文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无论如何,本文的先验知识就是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的知识,详见《 认识论

推导先验知识,有时候需要对经验知识和场景进行准确定义,经验知识更离不开先验知识的推理应用。两者相辅相成,知识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人类知识就是这样形成的。但关键还在于要分辨出错误的知识,因为错误的知识给人类造成的灾难,实在是太大了,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错误知识,如计划经济、凯恩斯主义等。

知识的分辨标准: 经验知识,是否经过可重复的(实验)验证; 先验知识,是否从公理演绎而来,公理是否通过行动反证法验证

总之,人的行动是在思维指导下的活动,人要想达到目的(人的行动在现实中达到思维想要的结果),行动就不能违背现实(时空等)的约束,也就是指导行动的思维必须遵循这些约束规律。这些约束规律就是先验知识:逻辑、数学、行动学。行动是连接思维和现实的桥梁,思维可以海阔天空胡思乱想,但它要在现实中通过行动达到目的,就不能违背先验知识。所以行动反证法在行动学中的应用,有时也叫践言冲突:行动和指导行动的思维不能矛盾。践指践行,言是指导行动的思维表达。

但行动反证法更有普遍性,可以判断逻辑学和数学。事实上,行动学(经济学)和逻辑学、数学(几何学)一样都是形式逻辑,所以我更倾向于将先验知识称为广义逻辑,将行动学知识称为行动学逻辑。实际上,逻辑学、数学、行动学等广义逻辑(先验知识)都是矛盾律在各种现实场景中演绎出来的

当然,脱离现实场景,在任意定义的场景中,利用矛盾律也可以演绎出逻辑自恰的纯粹思辩。例如,众多的形而上学思辩,还没找到现实应用场景的数学逻辑游戏等。有人还因此(存在纯粹的逻辑思辩)来否定先验知识的存在。所以,在学习和应用先验知识的时候要注意识别是否现实场景。

**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还原先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出判断先验知识的一个明确标准(大家可以对比米塞斯的标准),揭开了先验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