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决定制度:武力?价值观与均衡
什么决定制度:武力、价值观与均衡
制度决定论的陷阱
许多人认为制度决定了社会的经济表现和权力结构。但这个观点犯了根本性错误:它把结果当成了原因。
制度不是从天而降的设计,也不是哲学家凭空创造的。如果制度决定一切,那么制度本身是由什么决定的?答案只能是:制度是武力博弈的均衡解,而武力的根源则是价值观。
一、制度是武力博弈的产物
1.1 制度的本质:一种强制规则
任何制度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它通过武力得以执行。
市场经济制度:政府用武力保护私有产权,用警察执行合同
计划经济制度:国家用武力征收资产,用军队强制执行命令
民主制度:用武力限制权力权力的行使
专制制度:用武力垄断权力
关键洞察:没有武力,就没有制度。任何规则最终都依赖于暴力的威胁。
1.2 制度是权力平衡的表达
所有制度都是对一个基本问题的解决方案:谁用什么方式控制暴力权力?
不同的权力分布,产生不同的制度:
武力垄断(一方绝对压倒性优势)→ 专制制度
国王掌握所有军权 → 不需要征得民众同意 → 绝对权力
武力分散(多方势均力敌)→ 民主制度或多元制度
没有任何一方能完全压倒其他方 → 必须谈判妥协 → 分权制衡
武力均衡(存在多个能够互相制衡的力量中心)→ 市场经济
政府、企业、个人的武力相近 → 政府不能随意征收 → 产权有保障
本质:制度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权力真实分布的制度化表达。
1.3 历史例证
美国为什么建立了市场经济?
表面答案:开国元勋制定了宪法。
真实答案:
早期美国没有强大的中央权力(地理分散、交通困难)
民众普遍持枪、具备武装反抗能力
政府知道强制征收的成本太高
妥协的结果:政府权力受限,私有产权神圣
苏联为什么实行计划经济?
表面答案:列宁、斯大林的意识形态选择。
真实答案:
布尔什维克依赖军队和秘密警察掌握了绝对暴力
反对势力已被彻底消灭(旧贵族、沙皇支持者、哥萨克)
政府拥有武力垄断地位
必然的结果:国家可以任意分配资源,无需妥协
二、武力从何而来:价值观的战斗力
2.1 武力不只是军队和警察
很多人把"武力"理解为枪、坦克、警察。但真正的武力包括三个维度:
维度定义例子
规模 愿意参与的人数 100万士兵 vs 5亿普通人
意志 为此付出的代价 宁愿坐牢也要反抗
决心 是妥协还是圣战 不惜死亡也要自由
关键:100万软弱士兵 < 10万意志坚定的反抗者
历史证明:
布尔什维克数万人推翻了沙俄
塔利班数万游击队击败了美国支持的30万政府军
越南解放军击败了拥有压倒性火力的法国和美国
为什么?因为决心和意志是武力的乘数效应。
2.2 价值观决定武力意愿
人的行为不是由环境决定的,而是由预期决定的,由对未来的估价决定的。而这种估价正是基于价值观的排序。
同样的处境,不同的价值观,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
案例1:纳税
价值观A(生命 > 金钱)的人:被政府抢劫,痛苦但妥协
价值观B(自由 > 生命)的人:被政府抢劫,宁死不屈
案例2:宗教信仰
价值观A(实利 > 信仰)的人:被禁止信教,改变信仰
价值观B(信仰 > 生命)的人:被禁止信教,选择殉道
预期的逻辑:
如果我预期妥协能活,反抗会死 → 我妥协
如果我预期妥协后的奴役比死更痛苦 → 我反抗
但谁来评估哪个更痛苦?正是价值观的排序。
2.3 原教旨主义者的武力优势
原教旨主义者(无论何种信念)之所以具有武力优势,不是因为他们人多,而是因为他们不妥协。
例子:中世纪的十字军战士
数量远少于穆斯林
装备不如中东敌人
但意志坚定,视死如归
结果:占领耶路撒冷
例子:现代的真信徒
宗教原教旨主义者:为信仰可以自杀炸弹
共产主义信徒:为理想可以赴死不回
自由主义信徒:为自由可以圣战到底
为什么不妥协的人能赢?
因为:
妥协者面临持续的压力选择:每一次都要决定妥协还是反抗
不妥协者预先做了决定:无论如何都反抗
这降低了不妥协者的成本(无需反复决策),提高了统治者的成本(必须不断镇压)
三、价值观分布决定制度
3.1 制度 = 社会价值观的制度化
任何社会的制度,本质上都是该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外部表现。
不同的价值观分布,必然导致不同的制度均衡:
社会主流价值观武力意愿最终制度
自由 > 生命 普遍反抗征收 市场经济、有限政府
秩序 > 自由 普遍服从权威 权控经济、集权体制
平等 > 效率 支持再分配 社会主义、福利国家
信仰 > 俗世 宗教圣战 神权制度
权力 > 公民权 崇拜强人 独裁专制
历史验证:
美国为什么是市场经济?
因为大多数美国人价值观是:自由 > 生命
结果:政府无法对自由人进行有效的强制
被迫建立市场经济制度
苏联为什么是计划经济?
不是因为马克思理论有多正确
而是因为俄国人可被驯化,武力集中可行
政府掌握绝对暴力 → 可以强制分配资源
制度是权力结构的自然产物
3.2 “5亿圣战者"的战略含义
想象一个国家有14亿人,其中5亿人是"原教旨市场经济信徒”,他们的价值观是:
自由 > 生命。谁抢劫我,我就圣战绝不妥协。
这意味着什么?
政府面临的选择:
选项A:强制这5亿人
需要1亿警察、5000万监狱、无数特务机构
每抓1个,周围2个可能反抗
成本上升到政府无法承受的程度
政府自身也会因镇压成本而瓦解
选项B:妥协
承认市场经济、保护产权
政府支配成本下降
社会秩序反而更稳定
理性的政府会选B。
制度必然改变。
3.3 为什么"其他主义"无法对抗
你说"白左、社民、伊斯兰、马克思主义、先军主义都要被打压"——逻辑是什么?
如果5亿市场经济信徒存在:
对马克思主义的碾压:
马克思主义主张:公有制、计划分配
市场经济信徒:这是抢劫,拒绝服从
马克思主义需要用武力强制
市场经济信徒圣战反抗
结果:如果市场经济信徒规模足够大,马克思主义无法用武力压倒他们
对福利国家(白左)的碾压:
白左主张:高税收、再分配
市场经济信徒:这是掠夺,拒绝纳税
政府需要用暴力征税
市场经济信徒圣战
结果:如果市场经济信徒足够多,政府无法有效征税
对伊斯兰主义的碾压:
伊斯兰主义主张:教法至上
市场经济信徒:信仰自由,拒绝教法强制
伊斯兰主义用武力强制
市场经济信徒圣战
结果:同样规模的两个圣战阵营,但市场经济阵营有更强的经济基础,最终占上风
关键原则:在武力决斗中,规模 × 意志 × 决心最大的一方赢。
四、现实中的制度困局
4.1 中国为什么是权控经济
不是因为:
政府"聪慧"的产业规划
中国人"爱国"的文化传统
某种"东方特色"的优越性
而是因为:
中国缺乏足够多的"原教旨市场经济信徒"
大多数人选择妥协而非圣战
政府掌握的暴力足以压倒分散的反抗
价值观分布:
原教旨市场经济信徒:可能几千万(少数)
妥协者/服从者:多数(只要能活就行)
平等主义者/国家主义者:也有相当规模
武力意愿:
市场经济信徒:意志坚定,但人数不足
妥协者:人数多,但意志薄弱
国家主义者:与政府武力相结合
结果:权控经济是当前的必然均衡。
4.2 美国为什么是市场经济
不是因为:
美国宪法更高明
美国建国者更聪慧
美国的"开放包容文化"
而是因为:
美国从建立之初就有大量"自由至上主义者"
这些人普遍拥有枪支、武装能力
价值观是:自由 > 生命
政府知道强制的代价太高
被迫建立市场经济制度
这个制度最初不是"民主设计",而是"武力均衡的妥协"。
4.3 制度改变的真实路径
从权控经济改变为市场经济,不是:
❌ 通过知识分子的理论说服
❌ 通过精英的"顶层设计"改革
❌ 通过国际压力和制裁
而是通过:
价值观分布的改变
越来越多人从"妥协者"变为"市场经济圣战者"
他们的武力意愿足以改变国家权力结构
制度被迫随之改变
历史例证:
苏联:民众普遍失去信仰 → 一夜崩溃
东欧:价值观转变 → 1989年瞬间倒台
韩国:民众争取民主 → 政权被迫让步
五、决定制度的因素链条
我们现在可以用完整的因果链条来理解制度:
初始条件(地理、资源、历史) ↓形成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分布 ↓产生不同阶层的预期(对未来的估价) ↓决定各阶层的武力意愿(妥协还是圣战) ↓汇聚成整个社会的武力对比 ↓武力博弈达成均衡 ↓这个均衡被制度化为法律、政治制度、经济制度
关键变量不是某个伟人、某个理论、某个改革家,而是社会价值观分布的变化。
六、对"制度决定论"的最终批判
6.1 因果关系被颠倒了
“制度决定论"说:
好的制度 → 好的经济表现
坏的制度 → 坏的经济表现
但实际因果是反向的:
支持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分布 → 市场制度 → 经济表现好
支持权控的价值观分布 → 权控制度 → 经济表现受限
改变经济表现的关键不是改变制度本身,而是改变产生这个制度的武力结构和价值观基础。
6.2 “制度设计"的幻觉
很多人以为可以"设计"一个更好的制度,然后用政策推广。但这忽略了:
任何制度推广都需要权力去强制执行。而强制执行的权力本身就是受到现存武力结构制约的。
如果你想推广市场经济,但国家掌握绝对暴力 → 国家会虚应故事,权控依旧
如果你想推广计划经济,但市场力量足够强 → 市场会规避管制,计划失效
制度改革的前提必须是:推动改革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足以改变现有的权力均衡。
6.3 “制度移植"的失败
为什么印度制度学了西方,却发展不如西方?
因为印度没有足够的"市场经济信徒”
印度社会的价值观分布与美国不同
制度被引入了,但武力基础不同
结果:法律是美国式的,但权力运作是印度传统的(寡头政治、贪污腐败)
制度不能移植,因为制度的根基是价值观和武力分布。
结论:制度由价值观武装的武力决定
简明总结
什么决定制度?
最底层的答案是:价值观
→ 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预期
→ 预期决定了人们的行动
→ 行动汇聚成武力意愿
→ 武力意愿形成武力对比
→ 武力博弈达成均衡
→ 这个均衡被制度化
三层理解
浅层:制度由法律条文决定
中层:制度由权力分布决定
深层:制度由社会价值观分布决定
对改变的含义
要改变制度,不能只改变法律
要改变制度,必须改变权力分布
要改变权力分布,必须改变价值观分布
只有足够多的人从"妥协者"变为"圣战者”,制度才会被迫改变。
对未来的启示
如果5亿中国人成为"原教旨市场经济信徒”,中国制度必然是市场经济。
如果这5亿人不出现,权控经济会持续。
制度的改变不会因为"应该"而发生,只会因为武力结构的改变而发生。
最终洞察:世界上没有"错误的制度"被"正确的理论"纠正的案例。历史上所有制度的改变,都源于某种力量已经足够强大,足以改变权力均衡。这就是为什么理论家再有道理,也改变不了世界——除非这些道理能武装人们的意志,让他们愿意为之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