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终极理想是什么?

群友老争论,该不该相信浓眉大眼的美帝主流媒体?有的网友坚信,说人家运行了200多年的制度,怎么可能不靠谱?也有不少网友认为,只要是人干的事,都可能不靠谱。

问题是主流不靠谱,那谁靠谱呢?自媒体也不敢信啊……哎,我们愣在这信息泛滥的时代,失去真相。想想都太刺激了!

SO,今天我们就聊下,世界上有木有完美的制度?或者说人类的终极理想是什么样?

一、理想国

著名白左政治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中认为,自由民主是人类发展的终点和终极形态。无疑,今天被打脸了。自由民主的欧洲都快绿了。

所以说,不要轻易搞“终极形态”,差得还远呢。

假如我们叫100个人展开想象力,琢磨下理想的国家长什么样子?不是贬人,我相信98个人脑子里是想不出来的。能想入非非自己像个皇帝似的,估计是大多数——问题是,你咋知道你就是皇帝,不是太监呢?

要琢磨一个理想的国家,至少要知道这几个方面知识:国家的生产系统构成,国家的分配系统构成,两者的关系;好秩序是怎样的?高维秩序和低维秩序怎么排……如果这些概念都木有,那就算上帝给你机会,你都铁定搞不出一个好国家。

人类第一个探讨理想国度的,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柏拉图同志。由于他的老师 苏格拉底 被雅典民主投票判了死刑,使他对当时的国家 政体 非常失望。于是周游各国,加上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思考,写出了《理想国》,构筑了一个他心目中“最美好的社会”。

柏拉图的思想都倾注在《理想国》中,至今是全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作品。《理想国》共十卷,具体内容就不说了。这里就提一下对后世影响比较大的概念:比如系统阐述了什么是正义?正义是智慧、勇敢、节制三种美德的和谐统一。比如对国家原则的探讨,分工合作的原则,指出国家的建立是为了实现公道正义,正义是最高的善。国家必须追求至善的原则等。再比如提出了“公民”这个政治概念,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理性的人。柏拉图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 教育体系 的人。他提出的“ 四科 ”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后来成了 古希腊 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那么柏拉图理想中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呢?类似“贤人治国”、“哲学王”。公民按照社会分工原则,划分三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种品性:第一个等级叫卫国者,属于执政者等级,必须是富有理性和知识的哲学家精英,负责制定法律、教育人民和治理国家。第二个等级是保卫者,即军人、士兵、武士阶层,他们负责执行法律、保卫国家和打仗。第三个等级是供应产品者等级,即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服从统治者的命令、负责生产和供应生活资料。生产体系在第三个等级完成。3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在柏拉图的想象中,治国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哲学王”统治是实现国家正义的关键。因为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之所在,能按理性原则公正地治理国家。同时她认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所以,理想国里,哲学家和军人被取消了私有财产和个人家庭,实行共产、共妻、共子。但第三等级的劳动者,由于比较LOW,可以拥有少量私产,但是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柏拉图认为通过共产、公有,将有助于优生优育并防止出现腐败和内部冲突。

据说柏拉图关于共产制的思想,源于古希腊 斯巴达 的社会实践,并由此影响了后世各种公有制思想及哲学。

用今天的话来翻译,就是统治者哲学智慧,士兵勇敢忠心,劳动者努力干活,确实是理想的状态。问题是人性不确定啊,万一统治者傻逼,士兵怯弱,劳动者懒惰咋办?还有就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多了,意见不一致咋办?谁来评判?也就是说,柏拉图的理想国,统治阶级由神来干,没啥大问题。但由人来干,就不怎么靠谱了。

不过理想国的种子,埋进了人类的探索中。比如希波达摩斯重建米勒城时,就琢磨着建成一个居民“一律平等”、具有完美机械体制的理想城市。不过他想来想去发现不好整,比如必须把诗人、演员、音乐家、穷人、单身汉、游手好闲者等等“不安定因素”驱逐出城。

二、乌托邦探索

到托马斯莫尔,理想国发展到一个高峰。他写出了《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也就是我们中学学过的空想社会主义第一著作《乌托邦》,是理想国的集大成者。自由、民主、博爱,财产公有,政治民主,共同劳动,按需分配,高效公平,没有剥削,没有贫困,人们安居乐业,过着超级幸福的生活。

在莫尔同志想象中,乌托邦在一个岛上,科技领先人类1000年以上,国家生产、分配和消费都是按照计划调节。财产公有,农村没有私田,每个公民都必须从事两年以上农村劳动;城市公民每天工作6小时,除了自己缝制衣服,还要从事一门手工艺劳动。生产的粮食和各种产品归公;公共管理,按需分配,有需要随时到仓库领取日用品;所有公民在公共食堂用餐;公民生病可以进公共医院治疗;住房公有,公民每隔十年用抽签的方式调换一次住房……由于没有交换和商品流通,所以国家没有货币。

乌托邦的弱点就是生产系统很神奇,比如粮食生产特别高级,随便劳动一下,就能亩产万斤,国家粮食多得吃不完;一座工厂生产的产品每天数以亿计,怎么也用不完;地上没事还在长发光的金属,比金银都好……唯一的问题是,不许通奸或是逃离岛屿,否则就失去公民身份,沦为奴隶——那就得整天干活了。

《乌托邦》的政治及分配系统特别让人羡慕,就是生产系统太高山仰止了……所以后人称其为“空想社会主义”。

不过,莫尔开了先河,即把社会主义同科学技术的发达联系在一起,最早表达:只有最先进的科技,才能支撑“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同时他主张,公民要一辈子学习,促进科技进步,也属于最早的终身教育的思想……这些对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比较有名的还有 康帕内拉 的《太阳城》,夏尔·傅立叶的《新世界》等……就不多扯了。

三、曙光城

光有理想,显然不够,如何把理想实现呢?

所以乌托邦实验也随之诞生了——把美好理想搬到现实中,很多人都进行了乌托邦实验。其中“曙光城”特别有名。

1968年,孟加拉哲学家斯里· 奥罗宾多 ·高斯和法国女哲学家米拉·阿尔法萨(主母)在曙光城创建一座乌托邦基地——“理想村”。据说欧洲寻求理想世界的人带着朝圣一样的心思,来到了这里。大家一律平等,努力工作,各尽所能,平均分配、立志把理想村建设好……创始人之一的阿尔法萨“主母”据说为此写了好几本书,详细叙述了她的思想及体验。

当时,曙光村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乌托邦实验基地。但后来,结局却很蹊跷:高斯去世后,这群执着于平等的社员,不知为何感到无聊了,非要“造神”——要求主母当女神。主母不干,于是他们把她关了起来,强行当神……最后她服毒自杀了。于是,理想村也散了。

我的意思是,那些没事就在说自由平等的白左们,不要光顾着自己高尚的感觉,至少应该好好了解一下这些美好词汇的来历,读一读先哲们的探索历程。如有可能,还可以自己去搞一个“自由平等”的理想村,实验一下自己的想法……千万不要脑子里装了几个好听的词汇,就忙着瞎BB。

这里划条线,上有趣的东东。

—————————————————————————————

四、终极理想

“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十九世纪末横空出世。他创立的“心理分析学”被称为“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也就是说,其理论基础——潜意识、本能欲望——没法证实,但是他却在这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心理分析体系(大厦)。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问题,这个大厦越来越庞大。

当然,我们这里不谈他的心理学说,而是谈他对理想国的研究。

这厮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琢磨人们为什么想建立一个完美的理想国,在这个国度,人们被保护得很好,最好不用干活,但是却能想吃就吃,想玩就玩,啥都不用操心……琢磨来琢磨去,有一天他终于想明白了:原来,人类的终极理想是——回到子宫。

婴儿在母亲的子宫中,就是理想的状态:不干活,受保护、需要就吃,不操心……当婴儿出生后,走上了操心劳累的路程,但是子宫的美好记忆却留在了潜意识中。所以人类对理想国的追求,反映的是潜意识的状态,终极目标就是母亲的子宫。

好多年前,有一部科幻电影叫《黑客帝国》,我估计很多人没有看懂,以为说的是电脑、机器人世界——其实它说的就是弗洛依德的终极理想。母体,就是巨大的子宫,每个人像婴儿一样养在子宫中,然后天天做梦就是了。

黑客帝国第四部“用爱发电”白左得太扯了。经典还是前三部。

黑客帝国 的图像结果

最有深意的一个设计是:有个反叛者黑客,离开了母体到了息安之地,结果发现条件太艰苦了,于是偷偷跟电脑警察联系,希望重新被接回母体。他在电影中说:我知道这个牛排就是我的想象,我实际上没有吃,可是它美味的感觉让我觉得真实啊——为了找回这个感觉,我愿意出卖息安……我把这部影片列为科幻片第一,建议大家没事看看。

五、画蛇添足

很多年前俺老师就说一句话: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区别在于你看见了,还是没看见。

我向来反对凭空地谈一个词汇,因为万事都有渊源,都有历史、都有条件。只是有的人只看得见词汇,看不见其他而已。

就像平等,这个词汇没啥不好的,但是如果搞成结果平等,所有人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走出来……那就不好玩了。

所以,我这次选择不相信美帝的主流媒体,他们整齐得太讨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