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只是个意外和巧合
实话说,谈人类史、文明史,是有不少佳作的,丰富的史料和独特的思考,极大的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唯一的问题是,西方学术受白左影响太大,导致不少呼之欲出的结论,白白左左的歪楼。比如人类简史,非要说“农业社会是个陷阱”,不如采集社会——非洲的原始生活方式才好。
文明1:生命的巧合与意外
从今天起,我开始系统地回忆下人类文明史。
再比如,贾雷德·戴蒙德教授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有很多真知灼见,给人拨云见日的享受。但他还是生硬地要往白左的方向歪,很高洁地说:西方文明太坏了。因为发展占了先机,就欺负其他民族……如果没有西方殖民,美洲原始人将多幸福。
我真心不认同这类白左结论。历史更客观的事实是:不少文明因为环境所限,陷入了停滞。如果没有外来文明的冲击及压力,是无法再发展的。
SO,我一直批判白左带歪了西方学术,白瞎了这么多好资料。难道就不能讲个正常点的人类文明史吗?这也是我忍不住粉墨登场,来讲文明史的原因。
我将用文明维度等理论,系统梳理一下人类历史。希望努力讲清楚:1、历史发展的因果链;2、文明升级升维的基本规律;3、文明的弯路与黑洞。
当然,必须申明:一家之言,不是真理。欢迎指正。
前言:
文明毕竟是个大系统。怎么才能谈清楚,我琢磨了半宿,觉得必须从最基本的问题谈起。比如,人类从哪里来的?
兽类昆虫,吃饱就OK,不会去琢磨“我从哪里来”这么无聊的问题,唯有人类,把“追寻来路”、“人生意义”等虚构问题,作为自己高于动物的特殊存在。
关于人类来历的说法,很多。至今无定论。简单粗暴地总结,可以分成两类:1类是神(上帝)造的;2类是从自然进化来的。
大概率的说,我是支持进化论的。
目前的科学研究及考察,也获得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进化论。但也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地方——比如寒武纪生命为什么大爆发,发生了什么事?人类的意识到底如何产生的?
这里多句嘴,很多科幻电影都喜欢吓观众,说人工智能一旦产生自我意识,就会奴役、毁灭人类(典型如《终结者》)。目前为止,这属于杞人忧天——人类自己都没研究清楚意识如何产生的,怎么可能造出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
机器人好歹是按照程序来运行的啊,自我意识该整个怎样的程序,才算靠谱呢?
SO,我向来有个观点:已知的归科学,未知的归上帝。科学无法到达的领域,还得交给上帝。
不扯远了,言归正传。
一、神造说。
支持神造说的人,是因为地球出现生命和文明,充满了巧合,简直无巧不成书。
比如,太阳系非常完美地处于银河系的宜居带中,不远不近。如果离银河系中心近的话,会被中心的巨型黑洞引力吞噬;如果太远的话,重金属元素又很难形成——那是生命诞生的必要条件。
而在这个宜居带中,充满了不断爆炸的超新星,每一个爆炸都可能伤害太阳系。但是,太阳系又机智勇敢地躲过了所有的凶险,挑选了一个绝佳的位置——相对空旷稳定的一片区域。这里,宇宙射线也较少,有利于生命孕育。
地球更是太阳系中最聪明的存在,就像为生命量身打造的。
生命需要液态水——地球上正好就有。地球距离太阳不远不近刚刚好,也是个妥妥的宜居带。如果离太阳远一点的话,太冷,水会全部结成冰;离太阳近一点的话,液态水又会被蒸发完——金星就是这样,阳光到达金星的时间,只比地球早了两分钟,但金星的地表温度高达464摄氏度。
地球之外的行星,形成了一个保护网,梯次吸收闯入太阳系的天体,保护地球免受陨石的撞击。尤其是木星和土星,像两个彪悍的卫士,用强大的引力把闯入者吸收过去。
这里简单介绍下木星,大得可以装下1300多个地球,有着超强的磁场,比地球磁场强100倍。大部分小行星经过木星轨道时,就会被木星俘获困住,有的撞向木星牺牲,有的变成木星的卫星,围着它转。到目前为止,木星已经俘获了70多颗卫星。这些卫星也变成保护系统的一部分,承载着各种外来的撞击……地球航天器探测到它们表面布满了陨石坑。
天文学上,不时能观察到木星俘获闯入者的情况。比如,1994年7月17日,命名为苏梅克-列维9号的彗星,闯入木星轨道后被俘获,无法摆脱,还被木星的潮汐力撕裂成21个碎块。最后彗星只能搞自杀式袭击——21个碎块排成队,以每秒60千米的速度连珠炮一般向木星撞去,撞击持续5天,相当于20亿颗原子弹的威力,产出的温度高达7000多℃……无法想象,这事要整地球上,将是怎样的灾难。
木星表面的大红斑,能放下两个地球。
火星和木星之间还有个小行星带,里面聚集了大约50万颗以上的小行星,拦住了各种漏网的闯入者。
总之,地球在太阳系的地位很特殊,像皇上一样,处于绝佳的被保护位置。其他卫星的设置,就像卫士一样,各司其职,形成一个层层叠叠、精妙的保护网——外来闯入者很难绕过这个保护网,偷袭地球。
这个保护网唯一的一次失误,就把恐龙整灭了。不过,小行星撞击说,只是恐龙灭绝的一种假设,获得了比较高的认可度。但真实原因,还没定论。比如,这小行星从哪里来的?
地球唯一的卫星月亮,也很神奇,简直是量身打造的样子: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的1/4,作为卫星太大了,其他行星从未出现过如此大块头的卫星。但它的大小刚好稳定了地球的自转轴,使地球有了四季和海洋,有了稳定的潮汐——这些也是生命诞生的必要条件。
地球磁场也相当的巧妙。如果没有地球磁场,那么大气层会被太阳风吹走,地球将变成不毛之地。火星就是这样。同时大气层还把我们所不需要的紫外线、伽马射线屏蔽遮挡,只留下生命所需要的阳光穿过。
你看,为了地球能出现生命,所以巧合都凑齐了。有科学家这样比喻,太阳系产生人类的概率,就好比一阵风把一些零件吹到天上,然后呢,居然机缘巧合组装出了一辆汽车。
这也是为何有人认为,地球及文明是被高等文明(神)创造的。不过,高等文明又是谁造的呢?
二、米勒实验。
当地球为生命的诞生准备齐活后,就开始解决第一个难题:有机物的诞生——各种元素、分子、原子等无机物,如何搞成有机物?
对此,有个著名的米勒模拟实验。即模拟原始地球、原始大气情况,用雷鸣闪电的力量,催化各种化学反应,最后产生有机物(特别是氨基酸)——这个实验是1953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米勒在其导师尤利(H.C.Urey)指导下完成的,故名米勒模拟实验。
据说此实验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
由此证明:由无机物合成小分子有机物,是完全可能的。
米勒试验也有质疑:1、实验模仿雷电,提供了持续的电能、电击,而原始地球是否能如此呢?2、模拟中使用的水,为现代的水,能否真做到无菌?所以实验产生的有机物,不排除是微生物高温分解而来的。
不过有其他旁证。
1969年9月28日,一颗碳质球粒陨石堕落在澳大利亚的麦启逊镇,经地球化学家K.A沃尔登等化验,发现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有6种(甘、丙、缬、脯、谷、天冬)是生物所含有的,其种类与含量同米勒实验比较相似。此外,1971年生物学家G.沃森用紫外线照射含有NH3、CH2OH和HCHO的混合气体25天,结果获得了甘氨酸、谷氨酸与少量的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脯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这个实验没有水,原料都是已知的星际分子。
由此表明,由无机物生成生物小分子不仅可能,而且在宇宙间仍在发生。
当然,质疑者也可以认为,陨石本身就来自有机世界。早期地球的有机物,本来就来自太空——人类对未知的探求,一直就在各种质疑中博弈前进的。
三、生命游戏。
上个世纪20年代,奥巴林和霍尔丹相继提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论,即认为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无机物可以转变为有机物,有机物可以发展为生物大分子和多分子体系,直到演变出原始生命体。
有了有机物,第二个难题是,如何演变成生命?
科学家做过一个生命游戏实验:把平面区域分割成很多格子,每个格子可以有黑白两色,每个格子的颜色由它周围的八个格子约束而成。约束条件很简单,共四条,主要模拟生命的状态:
1、如果一个格子周围有3个格子为白,则该格子为白——意义:前生命(准生命)周围有3个存活生命时,该生命诞生。(模拟种群的繁殖)
2、如果一个格子周围有2个格子为白,则该格子颜色不变——意义:前生命周围有2个存活生命时,该生命存活。(模拟种群的延续)
3、如果一个格子周围白色格子少于2个,则该格子为黑——意义:前生命周围存活生命低于两个时, 该生命死亡。(模拟种群密度过低时生命的死亡)
4、如果一个格子周围有超过3个格子为白,则该格子为黑——意义:前生命周围有3个以上的存活生命时,该生命死亡。(模拟种群密度过高时生命的死亡)
然后在平面上随机选几个格子为白,设定初始条件,不加任何干扰,让其自行演化。 一开始,格子的颜色杂乱无章的变化,然而,无序一段时间后,神奇的一幕出现了:格子的颜色竟然产生了稳定而规律的变化。图案逐渐组成一个稳定的系统,甚至可以有规律的移动,相互交换物质。
没有任何的外部干扰,只是一群随机布置的初始值,和四个简单的约束条件——复杂而稳定的系统就在混沌中自发产生了。
这个”生命游戏”,设置的四个模拟规则,是从自然现象观察所得的:生命在种群密度适宜时可以存活,可以繁殖,在密度过高或者过低时,会死亡。
米勒实验已经证明,原始地球的海洋中可以产生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分子就是棋盘里的格子,其性质就是边界条件,原始的海洋环境就是初始条件。
该游戏证明,有机物可以发展成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变成生命。
这个实验的质疑是:设置的规则,来自人类观察到的生物规律。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原始地球,没有出现生命以前,是否按照这样的规律运行?
四、生命进化。
目前地球上的生命,全部都以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以脱氧核糖核酸(DNA)或核糖核酸(RNA)为遗传及转录载体,以20多种氨基酸为蛋白质基础组成元件。因此可以推测:所有地球生命应该拥有一个共同的单细胞祖先。
也可能还有其他生命形式,只是后来被环境淘汰了。
生命诞生后,大约整整30多亿年的时间,一直是低等的细菌、蓝藻等微生物形式,主要进行自我简单的复制——物种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进化一说。
到5.4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突然大爆发,高级、复杂的生物出现了。这带来了不平等和竞争。为了竞争胜出,生物体不断变异和相互组合,导致更复杂更高级的生命出现……从此,生物走上进化之路。
具体不展开了,就简单讲一下生物进化的规律:
1、进化方向是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
2、进化的原因是环境的压力。适者生存,活下来;不适应环境的,就被淘汰了。
3、进化的方式:内部变异+外部互相融合(组成更复杂的生物体)……
这里举个栗子——眼睛的进化。
由于眼睛的进化很漫长,分好多阶段。刚巧有的生物,带着没进化完全、半成品的眼睛,活到了现在——为人类研究保留了活生生的证据链。 最早生物演化的眼睛,只是一堆感光细胞组成的斑点,仅能感受光线,没有成像功能。由于有光的地方,一般都聚集着食物,往那个方向游就能吃饱——比那些感受不到光线瞎摸索的生物,有了巨大的生存优势。如今,扇贝的眼睛就如此,无成像功能,仅能感光。
随着竞争激烈,一些生物继续变异进化,眼睛开始向内凹陷,视网膜不同的区域接受光线不同,这能大体判断出光线的来源。这种半成品眼睛,保留在鸡心螺身上。
生物继续进化,从感光走向成像——眼睛在凹陷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腔室,留下一个小孔,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在视网膜上投射出外界物体模糊的影像,由此判断外界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这显然比感光生物又多了一层生存优势。鹦鹉螺的眼睛就是如此。
为追求清晰的图像,有的生物继续进化,在小孔基础上,加了一个眼镜——晶状体,这样,光线能够被聚焦在视网膜上,眼睛能看到清晰的影像了……此时,完成品的眼睛诞生了。
比如章鱼的眼睛。
从眼睛进化历程,可以看到:环境变化+竞争,导致生物体不断开发新技能、搞新组合……向着复杂、高级的方向进化。
五、大灭绝。
地球现存物种约3000多万个,仅仅占地球46亿年孕育物种总量的1%左右。也就是说,地球上存在过的物种,99%已经殁了——生命是在毁灭与淘汰中进化的。
盘点一下生物大灭绝事件:
第1次是寒武纪之前,蓝藻大规模产生氧气,导致厌氧菌灭绝,出现了适应富氧环境的真核生物(目前还是推测,有一定证据)。
第2次发生在距今4.5至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大概60-70%的物种灭绝。原因是地球温度急降,南北两极形成大冰盖,导致浅滩面积缩小,活在浅滩的无脊椎生物大规模死亡。
第3次发生在距今3.75至3.6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大概70%的物种灭绝。原因是火山喷发,滚烫的熔岩使海水升温,有毒物质使海水酸化……海洋无脊椎生物,遭到重创。海洋中的一些四足生物,被迫走向陆地,最早的两栖脊椎动物——海纳螈出现了。
第4次发生在距今2.58至2.52亿年前,大概90-96%的物种被灭,是地球上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次灭绝事件。原因是火山喷发导致的温室效应,以及由此而来的大面积、长时间的酸雨。
好在对脊椎动物的影响较小。海洋中不少鱼类,陆地上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祖先,得以幸存。
第5次发生在距今2.01亿年前,大概灭绝了70-75%的物种。原因是大西洋超级火山喷发,大型两栖动物受害。使爬行动物恐龙没有了竞争对手,开启了称霸地球1.6亿年的恐龙时代。
原始哺乳动物也顺利躲过了这次灾变,但因为体型较小,处于食物链底端,根本无法跟恐龙抗衡,一直被恐龙压迫着,生存很艰难;海洋中,鱼类也各种演化,现代鲨鱼的祖先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大约9000万年前,哺乳动物在演化中,诞生了早期的灵长类动物。但老大还是恐龙,灵长类动物活得小心翼翼,一般只能在夜间出来觅食和活动。
第6次大灭绝既是意外也是转机: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达10公里的小行星闯入地球,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三分之二的物种灭绝。**此事故,**改写了进化方向——爬行动物时代被终结,哺乳动物存活下来,并登上历史舞台。
从这几次大灭绝中,可以看到:生命的进化非常残酷。幸存者只有1%,淘汰率很高。
再八一下灵长类哺乳动物进化史——
大约在2500至3300万年前,人类和猴子共同的祖先出现了。后来分化为两个分支,一支进化为猴子,另一支进化为古猿。
大约1800-2000万年间,古猿又继续分化为长臂猿和人类远古始祖。
到了600万年前,远古始祖继续分化,一支进化成人类祖先,另一支进化为黑猩猩。SO,黑猩猩跟人类亲缘关系最近。
大约400万年到180万年前,人类祖先首先进化为南方古猿;再进化成能人——能人是第一个可以被称为人类的物种。
能人学会直立行走,就成了直立人——从直立人开始,人类走向了智慧进化的道路,双手解放出来,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
结论是:进化需要各种试错,走向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演化道路。最终进化成人类的,是很小的一支。
六、画蛇添足。
终于把地球历史划拉完了,几十亿年的跨度,几千字搞定,真不容易,不周全也不管了。下一篇,开始进入人类的进化历程。
这里还想闲扯几个好玩的话题:
1、关于永生。
人类的躯体虽然死亡,但是组成各个细胞的原子,却是永存的。
假如一个人身体的各个原子,亿分巧合地全部转到下一个人身上,是否就是转世?好莱坞科幻电影《木星上行》,就说这个的。
2、关于意识的产生。
我认为,细胞的变异跟地球磁场有关。大脑细胞能产生脑电波,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磁场,由此产生意识。
人在某种强磁场下,意识会出问题,甚至出现幻觉,就是因为脑电波磁场,受到了干扰。
比如,迷信中的鬼,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场,能影响脑电波,让大脑看到幻象。
3、我打算写一部科幻小说,讲外星人如何造地球生命。
小说将这么扯白:外星人如何搞定银河系,如何清空对太阳系的威胁,如何设置地球,把太阳系各个行星排列组合,使其完美地保护地球;如何造出第一个单细胞祖先。
由于搞定这些,使他耗费了太多时间,生命无多。他只能把自己冷冻起来,隔1亿年醒来一次,看看地球生命演化情况。发现不对,就搞一次大灭绝,纠偏一下进化方向。
比如他醒来,看见恐龙四肢发达,脑袋小,不符合智慧发展道路,于是从小行星带调来一颗小行星,把恐龙灭了。
从本篇起,我将尝试采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
文明2:人类进化的BUG
话说上回八卦了从银河系到地球,从无机到有机,以及生物的演化简史。这回将继续八卦人类的进化问题及BUG。
一,从鱼到人。
先回顾并补充一下生物演化的历程:
地球最初无生命——无机物奇缘巧合,合成有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各种组合,又碰巧凑出合作系统,成为原核生物——原核系统逐步稳定,变成真核生物——这算正经的生命了。
早期生命都生活在海洋中,经历了单细胞,多细胞,复杂组合等漫长的演变过程,然后爆发……正经说,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把地球历史分为两部分:隐生宙和显生宙。
所谓隐生宙,就是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生命的时间段;所谓显生宙,就是可明显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后的时间段(还有更复杂的分法,比如4宙14代12纪)。
隐生宙最重要的事件,在大约9亿年前,真核藻类出现了有性生殖,使生物不仅能遗传,还能搞变异——组合成新生物。为多样性打下基础。
显生宙的起点,比较公认的是5.7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显生宙,又分出三个时间段: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
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期间发生地壳运动(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形成了古北美、古欧洲、古亚洲、及古太平洋、古地中海——有了现在的地貌轮廓。奥陶纪,出现软体动物;志留纪中期,出现脊椎动物,末期,原始植物登上陆地;泥盆纪鱼类大量繁衍,被称为鱼时代。
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包括第三纪和第四纪。
地质分类不是我们重点,所以不展开,主要还是聊生命发展的规律。
能总结的**第一条发展规律:**生命是从海洋走向陆地的。
走向陆地的生物,大致分三类:第1类是蕨类与真菌上岸,主要变成了植物;第2类是长出盔甲的节肢动物,后来变成了蜘蛛等昆虫;第3类比较稳重,在海洋中进化出脊椎、颌,才爬上岸,变成了最早的爬行动物。
生物登陆的原因,有被动的——地壳运动,海洋地貌直接隆起成陆地,上面的生物只能接受上岸的命运。也有主动的,据说我们的祖先鱼,就是主动上岸的。
前段时间,中国的古生物学家发现了最古老的有颌鱼化石,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的关键环节,由此登上Nature封面。具体研究太专业,我就不八了,免得露怯。就讲下我们祖先鱼,如何在诗和远方的理想照耀下,登上陆地的。
前面说了,泥盆纪被称为鱼时代——由于长出了颌,提升了呼吸效率与捕食能力,让有颌鱼类繁荣昌盛,称霸海洋。
繁荣也带来竞争内卷。鱼类的一支——肉鳍鱼,也就是我们的祖先鱼,不幸在竞争中处于下风。怎么办?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于是他们机智勇敢地转战淡水系统——相当于半上岸。
此时,地球又进入乱动时期,发生了海西运动(中国称天山运动),又有不少海平面上升成陆地,上面的生物被迫上岸——陆上食物更丰富了。陆地河流系统也很不稳定,时而有水,时而没水,混迹于淡水的肉鳍鱼,经常遭遇水流干涸问题——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从这条河,爬到那条河……于是苦练变异功能,终于把鱼鳃变成肺,把鱼鳍变成四肢,最后完全爬上陆地,成为脊椎动物祖先。
从鱼上岸,可以总结出**第二条规律:**环境的压力,促使生物演化。
今天人类的胚胎发育,还能看到从鱼到人的进化过程。早期胎儿,头部两侧会长出象鱼一样结构,形成腮弓和腮裂。随着长大,腮裂逐渐愈合,腮弓发育成上下颚、喉结和耳朵等一系列器官——重现了鱼类登上陆地,开始用肺呼吸,腮裂退化,逐渐愈合的过程。
有些人腮裂愈合不彻底,会在耳朵附近形成一个小洞,俗称耳洞。医学上叫耳前瘘管。迷信说,耳洞又称苍岩,是藏金银财宝的仓库——其实就是鳃的进化遗留。
二、演化与进化。
生命发展第三条规律:是演化,不是进化。
所谓演化,指生物通过变异,朝着各个方向试错、发展。有的试对了,就叫进化;有的试错了,就被淘汰。
SO,所谓进化,其实是演化的一支,是试对了而幸存的那一支。相当于演化的成功晋级版,很小的一支。
而大部分变异方向,都走向了淘汰。
演化的基础是变异——有性生殖使变异更容易。儿子不像老子,就是一种变异。
演化的策略是多样性——各种变异,总有一款能适应。
简单总结一下演化的路径:
1、变异——迫于环境压力,各种变异;
2、试错——每个变异都代表一个发展方向,但不知谁对谁错;
3、淘汰——环境是检验正确的唯一标准。错的被淘汰了,留下的就是正确的。
留下的生物,进入下一轮循环——再玩一遍上述三路径。
这里,环境相当的不确定,有时是火山爆发,有时是天外来客,有时整冰雪,有时整酸雨……总之各种虐杀。大部分生物都经不起这么瞎折腾,殁了。只有极少部分顽强地战斗,不断演化,适应环境,活到现在。
他们都是进化的王者。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所有生物,没有一个简单,都是经风雨,见世面,在大风大浪中成长起来的生命王者。
当然,最成功的王者是人类。
**第四条规律:**边沿崛起效应——进化总发生在边缘位置。
走上进化之路的,都不是当时的霸主。
比如甲壳内是海洋霸主时,处于边沿地位的鱼类奋发图强,努力变异,最后崛起;鱼类是海洋霸主时,竞争不利的肉鳍鱼转战陆地,从陆地崛起;霸王龙在陆地上横着走时,边沿的哺乳动物积极变异,最后成为王者。
原因也简单:处于边沿位置的生物,感受的压力最大。所以更加积极地搞各种变异变态活动、探索各类演化路径。而霸主因为无敌,感受不到竞争压力,也就失去了演化的动力——所以当天灾来临时,他们几乎都被团灭。
由此得到生命演化的**第五条规律:**压力是需要感受的。能敏锐感受到压力的生物,才能积极演化。
人类能成为进化的最大赢家,得益于每个祖先,在每个进化阶段,都是压力感受的敏锐者,都在积极主动搞变异,才最终进化成功。
三、进化BUG。
作为进化最成功的王者,人类身上,照样留下很多进化的BUG。有的甚至很弱智,反映了不同阶段祖先的演化痕迹。
据总结,主要有7大BUG:
1、男人有乳头——早期性别分野的进化遗留。
最早的生物没有两性的。就一个性别,自我复制,自我繁殖——可以看做,全是雌性。 随着进化,雌性中的一些变异成雄性。他们没有繁殖能力,但可以提供生殖细胞,帮助雌性繁殖——圣经上说,夏娃是亚当的肋骨所造。但在进化界,夏娃才是老大,亚当是夏娃的衍生品。
人类的的胚胎发育也重现了这一进程:雄性的受精卵一开始没有性别特征,完全按照雌性的样子发育。几周后,雌性特征发育完全,雄性特征才磨磨唧唧表现出来。此时,雌性特征停止发育,但已经发育好的乳头无法抹去,留在了男人身上。
2、输精管非要饶一大圈,完全没必要。
根源是鱼祖先的精子库(睾丸)在体腔内部,靠近心脏的位置。后来逐步上岸,进化成恒温动物。体温升高,不利于精子成活。于是精子库移到身体之外,进入了阴囊——由于路径错误,从盆骨前方落入阴囊,导致输精管硬生生被盆骨和输尿管卡住了。
输精管只能不断加长,绕一大圈——很典型的BUG(如图)
人类胚胎发育,重现了这一进程,婴儿的睾丸一开始也是在体内的,随着发育过程,逐渐落入阴囊。假如出了意外,睾丸无法顺利进入阴囊,会形成隐睾症。
3、喉反神经走大弯路。
喉返神经从脑部连接着颈部,控制着咽喉之间的运动,比如吞咽和日常发声。本来直接从脑部到颈部,简单。但喉返神经非要跑到心脏动脉那里绕一大圈……搞得我们吞咽都困难。
这么傻的弯路,也是鱼类祖先带来的。鱼祖先没有脖子,喉返神经不长,和动脉血管一起穿插在腮弓上。没想到后来进化出脖子,喉返神经被动脉血管缠压住,只能越拉越长。
人也就罢了,脖子不算长。想想人家长颈鹿——脖子长1.9米,喉返神经绕一下接近4米。求长颈鹿阴影面积。
4、视网膜贴反,造成视觉盲区。 我们上期聊过眼睛的进化。
人类眼睛的进化一样。但在最初形成感光细胞的时候,出现了神经板的内卷。眼睛被翻转进了体内,导致视网膜翻转,背面朝外。感光细胞在血管层背面——光线要先穿过血管层,才能到达视网膜。这在视网膜上留下了大量的视觉阴影。需要大脑提供四分之一的运算力进行后期处理,脑补出被阴影遮挡的图像。还在视网膜上还留下一个很大的视觉盲区。
神经板为啥要内卷? 因为神经板和皮肤毛发一样,是由外胚层发育而来的——原来在外面,后来发展成脑细胞等高级组织,当然要内卷,躲进身体里被保护起来。
神经板内卷中,有少量色素细胞没有被卷进体内,留在胚胎表面,发育成了和皮肤颜色不一样的斑块——这在黄种人常见,被称为蒙古斑。如婴儿的青屁股(青脸)——大部分随着年龄增长,会消失。
5、男人没有阴茎骨。
大部分哺乳动物都有阴茎骨,想什么时候硬就什么时候硬,一天可以好几百次。唯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没有。以至于男人有了最深的隐痛。
人类的“近亲”,猴子、猩猩等不少灵长类动物,也都长着阴茎骨——说明人类祖先是有过的,只是后来搞丢了。
为什么丢了?至今没搞清楚。生物学家吉特·奥佩认为:人类阴茎骨的消失可能与婚配制度的改变有关。也有研究认为,跟自立行走有关,有骨头容易受伤。
还有科学家做实验:通过干涉,使小白鼠的阴茎骨消失。结果发现,小鼠的脑容量显著增大。这貌似说明:人类阴茎骨的消失,是大脑进化的副产品——男人为了要智商,不得不抛弃了骨头。这牺牲有点大。
6、太阳穴头骨比其他地方薄,成为头骨的弱点。
太阳穴部位要承担固定咬合肌的功能,以前头骨厚度跟其他部位差不多。随着进化,人类脑容量逐渐增大,头骨随之膨胀。唯独太阳穴部位不能动——否则咬合肌固定不住,就没法吃饭了。最后,只能选择了头骨变薄。
7、气管和食道共用一个开口,吃饭的时候容易噎住。
原因是气管本来就是食道的盲端发育而来的。肺,是后上岸后进化的,以前是食道的一部分。
人类身上的这些Bug,说明什么?
1、没有一条精确的进化路线——说明不是(造物主)设计的,是演化的结果;
2、演化是试错,走一步看一步,所以显得不够智能;
3、走错了,可以纠偏,修修补补,但是无法返工,所以留下BUG。
这也是我支持进化论的原因,毕竟证据链比较多。
不过,从科幻的角度看,整体上人类是进化而来的,并不能完全排除外星人的局部干涉。比如人类近亲大猩猩有24对染色体,人类却只有23对,居然进化丢了一对?为什么?丢了什么?——目前有研究认为:丢了一对,是为了人类更智能……就很像被干涉的样子了。
生命还是有很多未解之谜的。
四、人类是自然的BUG。
人类祖先在东非大裂谷,1200万年前,由于地质运动,造成独特的地质条件,让他们逐渐从树上下来,开始在地面生活。几经变异、分化,有一支进化成了人类。
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所有生物的进化,都是一个方向——**体能进化。**让身体变得更强更高更壮更快更适应各种环境……
这个阶段,自然界的生态演化是互相平衡的。比如,狮子变强壮,羚羊就跑得更快,相互竞技演化,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由于大家的机能演化都慢,都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进行基因筛选,所以互相之间能够协同进化。
人类出现后,进化方向被改写,变成了智能进化——大脑进化,智慧发展,走上了完全不一样的道路。
人类制造的工具,可以看做身体机能的延伸。工具越复杂,能力越强。汽车火车,代表了奔跑的能力;飞机,飞翔的能力;枪,凶猛捕猎的能力,比老虎的牙齿厉害多了;房子,保护我们的壳——蜗牛进化出壳多难啊,花了几亿年,但人类建个房子,多容易……
智力进化的道路,使人类各种能力提升飞快,一骑绝尘,把自然界的协同进化远远甩在后面——自然界演化,完全跟不上人类惊人的发展脚步。动物植物,各种自然生态,全部被人类干翻——人类就像一个暴发户,突然站上了食物链顶端。
自然界,完全没想到!站在自然的角度,这就是一个bug。
人类为什么走上智能进化的道路?目前猜测,可能又是个意外和幸运。
生物进化很早就有了大脑。但是,人类以前,没有任何生物想到要进化大脑。为什么?
因为大脑运行,非常的耗费能量,很不合算。比如,一个人哪怕整天不运动,脑部活动消耗的热量也要占到全身消能的20%-30%。
动物捕食本来就不容易,身体热量需要主要供给捕食能力,比如更强壮的四肢,更凶猛的咬合能力。相比而言,大脑没啥用处,消耗越少越好。所以恐龙的策略是:尽量缩小大脑的容量,把它消耗降到最低。
别看恐龙高大威猛,其实脑袋丁点小。
咱们近支的猿类,大脑耗能占8%。到智人时,耗能已经占到25%。
处在食物链中下位置的古猿祖先,捕食本来就很艰难,怎么会想到去进化耗能的大脑呢?
目前推测是这样的:从敲骨髓开始。
由于比较弱小,古猿先学会群居,这是中等动物的生存策略。狼也是如此。
它们一般能直接捕杀的动物不多,经常跟在大型凶猛动物身后捡漏——吃人家剩下的。比如秃鹫也是如此。
由于捡漏的动物很多,肉经常被它们吃得很干净,只剩一堆骨头……有一天,一只饥饿的祖先猿,一怒摔断了骨头,露出了骨髓。
从此,古猿发现了骨髓可以食用——开始有意识地砸开骨头。制造工具,起步了。
族群中出现了爱琢磨的人,比拼制造工具——制造工具和大脑进化,互相促进。此时,群居的集体主义优势显现出来:1、互相之间交流,能快速改进工具,见到效果,又反过来鼓励了工具的制造;2、集体制的食物分配,使大脑耗能大的人,也能吃饱——相当于他们多消耗的能量,被平摊了。
这也是早期祖先,必须搞集体主义的原因——单独一个动物时,没人分摊它的能量成本,搞不起制造工具。
目前可考察的,最早的制作工具出现在250万年前。从此,人类走上了智能进化之路。
五、人类演化史。
因为智能进化的需要,直立行走成为最好的选择——能把双手解放出来,更好的制造工具。
这里多句嘴。女人直立行走后,臀部变窄,生孩子变得困难了。进化选择的结果是:提前生产。换句话说,人类都是早产儿——比较一下其他动物就知道。出生没多久,小马就能跑,小猫就能觅食……只有人类,得在摇篮里待1年左右。
智能进化,也遵循演化规律。只有一直努力提高智力的,才能进化成功,停止发展智力的,都被淘汰了。
人类发展大体经历四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他们区别是:
南方古猿——能使用天然的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
能人——能制造简单的石器工具,比如砸骨髓,开启了第一步。
直立人——完全学会了直立行走,会制造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天然火,知道了熟食。成为进化史上很关键的一个阶段。
智人——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学会了人工取火。
到直立人阶段,因为制造工具,人类已经站到了食物链顶层,可以捕杀很多其他动物了。于是,不少直立人族群胆大起来,到处跑——主要是追着食物跑。他们不断跑出非洲,流串到世界各地。
期间,他们也随着环境而变异。比如,向更高纬度区域跑的,体内的黑色素逐渐减少,肤色变淡,变白……目前研究认为,直立人在各地演化成了丹尼索瓦人、尼安德特人、海德堡人、西布兰诺人、格鲁吉亚人、北京人……等至少6种人类。
奇怪的是,他们似乎停止了智能进化——猜测是:外面食物太多,容易吃饱;能成为对手的动物也减少了……导致他们没有了进化的动力(按照演化第五规律,他们并非没有压力,而是压力感受弱了)。
留在非洲的一支,6万年前突然发生突变,脑容量大增,智力提高飞快,于是进化成了智人。智人明显有着更高层次的进化形态,比如体毛退化,语言形成、组织能力更强等。(很多科幻迷认为,这里受到了高等文明干涉。)
按照演化规律猜测:非洲人类部落最多,互相之间经常抢食物,各种竞争——来自同类的压力始终保持着,促使大家争相进化,升级武器(工具)。
最后,竞争不利的(边沿)部落,被迫走出非洲。
走出非洲的部落,最先遇到的就是尼安德特人。
研究发现,尼安德特人主要在欧洲活动,身体强壮,1人至少能挑战2个智人,发展规模曾经超过智人。第一波走出非洲的智人,就被他们揍了回去。
但是尼安德特人的智力不行,属于四肢发送,头脑简单的人类。
继续在非洲搞智能进化的智人,制造出更强力的工具,弥补了体能上的弱势——他们第二波再走出非洲时,就把尼安德特人团灭了。
智人继续到处跑,遭遇其他人种,也没客气,都团灭了——原始社会,就是这么野蛮。
最后,地球上只剩下智人了。目前的DNA检测表明:现代的人类,都是同一批智人的后代。
结论就是:智能进化也很残酷。不进化,就淘汰。
那么,作为人类发源地的非洲,为什么后来文明落后了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文明3:零维文明
上回八道,会制造工具、直立行走后,正经的人类就诞生了。从直立人到处乱跑开始,可以视为人类进入了零维文明时期——即我们俗称的原始社会,文明准备期。
这个时期,非洲是先进人类的代表,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这是有DNA检测的共识:今天全世界的人,都共用一个非洲祖先……只是随着时间流逝,不同的环境和发展,让彼此分野,有了巨大的差异。
有不少人难以接受:咱这么聪明的人,怎么能是非洲人的后代呢?这话不对,正确的说法是:我们跟现代非洲人来自同样的祖先。然后大家各自演化,变成了今天各色人。
其实,在进化史上,怎么来的不重要(祖先还可以追溯到鱼呢),未来才重要——就如曾经最先进的非洲,后来整成了最落后……祖上再荣光,又如何?
当然,非洲的败落,也符合边沿崛起效应。且听慢慢八来。
一、时间线。
关于智人出现的时间,还有研究认为,从50万年前就开始了。到15万年前走出非洲,到6万年前,已经打遍天下无敌手。
具体时间考证,我们不纠结,留给科学家搞。这里捋一下进化的逻辑线,让大家有个整体的概念:
大约200万——150万年前,会制造简单工具的直立人,第一次走出了非洲,在全世界乱跑。需要注意,“出走”不是个一次性事件,而是不同的部落、陆陆续续的走出去。时间是考古证据推测的。
考古学上发现了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有争议),100万年前的爪哇人,我们熟悉的北京人大概活在68-78万年前……他们都属于直立人。
约80万年前,因为雷击、山火等,让人类祖先发现自然火和熟食,开始有意识研究火。经过几十万年的摸索,大约到30万年前,祖先学会了用火。
中国神话传说中,有燧人氏受到鸟啄木启发,发明钻木取火的故事。
在先秦的古籍中记载,说昆仑山中飞来一只鸟,名叫毕方。毕方嘴特别尖,没事喜欢啄木头。神奇的是,当毕方啄木时,那树竟生起火来……这情景被燧人氏族人看到,呀,这样能生火?于是他们模仿,搞出了转木取火(其实是啄木取火)。
后来人类又发现了火镰、火石,相互打击着火。这样解决了携带、存储火的问题。
据说,燧人氏族后跟昆仑山上另外一个族群融合,成了羌族。今天,燧人氏族已经消失,但羌族一直存在。
最早火的使用,理论上还在非洲——毕竟非洲是原始文明的先进代表嘛。
猜测是见到自燃起火现象,受到启发。比如智人抛掷石头打野兽时,石块与山石相碰,产生火花……智人获得启发,多方尝试,学会了火石取火。
火的使用,是原始文明的大事。
1、它让智人发现了更多可以食用的植物,扩展了食物源。比如小麦、稻米,正常采摘情况下,人类不会采摘这些东西来吃,太难吃了。但是被山火烧成爆米花后,那就太好吃了。
2、吃熟食,促进大脑发展。大脑发展又能搞出更多的工具,形成良性循环。
3、为后来人类驯化植物,搞农业,打下了基础——人类最早驯化的植物,就是麦子。
智人也是陆陆续续走出非洲的。历史上,简单粗暴地分出了两拨: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早期智人,走得早,智能进化不够,往往被晚期智人干掉。所谓智人打遍天下无敌手,是指晚期智人——他们无论遇到以前的直立人,还是早期的智人,都一律干掉。
原始社会,就是这么野蛮,见面就打架,你死我活。对方既是对手,也是食物。打输了的就被吃了。
不吃人、不打架,是文明以后的事。
5-6万年前,智人进化出现了跳跃,具备了现代人类特征。
有化石证据证明,4万年前来到欧洲的智人——克罗马农人,已经是现代人类特征。
**3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在人类基因上留下了2%左右的残留。我猜测跟爱情无关,而是一些女性尼安德特人被俘,没有被杀或者被吃,被分配给了男性智人。
进入亚洲的智人,四处扩散。
**4万年前,**到达新几内亚,形成高地族群;
**2万年前,**进入日本。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就在日本出土,碳14测出的时间是12700年前。
推测3.5-1.4万年前,智人进入美洲大陆。晚期智人明显有着出色的大脑和工具。以前的直立人,都没有跨越北纬55度线,但智人不仅跨过了这道极限,还将足迹扩散到北极圈。原因是他们能制作衣服、抵御严寒——所以到达白令海峡,从冰面走到了美洲。
1.4万年左右,海平面上升,淹没白令海峡——智人就过不去了。辅助证据是,阿拉斯有人类1.2万年前的遗迹;11000年前,美洲大型动物被智人团灭。
结论就是:在1万年前左右,地球上每个大洲,都有了人类。而且大家起点差不多:都是晚期智人,都会制造工具,都站在食物链顶端。
那么后来,为何各大洲的发展呈现出巨大的差异?非洲怎么从先进变成了落后呢?
二、智能进化规律。
先来研究一下理论——人类演化的逻辑,跟生物的演化规律一样吗?智能进化,有没有什么特殊的?
我直接说结论:人类从生物演化而来,所以肯定遵循生物演化规律(我们 上回总结 的生物演化五大规律)。
但是,人类玩的是智能进化,跟生物的体能进化相比,有特殊性。
1、生物的体能进化,演化是随机的——朝各个方向变异,不知哪个对。
但智能进化有明确的方向——技术进步。人类制造的工具,即为体能的延伸。工具的进步,即代表能力的进化。
2、体能进化,靠下一代的基因变异完成——基因怎么变,完全不可控。
但制造工具是可控的——根据需要制造。
3、体能进化受身体资源限制。比如某个器官,往这个方向变异了,就要舍弃另一个方向。
但制造****工具没有限制。工具可以向各个方向发展,可以并存、叠加……这使人类各方面的能力都能提升。
4、**通用性不一样。**生物的体能变异不通用。A变异获得的功能,B不能用。
但工具能通用。A制造的工具,B可以使用、可以模仿、可以改进。
综上,可以看到,智能进化对能力的提升,效率非常高,是体能进化望尘莫及的。这使人类具备了应付各种灾害的能力。为人类成为自然之主,奠定了基础。
由此,我们获得**智能进化第一律——**技术进步才是硬道理。
这里,注意一下进步的概念。进步相对于进化,方向性更强,有明确的预判和目标。
捋一下:
演化:各个方向试错,不知对错;
进化:被环境检验正确的演化方向,就是进化。
进步:无需环境检验即知对错,能提前预判进步——这是人类特有的。
白话说:只有人,才能说“进步”;生物只能说“进化”。
接着看,怎么才有利于技术进步呢?或者说,怎么才能造出更多的工具呢?
从个体来看,往往是一个人灵感闪现,突破了原有的思维框子,有了新想法,然后尝试、制作、修改……最后制造出新工具。
从群体来看,一群人灵感闪现,肯定比一个人闪得快。
注意,任何时候,爱动脑子的人都是少数,能闪出灵感的,更是少数。何况原始社会,动脑子太费能量呢?我们假设,一个部落中有一个人爱琢磨,那发明工具的概率小且时间长;假如一个部落中有三五个人爱琢磨、互相交流,那发明工具的概率就大大增加。
换句话说,交流越多,新工具被制造的概率越大。
我们把人群的交流、交易、组织等……凡是涵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称为人际能力。这样,有了**智能进化的第二律——**人际能力是智能进化的保障。
即在技术进步的同时,还需要人际能力协同进化。否则,人际问题就会阻碍技术进步。
早期走出非洲的部落,因为地广人稀,人际能力没有调整(后面讲),导致了工具停滞,不再进化。
等人类走到文明史,可以更清晰的看到:当人际能力促使技术进步时,文明就发展;阻碍技术进步时,文明就停滞。
以上两条,设定为智能进化的两大公理。效法欧几里得,我先整两个公理,不整多了。
下面开始聊实践。
三、部落联盟。
接着研究,为什么在原始社会,非洲保持了先进性?从这里走得越晚的智人,越厉害,能干掉前面走的。
《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认为,是认知革命,让智人学会了虚构,有了八卦的能力,于是他们进化了。
我部分赞同,但认为没说清楚。
按照前面说的智能进化两公理,我猜,应该是这样:
非洲那旮旯因为人类出现得早,最先形成部落群。
早期部落挨近了不是好事,见面必打架——大多数走出非洲的,都是打架输了的。赢了的留在非洲。
刚开始大家制造的工具差不多,也很好模仿。比如扔石头,或者把石头绑在木棒上。两个部落打架,工具弱的打输了,可能回头就把对方的工具模仿出来——然后绑上石头,走出非洲,去打别人。
随着智力的提高,有些聪明的部落,造出了稍微复杂、不好模仿的工具,比如,骨头针。它只能是内部人学会。
原始人打架,绝对聪明一级,压死人——有高级工具的部落,打架总是赢……最后部落壮大。
根据邓巴数规律,人的脑力最多能管理150人,超过就管不过来。原始人的管理粗,主要靠部落老大。人员多了,就要分家,分成两个部落。一般分出去的新部落远走他乡。
问题是,那时又没有指南针,走着走着,新部落跟自己的老部落相遇,概率还是很大的。
此时咋办?照样是打个你死我活……
那么想想,两个高级部落相遇,工具同源、实力相当,打一架,会多血腥——没工具时,用爪子拳头打,伤亡不大……有了高级工具,打起来就很残酷了——赢了也是惨胜,自身伤亡也很大。
换句话说,工具提升后,杀伤力加大,此时人际能力需要协同进化。不进化,就是血腥。
估计无数血腥战斗后,终于有部落开始改进人际关系——比如,分家时,就说好,见面是一家人,和平为主,联合起来打别人才是正经。
这样,形成了最早的部落联盟。
当然,能走到这一步,有几个必要的前提:
1、语言出现,能说清楚复杂的和平想法。没有语言时,想和平也表达不了;
2、食物比较充分,比如火开拓了食物来源。食物不够时,还得打,对方就是食物来源——这一点,非洲有优势:热带气候,动植物资源丰富,没有缺食物的冬季。
部落联盟一旦出现,好处多多:
1、技术进步更快了。双方有更多的人切磋工具,更容易有灵感和智慧。
2、出现交易和交换。你的鱼换我的羊肉,营养更均衡。
3、礼仪和程序出现。比如两个部落的人见面,手里拿着的石头木棒都得扔下,双方握一下手,表示没暗器,双方友好——握手礼的出现,就是最早的礼仪和程序。后面再发展,就是法律和制度了。
4、救援能力扩大,遇到危险,叫一声,来的人更多了。
5、力量更强大了——凶猛动物,有更多的人围猎;联合起来打架,更容易赢……
典型的互惠互利,使联盟一旦形成,很容易做大做强,并普及开来。猜测联盟最早还是出现在非洲,毕竟这里条件最好,然后扩展到世界其他地方。
联盟,是人际能力进化很重要的一步——它使智人变成了现代人。走向各地的智人,都需要跨过这一步,才能进化。否则还是原始智人。
人际能力的中心是——信任。基于信任才能建立各种人际关系——人际能力的进化,可以看做信任扩大的过程。
分解这个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小部落内部的信任比较容易建立。参考黑猩猩——猩猩老大没事给大伙梳理毛、挠痒痒,相互之间习惯了,就由习惯而建立信任。
但从小部落,扩展到部落联盟就难了——老大不可能跑到别人的部落去挠痒痒啊?那么,在缺乏挠痒痒让大家熟悉的情况下,双方如何建立信任呢?
第一步,双方是一个部落的,1分2,大家以前就熟悉,信任相对容易建立。
第二步,如果双方再分出新部落,2分4呢?人员熟悉程度下降,需要部落老大,传递信任,部落成员在想象中,建立信任——《人类简史》赫拉利说的虚构革命,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功能是,建立虚构的信任——即双方不接触,就把对熟人的信任,想象到另一个部落的陌生人。
第三步,继续分下去,4分8,8分16……直到对陌生的部落,也建立(信任)联盟。此时需要想象力和规则的进一步发展。
一旦某个部落(有人)不遵守规则,很容易造成信任破裂。此时,老大必须惩罚不守规则的人……于是法律出现了。
我想说的是,信任从小部落,扩大到大部落或者联盟——是很难的。需要想象力、需要虚构革命、需要建立看不见的秩序和规则……中间肯定有无数反复和意外,最后才能成形。
**大部分部落,走不到这一步,**所以无法完成人际能力的进化。好在总有聪明的部落,能完成联盟。
以是否形成联盟为分野标志,我们把原始文明分成两个阶段:早期和晚期。
晚期的联盟部落,有两个重要的收获:1、初始秩序(简单的规则),2、和平(可能性)。
他们才具备了文明升维的可能性。
中国古代,有黄帝大战蚩尤的传说,双方就是典型的部落联盟之战。
起因是蚩尤扩大地盘,侵犯了炎帝。双方打了一架,炎帝不行,打败了,于是向黄帝求救。
炎黄在一个部落联盟,黄帝是联盟老大,当然要出头。于是黄帝召集联盟成员,大概十个部落,图腾崇拜分别为帅熊、罴、狼、豹、貙、虎、雕、鹖、鹰、鸢——向蚩尤宣战。
蚩尤是另一个部落联盟——九黎部落的老大。九黎即九个大部落。据说每个大部落有九个氏族(小部落),共81个兄弟,都是酋长,蚩尤是大酋长。他们信奉巫教,杂拜鬼神,已编有刑法。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神农皆出自九黎。
双方打了赫赫有名的“涿鹿之战”——使用了各自制造的各种秘密工具和武器。
比如,蚩尤作大雾弥漫三天三夜——估计是烧干草制造烟。
黄帝之臣风后发明了指南车工具,冲出大雾——没想到指南针发明得这么早。
黄帝这边还有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夔皮鼓——这个工具不错,敲起来响亮,貌似有很多雄兵的样子。
总之,双方比工具,比联盟组织能力……最后,炎黄这边的联盟胜利了,我们也就成了炎黄子孙。
四、新月沃地。
人类文明都绕不开肥沃新月地。指西亚、北非地区两河流域及附近一大片肥沃的土地。包括黎凡特、美索不达米亚,位于今日的以色列、黎巴嫩、约旦部分地区,以及伊拉克和土耳其的东南部,埃及东北部——由于在地图上好像一弯新月,所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考古学家詹姆士·布雷斯特德称之为“新月沃土”(如图)。
新月沃土上有三条主要河流——约旦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天生就是农业种植最佳场所,就等着人类来开发了。
更巧合的是,摊开地图就知道,它地理位置特殊,在非洲北边,几乎是非洲出门唯一的通道——先进的非洲文明,要走向其他地方,必然先到达这里。
妥妥的天选之地。
圣经说的应许之地——迦南,就在这里。(假如上帝是外星人,还是很有眼光的。)
实际上,**新月沃土确实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这里,最早驯化成功植物和动物,最早搞出农牧业,建立了最早的文字和最早的国家……
也就是说,因为农业技术,新月沃地边沿崛起,取代了非洲中心。具体过程,我推测是这样的:
最开始,是非洲先进,新月沃地最先学到先进,双方形成一个更大的交流圈。
比如部落联盟的扩展。这种新型的人际能力,新月地又最先学会……这里物产丰富,联盟也多起来。
1、大家可以形成各类联盟,探索规则。2个联盟的规则,和3个联盟的肯定不一样。
2、联盟越大,打架越不容易。和平成为更好的选项。
两个部落打架简单。但是部落联盟打架,人员多,伤亡大,赢了也元气大伤——那还不如和平共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和平,是力量平衡的产物。
如果我很容易就打赢一个部落,那干吗跟它和平?
3、联盟扩大到异族联盟,会出现规则、交易和交流等复杂情况。
所谓异族,也可能是隔代不认识了。新月地区物产丰富,和平容易成为主流,异族联盟必然多起来。它的规则会更复杂,但最终,都要走向交换、交易……互惠互利,才能长久。
这样,新月沃地凑足了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自然环境好,食物充沛;
地利——走出非洲,和走回非洲的,都要从这里经过。这里成为一个大的集散地。
人和——联盟出现,相对平和的最初秩序出现、交流和交易的出现……这里变成最早的信息交流中心,物质交换中心。
人多,交流多——技术很容易突破。(注,以上猜测,有一定证据,但是比较零星)。
我想说的是:肥沃的新月地,提供了农业技术的所有条件:土地、水利、植物种子……天时地利人和,万事俱备,就差人类一个想法了——想去干农业的想法。
突破思维框子,从零到1的想法都很难。
约1.2万年前, 出现一个地质事件。据说因慧星撞击北半球,地球进入了长达1300年的“新仙女木冰河期”。北方变得超级冷,大量动植物冻死。已经进入北方游猎的人类,活下来的都赶紧往南跑。进入北美的,都赶紧跑到了南美。1万年前, 人类到达南美洲。
在亚欧大陆,新月沃地及非洲,重新迎来了大量南迁的人。
我相信,该打还是要打的。但是,和平、合作更容易成为选项。
冰河期带来的自然资源减少,对食物的巨大需求,引发了人类对农业的想法……聚集在新月地的各种人,天天都在琢磨:我们能制造工具,那么能制造食物吗?——这想法一冒出来,就挡不住农业了。
只需简单的交流和实践,新月的农业就呼之欲出。
可考证的历史,在公元前8500年,新月沃地就驯化了最早的植物——种植二粒小麦。在人类驯化的56种粮食作物中,32种可以在新月沃地找到。其中,八大始祖作物——2种小麦,1个大麦,1个亚麻和4种豆类,基本上都分布在新月沃地范围或者周边。
有了农业,养活的人更多了,于是人口暴增,形成了社会分工。反过来又促使了管理秩序的变革,最后,城市出现,国家出现……原始文明升级到一维文明。
五、黑非洲被封。
农业诞生,是文明史巨大的革命。
没有农业以前,人类只能靠天吃饭,向自然索取——自然给什么,就吃什么。完全匍匐在自然脚下。有了农业后,人类自己生产食物,生存率提高,有了主宰自己命运的能力。
此时,才可能走向文明。
在原始社会,一直保持先进的非洲,在农业技术面前,表现出了不适应。主要是农业需要驯化植物,对环境有特别讲究——戴蒙德教授《钢铁病菌与枪炮》一书有详细的描述。这里就简单说下:
1、植物驯化诞生在四季分明的温带。
截止今日,人类在全世界共驯化了56种粮食作物,清一色都在温带,没有一个在热带和寒带。
所以,非洲驯化不了植物,只能在新月沃地。为什么呢?
2、因为能做粮食物种的,必须是一年生植物。
不管是小麦、水稻,还是玉米、土豆,都是一年生植物,特点是:在冬季来临之前,它们需要把全身所有的能量精华聚集在种子或者块茎上,这样才能熬过严寒的冬季,来年好发芽。
也就是说,因为冬季的存在,植物学会了“自我牺牲,供养种子、传承后代”的生存方式——把全身的能量精华聚集在种子上,这类植物,才能被驯化种植。
非洲没有冬季,植物没有过冬的压力,也就没有集中能量到种子的情况,所以没法驯化。
3、农业技术的同纬度传播。
欧亚大陆,东西走向。同样的纬度,气候条件差不多,有利于农业技术的传播——你搞出来的粮食作物,我这里也能种植。新月沃地搞出小麦种植技术,第一时间就传到非洲北部,由此诞生出埃及文明,人类的第二个文明古国。
但是南北走向的大陆,比如非洲和美洲,随着纬度的变化,气候和温差很大,很难传播种植技术。
4、技术梯次传播,有时间差。
古代交通不发达,技术传播很慢。比如二粒小麦技术,公元前8500年在新月沃地出现,到公元前6500年,传播到希腊,公元前5000年进入德国。
5、植物驯化理念的传播——不少聪明的地方,不是简单的把种子拿过来种,而是把植物驯化的理念拿过来,驯化当地的植物。
**公元前7500,**中国出现了农业。
公元前7000-6000年,印度河流域出现农耕社群。
结论就是:在采集狩猎的阶段,非洲处在资源丰富的环境,只要一心搞猎杀工具,就保持了先进。但是,农业技术崛起后,非洲不适应。于是,落后了。
新月沃地成为新的摇篮。
非洲不能驯化植物,但可以种植其他地方驯化成功的农作物啊。比如津巴布韦近代当过菜篮子。
但是古代不行。古代种植技术全靠生搬硬套,环境一变就种不了,只能同纬度种植。不同纬度的非洲种不了。
农业技术后来才抽象出种植原理,使植物能移植不同环境,匹配不同条件,照样成活。所以到近代,黑非洲才有了农业。
但以前一直没有。
非洲还遇到一个更悲催的事——撒哈拉大沙漠的最终形成。
据说2万年这里还很湿润,后来逐渐沙漠化。加上人类的过度放牧,减少了绿洲,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变成今天的样子。
撒哈拉逐渐沙漠化的过程,使进出非洲变得困难,逐步隔绝了非洲与外界的交流——外面的技术难以传回去。
我们今天说的黑非洲,就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
黑非洲的陨落,假如从神学角度看,简直一篇完美的小说。
上帝给黑非洲的任务很简单——就是孕育出早期的人类。等这些人类走向世界各地以后,上帝就用撒哈拉沙漠封闭了黑非洲。
于是他们被封在了原始阶段。
而其他地方,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文明4,协同进化
上回说了新月沃土及植物的驯化,现在来说说动物的驯化及畜牧业的出现。
在原始社会,生活在新月沃地的人,是幸福的。活动范围相对固定,打猎也不用跑多远,温饱基本上能解决。尤其是搞上农业后,逐步走向定居。
但更多的人,没这样的岁月静好。他们只能到处流浪,追着食物,满世界乱跑,饱一顿饿一顿,挣扎在生存的边沿。这类人我们称之为游牧人。
今就主要讲游牧人的故事。
一、驯化动物。
为了生活,四海为家。游牧人的诗和远方完全是为了追食物——食物在哪里,他们就追到那里。动物们被他们撵得四处乱窜。他们行动的路线是随机的,也没啥规律。不过从地质气候角度看,也能看到大致的规律:冰河期一来,北方天气冷,就往南边跑;冰河期一过,天气暖和了,又往北跑。
在地球几十亿年的历史中,大部分时间(超过85%)是温暖的。小部分时间是特殊冰期:气温下降,冰川拥抱地球。据说,地球历史共有五次大冰期。其中,最后一次——第四纪大冰期大约在258万年前出现,正巧伴随着人类的诞生。
这其实也解释了,人类为什么诞生在非洲(东非大裂谷)——遇到冰期,冷的地方都活不下去。
在大冰期下面,还有各种小冰河期,导致地球冷暖交替出现。据说,第四纪冰期以来,地球至少经历了24个气候冷暖的变化。
所以走出非洲的游牧人,南北来回的跑个不停——我们上期聊了1.2万年前的新仙女木冰期,地球变冷了,人类都往南跑;大约在10000—8000年前,地球转暖,大家又跑北方去;到6000—4000年左右,北方又冷起来,又跑向南方。
幸好有了DNA技术,才大致搞清楚他们各种跑的路线。
在跑的路上,游牧人会遇到各类其他人群,有时打架,有时也搞和平交易——有了最早的商业萌芽。人类早期的各种技术,也因此被到处传递。
游牧人到新月沃地,一般都比较老实,甚至会进贡求生存。原因是新月地已经是部落联盟,人多力量大。而游牧人大多数还是单一小部落,打架打不赢。
早期游牧人的食物,全靠采集和打猎,而一个地方的自然资源有限,养活不了多少人,所以只能是小部落形式——人多了就得分家。后期,游牧人驯化动物,有了畜牧业,食物资源丰富起来,才有了多个部落的联合游牧,变得强大起来。
游牧人驯化动物是个复杂漫长的过程。但驯化技术一出现,各群人类就会有意识地去琢磨什么动物可以驯化……于是驯化的动物变多,畜牧业蓬勃发展。
我们来盘点几种驯化动物:
1、狗——最早的驯化动物。
据说2万年前就被游牧人驯化。考古上,欧洲发现了1.4万年前人狗合葬的证据。
狗的祖先是狼,在动物界中属于有智力的。他们怎么跟人类祖先勾搭上的,目前还没有确定的说法。
有两种猜测:
一种是狼发现人会打猎后,就跟在人群后面捡漏……为了讨好人类,它们主动配合,比如帮忙赶走其他动物,晚上预警危险等。双方眉来眼去,就勾搭上了——这种猜想,相当于狼主动卖身投靠,把人类驯化成它们的伙伴。
另一种是老狼死后,一窝小狼崽无意中被人类养起来,跟人有了感情。人类发现它们能帮着打猎,于是训练成了帮手。
不论谁先看上了谁,总之,狼驯化成狗,和人类成了搭档。在很长的岁月中,狗帮人类看家护院、站岗放哨、牧羊狩猎……成为人最好的助手。
据说狗还比较花心。它们随着游牧人到处走,把驯化的基因撒遍了全世界(的狼群)。到11,000年前,狗的血统已经多样化并在全球传播。
中国发现了8千年前驯化狗的证据。据说还训练狗捕鼠——后来才让猫干这事。可见狗拿耗子,不是多管闲事。
中国的驯化狗分3类:打猎用的狗,看家护院的狗,吃的狗。汉代,专门有狗监一职,属于公务员系列。唐代宋代有专门的狗坊,让养狗,成为一个热门行业。
2、牛——最适合驯化的动物。
牛仿佛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礼物,为人类驯化而生:
浑身是宝——力气大,能耕地;能提供牛奶、血液、脂肪和肉类等食品;毛发、兽皮、角、蹄和骨头能制成衣服和工具;粪便能做燃料。
数量多——原始牛广泛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是很常见的哺乳动物。相对容易捕获。
容易驯化——大部分牛性格温顺,做事稳重、吃苦耐劳。
这样一个随处可见又适合驯化的物种,天天在人类眼前晃,勾引着人类去驯化它——人类最后经不住勾引去搞驯化,就是大概率事件。据考证,世界各地独立驯化牛,至少有过两次,或三次——无需借鉴别人经验,实在是经不住勾引。
约10,500 年前,新月沃地就出现驯化牛。然后引入欧洲和非洲,与当地牛杂交。
约9500多年前,印度河流域驯化了瘤牛。经由阿拉伯半岛,传入非洲中部和东部。
大约 10,000-7,000 年前,牦牛在中亚被驯化。
水牛是亚洲的特有动物,后扩散到欧洲。大约7000—5000年前在南亚、东南亚和中国的长江流域等地被驯化。
牛被驯化后,很快成为游牧人的支柱产业,后又发展成农业文明的重要工具。
牛对人类的重要性,反映在早期文化上。无论东西方,牛都是祭祀的重器。汉字中的“牺牲”两字就来源于牛——只有天子、诸侯才可以用牛祭祀,级别不够的只能用羊;中华始祖之一的神农氏就是“人身牛头” ;大禹每治好一处水,都要铸铁牛投入水中,以镇水患。希腊神话中,关于牛的传说特别多。比如,宙斯同志就经常变成野牛去泡妞——变成别的动物不好泡?
3、马——后来居上的战略工具。
马的驯化比较晚。最早能推到公元前 3500-3000 年之间,于欧亚草原的西部被驯化,大约对应现在的乌克兰、俄罗斯西南部和哈萨克斯坦一带 。
随着驯化技术的兴起,人类开始尝试驯化各种动物。但是早期,马没入选。原因是驯化马不合算:不能耕田;吃得多,拉得快,是个造粪机器;跟牛相比,还脾气大,性子烈……马似乎只有吃肉的功能,那不如猪和羊。
后来,游牧人有了准部落联盟——就是几个(有血缘的)部落松散联合,分布在一个大范围内,平时各管各,有战争联合起来打。这样,部落之间有了联系的需要——马跑得快,由此被挖掘出传递信息的交通能力。
随着信息交流的增多,马的驯化被重视。再后来,轮子的发明,使马从骑乘变成了马车,马一举成为交通重器。
早期人类经常要打仗,又发掘了马的战争能力——这下,驯化马成为古代最重要的战略武器。
其他,猪羊鸡等的驯化,就不列举了。
提一下中国驯化的异类——蚕。你真的无法想象,我们祖先怎么想到要去驯化毛毛虫的。这想象力,真是绝了。
这也说明,人类想驯化物种的尝试,有很多。只是有的驯化成功,有的失败了。
二、驯化条件。
下面我们来研究下,什么动物可以被成功驯化?
需要说明一下:驯化跟驯服不一样。
驯化,是畜牧业的基础,专指物种经过长期人工养育及控制后,为人类服务——其遗传、性状和行为相对于野生祖先,可能发生了重大改变。比如,野生牛和驯化牛,野生蚕和家蚕,基因和品种都不一样了。
驯服,指动物接受人的训练,表现出听话服从的样子,但其后代遗传基因及性能没变。
驯服包含驯化动物,也包含野生动物或圈养动物——比如马戏团的老虎狮子、海洋馆里会表演的海豚,就属于驯服,而不是驯化。
根据研究,能被驯化的动物,需要满足若干条件:
1、生长速度较快。能迅速生长。没人愿意为了吃肉,花10多年时间去饲养大猩猩或者大象。
2、性情不能过于凶险暴烈。驯化需要规避风险。比如猎豹、狮子、老虎等太暴力的动物,就不适合驯化。
3、**考虑成本。**食草类动物的进食能量转换通常只有10%,即喂养100斤的牛,需要1000斤左右的草料。给他们吃的东西就需要比较常见,不能太贵。比如猪和牛为什么好养,因为不忌口不挑食。但有的动物不行,挑食——只吃某种食物,肯定不适合驯化。
4、繁殖比较容易。有些动物求偶复杂,交配还害羞,不利于繁殖,也会被淘汰。
5、**不能太敏感。**有的动物太敏感,容易受惊,没事就紧张,有动静就乱跑,反应还挺大,没法圈养。
6、**最适合驯化的,都有群居结构。**像马、羊、牛这些动物,具备稳定的群居习性,内部有等级秩序,一般有个头领,大家跟着头领走。把它们圈养,也不会互相排斥……这就是完美的驯化对象——人类只要控制头牛头羊,就能控制整个群体。
这种群体习性的形成,是环境所迫。欧亚大陆四季分明,有着残酷的冬季——没有食物,个体很容易饿死,所以只能抱团成群体,跟着经验最丰富,体格最强壮的头领去寻找一条活路——当人类养殖他们时,其实就充当了经验丰富的头领角色,给了他们活路。
比如一只狗,从小被人养大,它就会误以为人就是头领,会听人的话。
当人类逐渐驯化各种动物,并成规模养殖后,畜牧业就诞生了。
这又是人类生产能力的一大进步。使人类进一步具备了摆脱自然控制的能力——无需靠打猎,养殖的动物就可以养活自己。
畜牧业的诞生,新月沃地又是最大赢家。各种驯化品种都在这里交流——由于温度适应,条件好,使这里的畜牧业品类最齐全。为其文明升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协同进化。
有比较才有伤害。
驯化技术的传播,世界各地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驯化运动——逮着身边的动物整驯化……可惜,黑非洲却整不了,在畜牧业上又落后了。(为什么我老说又呢?)
根源是黑非洲的动物都脾气暴躁,热爱自由,打死也不服驯化。
比如,欧洲马可以驯服,亚洲马也可以驯服,但非洲的斑马,谁都驯服不了——那暴脾气,见谁咬谁。马善被人骑,非洲斑马真不是善茬。
牛也一样。其他地方的牛都温良恭俭让,唯独非洲的牛是暴脾气。非洲灰犀牛和非洲水牛被欧洲殖民者称为非洲五霸。尤其是犀牛,脾气异常暴躁,谁都敢顶,很危险。后来,英语甚至用“灰犀牛”,代指暗藏巨大的风险。
为什么非洲的动物如此暴脾气呢?
美国科学院院士、生理学教授贾雷德·戴蒙德在其名著《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中,认为是环境造成的。
非洲几乎没有冬季,给了非洲动物特立独行的好环境——所以他们的集体生活比较松散,没有行程固定的群体秩序。离开集体它们照样活得潇洒,广阔天地,撒欢了就跑。
SO,欧亚的牛羊能安安静静的待在圈里,非洲牛羊就不行,它们绝对容忍不了圈养拥挤的环境,关在一起就会相互打得你死我活。
除了环境影响,我认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协同进化的问题。
什么叫协同进化?
这个概念由美国生态学家埃利希和雷文提出,指两个物种在发展中,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尤其是敌对关系的生物,在漫长岁月中互相博弈,斗智斗勇……最后双方共同进化:淘汰掉弱的,让强的生存下去,都变强了。
举个栗子:
长颈鹿的主要食物是一种叫金合欢的树——这种树非常高大,只有长颈鹿能勉强吃到它的叶子。
但在以前,金合欢属于豆科植物,祖先是矮小的灌木——这导致很多食草动物来吃它。于是,金合欢开始进化,被迫越长越高,让食草动物够不着。
没想到长颈鹿就好这一口,比较偏食(所以不能被驯化),为了吃到金合欢,它把脖子越变越长。
于是,长颈鹿和金合欢,在漫长的岁月中,玩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生存竞赛和博弈……最后,金合欢长成了很高的树木——长不高的都被淘汰了;长颈鹿也成了长脖子——脖子不长的,也被淘汰了。
这就是协同进化。一个变高,一个变长。
还有个常见的栗子——猎豹和羚羊,都是跑得最快的,才能活下来。双方都跑得更快了。
回到非洲,动物的暴脾气,是跟人类在协同进化中养成的。
非洲动物见证了人类的诞生,一点一点看着人类武器升级,从弱变强。自己也积累着跟人类斗智斗勇的经验——由于每一次武器升级时间都很漫长,使动物们也进化出了应对的能力。
比如,看见人类,斑马妈妈会告诉小斑马:看见没有,那些都是坏蛋,看见他们跑远点。
到智人发明恐怖大杀器弓箭时,非洲动物已经跟人类斗争了几百万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基因中进化出了对人类的严重警惕。比如,把人类归到了恐怖坏蛋类型,跟狮子老虎一类的。所以看见人类,它们就有本能的害怕。
SO,非洲动物的基因中,写着:坚决与坏蛋作斗争、宁死不投降——你见过羊向狮子投降的吗?它们一定是奋力反抗到最后一刻。这是基因的本能。
另一个极端,是美洲的大型动物——见到人类完全是懵逼的。
这里简单说下美洲。
晚期智人1万多年前跑到美洲时,已经是全副武装了,有恐怖的弓箭,这对捕猎大型凶猛动物来说,完全是大杀器。
但美洲的凶猛动物以前从没见过人类,不知人类的凶险——它们看见人类,还在一脸懵逼时,人类的大杀器就来了……所以智人登上美洲才过1千多年,美洲的大型凶猛动物就被团灭了。
相反,美洲的一些草食动物反而活了下来。
比如叉角羚——当年美洲也是有猎豹的,主要食物就是叉角羚。两个动物也在漫长的生存竞赛中,协同进化——都练出了高速的奔跑能力。
不同的是,叉角羚相当的敏感,一有动静,先跑了再说。而美洲猎豹是王者,不捕猎食物时,就晒太阳——反正也没什么动物敢惹它啊。
没想到,智人来了。
敏感的叉角羚,照样有动静就跑,不好捕猎;但是美洲猎豹就显得很蠢萌了——假如它跑起来,人类肯定也追不上啊。
但它不跑,它不认为人类是比它厉害的物种……哎,旧经验遇到了新问题,经验主义害死豹。
小结下:
在跟人类协同进化的经验上,非洲和美洲,正好两个极端——非洲动物获得了完全的协同能力,经验值是10,美洲动物的经验值是0。
这两个极端都导致畜牧业无法诞生。
一个经验值太丰富,拒绝服从人类——无法驯化;
一个完全没有经验值,被人类团灭——导致没动物可驯化,或者说,满足驯化条件的动物都搞死了。
唯独欧亚大陆,刚刚好——动物有一定经验值,但又没有完全跟人类变成死敌。双方既对抗,又合作,相爱相杀……最后,达成了互惠互利的完美合作。
结论就是,成功被驯化的动物,几乎清一色在欧亚大陆。
美洲很晚才驯化了一种动物——羊驼。但一种动物,无法支撑起畜牧业。
羊驼,俗称草泥马。
四、技术锁死。
没有畜牧业,后果很严重。
这导致美洲和非洲的技术进步,被锁死在原始阶段,始终不能完成文明升维——所以大航海时,欧洲殖民者一登上美洲和非洲,发现,卧槽,怎么还在原始社会呢?
为什么畜牧业如此重要?它带给人类很多东西:
1、丰富的产品及辅助——肉食、奶制品、肥料、皮革、毛纺织等;协助耕地农业;陆上交通运输;军事手段升级。
2、技术进步——人类最早的技术就分农业和畜牧业两个大类。畜牧业缺乏,代表了半壁江山的技术沦陷。
举个栗子,没有了马,那车和车轮很难出现;没有轮子的概念,那有关的一系列技术——砂轮、机械齿轮、滑轮…以及风车、水磨、火车、汽车……这些东西,统统都无法出现。
换句话说,光靠农业,无法诞生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
3、畜牧业的发展,还促进了交易、交流……等一系列**商业文明的元素,**为改进人类的人际能力,提供了新基因。
4、病菌筛选机制。
人类遇到的很多病毒,都是从动物身上传过来的。畜牧业使人类长期与牲畜打交道,他们身上的各种病毒病菌,一茬一茬的感染人类——这是人类频繁遭遇瘟疫的原因。
每一场瘟疫,都造成很多人丧生,但也有人幸存——那些能适应病毒,跟病毒达成共生的,就活下来。
多句嘴,其实从亿万年前,人类还是单细胞时,就在跟病毒合作。进化成多细胞生物后,从海洋到陆地,也经常要跟各种病毒合作……今天我们身体里,其实住满了各种细菌和病毒,有的甚至进入基因,成为遗传的一部分。所以人类身体中,有跟病毒达成合作的机制。
畜牧业带来的频繁瘟疫,像个筛选器,不断筛选着人类。能活到今天的人类,都是经过多轮筛选的幸存者。
我的意思是,新冠病毒怕什么啊?我们早就是千锤百炼的身体了。
这里,顺便说一个公案:当年的欧洲探险者登陆美洲,为什么干掉了大部分美洲土著呢?
主要就是病菌病毒干的。
美洲土著,由于没有驯化动物的历史,没接触过什么瘟疫病菌——对瘟疫的抵抗力几乎是零。
而欧洲探险者,每个人都带着各种病菌,像行走的生物炸弹——走到哪里,哪里就感染一大片。
从欧洲来的天花病毒、腮腺炎、麻疹、霍乱、淋病、黄热病等,一波一波的瘟疫冲击着美洲——本来就技术锁死的美洲土著文明,哪里经得起这样整?
五、画蛇添足。
最后简单捋一下:
从植物驯化来看,
非洲没法驯化,美洲很晚驯化了一点;欧亚大陆最多;
从动物驯化来看,
非洲没法驯化,美洲很晚驯化了一点;欧亚大陆最多;
SO,动植物驯化技术,欧亚大陆领先。
技术本来可以通过交流获得。但是:
非洲体量最小,内部交流相对少,对外交流被(撒哈拉沙漠)锁死;
美洲体量次之,由于发展晚,内部交流不够;对外交流被(白令海峡)锁死;
唯有欧亚大陆面积最大,体量最大,内部有各个阶段发展的人群,交易交流频繁;技术互相促进,一直在发展和进步中。
而新月沃地是欧亚大陆的交流交易中心,所以技术进步最快——妥妥的最大赢家。
也就是说,新月沃地博采众家,最先具备了文明升维的基础……开始向着建立国家迈进。
下回我们再说,建立一个国家,需要凑齐什么元素——新月沃地是如何凑齐的?
文明5,国家诞生的条件
我们今天谈国家,认为理所当然。因为我们一出生,就在国家中。但是,上推几千年,在原始社会,国家还没诞生时,打破原始人的脑袋,他们也想不出国家是个什么东东?
今天就八一八,人类在进化中,是怎样一步一步搞出国家这个东东的?
国家诞生是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大事,是人际能力的一次巨大创新和飞越。不诞生,那人类社会就会一直在原始零维文明打转。
SO,在文明维度论中,把国家诞生视为零维升到一维文明的门槛。过了这个门槛,人类才从野蛮社会升维到文明社会。到了文明社会,才分出文明的维度:一维、二维、三维……
国家诞生是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有很多准备工作和前提条件,需要都凑齐,才可能整出国家。我们先八准备阶段。
一、技术与制度。
先谈一个经常被争论的话题:人类发展,什么是第一位的?
争得最多的是两个:科技第一,还是制度第一?
从文明维度的视角看,我一直赞成科技第一。前面文明3讲进化规律,也说了:技术进步是第一位的。这里再进一步补充。
人类历史发展都是技术率先突破,然后社会形态发生改变,最后才是制度跟上变化。
换句话说:技术始终是先行者,制度是最后最难改变的部分——后来的构建理性,老琢磨制度先变,然后反过来促进社会其他变化,往往被历史证明属于僭越,无一例成功。
为什么呢?
1、技术是先行者,制度是拖后腿的。
技术特点决定了:技术属于个体,是最活跃的变量。具备如下特点:
创造性——所有发明创造都是个体去实现的。
先发,突发的特点——比如我突然想搞个发明,不需要征求其他人意见。
由于个体太多,创造活跃,使技术可以向各个方向试错——大部分可能都是错的,成本也由个体承担,不影响群体。
但只要一小部分技术实现突破,就能变成文明的先行者。
制度是什么——是针对群体的秩序,其内在逻辑是“求稳”,以不变为原则。
比如法律就是一种制度,要天天变化的话,群体秩序就乱了——只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变,才能让群体逐步适应法律——要变,也必须是渐变。搞突变,那是闹革命,必然带来社会的失序和混乱。
制度也不允许试错——因为针对群体,试错成本太大。
群体需要的是共识,而不是创造性。假如群体共同去创造一个什么新东西,那一定是先达成了共识。
综上,只有技术才具备变化的能力,而制度立足于不变。
人类文明史发展一直是这个过程:技术先行,当技术进步被更多人接受后,带来其他连锁变化,一圈一圈扩展……最后,扩展到制度的改变。
举个栗子,印刷技术。
公元1041年,北宋的毕昇同志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公元1440,西德的谷腾堡发明了铅活字印刷。字母显然比汉字更适合活字印刷,只要做好十多个字母的样本,文字排列组合就OK了——这项技术很快从德国传到意大利,再传到法国,到英国,风靡欧洲,完全改变了欧洲社会——很多原来只能手抄的书,打开了闸门,被哗哗印出来,整个社会的知识量突飞猛进。
由此又带动了出版业的发展。社会形态改变了,人们日渐开智——连圣经这么神圣的书,都被印成小册子,让普通人也可以阅读了。
公元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教堂大门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以学术姿态探讨宗教改革问题。文字用的是拉丁文,按理说没多少人看得懂——在马丁路德之前,有很多类似的学术争论,都主要在教徒内部争,争着争着,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这次不一样了,因为遇到了新技术——印刷术发展,出版商竞争,正愁找不到热点,看到路德的学术文吸引眼球,立马翻译成通俗的德文,到处售卖……于是路德改革变成网红话题,挡都挡不住了。
此事在欧洲掀起了巨浪,还一浪高过一浪。势力强悍的天主教因此被分裂,搞出了新教徒,新教徒到处浪,完全影响了文明史的走向……你看,就一个小小的印刷术,如石子投入水中,波纹一圈一圈浪,80年后,把千年都无法撼动的宗教制度,整翻了;余波还不断的荡漾,300年后,新教徒浪出了美国。
同时,文明史上也经常有这种情况:技术要变,制度不让变——制度硬把技术拽回来:不许你变。
所以我说,制度主要是拖后腿的。
文化不同,制度形态也不一样,拖后腿的能力有大有小。强力拖后腿的制度,就有本事把技术发展能力扼杀在摇篮里。
SO,减小制度拖后腿的力量,才是社会发展的正经。
2、人类所有人际能力,都需要建立在技术上。
人与人的关系统称人际关系,包括道德、法律、社会制度、文化、约定俗成等——制度只是比较强力的部分。
我们建立和调整人际关系的能力,就是人际能力。进化第二律已经说了:人际能力可以促进技术进步,也可能阻碍技术进步——制度的拖后腿能力,就是一种阻碍。
人际能力是后发的,而且严重受制于技术。人类哪怕装B,都需要技术支撑,没技术,你想装高尚都不行。
举个栗子,比如善良、慈悲,在不同技术条件下是不一样的。
古代麻风病属于绝症,患者必须隔离,有的地方甚至烧死患者——你再有同情心,也无能为力,否则你就害死健康的其他人了……你看,技术不够,都不支持你的同情心。
艾滋病患者要在古代,肯定被烧了。
再比如,以前没有抽水马桶,人们都是随地大小便的,厕所一定臭烘烘、培养细菌瘟疫……技术不支持你讲卫生。
结论就是:优秀的文明品质下面,是技术支持。文明维度越高,技术越强,善良悲悯等优秀品质越多。
二、农业准备。
国家诞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要准备很多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农业——可以说没有农业,就没有国家的诞生。
农业带来的变化:
1、定居——粮食种在哪里,就得定居在那里。定居的人多了,就形成了边界——国家的雏形。
假如没有农业,只有畜牧业,大家都可以赶着牲畜满世界乱走,那国家不一定诞生。
2、产权意识——我种的地,是我的吧?
以前搞采集,东西是大自然的,谁拿着算谁的。但有了农业和畜牧业后,不一样了:我种的粮食就是我的,我养的猪是我的——这样,产权的概念,很容易诞生出来。
3、概念冲突引发的矛盾增多,促使秩序出现。
我们可以想象,产权概念是逐步清晰的,中间一定出现无数的冲突——比如,我有产权概念,但是你没有:我种的粮食被你采集了,我养的羊被你射杀了……这样的冲突大量出现,就有了管理、司法、仲裁……等一系列秩序出现。
4、专业军队。
保卫农业,需要专职防御人员,24小时盯着——否则来个游牧民族,抢一把就跑,气死你——他们成为军队的雏形。
这里注意,同样是产权,畜牧业和农业不一样。
动物可以动,可以集中在一起保卫。但植物不行啊,植物种在哪里,就必须在那里守卫……这导致了军队必须在防御上专业化。
5、**分工与合作,**各种农业有关的技术发展,使部落联盟不断扩大。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跑去防御,就没时间种地了,需要其他人把粮食分给自己,如何分配,需要专职管理人员。
一小块地,派个人守是不合算的,所以要尽量扩大种植面积——扩大种植,相关灌溉技术、水利工程等……自然就出现了。
测量土地,需要几何知识,尺度……相关知识和专业人员又出现了。
以上分工与合作,小部落都干不了,必须整落联盟,而且越来越大。
所以我们能看到,最早的国家或者准国家,一定都在河边——中东的文明中心是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等;中国的文明中心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因为河边是灌溉区域,农业发达。
相对的,草原部落,游牧民族,往往很晚才形成国家——大概率是看到农业部落有了国家,他们才开始模仿。
而黑非洲,以前没有农业,所以始终是原始部落,无法诞生国家。
三、神的秩序。
随着人类从部落,到部落联盟,再到国家——人与人交往、聚集都越来越多,人群秩序的建立,也越来越复杂。
所有秩序都建立在共识的基础上,即需要成员的认可和信任——人越多,共识越难以达成。原始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借用神的力量。
SO,早期文明,都有神,而且是多神。
人类面对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电闪雷鸣什么的,制造出神来很正常。最早的文化就是巫文化;最早的文化人,就是装神弄鬼的巫师。他们没事就在编造一些不存在的东西——神灵,然后用来解释世界,让其他人相信。大多数原始人头脑简单,也没什么文化,所以巫师说什么,就相信什么。于是巫师们成为文化权威,最早的管理者。
秩序建立的初期,都需要神。因为神高于人,又有神秘的力量——借用他来建立秩序,秩序才权威,让人不敢不遵守。如果同样是人,那你的命令,我凭什么听呢?
换句话说,神代表秩序——秩序才神圣、权威。
任何秩序都不是一下就建好了,都有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内容需要不断磨合;不同地区的秩序也不一样——但借助“神”这一点,都是一样的。
早期的文明,无论苏美尔文明,还是中华文明,都充满了神。没有神,建不了国家。
比如我们神话中的大禹同志,直接就是神的后代,能变成熊开山凿土。他老爸是神的成员,因为偷息壤来治水,被灭了。
中国第一个传说的国家夏朝,资料很少……但是商朝有很多资料,我们熟悉的封神榜,就是以商朝为故事中心的。
在商朝,巫术十分盛行。目前资料考证,每年商要祭祀很多人——主要用战俘。如果战俘不够,就去抓周边的少数民族。
商的祭祀,据说跟青铜器的冶炼有关——因为炼出青铜器,商人的武器技术高于其他种族,武力值大增,成为其他种族的王。
但由于没有冶金知识,当时的冶炼技术不过关——炼出来的青铜时而好时而坏。什么原因呢?工匠们——商朝的技术骨干,就想当然的认为是神在左右:祭祀搞得好,神一高兴,就炼好了。如果没炼好,肯定是祭祀不够,神不高兴了……
为了保持武力值,让神高兴,商王朝的祭祀很血腥……而且商也对外宣称他们祭祀最多,神最偏爱他们,只保佑他们。
据说周部落就是专门为商王抓人祭祀的,如果抓的人不够,周就要献上自己的族人。
于是文王拘而演周易——差点被祭献的周文王,在牢中发明了周易。易,指变化。意思是天道是变化的,那套保佑商的祭祀理论,也该变化了。
有了这套理论支持,周才敢反叛商。最后在牧野之战击败了商,取而代之。
还有个很现代的栗子。南美的阿兹特克文明,大航海时代才发现的,从其可以看到人类的原始部落联盟状态。
他们对神的祭祀很恐怖血腥。认为祭祀越多,越能保佑自己的权力。
他们最崇拜的是个女战神——可见还残留着母系社会的痕迹。传说这位女神靠吸食人血为生,还能掌管太阳的升起。阿兹特克人为了让女神保佑自己的打仗能力,保佑太阳升起,大量用活人的心脏和鲜血来祭祀——认为献祭得越多,越有效果。
据说在1487年,为了庆祝新的大神庙建成,阿兹特克国王搞了个很大的祭祀活动,大概有两万俘虏被杀,心脏被取出祭献……由于“祭品”人数太多,祭祀仪式整整搞了四天四夜。
这里多说一句,西方从多神教,后来发展出一神教——上帝和耶稣——可以视为对神的二次开发。
这个二次开发,使秩序的神圣性得到了延续。发展到后来,就是契约和法律——最早的律法是摩西十诫,是人与神签订的契约。由于神不常在人间,但他的律法在,所以律法代表神,高于一切人——包括高于君王。
也就是说,因为神一直在,所以神的秩序——律法具有了最高权威。君王再大,也大不过律法,也得守法……因此西方法治传统开始很早,君主在法下,叫君主法治(法治跟有没有国王,没有关系)。
在黑暗的中世纪,律法的神性反而被加强……长期以往,西方人养成了守法习惯。等到文艺复兴后,人们逐步世俗化,不信鬼神了,但守法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刻进了基因中。
中国不一样,从春秋战国开始,巫师巫术就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没有发展出对神进行二次开发的宗教。这是中华文明早熟的地方——不信鬼神。
中国的世俗化太早,带来的弊端就是:律法秩序失去了神圣性。人过早的替代了神,人治就成为唯一的选择——人一旦被推翻,法也就消失了……无法传承法治概念。
所以没有养成守法传统(这里不展开了,以后再谈)。
四、技术准备。
除以上而外,国家诞生还有很多其他条件。
1、人员数量——三五个人没法组成国家;几百人的部落联盟也不行。必须上万人的规模,才勉强可以整个国家出来。
2、城市——国家都需要有几座像样的城市。
世界最早的城市是耶路撒冷附近的耶利哥城,据说距今8000年1万年;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据考察也差不多是8000年1万年前。
城市的诞生跟人群聚集和防御有关。如何确定自己的产权范围?围起来最简单。同时还有利于防御保护。
当围起来的范围越来越大,人越来越多时,城市就诞生了。城市的秩序变得复杂,管理也变得重要并走向专业化。
3、金属冶炼。
在打架时,我们都知道,进攻偷袭的一方具有主动权。防御相对是被动的。要想防御成功,就需要武器比别人好——在当时,掌握冶炼技术的部落,具备武器的先进性。
据考证,世界最早的冶炼实践,在7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城邦,已经有了金银矿石的冶炼实验。
金属武器使两河流域打架能力提高了,才没有被来自各个方向的游牧族花式抢劫。
4、其他技术。
比如制陶技术,解决盛水盛物、储存等;
工具——从石斧石镰到金属。
这里来看早期几个准国家——所谓准国家,就是有了国家的雏形,但还不是国家。
考证上,当时新月地周边,先后有过贾莫社群、哈苏纳文化群、哈拉夫文化群、萨迈拉文化群、奥贝德文化、乌鲁克文化——能看到技术从低到高的变迁。
贾莫群、哈苏纳文化群、哈拉夫文化群,在公元前6000年以前,还属于新石器时代,主要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地区。
社群有刻纹陶和彩陶,器形多矮颈球体罐和钵;居民种植大麦、小麦等,有了人工灌溉;饲养绵羊、山羊、牛和猪;工具多石镰和石斧。
到萨迈拉文化群(公元前第6000年后半至第5000年)开始进入石器时代晚期。主要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底格里斯河支流小扎卜河沿岸及以南地区。
有规模宏大的定居村落、泥砖建筑;器形主要有碗、罐、瓶等;有规模较大的先进灌溉农业设施;居民种植二粒小麦、六棱裸大麦、面包小麦,还有亚麻、小扁豆等;可能已实行牛耕;家畜为山羊、绵羊、狗等;工具为镰刀、石叶片、及臼、杵、手磨等石器;手工业比较发达,有了亚麻纤维织布、陶纺轮、素面纺织品的痕迹。
村落防护设施的复杂化,以及陶制印章的出现,说明萨迈拉文化的居民已有了所有权的观念。
有了神庙——说明大型秩序和管理,已经出现。
后期,乌鲁克文化期(约前3500-前3100),有了准国家的雏形——塔庙式的神庙建筑、圆柱形的印章和文字的发明。说明他们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
其中,在基什附近的奥海米尔土丘遗址出土了约为公元前3500年石板,上面刻画有图画符号,可辨认的有人头、手、脚和线形符号等,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象形文字。
五、准国家。
准国家和国家的区别是什么?是秩序的稳定性。
稳定的秩序,不仅指管理稳定,更重要的指权力交接,要和平进行。
我们前面说过,和平是一种力量均衡的产物——打架双方势均力敌,一看打起来要两败俱伤了,才可能产生和平。
同时双方还需要理性的能力——遇到一方轴,非要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那也没有和平可言。
SO,和平出现,意味着族群有了基本的理性。
不过毕竟是原始社会,理性刚萌芽,也就一小部分人有,大部分还是野蛮的,不够支撑长期的和平。
所以部落联盟的权力交接,一般是腥风血雨的。这一点,从阿兹特克帝国就能看到:每一次联盟老大死去,下面都是一场大混战,重新打出新老大。
华夏传说中有著名的禅让制,尧舜禹通过禅让确定下一代联盟老大。原则是:有德者居之。
比如,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就推荐了德行很好的单身汉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禅让。
从传说看,禅让制属于比较理性的操作。但我一直存怀疑态度。
我认为,禅让制,最多是一个仪式——联盟老大到底如何选出来,应该是一个更复杂的过程。按照原始社会的逻辑,一般都要打的……必须是打架能力强,能让其他部落服气的人,才可能当上老大——舜连部落首领都没干过,就直接干上联盟老大,貌似说不过去。
舜帝被誉为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就是道德文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一看就是儒家那一套理想在作怪啊。原始社会的技术和理性,支持不了道德这么高大的事。
舜帝像。
部落联盟相对于国家,管理还比较虚。真正的实权,照样在每个部落——如果禅让的老大,别部落不服,很可能导致联盟解散,队伍就不好带了。
晋朝时候,出土了一些古代的竹简,后编为《竹书纪年》。据说有这样的记载: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虽不知真假,但看着才像原始社会的逻辑。
文明6,苏美尔,国家的过渡。
上期说到,新月沃地,准国家出现了。
从部落联盟过渡到国家,最早是苏美尔人完成的。或者说,目前的考古证据表明,苏美尔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最古老文明。史上第一个比较公认的文明。
这里多句嘴,在有文字记录以前,人类的历史,全靠猜。以前通过考古证据去猜,现在还有了基因图谱。
正因如此,信史以前的考古,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要你猜得符合证据。比如,很多人喜欢说三星堆各种谣言和阴谋论。一看就是不懂考古知识——又没有文字,大家都在猜。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是猜到外星人头上,都可以。
新的发现和资料,会让我们的猜测不断靠近真相。
一、国家准备。
回顾并总结一下国家诞生前的历史——
1、人类从非洲出来,以部落为单位,全世界到处跑。
跑的过程有如下变化:
有的部落被消灭了,有的变成了部落联盟。
有的跑着跑着突然定居了。也有的定居后,又开始跑。
2、新月沃地这个地方,最先形成了定居点群落。
此地在几千年前,土地肥美,很多部落在这里定居。
1.2万年前, 安纳托利亚高原东南部的河谷平原出现了人类文明最早的大型建筑群:哥贝克利石阵。以规模推算,附近至少有数千人的游牧和定居部落存在,伴有大量种植小麦和养羊的遗迹,时间持续了至少2千年。
注意这些定居点的人,不是固定的部族,而是不断变化的,部族来来回回。定居一下又跑,或者被打跑;新的部族又来了。
圣经中提到的伊甸园和诺亚方舟,就在安纳托利亚高原——它间接反映了人类早期的状态:流浪的游牧人,看见定居的人,觉得他们很幸福。
3、城市出现。
定居点先变成村庄,又扩大成小城市、大城市,然后城市联盟……再进一步,就是更高级的组织形式——国家。
1万年前, 在哥贝克利以南约700公里的耶路撒冷以东,人类建造了最早的城市:耶利哥城。该城有3~5米高的城墙,内有约百户的住宅群落,还有高达28米的耶利哥石塔作为防御守望,附近有大量养羊和种植小麦的遗迹被发现。
在圣经中,耶利哥城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后,第一个被攻陷的城池。由摩西接班人约书亚指挥攻打的。
说明:早期的城市不是一个部族建的,可能好几个部族打来打去,来来去去。
4、神庙与城市联盟。
早期的城市,结构比较相似:中心最高处,是神庙或者神坛。周围有公共储物空间,比如粮仓。城市所有的居民房子,围绕神坛而建。
不止新月地的城市是如此,其他地方也差不多。
中国春秋战国及以前,城市中心都是王城,王城最高处一定是神的祭台,在这里可以俯瞰众生。王作为神的代言人住在王城。
就连与欧亚大陆隔绝的南美,阿兹特克帝国建造的城市,中心也是神坛。
这充分说明:最早的权力来自神。建成高台,象征着神的力量、威严高大。
所以我们说,没有神,就没有秩序。原始人,理解力有限,理性更少,不容易管理,只有对神的恐惧,容易形成共识,建立最初的秩序。
信奉共同神系的城市就组成了城邦联盟。
再说下国家起源的理论——历史上有各种流派:自然说、契约说、神权论、暴力说、氏族说、私有制说等。我们简单八一下:
自然说来自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人生来就是政治的动物。”(有点玄。我更赞成“人生来是群居动物。”)其所述国家起源,来自人类繁殖所需,一对男女相构成家庭,多个家庭逐步形成一个自然村。在向往美好生活的驱动下,自然村自发地建立一个共同体,顺其自然发展,就是国家了。(是个悬空的理论模型,太简单了,实际比这复杂)
契约说很流行,以卢梭《社会契约论》为典型。代表人物有格老秀斯、霍布斯、洛克等,内容大概是:人们为了维护生来具有的自由、平等、生存的利益等,理智地相互之间发生约束。在共同协作中,每个人把自身的某些权利转让给集体,使相互间的约束转化成“社会契约”。产生了道德与集体之共同体,即为国家。(这个理论对人的理性要求太高。不打仗就想产生和平,原始人没这么理性。)
神权论,集大成者是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观点为:国家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天、上帝)。这种理论在东西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社会,普遍信奉“天道”,说国家的权力来自“天命”,把帝王称为天子。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势力支配了整个思想界,普遍宣扬“一切权力来自神”、“除上帝外,别无权力”的观点。(没上帝,人都搞不出来,还搞什么权力嘛。)
暴力论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强调暴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政治上的奴役先于经济发展的过程,国家的产生不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德国哲学家E·K·杜林、奥地利社会学家L·龚普洛维奇和德国理论家K·考茨基都是暴力论者。
氏族说,来自与我国现代旧史家代表人物梁启超。他认为:凡国家皆起源于氏族,族长为一族之主祭者,同时即为一族之政治首领。
私有制说,代表是著名的马克思恩格斯。他们认为,早期人类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制度,随着生产发展和社会分工,氏族制度瓦解,出现私有制、(压迫和被压迫)阶级……当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时,国家就诞生了,成为压迫阶级的手段。
马恩还认为,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对这一点,我非常认同。(人类文明史上阶段性产物。)
从文明维度视角看,国家可以不诞生的,但被战争逼了出来。
最初农业国是被迫建立国家的,不是为了暴力掠夺,而是为了防御——主要与游牧族打仗。
来自观念和习性的必然冲突:
对游牧族来说,原来可以满世界乱走,结果遇到定居的,把一块地圈起来,就说是他家的,不让大家走了,卧槽,凭什么啊?自古以来就是大家可以走、可以放牧的地方,凭什么就成了你家的?
对农业定居族来说,我辛辛苦苦种的地在这里,全是我劳动的成果,凭什么让你放牧,让你收割啊?
农业族已经有了产权的概念,游牧族还没有,双方是鸡同鸭讲,讲不清楚的,只能打。
正因为有无数的打架威胁,促使农业部落形成部落联盟,各个定居城市形成城市联盟,共同抗击野蛮的游牧族。
打仗都是要集中防御、互相配合的。冲突多,促使联盟加大,权力集中。最后就会打出常备军、王权。国家就出来了。
假如原始人能和平的解决他们的冲突,是不需要诞生国家的。
所以可以说,国家是战争的产物。
二、苏美尔王表。
在现有资料中,苏美尔人最先完成了从部落联盟到国家的转变。这个过程时间很长,很难截取一个时间起点。我们只能大致把早期视为准国家,晚期视为正经国家。
现在开始八苏美尔的历史。
BC4500年(BC为公元前缩写,距今6500年前),一个 黑头部族从天而降, 征服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早期部落,建立了苏美尔文明。
苏美尔人自称“黑头人”,头发是黑的。后来的帝国称他们为苏美尔人。
很明显,这帮人是来自亚洲的黄种游牧人。猜测他们沿着海岸线,进入波斯湾,溯流而上,走到幼发拉底河南岸,来到新月地附近时,突然停住了,不游了——好地方啊,要定居。
据说他们遇到了同为黄种人的当地土著,这些土著已经有零散的定居点。都是黑头发——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还是背后给一刀?这取决于他们是否有相通的语言。语言说不通的话,那就必须打一架。
据说这些土著信仰水神恩基——农业信奉水神很正常。
苏美尔部落联盟的老大——阿鲁利姆,于是告诉土著们,自己得到水神恩基的准许,为埃瑞都之主,要在这里为水神建个宏大的庙宇。
当地土著深信不疑——原始人还是比较好骗的。
于是双方联合起来,建设水神的神庙,围绕神庙建了一座大城市——埃瑞都。城市诞生了。
这是苏美尔人建的第一座城市。
埃瑞都城内的神庙,规模宏大,当地土著从没见过,都折服了。估计他们人数规模也不如苏美尔人,只能被苏美尔人迅速同化。后来的苏美尔人,都认为埃瑞都是水神恩基所建。他们称呼它为“强大的地方”。
BC4120年,阿鲁利姆以神的名义,建立了第一个城市国家——埃瑞都第一王朝,开启了苏美尔文明“君权神授”的传统。据说他实际统治了80年。
我们把这种城市国家,还是算作“准国家”——具备了国家的样子,但秩序不稳定。
苏美尔人貌似有很多部落,陆陆续续的游荡到新月地,都不走了。相继在这里建立了不少新的定居点和城市。到BC3800年时,共建了十二座城市:埃瑞都、巴德提比拉、拉尔拉克、西帕尔、欧贝德、舒鲁帕克、乌鲁克、乌尔、基什、库德、阿塔卜和尼普尔等。最南端是埃瑞都,最北端是尼普尔……
这些城市,都效仿第一座王城埃瑞都:由一个中心城市,连带周围数个农村公社组成。每个城市领土面积不大,居民少则二、三万,多则十几万人。城市中心为神庙,周边是王宫建筑,周围有城墙。
城市的王被称为卢伽尔、恩或恩西——估计都是传说中的神。王权受贵族会议和民众会议的限制(延续部落联盟的管理)。群体逐渐有了贵族奴隶主、手工业者、一般成员和奴隶的划分。
著名的苏美尔王表,发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各地,据说发现了16份,互相之间内容基本相同。王表列举了王权统治者以及他们统治的时间。王表分大洪水前和大洪水后。大洪水前的君主都属神话人物,统治时间特别长。
比如,说第一王城埃瑞都的“王权从天而降,王权在埃瑞都,阿鲁利姆为埃瑞都国王,他统治了28800年。”
然后王权从一个城市转移到另一个城市。比如:“埃利都衰落了,王权转移到巴德提比拉。”,“巴德提比拉衰落了,王权转移到拉尔萨。”
大洪水后的许多君主,后来都有实际的考古证明,是真实存在的。王表也会将他们的统治时间说的很长——来自神的权力,就得神嘛。
这里多句嘴,王表将苏美尔城邦国之间的争权,想象成天赋王权在邦国之间移动,是神的意思。不知大家有木有想到什么?中国的夏、 商、 周,是不是也是王朝受命于天,但气术尽了时,上天就把王权转移了。比如,商气术已尽,王权转移到周。
可以猜测双方来自同一个神话序列。或者说明,早期的人类思维,就是这类状态,明明王位互相在争夺,却要想象成神在下一盘大棋。
三、城市联盟。
苏美尔几个城市之间,有可能组成了一个大的联盟,有联盟老大。早期的老大,就是王城埃瑞都。毕竟其他城市是后来建立的,肯定要拜山头,得到老大许可才行。
不过,这些城邦国,都有很大的自主权,联盟管理平时比较松散,遇到对外战争时才需要统一调度。
对比一下殷商王朝就比较清楚。
商王朝也是部落联盟的老大。因为武力值高,被其他部落尊为大王(老大)。遇到对外战争时,商王朝可以统一调度各个部落。
西周不是商分封的,本来就是个部落,周文王本来就是部落首领——在自己的部族内,他有完全的自主权。
还是扯回苏美尔。
BC4040年,阿拉勒伽尔建立了埃瑞都第二王朝。
可以猜测,第二王朝应该不是禅让的,而是打出来的,或者篡位。毕竟准国家的秩序不稳定。
不过这个王朝据说管理不错,统治秩序相对稳定,传承了280年(中间有木有篡位不知)。像个正经国家。
苏美尔有个传说故事,说埃瑞都第二王朝末代国王是沙喀罗斯,祭司提醒他说:神预言,他女儿生的儿子将篡夺国王的王位。
沙喀罗斯为防患于未然,便将女儿关在一高塔内,不让她找寻男人。
没想到,女儿却无夫而孕,生下一子。看守卫兵害怕,将男婴扔下塔外。此时,塔外飞来一只雄鹰,将小孩叼走,带给一个种地的农夫,农夫将小孩抚养成人。长大后,这个孩子夺取了沙喀罗斯的王位。
有人结合历史,推测这是一个改朝换代的故事。小孩就是图穆斯,可能是埃瑞都第一王朝的后代。他在外被农夫养大,夺取了另一个邦国巴德提比拉城的王位,建立了巴德提比拉第三王朝。
然后图穆斯用巴德提比拉邦国的力量,于BC3760年攻陷了埃瑞都第二王朝,实现了神之预言。
即王表说的“埃瑞都衰落了,王权转移到巴德提比拉。”
巴德提比拉城,最初也是土著的定居点。BC3985年,恩美·鲁·安娜率领部分苏美尔人来到这里,与当地土著融合,建立了巴德提比拉第一王朝。
巴德提比拉大概经历了三个王朝,共280年。估计每个王朝都是打出来的。图穆斯夺位建立第三王朝,攻占王城埃瑞都后,使巴德提比拉成为美索不达米亚新的政治中心。
不过这个王朝传到BC3505年,又被另一个邦国拉尔拉克王朝攻占。即王表说的“巴德提比拉衰落了,王权转移到拉尔萨。”
结论就是:准国家的王权秩序都不稳定,没事就打来打去的夺权。但王位的血统观念,开始有了。
这些城邦国不断打打和和,可以视为国家的探索期。内部王位要打,城市之间要打。联合起来还要打外人。有点乱![图片](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 http://www.w3.org/2000/svg' xmlns:xlink=‘ http://www.w3.org/1999/xlink'%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不过只有这样的磨合和探索,不断试错,正经国家才能诞生。
四、大洪水传说。
BC3474年,一场超级大洪水来了,几乎将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沿岸的城市夷为平地。
苏美尔人建立的众多名城,比如埃瑞都、巴德提比拉、拉尔拉克、西帕尔、乌鲁克、库德、欧贝德、乌尔等,全部被毁。
远离河岸的基什、舒鲁帕克、阿塔卜和尼普尔等四个城市得以幸存。之后基什开始崛起,成为后来1000多年里最重要的城市。所以王表说“大洪水之后,王权再次从天而降,王权在基什 。”
人们在洪水后的废墟上,重见了埃瑞都、巴德提比拉、拉尔拉克等城市,但他们再也找不回往日的辉煌。新的城市乌鲁克、乌尔等开始崛起。
苏美尔的各个城邦都有自己的保护神,众神的地位高低由他们的信徒及城邦实力决定。后来,各城邦在联合中,把众神逐渐搞到了一个神体系中。
先有天父之神安和地母之神启,从这两个神又生出恩利尔。恩利尔后来成为尼普尔市的保护神,最后成为众神之王。他又生了月神南纳和太阳神乌图。
苏美尔已有文字,他们通过石板和黏土片用锲形文字记录自己的历史。根据泥板文献记载,大洪水故事是这样的:恩利尔嫌人类太吵闹,经常放出洪水、干旱和瘟疫来收拾人类。个性良善的水神恩基同情人类,传授灌溉、贮存谷物以及医药知识,使人类存活下来。后来,乌尔城的统治者(月神南纳-苏恩)触怒了恩利尔,于是他召集几位大神,要一起发功搞一次大洪水,把人类消灭。恩基知道后,赶紧通知了乌塔那匹兹姆,教他修造方舟,躲避灾难……
这个故事后来几经改编,慢慢变成了《圣经》中的“诺亚方舟”。
比较有意思的是,每个民族都有大洪水的传说,不过时间不一样。
苏美尔人的神话和宗教后来被阿卡德人、巴比伦人和亚述人等闪米特民族接受和继承。这一神话体系还持续深入地影响了古希腊、罗马神话,不少驰名全球的神话经典,都能在古苏美尔找到影子。
苏美尔人还有些恐怖的知识,比如他们使用的60进制,一分钟60秒,圆周360度。
他们说,离太阳最远的星球是尼比鲁,然后是冥王星,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火星,地球,月球,金星,水星。要知道,冥王星发现于1930年,海王星发现于1846年,天王星发现于1781。而苏美尔人,貌似在几千年前就知道了这些行星的存在。
苏美尔信奉的神,可能真是外星人。
五、诸侯争霸。
从考古资料看,从BC2900年开始,苏美尔城邦进入一个“诸国争霸”的时代——互相打成一团。因水权、贸易道路和游牧民族的进贡等事项,荡气回肠的打了近一千年。
主要是秩序不稳,导致大家发现了武力的重要。用武力比装神弄鬼简单,对理性不够、头脑简单的早期人类来说,特别容易上瘾。总之,没了神圣的稳定的老大,那就是谁打赢、谁算老大——稍微大的城市,比如埃瑞都、基什、拉格什、乌鲁克、乌尔和尼普尔等,都参与了争霸。
有木有点像春秋战国?
考古学家在城市拉格什发现了王室的铭文,使得今天的人们得以知道从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350年之间比较完整的拉格什国王列表,以及相关的史事,也使得拉格什成为苏美尔各城邦中,后人了解得最多的一个。
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拉格什强大起来,乌尔南什王时,拉格什在苏美尔称霸,到了安那叶姆王和恩铁美那王时,拉格什征服了不少地方,苏美尔有了武力统一的趋势。一旦统一,估计就是苏美尔版本的大秦帝国了。
可惜拉格什第四王朝,因治国不善,引发平民起义。一个名叫乌鲁卡基那的人,在平民的拥护下,登上了王位,并进行了已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政治改革运动,试图维护平民的利益。
但乌鲁卡基运气不好,在位没几年,遇到了苏美尔各国大混战。温马王卢加尔扎克,西征拉格什,杀死了他,而且血屠全城。当然,他改革的探索也被废弃。
温马王卢加尔扎克是祭司出生——没说的,王位也是抢来的。但这厮比较能打。通过打架,逐步征服了苏美尔其他邦国,建立了乌鲁克第三王朝。
卢伽尔扎克西曾豪迈地说,他的帝国从波斯湾一直延绵到地中海——实际上仍然是传统的苏美尔地区。
但他还是没有成为始皇帝,因为阿卡德人来了。
在苏美尔自己内乱时,周边的其他部族也加入混战,有的帮某个王城打架,有的甚至直接争夺王权。苏美尔中也出过几个盟主,想恢复和平的秩序,比如,基什王乌尔·扎帕帕,一度带来和平。可惜BC2417年,乌尔·扎帕帕被阴谋战死,苏美尔立刻又进入互打模式……连绵不断的血腥混战,使他们已经没有抵御外敌的能力了。
约BC2371年,来自闪族的阿卡德国王萨尔贡,打败了乌鲁克第三王朝,俘虏了国王卢加尔扎克西。至此,苏美尔人的城邦王国历史,结束了。
文明7,大冲击,古印欧人大迁徙。
上期说到,苏美尔城邦文明,被闪族的阿卡德人干掉了。
这里需要中断下,先八拉一下苏美尔周边的其他民族。否则苏美尔怎么整没的,说不清楚。
我们谈过,定居的农业文明周边,一般都有虎视眈眈的游牧族,用不断的抢劫和骚扰,冲击着定居族的文明。今天就八一八游牧族中最牛的群体——古印欧人大迁徙。
他们游牧迁徙不打紧,全世界的民族都被他们重新洗牌,重新锻造了一次。
一、古印欧人。
古印欧人,指生活在今乌克兰东部和乌克兰平原(东欧平原)上的原始部落、群落,使用印欧语系语言,是今天欧洲人和印度人的共同祖先。
他们是游牧族,由于没有掌握农业种植技术,靠捕猎为生,无法长久定居,游牧和迁徙是常态。
从BC(公元前)4000年起,古印欧人就开始了漫长的大迁徙。时间跨越3500年。在这个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他们跟定居族、跟其他部族、甚至跟自己人——指同为印欧族,只是不同游牧方向、不同游牧阶段——不断的冲突、打架、融合,演化出一系列新的民族,比如西亚的赫梯人、米底人、波斯人,南亚的雅利安人,南欧的希腊人、罗马人,东欧的斯拉夫人,北欧的日耳曼人,西欧的凯尔特人等。征服毁灭了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文明,也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文明。
最早发现古印欧语系各族同源同根的,不是历史学家,而是语言学家。
18、19世纪,语言学家把近代欧洲的语言和古代的梵语、波斯语、拉丁语、希腊语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它们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但有许多同根的词汇,而且在语法形态、语音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语言学家将它们命名为印欧语系。
说明这些民族,在历史上有着共同的源头。
印欧语系的许多语种,都有表示“冬天”、“雪”和“寒冷”等意思相同或相似的词,而且“冬”一词出现的频率要比“夏”多,说明他们起源于气候较冷的地区。
表示“白杨”、“柳树”、“熊”、“羊”、“蜜蜂”等动、植物名称的词,在印欧语系各语种中相似;但对属于温湿气候中的无花果、葡萄、丝柏等名称,则差异很大;某些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动、植物名称,如“狮子”、“稻米”、“竹”等词汇,在原始印欧语中是不存在的。
根据学术研究,猜测他们的情况如下——
1、所在地理范围:黑海地区说基本上是靠谱的。古印欧人的发源地在一个广阔的地区:以黑海北岸为中心,根据地形,向北扩展受到严寒气候的限制,向南扩展又受到分布在北纬45°线附近的阿尔卑斯山、黑海等的阻隔,只能向东西两翼扩展——西抵多瑙河、东至黑海沿岸呈弧形的地区。
这个区域是同纬度的草原地带,气候、自然环境和生态基本相同。东西两翼伸展各约为1500千米,骑马或驾车不到一个月即可到达,符合游牧民族活动规律。
2、发展情况:由零散的游牧部落,发展壮大起来。饲养着羊、狗、马等家畜,会使用马和马车,逐水草而居。
他们认可共同的草原秩序(可以参考后来的蒙古):地盘还是抢的,谁强谁有理,遇到老大会臣服。
游牧族到处走,估计是逐步汇聚到这里,慢慢形成了多个联盟部落,互相之间有交流和交易,处于相对和平状态——游牧人是经常需要交易的,也是商业的起源。
统一的语言,使交易成为可能——从印欧语系看,这里各个联盟语言很早就趋同,交流交易比较频繁。应该有简单的管理和约定俗成。
3、技术工具。
考古学和遗传学证据表明,野马的驯化,是古印欧人的杰作。进一步发明了轮式马车。
有了马车,迁徙更容易了——马拉车和战车,成为他们征战四方的大杀器。
二、大迁徙。
大约从BC4000年开始,印欧语系各族就分批向外迁徙。由于时间跨度长,很多学者划分出三个批次的迁徙。本文不分,因为它们是连续的过程。
早期迁徙的,主要是一些小部落,流串到其他地方;中后期,就是部落联盟、大型部落联盟,甚至有了常备武装。总之,越往后迁徙的,越强悍。
早期南下的小部落,还能找着空地,自己圈一块地盘玩。后面南下的,就没地盘了,必须硬抢。
早期的游牧族遇到城市定居族,一般打不赢,只能臣服。但后来不一样了,印欧族有了大型部落联盟(组织)、轮式马车、战马、青铜器武器等大杀器,战斗力飙升,一路血与火,横扫欧亚大陆。
印欧人的大迁徙,可以看做草原游牧部落对定居部落的第一次大冲击(第二次是成吉思汗),导致了整个欧亚大陆的大洗劫、大洗牌。
为何迁徙?
1、气候——从BC4000年开始到BC3000年左右,地球迎来了人类已确定的第一次小冰河期。
地球上第一批古文明,都发源于东半球北纬30°左右——23°至40°之间,包括苏美尔文明、四大文明古国等——因为这个纬度带,气候温和,水源充足,适宜于农业生产、灌溉。有利于定居,建立繁华的城市等。
冰河期对农业定居族的影响是,种植业萎缩,粮食大幅减产,引发社会动荡和冲突,人口锐减。
古印欧人生活在北纬45°以北地区,本来就气候寒冷,经济落后,停留在原始游牧阶段。遇到冰河期,草原退化,河流冰封,食物严重不够……只能往南方去打劫,才有生存之道。
当时的世界形势是“南农北牧,南富北穷’。穷人和富人打架,什么结果啊——赤脚的不怕穿鞋的。游牧族无所谓,牺牲是常事。但富了的农业区,文明程度更高,更爱惜生命。
这也是为什么农业文明,一定要建立城市,建堡垒,搞国家,就是防御游牧族抢劫。
早期的农业区,经常要接受游牧部落的战争检验。一旦打不赢,游牧族把城市一占,自己就成了主人——你就白干了。
此时,游牧族也就变成定居族,城市人了。
2、印欧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
畜牧业发展,人口变多了。简单的部落联盟维持不了更多的交流交易秩序。部落之间、联盟之间必然冲突增多,解决不了问题,就得解决人(打架)……有的部落或联盟,只能选择离开。
3、技术变强了。
轮式马车,使古印欧人有了独门绝技。迁徙的速度快了,运输的物质多了,养活的人多了。加上外面输入的青铜器,印欧人的战斗力变强了。
需要说明的是,古印欧人不全是白种人,也有黄种人。通过基因测序的帮助,基本上搞清楚了他们的迁徙路线——大致分出三波方向:向南,向东,向西。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分开、混合、互打。
**向南方向——**主要是高加索山脉的古印欧人南下,到新月地及周边打劫。
早期:埃兰人——
大约BC3500年,印欧一些部落进入伊朗,与当地土著融合,在底格里斯河东岸开始建立定居点,后发展为著名的埃兰王国,都城在苏萨。
在苏美尔城市争霸时期,埃兰人插过一脚,当过一次霸主。
中期:古提人——
印欧有一个南向偏东分支,大约在BC2300年,迁徙到伊朗高原,分流,一支进入西亚区域,被亚述人称为“古提人”。
据说,古提人是印欧语系的山区黄种人。南下后,他们最初也待在山区,处于原始部落各自为战的状态,被(征服苏美尔的)阿卡德帝国视为野蛮人。
BC2222年,经过数年的互打及融合,古提人终于成立了部落联盟。但没有建立城市,联盟政权不稳,老大几年就换一次。但是比较能打,战力强。
BC2191年,古提人击败阿卡德人,开始进军城市,向整个地区(包括埃兰地区和苏美尔地区)发起挑战,一度成为霸主。
但因为文明比较低,还是原始状态,不会管理城市,他们很快败退。BC2130年,苏美尔人在渔夫出身的乌图·赫伽勒的领导下,建立了乌鲁克第五王朝,打败了古提人。
古提人退出两河流域,退到埃兰山区。
有考古研究认为,失败后的一些古提人向东撤退,可能就是迁移到中国的早期吐火罗人。
后期:赫梯人——
印欧人迁徙到小亚细亚半岛,与当地部落融合,形成赫梯人。
BC2000年,赫梯人建立了国家,拥有了文字,成为最早建立的以印欧人为统治者的国家。
随着实力的增加,赫梯人向外大肆扩张,于BC1595年前后到达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攻占了古巴比伦城。古巴比伦文明灭亡。
据说,赫梯人战力强悍,是因为掌握并垄断了冶铁技术,碾压青铜武器,由此长期统治小亚细亚、影响两河流域众多城邦。BC1269年,古赫梯人与同样强大的古埃及结盟,占据了今天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成为当时近东地区的一个大国。
后来,炼铁技术还是流传出去,被其他部族掌握,赫梯人失去技术碾压优势。
同样是古印欧人分支的迈锡尼人,与埃及王朝拉美西斯二世勾搭成功,在陆上与海上双重打击赫梯人,使其衰落。
两河流域原巴比伦人的一支——亚述人获得冶铁技术后,开始垄断埃兰地区的原铁矿石,军事上快速崛起。最后,他们联合伊朗高原的米底亚人,灭掉赫梯王国,建立了后巴比伦时代。
三、向东——亚洲部分。
印欧人向南偏东或者向东,就进入亚洲。
注意:1、方向只是大概,互相有重合;2、有些说法需要进一步考证。
西域民族——
据说BC4000年前,就有古印欧族游荡到新疆塔里木河盆地, 成为第一批古吐火罗人。他们在广袤的新疆地区建立了大量游牧或定居点,是中国历史记载的疏勒、于阗、龟兹、焉耆、楼兰等西域诸国的祖先。
古吐火罗人的一些部落继续向东,遇到蒙古高原游牧部落的阻挡, 双方融合,就成为匈奴人的祖先。
古羌——
还有一些印欧部落,从塔里木盆地沿昆仑山、祁连山进入河套的黄河中上游地区、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成为古羌人。
古羌人又分成两支,一支进入四川盆地,在之后的1000年中征服当地原始部落,形成古蜀国的主体民族。估计就是三星堆文化的由来——三星堆文明有明显的西亚特征,可能与苏美尔文明有某种关系。
华夏民族——
另一支古羌人入侵黄河流域,与当地民族打架、融合, 引发了黄河流域从河姆渡部落文明向龙山文明过渡。
历史传说中,黄帝来自昆仑山的有熊国轩辕氏部落,炎帝来自黄河农耕民族神农氏部落,蚩尤来自南方的九黎部落。黄帝和炎帝先打了一架,组成了炎黄部落联盟,然后他们又跟蚩尤打……打打和和,最后形成了华夏民族——关于轩辕黄帝家族与古蜀国的远亲关系,在《华阳国志》、《史记.夏本纪》中都有记载和描述。
东部语族——
从BC2000年代开始,印欧语系的东部语族,带着战车,又一波大规模南下,形成了印度语族和伊朗语族两个大分支。
印度语族这一支,就是常说的雅利安人。他们往东,BC1500年到达阿富汗高原以后,又分成两波。一波到了中国,一波去了印度。
大月氏、鬼方——
去中国的雅利安人,翻越了帕米尔高原和塔里木盆地,来到祁连山下。在中国古籍中被称为“大月氏人”——后被匈奴人驱逐。
这波中还有一部分,深入河套平原,与以前的古羌人联合,建立一个叫“鬼方”的国家。不幸遇到了中国商朝武丁中兴时期,不但国力强大,而且同样有战车和马匹,青铜器技术也很高。
一代战神妇好——
面对外族的入侵,武丁的妻子兼大祭司妇好同志,一代女战神,率领商朝军队,打败了鬼方部族,又征服了与鬼方同盟的“羌方”,收复了被这波雅利安人占领的土地——使中华文明成为唯一在这场大冲击中保存下来的文明。
这里多句嘴:战车是随着印欧人的迁徙,传到世界各地的。但在中国,是被独立制造出来的。据《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君守》考,夏禹的车正奚仲,职掌车服诸事,为车的创造者,春秋薛国始祖。当然也有轩辕氏造车的说法。关于“奚仲造车”的传说,在《左传》、《荀子》、《通志·氏族》及《纲鉴易知录》等均有记载。
印度吠陀——干掉古印度文明。
去印度的雅利安人运气很好。曾经辉煌的古印度文明,即哈拉巴文化正处于衰落状态,无力抵抗拥有战车和马匹的印欧人。于是,这波人乘机占领了印度。
经过长期的战争与兼并——包括两次大规模入侵以及长达千年的征服战争,印欧人灭亡了南亚次大陆几乎所有早期文明:哈拉帕、摩亨佐.达罗文明等。到公元前6世纪,雅利安人的国土扩展到了北抵喜马拉雅山,南达文底亚山,东、西濒临大洋的整个北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意为高贵、智慧及不可战胜的意思。建立了以种姓制度为基础的国家,开创了印度吠陀时代——雅利安人是高种姓人群;而肤色较黑、鼻子扁平的原住民,被他们定为低种姓的“首陀罗”,只能从事低贱的工作,并被禁止识字和学习文化。
随着战争、征服以及吠陀文化的传播,整个印度次大陆被重新塑造——古印度文明被完全干掉。
伊朗语族——
这一支印欧人,分别定居在里海南岸和波斯湾北岸,称为米底人和波斯人。米底人建国较早,占有两河流域北部和小亚细亚一带,是古代西亚的强国。
波斯——四大文明古国干掉2个。
波斯人后来居上,征服当地土著人后,BC550年,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建立,又称波斯“第一帝国”——武侠爱好者熟悉的拜火教,就来自古波斯文明。
波斯帝国陆续灭掉了后巴比伦王朝、古埃及王朝——四大文明古国被它干掉2个。
波斯帝国统治200余年。第三代君主大流士一世, 建立了东起印度平原、西至多瑙河,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欧非大陆的帝国强权。他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废分封、建行省……是印欧伊朗语族的高光时刻。
著名的波西战争,波斯人一度把希腊人打到全线撤退,舰队直指希腊半岛……后来被希腊联军击退。直到希腊城邦马其顿王国崛起,BC330年,亚历山大大帝率领希腊同盟军, 向波斯帝国展开圣战,才灭掉了波斯。
西戎——
波斯帝国时斯、失去领地的中亚印欧人东迁进入塔里木盆地、河套地区,与戎狄的羌人再次大规模杂居混血、也带来了波斯人的大量技术——中国古代著名的西戎,就是雅利安人和古羌人长期融合的民族。
他们的邻居,正是秦王朝。双方经常有交流和融合。
春秋战国时, 秦穆公对羌人突然发动袭击、灭掉这些西戎势力, 吸收了雅利安人的战车、弓箭、刀剑铸造、方阵等大量先进的武器技术和作战方法……造就了秦国大一统的实力。
大秦帝国——
波斯被打败后,不少波斯人又进入新疆,与西域诸部族融合,促使波斯拜火教,成为西域诸国的主流教派。
据说其中有一支,经西域投奔了秦国、将波斯帝国的文化与制度带进了秦国。BC221年,秦灭六国。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废分封、设郡县……与波斯大流士一世遥相呼应。
所以,秦国在历史上,一直被关中六国视为西戎野蛮国。在秦陵兵马俑中,也有大量中亚人相貌的兵俑和乐俑。
安息帝国——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同时, 波斯人再度崛起、打败了马其顿帝国解体后留在中亚的塞琉古王朝,建立了安息帝国。
几百年后, 他们又在萨珊王朝的旗帜下, 建立了西抵小亚细亚、北到黑海里海、东到帕米尔高原的广大帝国。直到七世纪,被阿拉伯人取代。
到此,曾经闪耀着光芒的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三个**——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都在古印欧人的冲击下,消失了**。只剩下孤零零的华夏文明。
**四、**向西——欧洲部分
BC2000年左右,来自东欧平原的古印欧人,穿过多瑙河,翻越巴尔喀阡山,迁徙到了巴尔干半岛,逐步扩散到今天的西欧、北欧和北美,演化为现代欧洲人(据说,雅利安人是从这一支分离出来后,才向东扩展的)。
古希腊——
BC2000年左右,古印欧人分批进入希腊,被称为希腊人。
约BC1800年,他们征服原住民皮发斯基人,建立了希腊青铜时代;形成了古希腊的4个早期民族,如阿卡亚人、爱奥尼亚人等等,其中阿卡亚人文明最先进。
迈锡尼****文明——
BC1600年左右,阿卡亚人到达南部迈锡尼,建立了希腊半岛的迈锡尼文明。他们擅长经商,也动武,是海盗的鼻祖。
相传迈锡尼人和安纳托利亚的斯基泰人联合,灭亡了地中海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BC1260年,希腊人又摧毁了特洛伊城,侵扰打击赫梯帝国。
迈锡尼文明被视为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代表。
多利亚人——
BC1100—1000年,古希腊族中不够文明的一支——多利亚人,从伊庇鲁斯和西南马其顿南下,灭了迈锡尼文明。古希腊进入黑暗时期。
多利亚人最有名的一支,就是斯巴达。BC800年,斯巴达人统一了拉哥尼亚平原,将当地五个多利亚人的部落合并到一个城邦,由此奠定了斯巴达人强悍的基础。
但他们比较原始,文明度太低,重武轻文,所以没留下什么文明的痕迹。在其原始粗糙的统治时期,斯巴达人不断遇到希腊其他城邦和族群的反抗,最终被罗马吞并。
拉丁族——
另一波印欧人继续向西扩散,BC2000年初进入亚平宁半岛,与当地部落混血、成为拉丁人的祖先。1千年后,罗马人在此崛起。
西班牙、法国等——
印欧人继续分叉向西,沿地中海进入欧洲西南部。进入伊比利亚半岛的印欧人,变成颜那亚人——今天西班牙人中大量遗留着他们的基因。
到达比利牛斯山以北的一支印欧人,与当地民族混血成为达西亚人, 他们是凯尔特人的祖先。凯尔特人曾广泛分布在西欧、南欧地区。
到塞纳河以西,又分出了高卢人——法国主体民族的祖先。
突厥语系诸部——
还有一波印欧人从里海沿伏尔加河向北扩散、进入冰天雪地的北欧和西伯利亚后举步维艰、于是分别向西、向东转向。
向东转向的一支,在中亚与早期游牧民族混血,形成了众多中亚游牧族。后来与东方来的匈奴人冲突、融合,形成了突厥语系诸部。
斯拉夫人——
向西转向的一支,在东北欧、中欧形成了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后又分成三个支系:
以伏尔加河、顿河、第聂伯河形成东斯拉夫人,是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的祖先。东斯拉夫人后又在金帐汗国时期大量混血了蒙古鞑靼人的基因;
以多瑙河支流形成了西斯拉夫人,是波兰、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人的祖先;
与巴尔干地区原斯基泰人混合,并最终取代他们的印欧人,形成了南斯拉夫人, 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前南联盟各国人的祖先(南斯拉夫后又大量混血了突厥人的基因)。
日耳曼人——
还有一路印欧人,从黑海沿多瑙河向西北进发、扩散到今天多瑙河、拉贝河、奥德河的广大欧洲中北部地区, 建立了大量游牧落部——他们大致说着相同语言,后来被罗马帝国的凯撒统称为日耳曼人(最初意为北方蛮族、北方游牧民族)。
日耳曼人经过1千多年的民族扩散、融合,发展起来。在罗马帝国时期,一些日耳曼部落成为罗马人的雇佣兵。
后来,汉武帝打匈奴,匈奴人惹不起就逃,逐步西迁,侵入了日耳曼人地盘,虽然都是印欧人后代,还是不断打架……于是日耳曼部落再次向南逃跑——即欧洲历史上有名的蛮族南迁,最后把罗马帝国干翻了。
比较著名的日耳曼人部落有:
哥特人——后来攻陷罗马城,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祸首。
朱特人——丹麦人的祖先。
诺斯人——后裔是赫赫有名的维京人、诺曼人,北欧诸国的祖先。
法兰克人——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人、奥地利人的祖先。
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英格兰、美国 、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主体民族的祖先。
尼德兰人——荷兰人祖先。
还有伦巴底人、伯艮第人、巴伐利亚人、弗里斯兰人、图林根人、阿勒曼尼人等等。
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是草原印欧人进入欧洲的两个大分支、都保持了游牧部落民族的野性;加上同是印欧人的凯尔特人, 这三个大部落群体被更早进入地中海的印欧人(希腊人和罗马人)视为三大蛮族——印欧人瞧不起印欧人,历史想一想,还是很搞笑的。
网上找到的迁徙示意图。
五、技术大交流。
古印欧人的大迁徙,大约到公元前500年就安静了下来——因为都定居了,亚欧大陆的地盘基本上分割完了。再想游牧的部落,也游不动了。
这场大迁徙,给世界文明造成的冲击与动荡,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史。
1、民族大融合。文明的冲突过程中,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明碰撞,有的消失了,有的同化了……全世界的民族都重新融合和重塑。
2、技术传播。
从印度河流域到不列颠岛,古印欧人的大迁徙彻底打破了那里的蒙昧状态,给他们带来了先进的青铜和铁器文明。
3、交流、交易的频繁出现,商业的萌芽,促使文明进步。
尽管打打杀杀,一路血与火洗礼,但更高级的文明出现了——安纳托利亚文明,吠陀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古意大利文明,古日耳曼文明和凯尔特文明等,都是这些文明中的佼佼者。
这充分说明,文明是需要检验。原始的农耕文明,接受游牧民族的冲击检验,互相学习,借鉴,才有文明的进步。
文明8,正经国家阿卡德
上期说了印欧人大迁徙,重新洗牌了世界。
今天再次回到早期文明的中心——苏美尔地区。
实话说,在苏美尔周边民族中,北边来的印欧语系,还不算多;最多的是南边来的闪-含语系。
一、几个常识。
1、什么叫闪-含语系?
又称亚非语系,主要分布于西亚和北非,包括阿拉伯语、希伯来语、豪萨语和阿姆哈拉语等375种语言。使用人口近2亿。一般分出5个语族:闪米特语族、埃及-科普特语族、柏柏尔语族、库施特语族和乍得语族。
闪含语系的命名来源于《圣经·旧约》。传说,诺亚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闪米特,是希伯来人的祖先,另一个叫含米特,是亚述人和非洲人的祖先。
希伯来人便是今天犹太人的祖先,而亚述人和非洲人便是今天阿拉伯人的祖先。人类早期的文明多由闪含语系的人所建,巴比伦人、古埃及人、亚述人等都是闪含语系。
闪-含语系共同特征:是一种屈折语,动词有人称前缀,有格和性的区别,但比印欧语系简单,词根基本由辅音组成。
古希伯来人在创世记中记载,闪的儿子有以拦(埃兰)、亚述、亚法撒(亚伯拉罕的祖先)、路德与亚兰(亚拉姆),分别是亚述人、巴比伦人、迦勒底人、塞巴人、希伯来人与阿拉姆人的祖先——这些闪的后代种族,被希伯来人纳入闪米特语族,算自己人。
剩下的,就是含的后裔,划归敌营。
有意思的是,迦南人与亚摩利人的语言同为闪米特语,但在圣经中被认为是含的后代。而被认为是闪后代的埃兰语,却属印欧语系。
闪米特族信奉一神论,后发展出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
这里多句嘴,今天苏美尔人及文明的消失,跟苏美尔语成为一种死语言有关。没语言,不知谁是苏美尔后代,无法追寻其基因和变迁。
这也是用语言来划分民族的主要原因。
2、四大语系。
世界主要语系,就是亚欧大陆的四大语系:印欧语系、闪含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
汉藏语系,指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包括汉语区、藏语区、羌语区、缅彝语区等。通过喜马拉雅山与印欧语系分割,通过丝绸之路与其他语系连接。
阿尔泰语系,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四国交界的阿尔泰山为中心,广泛分布于亚洲腹部的荒漠和草原地区。包括突厥语族、蒙古语族、通古斯语族。
世界史,从语言的角度,可以这么看:
先是闪含语系在新月地区建立了最早的定居文明。但被游牧的印欧语系在大迁徙中洗劫——原始文明就是划地盘时期,谁赢归谁——印欧人由此在印度建立恒河文明、在伊朗建立波斯文明,在欧洲建立古希腊文明。
接着,印欧语系的波斯帝国一统两河流域和古埃及,闪含语系靠边站。
然后,古希腊和波斯帝国,东罗马帝国和萨珊波斯,互相展开了千年争霸,属于印欧语系的内讧历史。
闪含语系韬光养晦,憋出个大招——阿拉伯帝国,灭波斯、斗欧洲,夺回中东的主导权。
最后,闪含语系推出伊斯兰教,印欧语系推出基督教,相互搞宗教战争,你来我往,无休无止。
汉藏语系在东亚建立了华夏文明。有绝高的喜马拉雅山屏障,与其他文明相对隔绝,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由此实现了对一个文明单元的持续性大一统。
隔壁老王——阿尔泰语系保持着原始的游牧习俗,经常到处乱跑。
他们南下,就打劫华夏文明——历史上,匈奴人、鲜卑人、柔然人、铁勒人、突厥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南下进入过中原。由于华夏文明维度较高、体量大,一般结果是民族融合、文明同化。这在人类历史上算独一份。
阿尔泰语系的高光时刻,是蒙古人突破地域限制,打劫全世界。他们西征,灭了阿拉伯帝国,在小亚细亚建立了让欧洲人闻风丧胆的奥斯曼帝国;在中、西亚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帖木儿帝国,其后人在印度建立了印度莫卧儿帝国。
到今天,中东仍纠结着三大板块:突厥人的土耳其,属于阿尔泰语系;阿拉伯人的阿盟,属于闪含语系;波斯人的伊朗,属于印欧语系。
3、语言变迁。
这里再补充一下语言的变迁——
人类语言最早的“原生状态”,应该类似于美洲土著人说的“抱合语”。其特点是:一句话就是一个词,一个词就是一个音。
比如原始人想说:“老虎来了”,可能就是长喊一个声“啊”。啊就等于老虎来了。狼来了呢?就得创造另一个词,比如“哦”。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研究美洲土著语言时发现,结绳记事就对应抱合语:每根绳子,就是一句话,所以绳结怎么打,可复杂了。
中国及很多古文明,都有“上古结绳记事”的传说,说明在远古时代,大家都在搞“抱合语”。
美帝科幻片《降临》,外星人画的圈圈就是一种抱合语。一个圈圈含着超级复杂的意思。了解语言史的就知道这属玄幻,写抱合语的绝对发展不出高科技。
很明显,抱合语的表达效率太低,不利于交流,也不利于书写——每句话都要去发明一个音,打一段绳,原始人的小脑瓜子,记不住。
咋办?把语言拆分。
随着交流的需要,原始的“抱合语”发生变化,单独的词从句子中分离出来——这是原始文明的最重要发明。没这,我们今天说不定还在打绳结。
单词出现,再组合成句子,语言就丰富起来。
单词如何组合成句子呢?有三种常见的方式:
(1)、黏着语——用一些助词把单词粘起来,像搭积木一样叠加。
日语、韩语、满语、蒙古语都是典型的黏着语。
你即便不懂日语,也能听到日本人动不动就说什么“哇”、“带丝”,韩国人“思密达”,这些都是“黏”句子的助词。
(2)、屈折语——把每个单词分出不同的角色、位格、状态等,通过这些变化,对应不同场景。
比如英语中动词有过去、现在、进行等不同“时态”。屈折语在拉丁语系、印欧语系中广泛使用。
这种单词组合成句子的方式,大大提高了交流的效率。
举个栗子,一个外族人来了,听一句抱合语,可能完全不懂;但听屈折语,即使不懂全部,也能听懂一些单词,进而猜测整体。
(3)、孤立语——交流需求越大,单词就会越独立,最后不受语法限制,自由组合,这就是孤立语。
汉藏语系,多为孤立语。
汉语中,单词进一步变成字,字与字可以自由组合成词,有限的字构建无限的词;没有时态、角色、形态等要求;一个语义,可以有多种表达法。
老外学中文费劲,就是脑子里有“主谓宾定状补”的固定概念,来自屈折语。所以无法理解汉语一个字可以随意组合,变换意思。比如“方便一下”,意思太多了,老外都会整晕;再比如倒装句:周星星说“你走先!”,孔夫子说“贤哉,回也!”。
SO,在人类语言进化中,先有意思完整的句子,再有词,最后才有字。语言发展从最初的抱合语,到屈折语与黏着语,再到孤立语……呈现出一条清晰的“进化线”。
交流是人类语言进化的动力,越是交流多、部落族群融合发生多的地方,语序倒装、单词孤立、组合自由的特点就越明显。
今天,人类使用最多的是英语。英语也是屈折语的一种,但因交流太频繁,现代英语已经显现出强烈的孤立语特性。比如,有的英语词汇已经不再考虑主谓宾定补状的使用规范了。尤其我们中国人加入说英语后,更是让英语单词孤立化。
汉语最早也是一种屈折语,后来因着频繁的交流,变成了孤立语。汉语目前主要的问题是书写比较古老,象形文字没有字母简单。
二、文明升维
回到两河流域,当时这里是文明中心:有最繁华的城市,最早干农业,地主家先有余粮。
苏美尔文明排序第一,是他们留下了最早的文明痕迹——建了城市,文明最先进。
其他文明可能更早在两河流域混过,但没混出城市来,只能排在苏美尔后面。
但苏美尔的问题,恰恰是文明搞早了,最先互斗起来。本来可以碾压周边民族的,因为自己搞自己,反而被其他民族干掉了——文明更低的部族,因为生存压力,反而更容易团结。
这也是后来全世界农业文明的悲剧——都是自己搞自己,然后被外族打败。
历史读多了,看啥都不新鲜——你想走的路,别人都走过。
所以人类的无知,根源是什么?
就是看少了。
还老以为自己在创造独一无二的历史。
其实在历史这个领域,创造是极少的。重复犯错,才是常态。毕竟人类文明史,撑死了才6千多年——就这点时间,太阳系绕着银河中心,连小半圈都没走完。
今天我们身上,还遗留着大量原始人的本能冲动及习惯。所以人类犯错误的机会还多,急不得。
不好意思,扯偏了,我们来说阿卡德帝国。
1、阿卡德帝国的建立标志着苏美尔文明从城邦国家过渡到了统一王国时期。
也就是说,正经国家诞生了。帝国统治历时280年。
2、按照文明状态来说,阿卡德帝国也属于苏美尔文明的一部分——长期的交流,使其苏美尔化了,其农业生产技术和城市生活方式,与苏美尔人完全相同;不同的仅是语言和族群。
3、阿卡德帝国是苏美尔文明的升维版——此时,人类文明第一次升到了一维文明。
一维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的建立。而国家建立也有标志,即常备军的设立。苏美尔以前的国家探索,之所以被视为准国家,就是没有搞常备军。
注意:这里我们给出了文明维度的清晰分界:国家+常备军的建立,视为进入一维文明。
三、国家来历。
阿卡德人属于闪米特人的一支,并非苏美尔人。
BC 2900年,闪米特人游牧到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地区,后来顺着阿拉伯草原,到达叙利亚、巴勒斯坦、西奈半岛、阿拉伯半岛。大概BC2500之前进入两河流域。然后分出东闪米特人,西闪米特人。
西闪米特人保持着部落制度和游牧生活。由于远离文明中心,始终没有建立文明体系。其中一支被称为贝都因人,曾游牧侵入埃及的西奈半岛,被埃及第一王朝征伐,败退。
东闪米特人,属于有理想有进步的一支。他们进入苏美尔地区,正遇到各城邦争霸,相互斗争异常激烈,于是乘虚而入。
BC 2615年,东闪米特各部落在联盟大长老伊沙库领导下,抢占了苏美尔的古老城市西帕尔——抢到就是自己的,当时的世界秩序就是如此——建立了第一个东闪米特王朝,名为沙玛什王朝。
BC2587年,沙玛什王朝打败苏美尔霸主基什王朝,首次当上苏美尔地区霸主。带来了一大波(苏美尔和闪米特)民族融合。
当时,苏美尔文字,大多数是表意符号,跟甲骨文类似。而闪米特文字有大量表音符号——游牧民族的文字,容易发展出表音文字。游牧到处走,写字麻烦,声音发达。所以语言强调音,互相容易听得懂。
闪米特人改进了自己的文字,用表意符号来表音。
BC2490年,沙玛什城被苏美尔人的乌鲁克第二王朝攻占,灭亡。但是,民族已经混合了,很多苏美尔城市,都有了闪米特人。
阿卡德王国的创立者是萨尔贡(约前2371—前2316年)。故乡在幼发拉底河畔的阿苏皮拉努,据说是私生子。母亲是一位女祭司。他一出生就被母亲装入1个芦苇篮子,放进幼发拉底河中。篮子沿河漂流,被菜园园丁阿克卡捡到,并抚养成人。
——多句嘴:人类历史中,会经常看到牛B人物,放在篮子里顺河而下,比如摩西。所以有点搞不懂,这类事的真假。这也许说明,要想成牛人,婴儿期得先在水里漂移一次……寓意打小就历经坎坷、见多识广。
萨尔贡继承养父的事业,也成了园丁。后经过勤奋努力,又成为基什第三王朝国王乌尔·扎帕帕的侍酒童。
基什第三王朝的创始人叫库·帕帕,是《苏美尔王表》中唯一的女性。此女可能是闪米特人,只不过被苏美尔同化了。当时基什很多这样的准苏美尔人——除了肤色是闪米特的,说话、做事都是苏美尔的。
后来基什第三王朝和第四王朝的国王,大部分属于这类准苏美尔人。大臣既有闪米特人,也有苏美尔人,往往军权掌握在闪米特人手中,政事由苏美尔人掌控。
乌尔·扎帕帕的弟弟,阴谋害死哥哥后,继承了王位。他见萨尔贡才能出众,于是提拔他成为臣僚。
BC2382年,基什出现平民和奴隶起义。奴隶们推举一个普通的凿石工人乌鲁卡基那当了国王。他搞了史上最早的政治改革,想维护平民权利。
这自然引起了既得利益者——僧侣贵族们的仇视,他们联手对抗国王,搞破坏,导致基什内部动乱不止。
此时,基什的世仇——乌鲁克人乘机出现。乌鲁克军队征服基什,杀死了乌鲁卡基那,成为苏美尔新霸主。
基什城内平民和奴隶不断暴乱,萨尔贡利用其曾经为下等人的身份和才干,得到了暴乱者推举,当上领导。
对贵族和僧侣来说,萨尔贡曾同殿为臣,能勉强接受,总好过奴隶当权……几经博弈,机智的萨尔贡取得了基什城的统治权。
萨尔贡当权后,下等人希望他改善自己的生活。因着前任的下场,萨尔贡也不敢轻举妄动,但亲民的姿态还是有的。
贵族们希望什么也不要变,见萨尔贡与下等奴隶和平民交往密切,认为其有阴谋,于是密谋推翻他。
当时主要的武装力量都控制在旧贵族(包括东闪米特人和苏美尔人的既得利益集团)手中。萨尔贡岌岌可危。
但萨尔贡不是吃素的,他决定放手一博,搞军队改革。
那时,军队走精兵路线,得贵族出身才能参军,而且待遇优厚。因此士兵的数量不多,一般大邦也不会超过千人。
萨尔贡决定抛弃出身问题,向全体民众放开征兵,可谓开风气之先河。在城内从事贱业的东闪米特人纷纷来投军。
部队扩招,待遇水平急剧下降。苏美尔士兵不乐意了,他们原来生活比较富足,加上旧贵族纷纷反对,暗中使坏,使苏美尔人很少进入扩编军队。
但苏美尔人看不起的待遇,对东闪米特士兵来说,简直好得像天堂……没几天,萨尔贡就招募到5400名精壮士兵,直接归他指挥。他在城里实行严格的“武器管制”,由此建立起史上第一支常备军。
——你看,同样搞武力,萨尔贡玩出了新花样。改变认知,打破原来的武力极限,为其后来统一两河流域奠定了基础。
萨尔贡的举措,让苏美尔其他城邦都不高兴了,纷纷表达不满(祖宗成法能乱改吗?)。加上基什城内,到处都有对他不怀好意的旧势力。敏锐的萨尔贡意识到危险,决定离开苏美尔地区,把军队带到阿卡德地区,跟那里的东闪米特人汇合。
BC2374年,萨尔贡临走前,派兵将基什城内对他不怀好意的旧贵族的家产一扫而光,又席卷了基什多年积累的国库财富。然后带着军队离开基什,来到东闪米特人聚居的阿卡德城。同行的还有大量拥护他的东闪米特人。
——这里我忍不住点评一下:一不留神就露出了游牧族抢劫****的本性。
萨尔贡在阿卡德城中创立了阿卡德王朝。因为其辉煌,人们一度将东闪米特人统称为阿卡德人,也将巴格达以南,尼普尔以北的地区称为阿卡德地区。
四、双方对决
萨尔贡的抢劫搞法,自然引起了苏美尔各个城邦的强烈不满。城邦联盟要求萨尔贡归还掠夺的基什财富。
为免引起公愤,萨尔贡不得不虚与委蛇,双方展开了马拉松式的谈判。谈了三年时间——苏美尔城邦联盟,当时要直接开打,说不定就赢了,毕竟萨尔贡常备军刚建立,还不行。
他们居然谈判,都不想想:凭本事抢到手的,为什么要还呢?
谈判期间,萨尔贡积极训练军队,并联络东闪米特各部。
沙玛什王朝衰落之后,东闪米特人四分五裂,大体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人,在苏美尔地区从事较卑贱的工作。他们中也有人获得机会,生活改善,爬到高位,进入苏美尔体制内。甚至乘混乱当上国王,比如萨尔贡。
还有一部分回到游牧状态,游荡在周边地区。
萨尔贡就要招募这些游牧的力量。他亲自携带重礼到西里西亚拜访大长老伊沙库贝鲁,流露出高远的理想和雄心壮志。贝鲁被说服,召集长老会议,认为萨尔贡能把游牧族和城市族联合起来,带给大家更好的未来。
于是,BC2372年,贝鲁禅让了大长老之位,萨尔贡成为东闪米特各部落的大盟主——这才是禅让。背后一定有杠杠的实力,大家都认可你的力量,相信“跟着你有肉吃”——光嘴炮品德好,有道德,手上没兵没权没钱,谁会让你?
在萨尔贡号召下,东闪米特各部落都赶到阿卡德城汇合,萨尔贡实力大增,这才宣布谈判破裂。
苏美尔人如梦方醒,居然被游牧民族骗了——他们在盟主卢伽尔·扎格·西号召下,成立联军讨伐萨尔贡。苏美尔各城邦纷纷加入,总兵力大约在两万人左右。
但这种松散的联盟,是打不过常备军+游牧族的。
BC2371年,萨尔贡以训练有素的常备军为核心,外加各闪米特游牧部落联军,南下进攻苏美尔地区。
苏美尔联军大败。其老大卢伽尔被俘——萨尔贡用拴狗的绳子,把他拖到尼普尔城的恩利勒神庙门口烧死、祭神。其妻也被萨尔贡收为侍妾。
苏美尔城市几乎尽遭摧毁,旧势力受到沉重打击。苏美尔人口在战争中大量减少。后来苏美尔人虽有中兴,也是昙花一现。苏美尔文明在美索不达米亚走向衰亡。
苏美尔文明本来领先于阿卡德人,但萨尔贡改变了这一切,使较落后的阿卡德人战胜了先进的苏美尔人。
这再次说明,技术和人际能力(制度)需要协调发展。苏美尔就是技术发展快了,但人际能力没跟上,导致内讧不断……最后把自己整没了。
东闪米特人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结束了苏美尔人近千年的内战格局。萨尔贡对苏美尔人的征服,是有确切历史记载的第一次游牧民族对定居农业文明的成功入侵。
五、画蛇添足。
萨尔贡改革政治,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各地皆听命于中央。他以10日行程范围设置1个行政区或行省,其长官从宫廷子弟或阿卡德贵族中选拔,也吸收了一些拥护他的原苏美尔贵族和代表人物参政、议政,以缓和苏美尔区的矛盾。
他又征讨马瑞和埃兰,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军事帝国。自称“天下四方之王”,又称为沙鲁金(“正义之王”)。
萨尔贡十分注意维护水利灌溉系统,兴修了许多水渠,扩充和改善了灌溉系统——生产系统还是国家根本。
萨尔贡以十进制单位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苏美尔人常用的是60进制),成为现代人十进制的源头。
最后,我们还是要分析一下:
闪米特最先当上霸主的沙玛什王朝,因为根基浅薄,所以只能与苏美尔人共处,以便学习苏美尔人的各项文明成果。到阿卡德王朝,他们已经吸收了苏美尔文明的精华,从千年王朝基什获得了丰富的人力物力基础,加上萨尔贡的个人才干、对常备军的改革,以及东闪米特部落游牧勇士的支持,才成就了阿卡德帝国的文武双全。
所以,萨尔贡能建立第一个进入一维文明的国家,不是偶然。
不过,国家向来是打下来容易,坐稳难。
文明9,苏美尔最后的辉煌
上期说到,萨尔贡建立正经国家阿卡德,干掉了苏美尔人的统治。
萨尔贡先后出征34次,击败乌鲁克,降服乌尔,征伐拉格什,横扫波斯湾。在东方,远征埃兰,攻取苏萨等城市;在北方,征服苏巴尔图,进兵小亚细亚、黎巴嫩山脉一带,剑指地中海东岸……建立了阿卡德帝国。
史学界认为,阿卡德帝国,骨子里还属于苏美尔文明,只是地盘扩大了。
一、武力、契约探索
在交通、通讯等技术不到位的情况下,地盘大了,其实不好管。萨尔贡尽管搞了中央集权,但各城邦(属地),管理还是靠自己,相对独立。君权只能靠武力维持。
萨尔贡晚年时,各邦纷纷闹独立,此起彼伏,他不得不用禁卫军镇压暴动。后来继位的国王,也基本上一生都在东争西讨中。
这反映了人类建立国家后的最大困境:除了武力,还有什么手段来维持国家秩序?大家不想听你的话,咋办?
萨尔贡儿子瑞穆什继位,短短八年的统治时间,频繁发动对外战争。萨尔贡的长子、瑞穆什的哥哥玛尼什图舒找到机会,与东闪米特贵族联合,用禁卫军搞兵变。BC2306年,瑞穆什被贵族们用石制印章击杀。哥哥成功夺得王位。
你看,近卫军兵变、兄弟夺位这样的事,在国家建立的早期,人类就干过了。这也说明,单靠武力维持不了国家秩序的稳定——就算你能把外人武力摆平,家里人也会来捣乱。
因为王位更迭,苏美尔各邦乘机叛乱闹独立……玛尼什图舒出兵平息了叛乱。为了缓和反抗情绪,他制定了一些条文,说明各城邦拥有一定的独立性,国王不能随意把各城邦的土地据为己有。此举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苏美尔人在其统治期间没有再发动叛乱。
此举可以看作,帝国在探索“律法、契约”的方式,来维护国内秩序。
但是,对早期人类来说,刚进入一维文明,契约还是个新鲜事,崇尚武力的环境很难建立“契约”共识。没有共识就没有约束力——只有大家都相信契约、愿意遵守契约时,契约才有效——到很晚以后的黑暗中世纪,基督教通过上帝之约,才强迫欧洲人养成了守约习惯。
而早期的契约,只有在双方力量相当时,可以维持一下和平。只要力量有变化,必然打起来。
BC2291年,玛尼什图舒的儿子纳拉姆·辛发动兵变,杀死父亲,夺取了阿卡德王位——兵变这种事,一旦搞起来,就收不住手的。
纳拉姆·辛是个狠人,他抛弃了契约,继续回到武力方向。带兵迅速平定了苏美尔各城邦的叛乱,又展开对外的大规模征战。征叙利亚地区,克马瑞,焚毁埃卜拉城,俘阿尔马奴王,灭阿皮沙勒,大杀四方……武力值越打越高,也越血腥,战争更加残暴,血洗城市、屠城开始出现。
此时的阿卡德,达到极盛。纳拉姆·辛威势无双,自称“天下四方之王”,甚至直接给自己封神,叫“神圣的纳拉姆·辛,阿卡德强大的神”。
帝国内也诞生了一种新的艺术:颂扬国王的荣耀与万能……估计是颂圣文化的原创鼻祖。
二、古提人
所谓乐极生悲,阿卡德帝国遇到了对手,来自印欧语系的黄种古提人。
古提人还是山中蛮族,BC2222年,才成立部落联盟。他们没有建立有效的王权统治,没有都城。联盟内部剧烈权争,极其不稳。
此时,狠人纳拉姆·辛杀来了,一路烧杀抢掠,激怒了古提人。于是他们团结起来,保家卫国——初生野蛮人不怕虎。
所向披靡的阿卡德军队,没有想到会遭遇抵抗,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古提人发现自己武力值不错,于是开始向整个地区发起挑战。
狠人纳拉姆·辛大怒,发誓不惜一切代价打败古提人。为此他联合埃兰国,签署了一项平等条约,意思是:我们都是文明人,联合起来打野蛮人。
这是史上最早的国际条约,以阿卡德楔形文字拼写古埃兰语而成。
从条约签订之日起,埃兰国独立,与阿卡德帝国平等相交。来自阿卡德的代表在苏萨常驻,可以算最早的驻外使馆了。
从语言角度看,很有意思:埃兰是印欧语系的雅利安白种人,与东闪米特的阿卡德人联盟,共同进攻印欧语系的古提人,俘虏了古提人的酋长萨尔拉格。古提人被打散。
不幸的是,狠人纳拉姆·辛在战斗中身亡。他的儿子沙尔·卡利·沙瑞继承了王位。
此后,阿卡德的国势迅速衰落,中央集权渐趋解体。
没想到刚打跑野蛮古提人,游牧的西闪米特人又跑来凑热闹——后人将他们称为阿摩利人。
阿摩利人(西闪)尽管也是白种闪米特人,但跟阿卡德人(东闪)相比,就是文明与野蛮的差距。
阿卡德人已经进入一维文明,属于高等文明。但阿摩利人长期远离文明中心,还处于部落游牧阶段。他们进入阿卡德人的地盘,不愿服从文明管理……导致两者的文明冲突,甚于当初阿卡德人与苏美尔人的冲突。
沙尔国王不得不派兵与西闪米特各部落交战,用武力驯服他们。这导致国力损耗巨大——游牧族嘛,打不赢就跑,不丢脸。阿摩利人也被打散,广泛分布在苏美尔及周边地区。
三、政变
BC2230年,忙着对外征战的沙尔国王,后院又起火。一个叫伊尔吉吉的人发动宫廷政变,干掉国王,抢到了王位。
——你看,宫廷政变、黄袍加身这样的事,苏美尔文明也探索过。
此事导致萨尔贡家族失去王朝统治地位——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为他人作了嫁衣裳。这也算试错探索的一种。
阿卡德内部分裂,一部分支持新国王伊尔吉吉;另有一部分,追随萨尔贡家族。
萨尔贡家族的一个支系乌什皮雅,率领忠于家族的部分东闪米特人,回到了北方的阿淑尔城,在阿淑尔城称王,宣布自己是正宗,阿卡德城内的是篡位的伪王。
即为苏美尔王表中记载的“谁为王?谁非王?”时期。
为了表示与南方伪军的区别,他们称自己为阿淑尔人——这个阿淑尔王朝,被认为是亚述王国的前身,也称为亚述先王时期。
夺权这种事,很刺激人的。一旦有人开头就收不住,各大有实力的家族纷纷加入王权争夺战。阿卡德陷入混战,三年换了四任国王,直到BC2227年,由都图家族最终胜出。
帝国迅速衰落,堡垒从来都是内部攻破的。
在阿卡德内讧时,苏美尔人的基什走向一种半独立状态,由启·库·勒德建立了基什第五王朝。此后,苏美尔地区恢复了一个又一个以前的城邦国。其中乌鲁克第四王朝逐步成为主导者。
由此,在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阿卡德帝国分裂成三个部分:苏美尔地区、阿卡德地区和西里西亚地区——包括马瑞、埃什嫩纳、阿淑尔政权。
其中,乌鲁克领导的苏美尔与阿卡德实力最强,史称“苏美尔-阿卡德双雄对峙”阶段。
基什第五王朝与阿卡德的关系不坏,与乌鲁克是世仇,但毕竟同为苏美尔人,此时还自相残杀就显得很蠢了,所以选择两不相帮。
阿淑尔政权还在韬光养晦,但古提人再次恢复了实力。
重新集聚的古提人积极向阿卡德地区扩张,于BC2191年,灭亡了阿卡德帝国,建立了库提姆政权。
苏美尔-阿卡德双雄对峙时代结束。东闪米特人遭遇灭顶之灾,大部分战死,或者沦为奴隶。仅有西里西亚地区还保留在东闪米特人手中。
乌鲁克第四王朝,也是纷争不断。BC2197年,库塔夺取了乌尔·吉吉尔的王位。BC2186年,乌尔·吉吉的儿子乌尔·乌图又夺回了王位——明明外部古提人虎视眈眈,内部还忙着互殴,不亡才怪。
BC2180年,古提人灭亡乌鲁克第四王朝。
古提人还是刚出山的野蛮人,文明程度太低,无法有效管理文明更高的城市邦国,统治很混乱,苏美尔各邦趁机又复兴起来。
姐为什么老说又呢?
BC2158年,古地亚继承了基什王位。他韬光养晦,很少对外用兵,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商业,积累了丰厚的财力,修建了许多水利设施,农业搞得也不错……使基什成为两河流域贸易中心。
此时的基什第五王朝非常繁荣,统治着17座大城市和8个小城市,以及知道名字的40多个村落——完全有实力去统一整个苏美尔地区,将古提人驱逐。但是古地亚顾忌战争对商业的损害,并没挑战古提人。
相反,他宁愿向古提国王普苏尔·辛纳贡,让其在王庭驻有一位古提使节(苏卡勒)。
古地亚探索了“不用武力值”不当霸主的情况,因此成就了基什的商业繁荣。这种做法在那个时代太超前,注定是昙花一现。但他给后世留下了商业的探索和基因,为人类文明打开了(武力之外的)商业方向。
古地亚是君权神授理论的积极支持者,他在苏美尔各地兴建神庙,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虔诚的雕像。
四、法典
苏美尔后期,城市霸权主要在乌鲁克和基什之间轮流坐庄。基什不出头,自然就是乌鲁克了。
BC2130年,渔夫出身的乌图·赫伽勒建立了乌鲁克第五王朝。
第二年,古提王位更替,新王提瑞伽上台才40天,就被乌鲁克击败,本人被俘,受到侮辱性对待。
至此,古提人退出苏美尔地区,回到游牧状态(埃兰山区)。
赶走外族的乌图·赫伽勒自称“苏美尔与阿卡德之王,世界四方之王”。
为了加强对乌尔的控制,他任命弟弟乌尔·纳穆为乌尔总督……弟弟乘机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
BC2129年,乌图·赫伽勒视察一座水坝时溺水而亡。弟弟继承了乌鲁克王位,但以自己的封地乌尔为都城,成为双料国王。这样,乌尔第三王朝自动取代了乌鲁克第五王朝。
双料国王看着繁荣的基什手痒,于BC2124年征伐,基什第五王朝灭亡……在历经阿卡德和库提人之后,苏美尔人再次统一,统治区域几乎扩大一倍。
乌尔·纳穆成为“苏美尔与阿卡德之王,世界四方之王”。他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王朝:各个城邦国变成了地方行政单位。“恩西”(即地方长官)开始由国王任免,主要负责神庙事务,薪俸也从神庙领取。城邦旧贵族的势力大不如前,城市失去独立性,不再具有以前的高度自治。
乌尔出台了闻名的《乌尔纳穆法典》,是世界上现存已知的最早法典。可惜岁月的流逝,如今这部法典只剩一些残篇。
《乌尔纳穆法典》包括序言和正文两部分。序言说:“恩利勒在众人中选择了他(乌尔纳穆)”,用法典方式重新确立苏美尔“君权神授”的传统,把统治权力的神圣性放进了法律中。
正文部分涉及奴隶制度、婚姻、家庭、继承、刑罚等方面的内容。大约有40条法律,对伤人、扣人质者处以罚款;对杀人、抢劫、强奸、不贞洁等处以死刑;对强暴女奴者,诽谤者、作伪证者处以罚款;规定了离婚、毁约费,财产损失等民事赔偿的数量……最大的特点是:罚金赔款占主导地位,为之后两河流域制定法典提供了蓝本。
《乌尔纳穆法典》是苏美尔法制体系长期探索的集大成者。其中“君权神授”,“法律解决”,“金钱解决”等尝试,是人类降低武力值,维护秩序稳定的重要探索。
BC2112年,乌尔·纳穆的第二个儿子舒·勒吉继承王位。阿淑尔城的亚述国王伊鲁·舒玛以为有机会,跑来打劫了一大批苏美尔城市。
舒·勒吉发扬“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精神,于BC2100年,发起袭击,一举干掉阿淑尔王朝,再次统一整个美索不达米亚。
帝国疆土再次扩大,舒·勒吉膨胀陶醉,自称为“神舒·勒吉”,又自封为神。
五、最后的辉煌
东闪米特的阿淑尔王朝灭亡,西闪米特的阿摩利人又冒出来。
阿摩利人被打散后,广泛分布在苏美尔周边,一度成为阿卡德地区的主要奴隶来源,但骨子里野性未改。他们忍受不了压迫和强迫劳动,经常发动叛乱。逐步占据了苏美尔一些城市。
乌尔第三王朝后期实力下降,国王舒辛不胜其扰,被迫修建长城一样的大工程,想挡住北方野蛮的阿摩利人——看来修长城的思路,人类是相通的。
BC2039年,尼普尔城还没修好城墙,阿摩利人就占领了。
乌尔王朝统治摇摇欲坠,许多城邦都宣布独立。
BC2038年,埃兰地区的西玛什王朝,脱离乌尔帝国统治,驱逐乌尔人派出的总督,成为埃兰王朝的继承者。
BC2030年,来自马瑞的埃卡拉第二王朝出现分裂叛乱,一位阿卡德将军伊什彼伊拉,被派往伊辛购买谷物,结果他就宣布独立,并建立了伊辛第一王朝。
同时阿摩利人也明白了搞游牧部落不行,得搞政权建国家。BC2025年,阿摩利谷物商人纳普拉努姆正式在拉尔萨建立了拉尔萨王朝,随后与埃兰的西马什王朝联盟,进攻乌尔第三王朝。 BC2024年,作为天下霸主的乌尔城被毁,末世国王伊彼辛被俘。埃兰人把他带到安善城,传说被吊在城楼上示众。
乌尔第三王朝game over。
乌尔第三王朝是苏美尔人最后的辉煌。它的灭亡宣告了苏美尔人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谢幕。从BC4120年建立埃利都开始算起,到BC2024年结束,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首创文明,断断续续探索了差不多2000年,成为人类早期文明的最重要部分。
乌尔第三王朝殁了后,一时群雄并起,诸侯林立。刚开始,最强大的是伊辛王朝,但很快受到拉尔萨王朝的挑战,基什处于两方交战的战场中间,被打成废墟。
不断升级的血腥战争,使苏美尔人几乎被赶尽杀绝。美索不达米亚成为闪米特白种人的场子。后来又有印欧语系的土著黄种人侵入,但是苏美尔黄种人已经不存在了。
在苏美尔地区诸侯混战时,北方的阿卡德地区、西里西亚地区——原来乌尔第三王朝的众多属国,纷纷独立。他们中,最终出现了巴比伦和亚述。成为苏美尔地区各政权的覆灭者。
再次印证了边沿崛起效应。
文明10,埃及第一位帝王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现在得谈谈埃及了。
一、河边文明。
1、先拉一下考古线索:
公元前4000年左右,两河流域诞生了苏美尔文明。
公元前3000年左右,尼罗河流域诞生了古埃及文明;
公元前26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诞生了古印度文明;
公元前2500年左右,黄河和长江流域诞生了华夏文明;
公元前2000年左右,爱情海附近,诞生了克里特文明;
史学界比较公认的文明判定标准: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的建立。
但在姐的文明维度论中,一维文明对国家建立有门槛要求,比如要有常备军。之前算“准国家”,即一维文明准备期。
2、接着谈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为什么早期文明诞生在河边?
跟城市和大面积农作物有关。
比如,热带雨淋,雨季漫长,土壤松软,不适合搞大型建筑,无法发展出大城市。没有城市,人员不能有效聚集,那大面积农业就没有。
所以非洲、或者亚马逊热带雨林,虽然有人,只能是部落形式。一个部落最多容纳150人,符合邓巴数规律。
另外,雨林地区物产比较丰富,靠狩猎和采集能养活部落成员,也没有动力发展农业。所以人群也不需要进行复杂的组织和管理——原始管理足够。
但是,在大河流域不一样——河流的存在,能够弥补降雨的不足,确保农业生产。同时也意味着,人类需要付出努力才能搞好农业,养活更多的人。农业的扩大,又需要发展水利灌溉系统、抵御外来抢劫者……由此产生相应的社会分工协作、复杂的组织和管理。
也就是说,人类进化需要处于这种状态:要有生存压力。但压力值不能太大,太大了,搞成爱斯基摩人那种,整天为吃饭发愁,搞不了别的;也不能太小,太小就像热带雨林,养活自己不难,就没动力改变了——而是要压力值不大不小,刚刚好,又能够被人类想办法解决。河边的压力值正好。
文明是人类用智慧解决压力的产物。所以文明的中心,是智慧。
3、王表。
就像苏美尔有王表一样,埃及也有都灵王表。
都灵王表是古埃第19王朝(约BC1292年—BC1190年),用简单象形文字书写的史料,列举从前王朝至拉美西斯二世时所有法老的名字和在位年数,并将古埃及历史划分成三个时期(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现藏于意大利都灵埃及博物馆——埃及史一般都参考都灵王表来写。
我们没有王表,不过有司马迁。
二、神话
在文字出现以前的历史,都是传说。口口相传的问题是,不断有内容、细节被丢失、又不断被后人脑补……最后,就成神话了。
所以早期神话,可以窥视一个部族的原始故事。
苏美尔神话比较世俗,不重永恒和后世。神跟人一样,有脾气有弱点有后代,有等级有组织有高低。他们有的帮助人类,有的捉弄人类,有着复杂的恩怨情仇……后来两河流域周边的部族,多多少少都受苏美尔神话影响和辐射,包括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中有很多乱伦的情节,反映了人类部落早期的人伦状态。相比而言,华夏神话简直是道德洁本,主要搞无性繁殖,比如大神们的母亲无意中踩着一个脚印,就怀孕了。
不由得姐怀疑,中国神话被修剪过。
早期建立王权,都需要神话帮助,用神的力量帮助王权建立威信和信誉。有意思的是,每个民族,可能由于经历及特性不同,搞出来的神话内容不一样。比如埃及神话偏重死后世界、转世,所以国王热衷于修陵墓(金字塔);希腊神话偏重情爱,神人、英雄们到处偷鸡摸狗、调戏良家妇女,女神们各种争风吃醋;华夏神话有浓郁的集体主义风格,神人、英雄们一心想着为国为民,主要干争权夺位的大事,绝对不干跟女人拉拉扯扯的小事。
埃及的都灵王表跟苏美尔王表一样,早期统治埃及的都是神。第一个是火神(发现火的人),接着是太阳神索西斯、伊希斯和土地神奥西里斯,奥西里斯的兄弟风神,伊希斯和奥西里斯的儿子荷鲁斯。后来又出现一个半神。他们的统治时间一不留神就好几万年。直到公元前3000多年,人王出现,神才退出历史。
有意思的是,曾有地质和考古学家表示:著名的狮身人面像某些基座,有80万年历史(也不知真假)。
这里多句嘴,华夏神话的人王是伏羲。字太昊,三皇之一,与女娲同为社稷正神,华夏民族人文始祖,最早的王,也是医药鼻祖之一。
相传,华胥国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雷泽游玩,偶尔看到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伏羲。
伏羲有神圣之德,团结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定都在陈地,封禅泰山。伏羲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创立了**图腾龙。**龙的传人由此而来。
伏羲根据天地阴阳变化,创造了八卦;他模仿蜘蛛结网而制成渔网,教人们捕鱼打猎;他创造了文字,替代结绳记事;他制定了人类的嫁娶制度,创造了姓,以防止乱婚和近亲结婚,使中华姓氏起源。
也有比较偏的神话说,伏羲是创世神。在天地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混沌状态时,先有伏羲、女娲二神,结为夫妇,生了四子。这四子后来成为代表四时的四神。
不过这个说法,显然不如无性繁殖的“盘古开天辟地”著名。
还是扯回埃及。真实的埃及早期历史,猜测是这样:
大约在1万年前,非洲北部的居民迁至尼罗河两岸,他们学会了农业技术。有规律泛滥的尼罗河带来一大片肥沃的土壤,使这里成为农业的天然粮仓,滋养了越来越多的人。随后,有了定居点、村落、文字、神庙、私有制和战争。
约BC4000—BC3500年,埃及地盘上大概有十几个部落,经常互殴。慢慢打出了比较固定的地盘,出现了斯帕特(国家)。属于城邦国,有政府机关和王宫,城市中心是神庙……对比苏美尔文明,城市结构貌似差不多。不同的是,苏美尔城邦之间早期是散装但有交流;埃及是直接互殴。
周边不断有游牧族加入混战,比如西亚的闪含族——游牧族的加入引发了民族融合,在相爱相杀中,诞生了早期埃及人……打到最后,出现了两个城邦联盟:北部,是下埃及王朝,国王戴红色王冠,崇拜眼镜蛇神,以蜜蜂为国徽;南部是上埃及王朝,国王戴白色王冠,崇拜鹰神荷鲁斯,以百合花为国徽。南北“蛇”与“鹰”长期对立和征战,分界点大约在当代的开罗。
古埃及有记录的最早统治者是蝎子王。考古学家发现了蝎子王战胜敌人的铭文,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历史文献。
蝎子王貌似还是部落(城邦)联盟的盟主。他的继任者纳尔迈,完成了从部落联盟到王权政治的转型,成为埃及告别神话的人王。
三、第一王朝。
古埃及共有31个王朝。第一王朝存续时间大约250年。根据都灵王表,创始人是美尼斯。
美尼斯出生于上埃及的提尼斯城,先干上部落首领,又当上整个上埃及的联盟老大,开启了埃及的统一大业。
大约在BC3100年,美尼斯国王完成了对上下埃及的统一,建立了古埃及第一王朝。是人类史上第一个由多城邦、多部落组成的大一统国家。美尼斯也成了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位帝王。
比较下同期的苏美尔文明,是大洪水之后,各城邦重建阶段。BC3179年,祭司出身的埃塔纳发动兵变,成为了基什之王。他发动了对各邦国的征服战争,最终用武力统一了苏美尔地区,成为城邦霸主。
同样搞武力,美尼斯搞得更嗨,直接干成帝王。
据说,美尼斯用上下埃及不同的王冠进行了两次加冕典礼,自称“上下埃及之王”。为平息下埃及人对统一的抵触情绪,他允许两个地区实行各自独立的财政管理、独立国库,并保留各自的宗教中心和圣城。他在尼罗河三角洲(今天的开罗)附近,建起了帝国的新首都白城,后更名为孟斐斯,又称吉加普特,意为“普塔神之宫”,希腊文“埃及普托斯”由此而来,是埃及名称的起源之一。
美尼斯在位时间达62年,在一次打猎中被一头河马袭击,不幸身亡。
第2位国王叫阿哈,目前考古学家已经找到了他的墓室。阿哈有“斗士”的意思,代表他执政期间对北苏丹努比亚地区进行了军事征服。据说他还是一位医生,有解剖学著作保存下来,一直保存到托勒密王朝时期。
第3位国王是哲尔王,开始尝试对周边的征服与扩张。从这开始,整个古埃及的历史都与奴比亚地区联系在一起——这里有丰富的金、铜等矿产资源,也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古埃及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奴比亚的掠夺上。
第4位国王杰特,也被称为“蛇王”,留下的历史记录很少。他死后,妻子美丽奈特摄政,培养出了第一王朝最杰出的统治者登王,王朝进入全盛时期。
登王在行政体制上,首次设立了“下埃及大臣”这一职位,用以调和上下埃及的矛盾。他是第一个采用“树蜂衔”的古埃及国王——树是指“苏特树”,是上埃及特产及象征;蜜蜂是下埃及的国徽。两者的结合表示“上下埃及之王”。这以后,“树蜂衔”成为古埃及国王最重要的名衔。
他还发明了“红白双冠”。白冠和红冠分别代表上下埃及,以前的国王会根据需要戴不同王冠。登王把他们合成红白双冠——电影《埃及艳后》中,凯撒同志就亲手将红白双冠戴到克里奥佩特拉的头上。
蜂树衔和红白双冠的出现,标志着登王对上下埃及的整合比较顺畅,统一的王权得到了巩固。
第7位国王可能是一位篡位者,叫塞麦尔凯特。王朝动荡加剧。
第8位就是末世国王夸阿。
第一王朝的统治者们只留下了名字和不翔实的事迹,但在文字、艺术、葬礼、建筑、国家政治机构以及王权与神权等方面,都进行了独特而有意义的探索,使古埃及文明完成蜕变,奠基了三千年的辉煌。
1993年在阿拜多斯发现夸阿王的墓室,其中一枚印章上,从右向左写着古埃及第一王朝8位国王的名字:纳尔迈、阿哈、哲尔、杰特、登、阿涅德吉布、塞麦尔凯特和夸阿。
由于目前还没发现美尼斯的陵墓等考古证据,只有王表记载。SO,不少历史学家认为:纳尔迈就是美尼斯——古埃及文明史就从这位身份成谜的国王开始了。
四、金字塔时代
夸阿王死后,古埃及第一王朝灭亡。动荡的政局中,至少出现了三个国王,应该属于地方割据势力。两年后,亥普特塞海姆威为夸阿王主持葬礼,被视为第二王朝的开端。
第二王朝(BC2850—BC2686年)时期,古埃及出现了青铜器,进入青铜时代。
(同时期的苏美尔人进入“诸国争霸”时代。BC2846年,铁匠出身的迈什赫发动兵变,夺取了乌鲁克王位;BC2796年,帕鲁鲁继承了埃鲁鲁的乌尔王位;BC2800年,巴比伦人制造了古代的肥皂)。
从苏美尔文明我们已经有了经验:文明早期必然王权不稳,篡位很正常。第2位国王拉涅布、第6位国王帕里布森,可能都是篡位者。
第二王朝只延续了大约一个世纪。它的灭亡,意味着古埃及的早王朝时代终结。埃及进入古王国时期,即著名的金字塔时代。
文明11,金字塔时代
古埃及坚信人的生命永世轮回,所以对死亡世界的关注,超越了现世——留给后世最多的建筑就是墓葬(金字塔)。
最初,国王和贵族的墓葬叫“马斯塔巴”,名字来自阿拉伯语,意思是外形像阿拉伯人的长凳,属于金字塔第一代雏形——最大的马斯塔巴,是第一王朝的登王留下的。
登王的继任者阿涅德吉布时代,出现了马斯塔巴的改进版本,增加了阶梯状的造型。
马斯塔巴比较简单,国王和大臣都可以用,区别只是大小而已。
一、王权与陵墓
到埃及第三王朝(BC2686—BC2613年),中央集权君主制得到强有力的发展。此时墓葬改革就显得很有必要——国王的陵墓,怎么可以跟贵族一样呢。
第三王朝第2位法老左塞王,是一个有雄心有手段的君主,在他治理下,埃及的农业、贸易繁荣发展,新的城市兴起,强盛的国力使他有钱有权搞独特豪华的国王陵墓——无论做什么事,都得先有钱。
左塞王让伊姆霍太普负责皇陵修建。伊姆霍太普出生平民,但聪明好学,有着渊博的知识。他从一个小官做到了左塞王的宰相,深得国王信任,所以才把修建国王墓室的重大任务交给了他。
伊姆霍太普不孚君望,为左塞王建成了历史上第一座梯形金字塔——也是目前埃及唯一存留下的梯形金字塔。
伊姆霍太普设计建造的梯形金字塔,庄严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高大的石制建筑——显出了赫赫君威。伊姆霍太普也因此名垂青史,后世被追捧为智慧之神的儿子,许多地方都有供奉他的神庙。
这以后,国王的金字塔向着豪华、复杂的方向进化——斯尼弗鲁王的“弯塔”、“红塔”,胡夫大金字塔、吉萨金字塔……
国王们心心念念的是,如何把陵墓建得好看、牛掰。
埃及第四王朝(BC2613—BC2494年)是真正意义上的金字塔王朝,整个古埃及文明的“荣誉时代”,从金字塔的雄伟程度来看,斯尼弗鲁、胡夫和哈夫拉的统治时期为其顶峰。
(同时期苏美尔人遇到了挑战,BC 2615年,东闪米特各部落联军进攻苏美尔人统治区,占领阿卡德地区的古老城市西帕尔,建立沙玛什王朝。BC2587年,沙玛什王朝首次成为苏美尔地区霸主。闪米特族是一神论)。
王朝的缔造者是斯尼弗鲁,他给自己建了三座金字塔。其中著名的“红色金字塔”,是古埃及历史上第一座按照角锥体建造的金字塔——后来的金字塔都按此模型建造了。
斯尼弗鲁的儿子,就是胡夫。他建造了历史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有40多层楼高,在1889年艾菲尔铁塔建成前,一直是世界最高建筑。据说用了十万人30年时间,才完成这一世界奇迹。至今是埃及金字塔的标杆和象征。
胡夫金字塔。
![图片](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 http://www.w3.org/2000/svg' xmlns:xlink=‘ http://www.w3.org/1999/xlink'%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胡夫金字塔有很多未解之谜:正方形的四个底边,正对着东南西北,误差小于1度。四千多年前,埃及人怎么测量的?底端到塔顶的倾斜度,是神秘的 52度,属于最稳定最不易倒塌的黄金倾斜度。更有意思的是,至今没有找到胡夫的木乃伊,不知藏在哪里?
胡夫法老一生有过四段婚姻,留下一堆孩子,自然少不了争权夺位。最后,王位被拉杰德夫夺得。传说他母亲是一个金发蓝眼的利比亚人,不算正妻。但他谋杀了合法继承人而胜出。
拉杰德夫没搞金字塔,留下了一个传世的称号“拉(太阳神)之子”,此后的法老都称“拉之子”,跟中国皇帝称天子一样。
注意:“拉之子”与登王时代的“树蜂衔”,是古埃及国王最重要的两个名衔。
拉杰德夫后,其兄哈夫拉继位。他留下了吉萨的第二大金字塔和著名的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
据说,斯芬克斯的人面,就是哈夫拉法老本身。
第6位是末世法老舍普塞斯卡夫,统治短暂的四年就谢幕了。主要是政治上积累的诸多问题爆发出来:王权与僧侣集团之间的矛盾,地方势力的发展,以及经济财政危机等。
二、古王国
埃及第五王朝:BC2494—BC2345年。共有九位国王。
(同期的苏美尔比较乱:BC2498年,卢伽尔·安·蒙图建立阿塔卜王朝;BC2490年,皮匠出身的帕兹发动兵变,夺取了马瑞王位;BC2490年,乌鲁克第二王朝灭亡(西闪米特)沙玛什王朝;BC25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出现银舍客勒制度,指8.33克银子。贵金属货币出现)。
王朝创建者乌塞尔卡夫,开始推进太阳神神庙的建设。
第2位法老萨胡拉发展了建筑艺术,对地中海沿岸进行军事征服,派遣军队到蓬特和巴勒斯坦一带贸易,搞到了“芳香树脂”、“琥珀”和“长方木”等物品。
第3位法老尼斐利尔卡拉在阿布西尔留下了第五王朝最大的一座金字塔。
第8位法老是杰德卡拉,以开采哈马马特干河和西奈半岛上的石场和矿山而著名。他留下了阿布西尔纸草,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古埃及纸草文献。
杰德卡拉先后任命了几个维西尔(宰相),没有一个是王子,暗示着法老王权的削弱。
末位法老乌那斯最著名的,是在他的金字塔内墙壁上,发现了涂满颜料的象形文文字,是人类迄今已知最早的金字塔铭文。写着法老“复活又生存”。
从第五王朝以后,死去的国王就成了神——奥西里斯神,在王表中以“国王父亲”的形象出现,与其他先王一起接受祭拜。
说明埃及进入了神与先祖崇拜的混合状态,先祖为王权站台,是一种想巩固权力的探索。
埃及第六王朝:BC2345—BC2181年。与苏美尔地区萨尔贡建立的阿卡德王国(约BC2371—BC2191年)差不多同期。
开创者特悌比较聪明,他娶了(第5朝末世)乌那斯的女儿伊普特,让(女婿)篡位有一定的合法性;又娶了大贵族维西尔美列卢卡的长女为妃,政局算平稳过度。
第3位法老珀辟一世,一改边境防御政策,推行对外军事远征,并在努比亚地区建立起军事要塞和商业据点。据说他五次派遣一个叫乌尼的高官镇压西奈和巴勒斯坦地区的贝多因人暴动。
第4位国王麦然拉,幼年继位,娶姐姐奈特——埃及近亲结婚很普遍。他曾经派遣宠臣乌尼远征到尼罗河第一瀑布,取得了用来建造金字塔的花岗岩和石棺。由此留下《乌尼传记》,是人类最早的传记文学篇章之一。
第5位珀辟二世,晚年内忧外患,国家陷入无政府状态。地方官员把持各行省大权,中央权力衰败。外面利比亚人、叙利亚人以及东方的游牧民族相继入侵,南方努比亚人也发生暴乱,王朝风雨飘摇。
珀辟二世后,埃及再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金字塔建筑,辉煌的古王国时代走向谢幕。
第六王朝终结在女王尼托克丽丝手中。她是目前已知的古埃及历史中第一位掌握最高权力的女人。
据说她哥哥被谋杀,她才被推上王位。这位女王很感性,一心为兄长报仇。她借口庆祝新的地下宫殿落成,宴请参与暗害兄长的官员们,然后用秘密建成的一条大道引入河水,将这些人全部淹死。
她自己逃到一间准备好的屋子里(她真能活下来吗?)……第六王朝也谢幕了。意味着辉煌的古王国时代彻底崩溃。
三、王权衰弱
古埃及的中央集权,建立在国王是“神的化身”基础上,所以国家有庞大的僧侣集团,作为“神仆”,为君主服务。
国王掌握行政权力,国家重要职务都由王室成员和皇亲国戚担任。从第四王朝斯尼弗鲁开始,第一大臣维西尔(宰相)职务全部由王子出任,并形成了传统。
但后来,僧侣集团势力崛起,由于他们掌握了神的解释权,开始逐渐影响侵入到行政权力,构成对王权的威胁。
从苏美尔我们知道:皇权都需要神,但是神的机构会成为皇权的挑战者。苏美尔很多祭司篡位成国王。SO,如何确保稳定传承,是皇权从诞生起,就一直困扰的问题。
但是一直无解。直到基督教出现。
为什么?权力跟鸡蛋一样,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打倒就全没了。它需要另一个权力来帮助制约和平衡,两权领域尽量互补,不要重合——基督教出现的欧洲,正巧完成了神权和世俗权力的分离,两者在不同领域各管各,互相依靠又互相制约,相爱相杀,反而确保了欧洲皇权的传承比较有序稳定。
但是,其他地方的皇权没这运气。它们要么政教合一,要么皇权彻底干掉教权……结果都不稳定,导致皇权最终消失。
埃及第四王朝末期的舍普塞斯卡夫法老,意识到了僧侣集团的威胁,他可能把原因归结为僧侣垄断了对神的解释权,所以就干了两件事。1个是在远离首都的萨卡拉南部修建了一座马斯塔巴,用复古表达自己不需要僧侣的意见。2个是尝试跟大臣联姻,获得行政权支持。
但这无法挽救王权的颓势。
第五王朝,推测就是僧侣集团扶持上来的,所以僧侣集团势力更强大了。他们牢牢掌控着太阳神的解释权,大量的太阳神神庙被修建。传说前三位法老都是太阳神“拉神”的儿子……这些表明国王也要遵循僧侣集团的安排了。
同时,有功之臣可以世袭爵位,成为第五王朝的惯例。到第六王朝时,阿拜多斯州长胡伊与王室联姻,自己成为珀辟一世、麦然拉一世和珀辟二世的三朝元老,权倾朝野,甚至获得了“小王”的特权,相当于摄政王……这说明世袭贵族的权力也很大。
王权被僧侣和世袭贵族双重挤压,导致王子担任的维西尔职务,也被迫让出,再也没回到王子手里。
地方更不省心,因为交通、信息传递等问题,导致地方的行政、司法、军事、财政、宗教事务等大权,逐渐失控。后来,努比亚边境的州长掌握了该地区贸易权,直接要求获得独立经济地位和特殊政治权利。
第五王朝时,国王设立了“上埃及总督”一职,掌管整个上埃及的贡赋徭役和公务,就是想削弱地方势力。第六王朝的重臣乌尼就曾担任过这一职务。他是个强势人物,他在时,能压服地方。但等他离世后,后继者就吼不住了。到后来,上埃及总督这一职位形同虚设,成了一个荣誉头衔。
王权再也拿不出什么有效措施来防止地方分裂。把先祖搞成神,人家不尿也没用。
珀辟二世统治时间超长,到最后,子孙太多,该谁继承都不知了。王子们想搞集体统治。问题是,文明维度不够,集体统治就是混乱,最后只能打成一团。
打到最后,就剩个小女王了。小女王再跟大臣开战,王权就彻底崩盘。
埃及进入了一个分裂混乱的黑暗时代,时间大约从BC2181年—BC2040年,持续约100余年,史学家称为第一中间期。
四、第一中间期
这个时期,古埃及经历了第7、8、9、10,共四个王朝,中央政权形同虚设。经济上衰败,政府财政走向枯竭、内部腐败堕落。以前精心制作的墓葬方式也变得简单,从王朝越来越小的金字塔就能看出。
外部,南方努比亚叛乱,北方贝多因人威胁帝国安全,西方有利比亚人骚扰,这一切都削弱了帝国的商业贸易,特别是对西奈半岛铜矿开发和黎巴嫩木材进口这一贸易路线的断绝,极大的打击了埃及的经济。
内部,地方贵族乘机取得地方神庙的管理权,成为僧侣长,获得地方的统治权。他们不再对国王进贡,而是互相争夺领土和权力。导致内战频繁。
加上天灾——持续几十年的严重干旱,尼罗河水位下降,农业严重歉收,造成饥馑的大规模爆发。到处是骚乱,人们生活非常悲惨,易子而食时有发生……社会呈现混乱、病态和严重的危机。
第7王朝:过渡期第一个混乱王朝,只有70天。
第8王朝:BC2181—BC2130年。共有8到27位国王。
第9王朝、第10王朝:BC2130—BC2040年。北方,共6位国王;
第11王朝:BC2133年-BC1991,共7位国王。
这一混乱时期,最重大的事就是底比斯王朝的崛起。
底比斯即现在埃及的旅游胜地卢克索。在BC3000年前,那里是一个不大的居民点,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上埃及的首府。第一中间期后底比斯独立,建立了古埃及第11王朝。
建立者是安太夫州州长的一个儿子,叫孟图霍太普一世,BC2133年,这位新继任的州长公开否定了在北方称雄的第10王朝,在底比斯建立了分庭抗礼的政权。他引入并重新创立了太阳神阿蒙的崇拜,逐渐升格为国家级的主神,加强了王国的集权与凝聚力。
这让第10王朝的国王阿赫托伊三世,很是不爽,决定以军事手段解决他们。但是,年轻的底比斯王朝更厉害,他们打赢了,把对方逐出了“整个提斯州”。
阿赫托伊三世只好采取“和平共处”的政策,告诫自己的儿子和继承者,“不要与邪恶的南部地区(交往)”,埃及过了一段和平时光,南北方虽然对抗,也恢复了贸易。
底比斯王朝的统治基础更稳固,而对手第10王朝不断有宫廷政变和内讧,政局始终不稳。大约在BC2040年,第11王朝的孟图霍太普二世,击败第10王朝,重新统一了埃及。
这也是王权最有意思的特征:早期王权都是生机勃勃,孔武有力;晚期的王权总是危机四伏,内讧严重——多大的危机摆在面前,都要先内讧了再说。
所以一定是新生王朝,淘汰掉旧王朝。
底比斯王朝拉开了古埃及中王国时代的历史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