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工作简史
要说今年的热词,“工作”绝对榜上有名,先是在前段时间,很多人都在讨论到底有多少人没有工作,现在好了,不用讨论了,再讨论,你就没有工作啦。再就是前两天,有钱的李某飘了,直播中公开质疑粉丝为什么不努力工作,然后去买79块钱的眉笔。李某这下是玩大了,得罪了粉丝这是小,79块钱的眉笔都买不起,也不能拿他怎么样,大不了就是取关,伤不了筋动不了骨。李某真正犯的错误,是他的一席言论,引发了人们去思考为什么工作越来越累、赚的却越来越少,这就不得了了,等着吧,只能讲耗子尾汁了。那么真实情况到底怎么样?我也不知道,毕竟你也清楚,我是好几年不打渔了,还能活着就靠一口气在这吊着。但我想,从人类历史的大尺度去看,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工作确实越来越累。
早在19世纪,王尔德就幻想,说未来所有的必要却令人不悦的工作,都将由机器完成。1930年,经济学家凯恩斯也做出类似的预测,他认为到21世纪初,资本的积累、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能把我们带到一片“经济乐土”,到那时,每个人的基本需求都很容易被满足,人们每周的工作时间不会超过15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就是玩儿。可以说王尔德和凯恩斯的设想,确实是符合逻辑的,别说他俩了,20多年前朴树也是这么想的:哦这样多好快来吧奔腾电脑,就让它们代替我来思考,穿新衣吧剪新发型呀,轻松一下Windows98。你看这不就是机器代替人工作,然后自己去玩么?
但是现实正好相反,今天的科技成就和经济效率,已经远超当年王尔德和凯恩斯的想象,但是人们并没有获得更多的闲暇时间,反倒是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很多人一边自嘲社畜、内卷,还一边自觉主动地加班加点,而且不仅是我们这些迫于生计的普通人,大部分有钱人也没有放弃工作。反正目前来看,高中老师讲的说将来所有人都不需要工作了、劳动反而成为一种享受,这个愿望还是遥遥无期。事实就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工作负担是在不断地加重,今天咱就来捋一下人类的工作简史。
智人在地球上生活了至少30万年,在这30万年中,有95%以上的时间,人类都过着狩猎采集的原始生活,那个时候,还没有工作这个概念,当然咱们的老祖宗还是要劳动,像是狩猎、采集、捕鱼、建造,这些活动都是为了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现在说起原始社会,我们的第一印象都是生产力极其落后,既然如此,那原始人肯定是经常忍饥挨饿,那是朝不保夕。但是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发现,事实可能正好相反,原始人不仅能吃饱,而且吃得很好,甚至能做到营养均衡,那真是无论从哪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什么都吃,不矫情,自然身体倍儿棒。得出这个结论,不仅有着考古学的依据,现实依据也有。说非洲有个原始部落叫布须曼人,直到今天,他们还延续着数万年的狩猎采集生活,至于生存环境,那就不用讲了,水深火热的美帝至少还占了一个水深,布须曼人就剩火热了。但是别看人家生存环境恶劣,他们每个礼拜只需要劳作15-17小时,剩下的时间就是休闲和娱乐,这简直就是凯恩斯当年的梦想。
那么生产力落后的布须曼人,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一点?人类学家经过研究后得出结论:布须曼人除了吃饱之外,基本没有其他的欲望。美国人类学家萨林斯说过一句话:满足欲望有两种方式,要么增加生产,要么你就减少欲望。很显然,布须曼人选择了后者。比如说他们基本上不储存食物,更不关心财富的累积和地位的提升,而是过着一种绝对平均主义的生活。所有的劳动,都是为了满足短期的物质需求。总而言之,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布须曼人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样一来,通过群体协作,每个人只要付出很少的劳动,就可以得到基本的物质保障和满足,从而形成了稳定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任由外部世界如何变迁,人家不忘初心,就是安安稳稳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而且在今天的地球上,布须曼人还不是一个孤例,人类学家在东非、澳洲、印度、东南亚等地,还发现了很多类似的原始部落,最后把这些部落一汇总,就总结出了他们共有的两大特点,而这两个特点,或许也是我们老祖宗所有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很少储存食物,吃的食物都是当天或近两三天弄到的,他们为什么不贪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冰箱,也不太会做那些腊肉、咸肉,也就是没有储存的手段。第二个原因就是他们的观念,他们把自己视为大自然的儿女,相信大自然是慷慨的,未来肯定会继续赐予他们食物。有一部布须曼人的纪录片,其中有个情节就让人印象深刻,说布须曼人射中了一头鹿,但他们不是把整头鹿全都带回家,而是把鹿肉割开,只带走部落成员需要的量,剩下的就留给狮子或是其他动物吃,这就是他们和大自然的相处方式。
因为没有储存食物的手段,所以这些原始部落就出现了第二个特点,这就是实行极端的平均主义,所有的食物和物品都是按需共享,吃得多的就多拿一些,吃得少的就少拿一些。曾经有人类学家到一个原始部落考察,和当地人同吃同住,这哥们去到之后,原住民马上就向他索要食物、肥皂、衣服、锅碗瓢盆,反正有什么东西全都得拿出来,没给他裤衩扒了就算不错了,而且人家一点也不见外,更不会表示感谢。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感恩之心,也不是他们就爱占便宜,而是因为他们向来遵循的社会文化,就是所有物品要所有人按需共享,互相之间不分彼此。每个人都不企图占有更多,所以这样的部落内部就没有等级,也没有统治者。不仅如此,他们还会主动防止出现显著的财富差异和权力差异,比如说在布须曼部落,为了防止一些人拥有过高的声望地位,别管你做了多大的贡献,别人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就是嘲讽你,像是有人打了猎物,人们就会嘲笑他的猎物太瘦了,都不够大家分的,这样的嘲讽,就是为了让那个人不会获得与众不同的地位或是超额的资源。
在今天这个讲求个人利益的时代,原始部落绝对的平均主义,我们看起来有些不能理解,其实这个东西也不奇怪,说到底,他们也不是道德高尚、慷慨无私,这种文化的形成其实和我们今天一样,根源都在于人性的自私。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说一个部落有10个人,一天总共需要消耗10斤肉,我出去打猎搞回来10斤肉,我觉得自己贡献很大,然后就要多占1斤肉,哪怕放到第二天臭了也不给别人,那其他人就有可能饿死,为了不饿死,他们就要搞死我,所以我不能多占。所以这种平均主义,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基础上,每个人出于自身利益,经过长期的群体博弈,实现平衡之后固化下来的一种社会模式。
另一方面,既然没有人想要多占有,那打猎多打10斤肉也就没有意义,何苦费这个劲呢?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平等的社会中,没有必要为了利益或是荣誉拼死拼活地工作,大家都可以充分地享受闲暇。在今天,闲暇和工作可以说是一对反义词,似乎闲暇创造不了任何价值,但其实不是,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闲暇也有着巨大的价值,特别是在人类掌握了使用火的技术之后,食物变得更容易消化,进一步减少了人类获取食物的时间,闲暇时间变得更多。漫长而无聊的闲暇时间,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好奇心和探索欲,最后让人类从非洲大陆迁徙到世界各地,并一步步发展出语言、文化、艺术和制造工具的能力,人类文明的序幕也由此开启,请看下集。
继续讲人类的工作简史,上一期介绍了原始社会的工作状况,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原始人并不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劳作,获取到满足基本生存的必要物资就行了,于是他们就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而大量的闲暇时间便激发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类开始从非洲走向世界各地。不过人类并没有一直停留在狩猎采集阶段,根据目前的研究,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生活在不同地方、互不相关的种群,突然间不约而同地开始种植农作物,同时也饲养各种各样的家畜,人类由此走进农业社会。
相比于原始社会,农业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确实显著提高了,但另一方面,人类的闲暇时间却并没有变得更长,恰恰相反,工作时间是越来越多,而且劳动强度也越来越大。在原始社会,所有的食物都可以即时获得,也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劳动时间,可在农耕时代,从播种到收获至少要几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还要不停地除草、施肥、浇水、看护,不仅如此,如果遇到自然灾害或是动物侵袭,农业的回报还很难有保障。费这么大劲这不是闲的么?那人类又为什么要放弃狩猎采集的生活,进入农业社会呢?
关于这个问题,直到今天还没有答案,但可以肯定,背后的驱动因素肯定是多方面的,首先自然因素肯定是有的,目前的研究发现,在18000年前,地球开始变暖,温暖的气候当然是农业出现的前提和基础。除了自然因素,肯定还有人自己的因素,美国考古学家罗伯特·凯利曾经了写一本书叫《第五次开始》,他就提出一个观点,说促使人类进入农业社会的根本动力,是人口增长带来的竞争压力。凯利说,在进入农业社会之前的几万年里,人类逐渐从非洲散布到全世界,而随着人口越来越多,人们就发现,不管走到哪里都有其他人,遇到人就难免发生冲突,于是为了避免危险,选择定居生活就成了一个合理的选择。但是问题也马上来了,一旦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那么当地的猎物和可供采集的果实,迟早会被消耗完,也就是说,狩猎采集的生活无法维持。怎么办?那就种地吧。
当然咱们今天不是要讨论社会转型的动力问题,重点是这种转型所带来的影响,简单看就是三个影响。第一个影响是,农业改变了人体验和理解时间的方式,在原始社会,人们追求的是即时回报,饿了就去打猎就去采果子,运气好了几个小时,运气不好也就一两天,伙食问题就解决了。但是进入农业社会,事情就不再这么简单了,首先我要总结过去的经验,其次我要付出当下的劳动,最后还要考虑未来,为了预防饥荒,需要囤积粮食,也要为下一次耕种准备好种子。也就是说,相比于狩猎采集时代,人不再追求即时回报,而是愿意接受延迟回报。农业社会带来的第二个影响,是人对空间的改造,在原始社会,人类迁徙频繁,所以人们也不会耗费太多的时间去建造牢固的住所,但是定居生活就不一样了,房子必须安全、舒适、稳定。不仅是人,粮食和动物也有自己的空间,田地是不是要用栅栏围起来,粮仓是不是要稳固干燥,猪圈、鸡棚、狗窝也要好好打理,搞不好它们就跑了,或是被毒蛇猛兽咬死了。
总而言之,不管是种植粮食、饲养动物,还是建造维护自己的家园,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相比于原始社会,这种劳动力的投入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因为收益和风险同时存在,所以农民就不得不说服自己,只要再努力一点,情况就会变得更好。事实也确实如此,那些愿意在土地和住所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的人,他们的收成往往比别人更好,生活也要更安心更舒适。而这种用劳动换取资源的方式,就进一步地带来了第三个影响,这就是人际关系、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的根本性改变。
在狩猎采集时代,人们认为所有的食物都是大自然无条件分享给自己的,所以他们也愿意和别人无条件地按需共享,过着一种平均主义的生活。但在农业社会,不论是食物,还是生活的环境,都需要靠自己亲手创造出来,是人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才拥有了这一切。既然如此,那我就不能再无偿地和别人分享食物或是其他物品,而是要别人支付一定的成本,于是这就产生了早期的经济交易行为。另一方面,每个人的禀赋和勤奋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也渐渐有了财富水平、职业和社会结构的分化,进而产生了不同的行业和阶层。社会分层和职业分工,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也为国家的诞生的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农业时代。
好了接下来就要进入工业社会了,工业革命爆发至今,不过短短两百多年,但是时间短威力大,我们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总结工业社会的特点。第一个词是欲望,机器化大生产释放了巨大的产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变革,同时也极大刺激了人的欲望。在一个相对平等的社会,人们的欲求比较低,而在一个贫富分化的社会,尽管我们拥有的越来越多,但却总是感不到满足,总是感到资源稀缺。不过这种稀缺并不是“绝对稀缺”,它是一种“相对稀缺”,也就是说不管我多富有,我总会遇到比我更强的人。可以说这种相对稀缺,正是人们花费大量时间去工作的内在驱动力,人们疯狂地工作,不断满足新的欲望。毫无疑问,欲望是人类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动力之一,但也因为无穷无尽的欲望,很多负面后果也出现了,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就提出了一个概念,叫“社会失范”,意思就是,当我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所产生的那种强烈的错位感、焦虑感和愤怒感,到了极端那我就反社会了,或者是在绝望中发疯、自杀。
当然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你就是再努力,一天还能工作25个小时么?所以在时间固定的情况下,为了弥补相对的稀缺,人们还要疯狂地追求效率,效率就是工业社会的第二个关键词。生产效率、经营效率、传播效率、沟通效率,都要追求,主打一个效率至上。但是尽管效率不断提高,人们的工作时间还是没有减少,没办法,因为效率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分化,相对稀缺那是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你,所以还得干,往死里干,我是一边痛骂资本家黑心、痛骂996,一边自觉主动加班加点,那真是不亦乐乎,可能效果并不大,但是还能怎么办呢?或许只有疯狂工作,才能缓解日益严重的焦虑情绪。
如果还是赚不到钱,那我至少也能自我安慰一下,说我努力工作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作为一个人,活这一辈子,我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价值就是工业社会的第三个关键词。听起来有点假,但我想这个社会上,必然还有人是在为了追求价值而工作,或者至少,他是追求欲望和价值两者兼而有之。总有人讲: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不要把人物化成工具。但是现实很残酷,目前来看,总是有人不把我们当人,用各种又大又好的词忽悠我们,就是想要把我们变成工具,然后实现他自己的价值,这不就是臭不要脸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