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眼睛,并不总是雪亮的!他们最容易被民粹利用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在中国语境下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话语,常常被用来赞扬普通民众的洞察力、判断力,以及他们辨别是非、洞悉真相的集体能力。

我的评论区,几乎天天都能见到这句话。

它似乎天然带有一种不容置疑的正当性,仿佛代表着一种终极的、源自基层的智慧与公正。

然而,当我们拨开这句口号所营造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意涵与现实运作时,便会发现它并非一个简单的事实陈述,而是一种蕴含着浓厚民粹主义色彩的政治修辞。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并非全然虚妄。

在普通的情境下,民众基于朴素的道德感、切身的生活经验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朴素追求,确实能够对某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形成清晰的认知和强烈的共识。

你看人类是从非洲然后到亚洲,最后通过白令海峡到了美洲。

由于白令海峡后来被海水淹没了,导致美洲成为了新大陆。

隔绝了几万年的人类,最终形成的社会制度中,依然是不准抢劫,不准盗窃。

当是非界限分明、利益关联直接时,集体性的“雪亮”是存在的。

然而,这一句话,往往出现在较为大型的国家,最早,这类的话述是出现在了俄国。

越大的国家,社会复杂性越大,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问题往往盘根错节,需要专业知识和深入分析才能把握全貌。

特别是所谓的“公共事务”离自己很远。

离得越远,意味着利益关系越不明确,越难以判断,什么东西是对自己有利的。

而越大型的国家,越容易形成集体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如愤怒、恐惧、仇恨),具有强大的传染性和动员力,但也极易遮蔽理性。

在群体性事件中,个体往往更容易受到群体氛围的影响,放弃独立思考,屈从于集体意志或领袖煽动。

历史一再证明,被情绪裹挟的“人民”,其“眼睛”不仅不“雪亮”,反而可能变得“赤红”,做出非理性的、甚至破坏性的行为。

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雅各宾派恐怖统治,到“文化大革命”中的种种乱象,再到当代网络空间中的“多数人暴政”,都警示我们,集体性的“盲目”和“狂热”同样是“人民”可能呈现的状态。

“人民”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抽象和具有弹性的政治概念。谁是“人民”?谁又能代表“人民”?

在实际操作中,“人民”往往被特定的政治力量或利益集团所定义和代言。

他们通过选择性地突出某些群体的诉求,压制或忽略另一些群体的声音,来塑造一个符合自身利益的“人民”形象,并宣称自己掌握了“人民”的意志。

此时,“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就成了一个方便的工具,用以论证自身主张的合法性,打击异己,而真正的、多元的、甚至相互冲突的民意则被掩盖了。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一口号,与民粹主义的核心理念与运作方式高度契合。

理解民粹主义,是解构这句口号的关键。

民粹主义并非一种严格的意识形态体系,而更像是一种政治策略或社会动员模式。其核心特征通常包括:

制造“纯洁的人民”与“腐化的精英”的二元对立:

民粹主义者将社会描绘成两个同质化且相互对抗的阵营——一方是勤劳、善良、道德高尚的“普通人民”,另一方是贪婪、自私、脱离群众的“精英阶层”。“精英”不仅指政客、富商,也常常包括知识分子、主流媒体、司法机构等建制派力量。

民粹主义领袖或运动自诩为“人民”的唯一真正代言人,声称能够直接洞察并执行“人民”的真实意愿,绕过或蔑视传统的代议制度、法律程序和专家意见。

民粹主义还 强调人民主权的绝对性和直接性,善于运用煽动性语言,激发民众的怨恨、不满、民族主义等强烈情感,以此凝聚支持。

大多数时候,民粹主义呈现出对专业知识、复杂论证、制度规范持怀疑甚至敌视态度,认为这些都是“精英”用来愚弄和压迫“人民”的工具。

“常识”、“直觉”、“人民的智慧”被置于优先地位。

在此框架下,“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完美地嵌入了民粹主义的话语体系:

这句话将“雪亮”这一带有智性与道德判断光环的属性赋予“人民”整体,使其成为一个不容置疑的真理化身。这恰恰迎合了民粹主义对“纯洁的人民”的理想化建构。

当“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么与之相对的,“精英”的眼睛(或用心)自然就是“昏聩的”、“被蒙蔽的”甚至是“险恶的”。

这就为攻击建制、排斥异见提供了道德制高点。

任何质疑“人民”判断的人,都可能被打上“脱离群众”、“与人民为敌”的标签。

民粹主义者可以通过宣称“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选择了我/我们的道路”,来为其权力来源和政策主张提供看似最直接、最根本的合法性依据,绕开复杂的程序论证和现实约束。

民粹主义常常鼓励反智与诉诸直觉。

“雪亮”的“眼睛”所强调的,往往是一种直观的、无需论证的洞察力,而非基于知识、逻辑和证据的理性判断。这与民粹主义贬低专业知识、崇尚“常识”和“民意”的倾向不谋而合。它暗示着,理解复杂问题不需要专业训练,只需要一颗“向着人民”的心和一双“雪亮”的眼睛。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口号背后所依托的民粹主义逻辑,并非简单的重复或巧合,而是被一部分传播家掌握,形成了一套传播策略。

民粹主义逻辑的首要步骤是将复杂多元的社会群体简化、抽象为一个单一、同质的“人民”主体。这个“人民”被赋予了共同的利益、一致的价值观和统一的判断力。

民粹主义逻辑倾向于将问题道德化。它不关注政治、商业的技术细节、可行性或长远影响,而更在乎其是否符合“人民”的道德直觉,是否能区分“好人”(人民)与“坏人”(精英/敌人)。

“雪亮”的眼睛,主要功能是进行这种道德扫描,识别敌我,维护“人民”的纯洁性。因此,事实真伪、逻辑严谨性往往让位于道德立场和情感共鸣。

民粹主义常常声称代表了那些在传统政治结构中被忽视、被压抑的“沉默的大多数”。“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赋予了这些“沉默者”一种集体智慧和最终裁决权,让他们感觉自己的判断得到了肯定,自己的力量得到了彰显。这是一种强大的心理赋权,即使这种赋权感可能与现实中的政治影响力并不完全相符。

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民粹主义逻辑提供了一套简单的解释框架: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精英”的背叛、腐败或无能,以及外部敌人(如外国势力、移民等)的破坏。

“人民”自身是纯洁无辜的,他们的困难都是由这些“坏人”造成的。“雪亮”的眼睛,就是用来精准识别并锁定这些替罪羊的。

这种简化归因,虽然可能与现实严重脱节,但因其易于理解、能宣泄不满,而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民粹主义逻辑天然地不信任任何横亘在“人民”与权力之间的中介结构,如代议机构、法律程序、专业官僚、独立媒体、专家等。

它认为这些中介会扭曲、过滤甚至背叛“人民”的真实意愿。“人民的眼睛”既然是“雪亮”的,能够直接洞察真相,那么就不需要这些“碍事”的中间环节。

理想状态是“人民”的意志能够直接转化为行动和政策,这为强人政治、绕过制度约束提供了逻辑支撑。

越大的国家,越容易出现民粹主义。基本上中型以上的国家,都有严重的民粹主义势力。它与政治体制无关。

民粹主义也并非是一个贬义词,他是一个中性词。

因为现代社会推翻君主统治,基本上是采取民粹主义政治手段完成的。

但在绝大多数时候,民粹主义对社会依然是有着巨大破坏力的。

原因也很简单,对于小区里的小事,容易判别是非,对于大型国家里的复杂事务,则难以判断是非了。

民粹主义的跟随者,大部分是随波逐流,自己并没有明确的观点,真正左右他们的,依然是民粹主义中的精英、意见领袖和知识分子。

但民粹主义群众,往往容易被道德口号所吸引,成为民粹主义领袖的棋子,被其所利用。

这一套玩法,每一天,世界上都有人在操作,在利用民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