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的外卖已经输了,亏损147亿人民币“篝火晚会”
天,真的会塌下来。
就在前几天,京东发布了其2025年第二季度的“战报”。初看之下,捷报频传:营收高达3567亿,同比增长22.4%,创下新高。然而,当市场的狂欢还未散去,财报的另一页却投下了一颗足以震动整个行业的惊天巨雷:净利润,仅剩62亿,相较于去年同期的126亿,惨遭腰斩,暴跌51%!
是什么吞噬了京东的利润?答案直指一个被刘强东寄予厚望的新战场——以外卖为主的即时零售。新业务板块收入暴增近200%,达到了惊人的139亿,但其背后的亏损,却是一个更加触目惊心的数字:147亿!
这意味着,京东每在新业务上收入1块钱,就要烧掉超过2块钱的成本。零售业务辛苦赚来的139亿,物流业务赚来的近20亿,几乎全部被这一个新业务的巨型“碎钞机”吞噬殆尽,甚至还不够填补窟窿。
更致命的警报来自于企业的“心电图”——自由现金流。京东的12个月滚动自由现金流,从去年同期的556亿,断崖式暴跌超过80%,仅剩下101亿。
这已经不是“亏损换增长”的互联网童话了。这是一场正在上演的资本焚烧惨剧。这147亿的巨额亏损,如同一场盛大而昂贵的“篝火晚会”,照亮了京东的野心,也映出了其战略的巨大误判。这不仅仅是一个财务数字,更是市场对一个错误战略投下的最无情的否决票。
一:美丽的误解——用“拳王”的逻辑,去打一场“综合格斗”
刘强东和京东,很可能从一开始就对这场战争产生了美丽的误解。
在他们眼中,京东拥有三张王牌:
- 雄厚的资本:我们有钱,可以烧。
- 庞大的流量:我们有数亿活跃用户,这是天然的客源。
- 强大的物流:我们有京东物流和达达,这是现成的武器。
这套逻辑,在传统电商的“拳击赛”中,让京东所向披靡。传统电商的核心是“仓到家”,是一场关于“骨干动脉”的战争。它的游戏规则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型中心化仓库,通过计划性的、长途的物流网络,将标准化的商品精准送达。在这方面,京东是当之无愧的重量级拳王。
然而,外卖所代表的即时零售,是一场完全不同的比赛——“综合格斗”(MMA)。它的核心是“店到家”,是一场关于“毛细血管”的战争。它的战场是你家楼下三公里内,无数个动态变化的餐馆、小卖部和前置仓。它的游戏规则,是在一个极度碎片化、混沌无序的本地市场里,建立一个超高效率的、即时响应的、短途的配送网络。
你在高速公路上开得再快的法拉利,也跑不过胡同里灵活穿梭的电动车。京东引以为傲的“骨干动脉”式物流能力,在这场“胡同战”里,几乎无用武之地。它用打拳击的思维,踏入了一个需要地面缠斗、立体攻击的八角笼。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败局。
这场战争的裁判,从来不是资本的厚度,而是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京东所缺失的。
二:看不见的堡垒——美团到底强在哪里?
许多人以为,补贴就是万能的。只要给消费者发红包,给商家免佣金,就能从美团的帝国撕下一块肉。京东也是这么做的,甚至做得更决绝。
然而,诡异的事情发生了。无数测评显示,即便在商家免佣金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京东外卖上点同样的东西,往往比在美.团上更贵、更慢。
这背后,就是综合格美团早已建好的、看不见的四重堡垒。这四重堡垒,完美诠释了哈耶克所说的“自发秩序”——一种源于无数个体互动、而非顶层设计的复杂高效系统。
**1. 超级人工智能大脑(算法调度能力):**美团的系统,远不是一个简单的派单工具。它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在处理天文数字般信息的超级大脑。它解决的是一个极致复杂的数学难题:在数百万动态的食客、数十万出餐速度不一的商家、数百万移动中的骑手之间,如何实现最优匹配?这背后是长达十年,用千亿级订单数据喂养出来的算法。这种源于市场海量自发交易数据的“大脑”,绝非靠资本和工程师短时间就能凭空设计出来的。京东的“大脑”在这方面,尚处在牙牙学语的阶段。
**2. 深入肌理的“铁军”(本地化运营能力):**即时零售的本质是“本地”生意。美.团的护城河,是靠那支庞大的地推“铁军”,一家一家餐厅、一个一个夫妻老婆店,在无数个城市的毛细血管里,一步一个脚印建立起来的。他们掌握着无法被量化和编码的“本地知识”——哪个路口在什么时段最堵,哪家餐厅的出餐流程最快,哪个小区的门禁最难进。这种深植于社区的“肌肉组织”,是任何线上广告和流量轰炸都无法取代的。
**3. 赋能商家的生态系统(数字化能力):**美团提供给商家的,早已超越了接单工具。它是一整套帮助商家管理库存、分析用户、设计营销的SaaS服务。它将无数传统的小作坊,接入了数字经济的快车道。这种“赋能”能力,增加了商家的转换成本,更重要的是,它提高了整个生态的运转效率,这种效率的提升最终会体现在消费者更低的价格和更好的体验上。
**4. 庞大且高效的骑手网络(神经系统):**管理数百万流动性极强的骑手,是一个世界级的管理难题。美.团建立了一套复杂的、基于数据和算法的激励与管理体系。它不是僵化的命令,而是像一个庞大的神经网络,通过价格信号(冲单奖、恶劣天气补贴等),引导着每一个独立的骑手(神经元)做出最有利于整个网络效率的决策。下大雨时,美.团敢于用平台补贴将一单配送费提到10元以上,维持用户信任。这不是因为它钱多,而是因为其高效的日常运营,才“存”下了应对极端情况的“能力盈余”。而京东传出恶劣天气无人接单,恰恰说明其系统在压力测试下已经失灵。
这四项能力,构成了一个强大的正向飞轮。订单密度越高,算法效率越高,单位履约成本越低。成本越低,就能给消费者更低的价格和给骑手更高的收入,从而吸引更多人,进一步推高订单密度。
这个飞轮一旦高速旋转起来,后来者想用“补贴”这根撬棍去别停它,唯一的结局就是把自己崩得头破血流。
三:资本的毁灭——147亿亏损的真正意义
京东这147亿的亏损,绝不仅仅是财报上的一个负数。它是一种大规模的“资本损耗”,是对社会财富的真实毁灭。
1. 亏损是市场最严厉的信号在一个自由市场中,利润是企业成功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信号,而亏损则是企业在毁灭价值的明确警告。消费者用自己的钱投票,告诉京东:你提供的外卖服务,综合了价格、速度、选择丰富度之后,其价值低于你为提供它所耗费的资源(营销、补贴、履约成本)。你每完成一单,都在用价值10块钱的资源,去创造一个只值8块钱的东西。这中间2块钱的差额,就是被你毁灭掉的社会财富。
**2.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我们“看得见的”,是消费者因为补贴喝到了便宜的奶茶,是骑手短暂地获得了高收入,是一片繁荣热闹的景象。
但经济学家巴斯夏告诉我们,更要关注那“看不见的”。“看不见的”是:这被烧掉的147亿,本可以用来做什么?它本可以用来进一步优化京东零售的仓储和购物体验,让几亿用户受益;它本可以投入到前沿科技的研发,构筑更深的护城河;它本可以作为利润,以工资、奖金、分红的形式,奖赏那些在核心业务上创造了真实价值的员工和股东。
如今,这一切都被投入到了一个错误配置资源的“无底洞”里。全民薅羊毛的短期狂欢,是以整个社会生产结构的长期损害为代价的。
3. 企业家精神的误用企业家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判断”。他们将资本投入到他们认为最能满足消费者未来需求的领域。正确的判断带来利润,错误的判断导致亏损。
刘强东无疑是有眼光的企业家,但在这场外卖战争中,他的判断似乎被资本的傲慢蒙蔽了。他试图用计划和投入,去复刻一个需要市场自发演化才能形成的复杂生态。他以为这是一场歼灭战,可以通过压倒性的火力(资本)快速取胜。但实际上,这是一场阵地战,比拼的是日复一日、一城一池的精耕细作和效率优化。
当自由现金流暴跌80%时,市场已经发出了最后通牒:你的身体正在严重失血,无法再支撑这种错误的打法。这不是战略性亏损,而是战略性自杀。
终章:没有悬念的战争
这场外卖大战,看似龙争虎斗,实则从一开始就胜负已分。
它的结局,不取决于刘强东的决心有多大,也不取决于京东的家底有多厚。它取决于商业世界最古老、最朴素的法则:你是否真正创造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美团的价值,在于它用十年时间,干了无数“苦活、累活、脏活”,搭建起了一套凡人看不见的、极致高效的即时零售基础设施。这套设施,才是它真正的护城河。
京东的失败,根植于它试图用“钱”这件最容易获得的武器,去攻击对手最坚固的、由时间和认知构筑的堡垒。
补贴可以买来一时的用户,但买不来长期的信任。流量可以带来一时的关注,但带不来持续的价值。企业的亏损,如果最终没有形成一个能为消费者提供长久价值的核心能力,那就是纯粹的财富毁灭。
消费者是最终的帝王。他们的每一次下单,每一次选择,都在塑造着商业的版图,都在对企业家的判断进行终极审判。京东这147亿的学费,或许能让它,以及所有市场的参与者再次铭记:
在商业的世界里,永远不要与消费者的真实选择为敌。因为,那才是市场经济中,唯一不可撼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