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刘强东必败,因为他不是在商战中赢得消费者,而是在煽动民粹

商战的真谛是赢得消费者,而非煽动民粹。

市场经济的魅力,源于其内在的竞争活力。如同自然界的优胜劣汰,商业领域的竞争是推动创新、提升效率、最终惠及消费者的核心引擎。然而,并非所有的“战争”都值得称颂。

没有人批评京东参与外卖市场,每一个企业参与外卖市场,都是没问题的,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这是好事。

但当商业竞争偏离了其核心——满足并赢得消费者,而转向操纵舆论、煽动情绪的歧途时,它不仅扭曲了市场机制,更可能侵蚀商业文明的根基。

真正的、健康的商业竞争,其战场应始终面向消费者,通过提供更优的价格、更高的品质、更好的服务来赢得他们的“货币选票”,而非诉诸于制造对立、抹黑对手的“民粹舆论战”。

*健康商战的基石:以消费者为中心*

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原则是“消费者主权”。

这意味着,在一个自由开放的市场中,最终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是消费者的选择。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到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其终极目标都应该是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

因此,健康的商业竞争,本质上就是一场围绕“如何更优地服务消费者”展开的竞赛。

这种竞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价格战: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竞争形式之一。企业通过优化成本、提高效率或牺牲短期利润,向消费者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价格。

价格战能够迅速扩大市场份额,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实惠,同时也迫使行业内所有参与者不断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提升整体经济效率。以效率为基础的价格竞争是市场活力的体现。消费者用钱包投票,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或服务。

  1. 品质战:

    当价格差异不大或消费者对品质更为敏感时,竞争的焦点便转向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这包括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功能性、设计美学,以及服务的专业度、响应速度、体验舒适度等。

    品质战驱动企业投入研发,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更优质的原材料,改进生产工艺,加强质量控制。

    这种竞争直接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空间,提升了生活品质。消费者通过使用体验和口碑传播,奖励那些提供卓越品质的企业。

  2. 创新战:

    这是更高层次的竞争,涉及商业模式、技术应用、产品功能乃至满足潜在需求的全新解决方案。

    创新战是打破旧有格局、开辟新市场的关键力量。无论是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如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手机),还是渐进式的体验优化(如更便捷的在线支付流程),创新都能为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价值。

    勇于创新的企业可能获得巨大的先发优势和市场回报,而这种回报正是对其满足或创造了消费者新需求的奖励。

  3. 服务战:

    在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服务成为重要的差异化竞争手段。这包括售前咨询的专业性、售中体验的便捷性、售后支持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等。

    尤其在电商、餐饮、出行等行业,物流速度、客服态度、退换货政策、用户界面友好度等都深刻影响着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服务战的核心是提升消费者的综合体验,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

  4. 效率战:

    虽然不直接面向消费者感知,但企业内部运营效率、供应链管理效率、资金周转效率等的竞争,是支撑价格战、品质战和服务战的基础。更高的效率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最终能转化为对消费者的利好。

企业通过不断努力,为消费者提供相较于竞争对手而言,更优的价值组合(价格、品质、服务、创新的综合体现)。这个过程是透明的、基于市场规则的,并且最终由消费者用自己的选择来评判胜负。

这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力量,它让市场充满活力,让资源得到最优配置,让社会福利得以增进。健康的商战,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本质都是一场“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的竞赛。

*扭曲的路径:民粹舆论战的危害*

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愿意或能够在上述“正道”上赢得竞争。当一家企业在产品、价格、服务或创新上难以匹敌对手时,一些经营者可能会选择走上“捷径”——发动“民粹舆论战”。

“民粹舆论战”并非严格的学术术语,但在商业语境下,它特指一种偏离正常商业竞争轨道的策略,其特点是:

第一、诉诸情绪而非理性

它不以产品或服务的实际优劣作为论证基础,而是通过挑动公众(特别是对某些议题敏感的群体)的情绪,如民族主义、仇富心理、对大公司的不信任感、对弱势群体的同情等,来为自身造势或攻击对手。

第二、模糊焦点,制造对立

它往往将复杂的商业问题简单化、标签化,制造非黑即白、我们(正义/受害者)与他们(邪恶/剥削者)的对立叙事。它试图将商业竞争问题转化为道德问题、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

第三、选择性叙事与信息操纵

它利用信息不对称,选择性地呈现甚至歪曲事实,使用煽动性的语言(如“压榨”、“垄断”、“吸血”),构建一个有利于己方、不利于对手的舆论场。它常常迎合网络上已有的某些负面刻板印象或流言,并加以放大利用。

第四、道德绑架与双重标准:

发动者往往将自己置于道德高地,用严苛的、甚至超出法律或普遍商业伦理的标准来要求对手,而对自己或自身所处行业的问题视而不见,奉行双重标准。

第五、意图影响非市场力量

其深层目的往往不仅仅是影响消费者看法,更可能是试图通过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来影响监管机构的决策,甚至引发政治干预,从而为自己创造不公平的竞争优势,或者阻碍对手的正常发展。

*当“公开信”成为“檄文”*

现在,当京东发布的《致全体外卖骑手兄弟们的公开信》时,这封公开信的操作,就带有明显的“民粹舆论战”色彩,而非健康的商业竞争行为。

这封公开信中,有着明显的民粹舆论的特点:

第一、指控的模糊性与“莫须有”

京东信中指责“竞对平台”搞“二选一”,但并未明确点名,也未提供具体证据。在外卖骑手高度流动的兼职特性下,平台难以实施有效的“二选一”,且美团已辟谣。这种“莫须有”的指控,更像是一种制造事端的“由头”,而非基于事实的商业纠纷。这偏离了基于事实和证据解决商业问题的正常轨道。

第二、借力打力,煽动反平台情绪:

信件后半段以及刘强东后续引用的言论,大量借用了社会上长期存在的对平台经济的批评,如不缴社保、算法压榨、骑手安全、高额抽佣、纵容“幽灵外卖”等。

这些议题本身具有很高的社会关注度和敏感性,容易激发公众(尤其是对平台模式有疑虑者)的负面情绪。刘强东将这些普遍存在的、复杂的行业性或社会性问题,集中火力对准单一竞争对手(美团),这本身就是一种策略性的舆论引导。

第三、双重标准:

京东旗下的达达平台,在社保缴纳等问题上与美团并无本质区别。指责美团抽佣高导致餐饮商家不赚钱,却忽略了市场竞争本身就会淘汰大量商家(无论线上线下),以及京东自身平台上商家也存在亏损的现实。

这种“我做得,你做不得”的双重标准,恰恰是舆论战中常见的道德策略,目的是塑造对手的负面形象。

第四、将商业竞争道德化、政治化

指责对手“为了维护自己的垄断地位”、“忘了老祖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望好自为之!早日回头是岸!”等措辞,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的商业竞争话语范畴。

它试图将美团描绘成一个与底层人民、与社会公义、甚至与“老祖宗”智慧对立的“垄断者”,并带有强烈的政治暗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常用于警示当权者)。这完全是将商业竞争对手置于道德和政治的审判席上,试图利用非市场力量来打击对方。

第五、动机指向——竞争失利后的非常规手段

京东在电商主业面临激烈竞争、地位下滑,在即时配送领域也未能超越美团。基于此,京东此次发动舆论攻势,并非出于对骑手福祉的真正关怀,而是因为在正常的市场竞争(价格、品质、效率等)中未能取得优势,转而采取这种“下三滥”的舆论抹黑手段,试图“用舆论倒逼政府对美团出手”,以期获得喘息或翻盘的机会。

对比健康的商战,刘强东的做法偏离了真正商业竞争的核心:

它没有聚焦于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即时配送服务(更快的速度、更低的价格、更可靠的骑手管理、更优质的商品选择)。

它没有通过改进自身运营(如提升达达的效率、优化与商家的合作模式、创新服务体验)来赢得市场。

它反而选择了攻击竞争对手的软肋(或被塑造出的软肋),利用社会情绪和信息不对称,试图通过非市场的方式来改变竞争格局。

这就像拳击比赛中,一方不专注于提高拳技和战术,反而试图向裁判和观众哭诉对手“不道德”,甚至煽动观众向对手扔东西。这不仅违背了体育精神,也无助于提升自己的实力。

*民粹舆论战的短视与长远危害*

虽然短期内,民粹舆论战可能因为其煽动性和话题性,迅速吸引眼球,获得大量转发和看似“一边倒”的支持,甚至可能暂时性地影响公众认知或监管风向。

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策略是短视且极具危害性的:

经常性地攻击对手、使用煽动性言论,会给企业自身贴上“好斗”、“格局小”、“不择手段”的标签。理性的消费者和市场观察者会质疑其动机和诚信。长期下来,这会侵蚀企业的品牌声誉和消费者信任。

将大量资源和高管精力投入到舆论战中,必然会减少对核心业务(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客户服务)的关注和投入。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这无异于自废武功,可能错失真正的增长机会。

如果一家领头企业带头使用这种手段,可能引发其他企业效仿,导致整个行业的竞争环境恶化,充斥着互相抹黑和攻击。这不仅无助于行业进步,反而可能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让专注于做产品、做服务的企业受到劣质竞争的干扰。

将复杂的商业和社会问题简单化、情绪化,容易误导公众对市场经济、平台模式、企业责任等的认知,加剧社会群体间的对立和不信任。

煽动起来的民粹情绪是难以控制的。今天用它来攻击对手,明天它也可能反噬自身。

*回归商业本质,在阳光下竞争*

市场经济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舞台,让企业通过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来赢得成功。健康的商业竞争,就如同体育竞技,应该是在规则框架内,比拼实力、智慧和耐力。

价格战、品质战、创新战、服务战,这些都是值得鼓励的竞争形式,它们最终的受益者是广大消费者。

而“民粹舆论战”则是对这种健康竞争机制的背离和亵渎。

它试图用情绪覆盖理性,用抹黑替代实干,用操纵舆论干扰市场选择,甚至企图绑架非市场力量。这种做法,即便可能获得一时的喧嚣和关注,也终究难以赢得市场的持久尊重和消费者的真心认可。

对于企业家而言,真正的格局和担当,是直面竞争,将挑战转化为提升自我的动力。

如果市场份额下滑,那就去研究消费者需求哪里没满足好;如果成本控制不如人,那就去优化供应链和内部管理;如果创新乏力,那就加大研发投入,鼓励试错。将精力放在打磨产品、提升服务、创造价值上,这才是基业长青的正道。

不靠产品质量,靠这种手段,是不可能赢得消费者的。

最终,市场会奖励那些真正为消费者着想、在阳光下堂堂正正竞争的企业。而那些沉溺于舆论操纵、试图走捷径的玩家,无论其体量多大,都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被证明只是偏离了航道的过客。

商业的荣光,永远属于那些在服务消费者的战场上,赢得光明磊落的胜利者。

京东必败!

这两天京东发力,大搞外卖市场,全方位开火,不仅高调宣称爆单,还公开向美团和饿了么的骑手喊话,欢迎他们加入。

但是,刘强东忽略最大的问题,那就是,竞争从来不发生在对外卖员的抢夺上,也不发生在对美团的抹黑上,而是发生在真正的商战战场——消费者。

这一天下来,京东收获了什么?一堆的差评。

看看消费者们的体验吧:

1、入驻商户还是太少,昨天特地找了家常吃的炒面,看了和美团差不多价格,没便宜。我是消费者,我只看自己付了多少,骑手平台商家怎么分成跟我没关系。

2、超20分钟免单 营销口号吧 没收到货就不算送达,我送某团碰到过顾客让我慢点送 她买了准时宝 超了时间平台会赔钱

3、今天刚下了一单,过了十几分钟,骑手说店家没开门。要我自己退单。。

4、把外卖员给坑了!!

5、今天中午下单显示三十八分钟送达,过了四十分钟再看还是显示商家待接单,中午饿了一顿。

6、11点半下单,快一点还没接单,也没电话告知下,客服也没人应答,还说超过20分钟免单,也没赔偿方案,2点才出个消息,公关部干嘛去了,现在饭圈真可怕,能不能客观点,做得好就是好,做的不好就是不好……太无脑了

7、一样,我12点零6下的单,已送达时间是12点45.商家12点43接单打印小票

8、今天有个单子送达时间 12.03 分,我接到单子时间已是 13.30 分。

9、点库迪咖啡,可能用卷优惠太大了商家给直接关闭订单

10、我昨天下了单 接近一个小时才送到,我可点的粉,只有退了,我相信米粉一个小时 可能还没有吃过。 又换美团15分钟送到。两家店都在我住的小区门口

11、我以为就我一个人遇到了这种情况。我今天中午也是点完了之后就在等着送餐过来,结果等了好久也没来。一看,还在等接单。我就取消了。

12、我也是 等一天都没人接单

13、是的,到点了一看商家还没接到

14、我今天中午第一次点,一直在处理中,不显示接单,我以为和美团不一样呢,最后晚了几分钟收到,送餐员直接让电梯送上来了

15、关键是你们不接单也超不出20分钟,说是20分钟之内免单,就好像120岁的老年人去医院免费一样

16、确实,今天几个顾客打电话问下了单怎么还不接单,可我们确实看不见平台上有单,后来平台通知系统崩溃了

17、不是商家没有接到单,二三十是骑手太少了,没人送,要等很久。美团骑手就多,

18、是真的,上周六,我点一份,预定11.45前送,结果12.50才送到,中间显示换了3次外卖员,而且因不能按时送我申请退款,还给我驳回了,很不好的第一次外卖体验。

19、我等了125分钟。问商家,商家说没看到订单。客服说赔20元,接受,结果12点到的单2点对又到了 都在外面吃好久了

20、原来如此,我就说今天咋回事,四十分钟过去了点进去商家待接单,两眼一黑

21、昨天也是遇到这种情况,商家那边一直显示配餐中,打电话也联系不到商家,

22、今天中午我家的顾客12点08分下单成功,1点05分我才接到单

23、十一点四十点的,午觉都睡醒了下午该上班了到了,现在显示售后退款中

24、订了一份等了半个小时也不接单。早饭也没吃。饿坏了,退款又换一单

25、30分钟都算好的了我今天点了一个多小时都没人接单平台客服爱搭不理的

26、我也是今天点了外卖,1个小时都没有接单,还有就是客服什么都解释不了

27、昨天北京也是,11:30下单,12:20到,结果到点了,给快递员打电话说路不好走,还有10多分钟,给商家打,说是还没有人接单取餐。但是我查电话都是商家电话,糊弄,说话,造价

28、今天中午也是有客户在我这下单,也是显示商家待接单,我这里也是没看到有单子,害得我跟客户解释了半天

不少人以为是系统崩溃,其实不是的。

是京东根本就没有做好准备,外卖行业很多企业都玩不明白,包括滴滴、抖音,百度,都干过,都失败。

原因在于,外卖的本质叫作即时电商。

对于餐饮行业来说,就更难了。因为需求非常集中,你如何准备这么多骑手员,在应对客户在一个中午集中爆发的需求?

还能通过算法系统优化每一个骑手的路径,让他尽可能地一次性顺路取多份外卖,送多个客户?以提升有限的骑手的效率?

你以为只要招募足够多的骑手就够吗?不行。

因为你不能给他足够多的订单,就中午给他订单,他就不愿意与你合作了,他必须从早到晚,都能拿到单,他才愿意与你深度合作。

骑手要的不是中午多几单,而是要的一天、一个月总和收入的增加。

同时骑手还要你有足够高的派单量、比如他能最快地到商家这里,最快地去到顾客这里,让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跑尽可能多的单。

这需要持续很多年的算法的研究,足够多骑手的支持,足够多商家的数量。

京东在开始的策略上就是错的,他以为只做品质商家,主打一个品牌外卖就能做起来,这在外卖这个商业上就是彻底失败的策略。

我可以说,美团的高管们正在看笑话呢,都在围观这个外卖小白刘强东是怎么样失败的。

因为,只有商家的数量足够多,外卖员的分布才会更加合理,算法才能分配更合理的路径,达成更高效的配送效率。

这就是为什么饿了么与美团形成了城市竞争的原因。

某个城市,如果饿了么不行了,那就是美团的天下,另一个城市,饿了么拿下来,那就是饿了么占优。

没有合作商家数量和外卖员数量的足够优势 ,就不可能达成效率的增加。

你以为刘强东叫几个美团和饿了么的骑手过去,他们就会去吗?可以跑你一天,两天,但是,只要接单量少,路程长,一天总和收入不高,那么,马上抛弃你。

外卖这个市场,是以城市为单位,一个一个去攻占的。

可惜刘强东连这个都搞不明白,一下就在全国开花,这是注定要失败的。

美团之所以能在这个领域成功,是因为自美团搞千团大战时,就完全采取各城市自营的模式,从十几年前就在每一个城市建立一套自己的完整系统,每一个城市与对手进行竞争,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而京东呢?却想打个全面战,各城市一起打,这怎么可能成功?

如果京东真要进外卖市场,正常的路径是先从某一性质的城市开始,集中资源,一个一个去打,在当地要实现规模化,要签约大量的商家,要用补贴和广告吸引大量的消费者购买,要用补贴吸引大量的骑手参与配送,这是有可能赢的。

但是京东需要付出多少呢?没个几百亿补贴,你凭什么占领别人十几年来长期打下来的市场呢?

所谓的京东百亿补贴,大部分补贴是商家们出的,平台上的商家们甚至今天都在吐槽,又配送不到位,系统不行,搞不好还有差评,还要给优惠。

最后的结果,就是消费者体验极差。

一天两天,或许消费者可以理解,再来一次呢?谁会接受这种拉胯的外卖业务?你连送餐的基本服务都做不到,那哪来的竞争力呢?

可以说,以刘强东这种对外卖业务的理解能力,京东是必败的。

靠着骂美团,发动舆论,能让消费者体验变好吗?不可能。自己的实力才是第一位的。

所谓的外卖系统崩溃,我的判断是,不是什么客人太多,而是从商家和外卖员的链接系统全部出问题,不得已采取技术手段关闭。

一个新手、小白,刚刚进入外卖行业,还是谦虚一点好,不要最后变成一场闹剧,多向美团学习,才是正道,而不是指着靠舆论能打败竞争对手,可能吗?

把企业做好,是需要实力的,靠嘴是不行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