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哄哄的价格该管管了!?

每当外卖平台把 25 元的黄焖鸡卖到 9.9 元,每当快递公司在海报上标注 8 毛钱全国包邮,总会有一群人站出来痛心疾首地指责:“这是恶性竞争!这是资本在烧钱!这是市场失序的表现!”

图片

** **

于是,一套熟悉的流程开始上演:约谈相关企业、出台限价政策、对违规者进行处罚、倡导 “行业自律”。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市场价格看似稳定了,各种补贴也消失了,但消费者却默默地回到了厨房,重新点燃煤气灶自己做饭。

那些干预价格的人,以为自己在 “维护市场秩序”,可实际上,他们的行为无异于抢劫。

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以价格作为沟通的语言,将各种稀缺的信息转化为人人都能理解的数字。今天鸡蛋价格上涨,明天青菜价格下跌,这并非是谁在故意捣乱,而是市场供需关系在发声。

外卖平台补贴 5 块钱,其实是在传递 “目前运力有闲置,大家快来下单” 的信号;快递公司敢喊出8毛钱包邮,是在说明 “我们的分拣效率提高了,路由规划也已优化完成”;滴滴当年大量补贴,狂撒 10 亿,是在宣告 “出行方式即将迎来变革,大家先体验再付费”。

这些价格的忽高忽低,就如同心电图上的波动 —— 一旦变成一条直线,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市场也是如此,如果价格失去波动,市场就会失去活力。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换季时的服装价格,夏天刚过,秋装上市,夏装就会打折促销,这是商家在处理库存,也是市场在调节供需。如果此时有人出来干预,要求夏装不能降价,那商家的库存就会积压,资金无法回笼,进而影响到秋装的进货和销售,整个服装市场的运转就会受阻。

再看农产品市场,某年大蒜丰收,供大于求,价格就会下跌;次年很多农民因为去年价格低而减少种植,大蒜供不应求,价格又会上涨。这种价格的自然波动,引导着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保持市场的动态平衡。要是强行限制大蒜价格,农民就无法根据市场信号做出正确的种植决策,要么供过于求导致浪费,要么供不应求让消费者买不到货。

图片

所以说,价格波动是市场正常运行的表现,它就像市场的心跳,时刻反映着市场的活力和供需变化。

一旦行政力量出手压制价格,首先受到损害的就是企业家的私人财产权。

试想一下,我花费 3 亿元研发无人仓库,本打算通过 5 毛钱的快递费来收回成本,可你一句 “快递费不得低于 1 元”,直接就把我一半的快递单量给了那些效率不如我的快递公司 —— 这不是抢劫又是什么?我囤积了 1000 吨智利车厘子,准备在春节期间卖个好价钱,你一道 “限价令” 下来,让我血本无归 —— 这难道不是抢劫吗?

当价格管制撕开了财产权的边界,任何所谓的 “公共利益” 都可能成为合法抢劫的借口。

在商业领域,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有一家小型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研发了一款新型耳机,为了打开市场,初期定价较低,希望通过销量来弥补研发成本。可就在产品热销之际,相关部门以 “低价扰乱市场秩序” 为由,要求其提高价格。这一干预直接导致该企业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前期的研发投入难以收回,企业陷入了困境。

这家企业的老板无奈地说:“我们自己投入的钱,想定什么价格卖产品,这是我们的权利,为什么要被干涉?这和抢我们的钱有什么区别?”

还有一些餐饮企业,为了吸引顾客,推出了低价套餐。可这种正常的市场竞争行为,却被指责为 “恶性竞争”,受到了价格干预。结果就是,这些餐饮企业要么被迫提高价格,失去了大量顾客;要么就得在食材质量上做手脚,以降低成本,最终损害的还是消费者的利益。

干预价格,本质上就是在剥夺企业家对自己财产的处置权,是对他人钱包的粗暴干涉。每个企业家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成本、市场需求和经营策略来制定价格,这种权利不应该被随意践踏。

价格战之所以显得残酷,恰恰是因为它是市场最低成本的 “体检” 方式。

京东涉足外卖领域时,由于流程卡顿,一旦停止补贴,用户就大量流失 —— 这是市场在告诉它:你不适合这个领域;某社区团购平台烧了 20 亿,却把仓库、地推、冷链等资源都投到了错误的城市,最终倒闭,这是它为错误决策付出的学费;反观那些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企业,哪一个不是被价格压力逼出了创新,比如优化算法调度、对骑手进行分级管理、建立预制菜中央厨房等。

当价格被管制固定,企业就失去了市场反馈的信号,这就如同把病人绑在床上不让其发烧一样 —— 表面上看起来平静,实际上却在滋生问题,让整个行业失去进化的动力。

在互联网行业,早期的团购网站 “千团大战” 就是一场激烈的价格战。当时,众多团购网站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推出低价优惠活动。在这场大战中,很多企业因为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而倒闭,但也有一些企业在竞争中不断优化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最终脱颖而出。

如果当时对这些团购网站的价格进行干预,限制它们的低价竞争,那么那些有潜力的企业可能就无法在竞争中得到锻炼和成长,整个团购行业的发展可能就会停滞不前。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价格竞争和试错机会,团购行业才能够不断进化,形成如今成熟的市场格局。

再看手机行业,各大品牌之间的价格竞争从未停止。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企业不断投入研发,提升手机的性能、拍照功能、续航能力等。如果限制手机的价格,企业就失去了创新的动力,消费者也就无法用到越来越先进的手机产品。

不让企业试错,就等于扼杀了行业的创新和进步。只有让企业在价格竞争中不断试错、不断调整,行业才能朝着更健康、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有人说:“限制低价是怕资本在‘烧死对手后’抬高价格。”

但真相是:垄断从来都无法靠低价形成的,而是依靠行政准入、牌照、配额等手段;真正能够对抗未来涨价的,是今天充分竞争留下的高效率成果。这可以参看我的 垄断就能随意提价? ,这里有更详细的论证。

2016 年网约车补贴大战结束后,价格确实有所上涨,但相比出租车还是便宜 30%;如今外卖价格比 2015 年贵了两三块,但可供选择的商家多了十倍,30 分钟必达也成为了行业标配。对于烧钱圈市场割韭菜的神话,可以参看 “****先烧钱圈市场,然后提价收割” 能做到吗?

消费者并不是傻子,他们会综合考虑价格、品质、时间、体验等多方面因素来做出选择。如果强行压制价格,只会把竞争转移到看不见的地方,比如减少包装、收取隐形配送费、对会员进行 “杀熟” 等,或者是产品质量降低,或者配送时间变长,最终吃亏的还是消费者自己。

在旅游行业,曾经有一些地方为了 “保护” 当地旅游市场,对旅游产品的价格进行限制。结果导致一些旅行社为了降低成本,在旅游过程中安排大量购物环节,降低餐饮和住宿标准,严重影响了游客的体验。而那些没有价格限制的旅游市场,旅行社为了吸引游客,会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推出各种特色旅游产品,消费者反而能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再看家电市场,消费者在购买家电时,不仅会关注价格,还会看重品牌、质量、售后服务等。如果对家电价格进行干预,企业可能就会在质量和服务上偷工减料。而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企业为了赢得消费者,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用脚投票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图片

消费者有能力做出明智的选择,他们不需要被 “保护”。强行限制价格,看似是在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实则是在损害他们的权益,让他们失去了在公平竞争中获得更好产品和服务的机会。

价格是一个自由人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具体、最不可侵犯的权利:我有权用 9.9 元吃一顿黄焖鸡;商家有权用 8 毛钱寄一张明信片;企业家有权用 1 亿元去换取一次 “用户说不” 的答案。

任何以 “秩序” 为名的干预,都是对市场语言、私人财产、消费者主权的粗暴压制。

下一次,当你看到 “价格乱象” 这四个字时,请记住:那不是混乱,而是市场在用明码标价告诉你 —— 哪里需要创新,哪里需要优化,哪里应该进入,哪里应该退出。

谁要是捂住了价格的嘴巴,谁就捂住了所有人的未来。

在小商品市场,摊主们可以根据市场行情自由定价,今天这款小商品畅销,价格就高一点;明天那款小商品滞销,就降价促销。这种自由的价格机制,让摊主们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也让消费者能够买到性价比高的商品。如果对小商品市场的价格进行干预,摊主们的经营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市场也会失去活力。

在文化市场,书籍、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的价格也是由市场决定的。不同的文化产品有不同的受众和市场需求,价格也会有所差异。如果强行规定文化产品的价格,可能会导致一些优秀的文化作品因为定价不合理而无法得到广泛传播,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

把价格还给市场,让市场在价格形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不仅是对市场规律的尊重,也是对每个市场参与者权利的尊重,更是把尊严还给了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