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可能和强制信教一样荒谬

原作者:劳伦斯·M·万斯翻译+编辑:AI 梁洋睿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一位热衷于用经济学视角看世界的专栏作家。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看似天经地义,却细思极恐的话题:孩子必须上学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这有什么好聊的?让孩子接受教育,不是天底下最正确的事吗?别急,让我们从一个美国政坛明星的故事说起。

用“坐牢”逼孩子上学,这不只是个例

卡玛拉·哈里斯,前美国副总统,在从政早期曾是加州一位雷厉风行的检察官。当时,她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逃学运动”。她的逻辑很直接:很多少年犯和暴力犯罪的受害者,都是早早辍学的孩子。因此,严抓逃学,不仅是为了教育,更是为了预防犯罪。

她推动立法,规定如果家长管不住逃学的孩子,可能面临高达2500美元的罚款,甚至一年的牢狱之灾。

你可能以为这是加州这种“进步”地区的特例,那就错了。在观念相对保守的佛罗里达州,最近也有一位家长因孩子逃学被判了90天监禁。法律白纸黑字写着:6到16岁的孩子必须上学,一个学期内无故缺课超过15天,就是“惯性逃学”,家长和孩子都得承担法律后果。

事实上,这种“强制教育”的观念,并非自古就有。在早期的美国,教育主要是父母和私教的责任,公立学校反倒是为穷人准备的。直到19世纪中叶,马萨诸塞州才通过了第一部强制上学法。到了20世纪初,它已经成了全美国的共识。

今天,无论是哪个党派、哪个阶层的美国人,几乎都无条件地支持强制教育。

但问题来了:大家都认同的事,就一定是对的吗?

一个挑战你常识的类比:强制信教

就像大多数人支持禁毒、反对非法赌博一样,支持强制教育似乎也理所当然。但我想请你做一个思想实验,一个可能会让你感到不适的类比:

强制上学,和强制信教,本质上并无区别。

想象一下,如果政府颁布这样一条法律:

  • 每个社区都必须建立一座由政府指定的“官方教堂”。
  • 所有居民,无论信仰为何,每周日都必须去教堂参加活动。
  • 唱什么圣歌、念什么经文、遵守什么仪式,全由政府统一规定。
  • 神父和牧师由政府雇佣和指派。
  • 如果谁敢不去,罚款甚至坐牢。
  • 最重要的是,不管你去不去这座“官方教堂”,你都必须缴纳一笔“教会税”,用来养活它。

我想,任何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听到这种规定都会觉得匪夷所思,甚至愤怒。人们会说:我的信仰是自由的,凭什么要被强制?

那么,我们为什么对强制上学毫无意见呢?

仔细想想,这两者惊人地相似:

  • 政府建立公立学校(官方教堂)。
  • 强制所有适龄孩子上学(强制参加活动)。
  • 学什么课程、用什么课本、考什么内容,由政府和教育部门规定(统一的经文和仪式)。
  • 老师由政府和学校系统招聘(指派的神父)。
  • 家长不送孩子上学,会面临惩罚(不去就罚款坐牢)。
  • 无论你的孩子是否上公立学校,你都必须纳税来支持公立教育系统(全民“教会税”)。

这个类比,是不是让你开始重新审视“强制教育”了?

“但我们有私立学校和在家上学啊!”

这时,肯定有人会反驳:“不对!我没有被强制啊,我可以选择送孩子去私立学校,或者干脆自己在家教。”

没错,在今天的美国(以及很多其他国家),这确实是合法的。但这并没有改变“强制”的本质。

首先,即便你选择私立学校或在家上学,你依然被强制——你被强制必须以一种“被认可”的方式来教育你的孩子。你的教学地点、老师资质、课程大纲、每年上课天数等等,依然要符合国家的标准,随时准备接受检查。你只是在“官方套餐A”和“官方认可的套餐B/C”之间做选择,而“不教育”这个选项,是被法律禁止的。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使你的孩子从没踏进公立学校一步,你也依然要通过纳税,为这个庞大的公立教育系统买单。

这就像政府告诉你:“你可以不去官方教堂,去我们批准的私家教堂也行。但官方教堂的维护费,你一分钱都不能少交。”

这听起来,还像是真正的自由选择吗?

教育的最终决定权,应该在谁手里?

在很多人看来,比起世俗的知识教育,一个人的宗教信仰可能更为重要,因为它关乎灵魂、来世和对神的审判。如果连如此重要的事情,我们都坚信国家无权干涉,那么,为什么在教育这件事上,我们就心甘情愿地把主导权交给了国家呢?

在一个真正自由的社会里,决定孩子“如何被教育”、“在哪里被教育”以及“被教育到什么程度”的,应该是父母,而不是国家。

正如决定孩子是否参加宗教活动、参加何种宗教活动的权力,牢牢掌握在父母手中一样。

当然,我并非在鼓吹“读书无用论”或反对教育。我只是想提醒大家,当我们把某件事(哪怕是好事)变成一种国家强制时,我们可能正在不经意间,让渡了本该属于家庭和个人的宝贵权利。这背后的逻辑,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