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请愿的知识分子,只是他们从不谈代价

图片

从古以来,就一直有为民请愿的知识分子。

大多数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科学的理解,就是零,他们约等于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盲,为什么?

因为他们在请命时,根本不谈“代价”二字。

马光远也成为了这其中的一份子,但他是贴了一个经济学家的标签的。

经济学是什么?经济学是一个面对稀缺性的世界,讨论何种手段能达成宣称目的的科学,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常识。

而马光远的呼吁中,存在代价二字吗?毛都没有看见。

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应该明白,任何事情都有代价,只有小孩子,才会想要一切,并认为一切都不存在代价。

我并不在是反对马光远提出的任何主张,只不过,一个经济学家应该提出的是一个让人们明白代价是什么的主张,而不是把政府当作多来A梦,认为只要向政府提出要求,他就可以从口袋中掏出无限多的资源。

好,现在,我们就来分析,马光远的主张,要真的要实现,需要付出哪些代价。

第一种方式:不增加支出的情况下重新分配:

我们先将全国民众的养老金放在一起,不管是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国企职工、普通职工以及农民。

当下,这些所有的养老金每一年支付总额是7万亿左右。

马光远呼吁的这一部分群体,在统计数据里叫城乡居民养老支出,总领取人数当下是1.7亿人。

假定当下人均是200元一个月,增长到1000元,那么,月支出需要增加1360亿元,年支出将增到1.63万亿。

由于不能增加总支出,那么,这增加的1.63万亿,将从其他人员的退休金的减少中获得。

我们平均减吧,所有的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他们的退休金平均减少23%,就可以达成这一目标。

好了,这时,马光远要求的政策,能否达成,取决于,马光远是否能说服其他的这一部分人的退休金统一缩减23%。

这就叫代价。在不增加养老支出的情况下,要给农民增加养老金,就必须让其他人减少。

问题就变成了,其他人愿意吗?

第二种方式:其他人不减,就是农民增加

这种方式最容易获得欢迎,因为所有人都会说,反正我的不少,我支持一下农民增加,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但天底下哪来的免费的午餐?

政府要新增1.6万亿的支出,并且每一年还得上涨,不管他以什么方式,最终一定会成为全民的负担。

因为这一笔新增的钱,只能来源于新增的税收。

既然所有人都不愿意减少自己的、增加农民的,那么,新增税收就是唯一的方法。

那么谁是税收的承担者呢?所有的税负的后果,最终将由两个大头来承担,一个是土地拥有者,一个是劳动者,也就是会导致你的房产价值下跌,你的劳动者收入降低。

这中间有复杂的逻辑链条,表面上大部分税收来源于企业,但企业因为税收减少了资本投入后,就会降低对土地的出价和劳动力的出价,从而将税收转嫁到这两个最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当中。

所有人都逃不脱这个税收的转嫁。

这时,现有的退休者没有受到多少损失,但现有的生产者和财产拥有者将受到重创。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隐形的税收,就是政府印钞,也就是通货膨胀,这时所有的货币持有者,都将有一部分货币成为了隐形的税收被上交了,他是用币值损失的方式完成的税收。

因此,支持这种政策的代价是,中国的税收越来越高,因为老年人越来越多,最终让所有劳动力受损。

好了,我并不是不同意给农民发养老金,我只是在说,你选择任何方式,都有代价,都对应着另一批人的损失。

我曾经提出主张,用实物来发养老金,发米发油发肉发生活基本用品,所有人都发成一样的,彻底终结社保制度。

时间一长,人们就不会在乎这些实物分配,社保制度也就消失了。

但哪怕现在一个月发一千多最差待遇的退休职工,都不会同意,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利益损失了。

动人钱财,如杀人父母。

一旦走向人人都争夺税款这条路,就是一种零和博弈,发了你的,就没了我的,社会就将迎来持续的争论和分化。

所有人都盯着政府这个分配机构,你应该多分点给我。

理由五花八门,每一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理由,农民说,我交了几十年公粮,没有我们,你们吃什么?国企工人说,我把青春献给了国家,公务员说,我们也在为社会作贡献,并且我文化高,老师说,我是灵魂工程师,军人说,我们随时准备牺牲生命,医生说,我是白衣天使。任何一个职业都可以说,自己不可或缺,自己最辛苦,自己创造的价值最高。

但除了市场之外,没有任何手段可以证明一个人的创造的真正价值。

于是,结果只能是按闹分配。

是的,税款分配的终局,就是按闹分配,谁闹得凶,谁就能多分一点。

这是一个社会混乱的终极根源。

因为社会的含义是合作分工协作,而争夺税款,本质上是丛林法则。

我们所羡慕的欧美福利社会,正是由政府主导的丛林法则,他并不温情脉脉 ,他是强暴地将在工作的人的收入剥夺,由政府来分配给另一群人。

时间一长,社会必然形成两大势力群体,一派为税收净收益者,也就是剥削者,另一派为税收净损失者,也就是被剥削者。

他们的争论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构成百家齐闹的局面。

人人都渴望分得更多,交得更少。这可能吗?这才叫真正的乌托邦。

马光远这种人,不配叫经济学家,他们的主张不论,但起码应该传播一个基本的观点,面对稀缺性的资源,任何分配都有受益者和受损者。

这是一个经济学家要带来社会的基本思维。

而经济学思维的反面,就是乌托邦,认为资源是无限的,是可以不停地索取的。人人都是可以干得少,拿得多,交得少,分得多。

看短剧去吧,短剧里啥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