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如此恐惧物价下跌?因为这会让权力失效

图片

在现代经济学的殿堂里,供奉着一尊怪异的神祇,它的名字叫作“价格稳定”。

这尊神像并非由大理石或青铜铸就,而是由一堆堆晦涩的数学模型、一个个精心编织的术语和一张张不断更新的资产负债表所堆砌。

围绕着它的,一群自封为经济祭司的中央银行家和主流学院派学者们。

他们身披“专家”与“智者”的华丽法衣,日复一日地吟诵着令人费解的经文。

他们告诉世人,他们的职责不仅是防止物价飞涨,更重要的,是防止物价下跌。

是的,你没有听错。

在他们构建的世界观里,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得越来越便宜——这种在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看来都是天大好事的情景——被描绘成了一场足以毁灭文明的末日灾难。

他们给它起了一个听起来就充满凶险的名字:通货紧缩。

这套理论的逻辑,荒谬到近乎是一种智力上的侮辱。

他们声称,一旦人们预期物价会下跌,他们就会停止消费,企业也会停止投资。

整个经济活动将陷入冰冻,形成一个可怕的“通缩螺旋”,直到一切归于死寂。

这个理论建立在一个对人性极其幼稚的假设之上:

人类就像巴甫洛夫的狗,只会对“涨价”的铃声做出“购买”的条件反射,而丧失了所有对生活改善、技术迭代和未来规划的基本判断力。

因此,为了拯救我们脱离这个由商品过剩和价格下降构成的“地狱”,这些祭司们开出了一剂自诩为“万能”的药方:

通货膨胀

他们坚称,必须人为地、持续不断地稀释货币的价值,维持一个每年2%左右的“温和”通胀率。

这2%,就是他们为了“润滑”经济齿轮、为了赋予自己“操控”经济的能力而设下的神圣目标。

他们声称,这点微小的“盗窃”是经济运行的必需品,如同给机器添加的润滑油。

然而,这套说辞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谎言。

它是一个建立在错误定义、颠倒因果与对人类行动基本法则彻底无知之上的智力骗局。

这场针对“通货紧缩”的战争,事实上,是一场针对财富创造者、针对储蓄者、针对所有诚实劳动者的战争。

它是一场披着学术外衣的、系统性的财富掠夺。

图片伪造与盗窃:通货膨胀的真正本质图片

让我们先从那个最根本的、被蓄意混淆和扭曲的概念开始。

通货膨胀,绝对不是“物价的普遍上涨”。

物价上涨,仅仅是这场规模宏大的犯罪活动所产生的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烧,而非病毒本身。

将通货膨胀定义为物价上涨,就如同将梅毒定义为皮肤溃烂,它掩盖了疾病的根源和传播机制。

通货膨胀,其唯一正确、唯一诚实的定义,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法定货币数量的膨胀。

当中央银行家们站在聚光灯下,一脸严肃地谈论他们要“创造通胀”或“实现通胀目标”时,他们真实的、不加掩饰的意思是:

他们要开动印刷机,或者在商业银行的电脑账户上凭空敲下几个零,无中生有地创造出新的货币。

这种行为,与一个伪钞制造团伙的所作所为,在经济学意义上,没有任何本质区别。

唯一的区别在于,伪钞制造者是非法的,而中央银行家的行为被法律所特许和庇护。

这些新创造出来的货币,绝不会像天降甘霖一样均匀地洒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它总是通过特定的、隐秘的渠道注入经济体:

首先是政府本身,用来填补其永无止境的财政赤字;

其次是那些与央行关系最密切的大型商业银行和“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

这些人,就是现代经济体系中的第一批“伪造者”。

他们手握新钱的“入场券”,在普通民众还未来得及反应、物价尚未普遍上涨之前,就已经用这些廉价的货币去购买资产、发放贷款、进行资本运作。

他们就像涌入一个平静水池的第一波涟漪,率先搅动了水下的宝藏。

当他们用新钱购买了实物资产、股票、房地产后,这些资产的价格便开始上涨。

等到新钱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毛细血管,导致食品、能源、日用品价格普遍上涨时,那些最早拿到新钱的人早已完成了对社会真实财富的掠夺。

这个过程,完美地诠释了奥派经济学家穆瑞·罗斯巴德的洞见:

通货膨胀是一种无声的税收,也是一种财富的再分配。

它从货币的后来接收者(工薪阶层、储蓄者、退休老人)手中,悄无声息地转移到货币的最先接收者(政府、金融寡头)手中。

这才是通货膨胀的真正本质:

它不是一种经济管理工具。

它是一种财富转移的机制。

它是一种从生产者和储蓄者手中,向政府及其裙带利益相关者输送利益的管道。

那些捍卫2%通胀目标的人,本质上是在捍卫一种制度化的、慢性的盗窃行为。

他们告诉你,每年只偷走你2%的购买力是为了你好,是为了防止那个根本不存在的“通缩恶魔”。

这好比一个窃贼每晚只从你钱包里偷走20块钱,然后告诉你,这是为了防止一个更凶恶的强盗把你所有的钱都抢走——而那个更凶恶的强盗,恰恰是他自己杜撰出来的。

图片进步的标志:为“通货紧缩”正名图片

现在,让我们回到那个被彻底妖魔化的概念——“通货紧缩”。

我们今天所谈论的,是主流经济学家们口中的“通货紧缩”——即物价的普遍下跌。

那么,在一个由人类智慧和创造力驱动的世界里,物价下跌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答案显而易见:在一个健康的、自由市场经济中,物价的普遍、持续下跌,是经济进步的必然标志和伟大成就

让我们暂时忘掉货币这个扭曲的透镜,回到最基本的经济现实。

经济增长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通过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和劳动分工的深化,我们用同样的劳动和资源,能够生产出比以往更多、更好的商品和服务。

人类社会的进步史,就是一部单位时间产出效率不断提升的历史。

在这样一个生产力不断提高的世界里,如果货币的供应量保持稳定,那么物价的自然趋势是什么?

必然是下跌!

再强调一遍:

生产力不断提高,货币的供应量稳定,则物价必然下跌!

因为商品和服务变得越来越丰富,而用来交换它们的货币数量没有变。

每单位货币能够购买到的东西,自然就越来越多了。

这,就是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真实含义。

你的工资或许在名义上没有增加,但你用同样的钱,能买到更好的食物、更先进的家电、更强大的电脑和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这才是真正的、普惠的财富增长。

奥派奠基人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和F.A.哈耶克早已阐明:

在健全货币体系下,价格下降是技术红利和生产效益向社会大众扩散的主要渠道。

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为了生存和获利,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以更低的成本生产更优质的产品。

竞争的压力迫使他们将生产效率提升的成果,以更低价格的形式馈赠给消费者。

因此,中央银行家们那场针对“通货紧缩”的战争,事实上,是一场公然违背经济发展自然规律的战争。

他们偷走了本该属于每一个消费者的、因技术进步而产生的红利。

他们强迫你留在一个物价永远上涨的世界里,让你误以为只有名义工资的不断增长才是进步,却巧妙地掩盖了你的真实购买力可能正在停滞甚至下降的残酷真相。

至于那个可笑的“通缩螺旋”理论,只需一个简单的现实观察便可将其击碎:

我们身边充斥着无数价格持续下跌却需求旺盛的商品。

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视……这些产品的性能每年都在飞跃,价格却在持续下降。

按照主流经济学的逻辑,消费者应该集体等待,直到价格跌至谷底再购买。

但现实是,市场欣欣向荣,新产品一经推出便被抢购一空。

因为人类有真实的需求,有对改善生活的即时渴望,理性的消费者会在价格与效用之间做出权衡,而不是陷入永无止境的等待。

图片历史的证据:谎言与真理的试金石图片

历史,这面最冷酷也最公正的镜子,早已为这一切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

1、古代的先声:宋朝纸币的崩溃

中国宋朝,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大规模使用纸币的政权。

从北宋的“交子”到南宋的“会子”,起初,这些纸币只是铁钱或铜钱的兑换凭证,其发行尚有金属储备作为约束,量相对克制。

但很快,统治者就发现了这个“无中生有”的敛财秘诀。

为了应付对辽、夏、金的庞大军费开支和日益臃肿的官僚费用,宋朝政府一步步挣脱了金属储备的枷锁,开始滥发纸币,并最终不再允许其自由兑换为金属货币。

这与今天的纯粹法定货币体系如出一辙。

结果呢?

是一场持续百年的、灾难性的通货膨胀。

物价飞涨,纸币信用彻底崩溃。

南宋末年,“会子”的价值跌到几乎为零,“市井视之,粪土不如”,民间交易退回到使用铜钱甚至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

政府信用的破产和经济的混乱,极大地削弱了南宋的国力,成为其最终被蒙古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些声称“温和通胀”有益的现代祭司们,不过是在重蹈覆辙。

他们只是把毒药的剂量调得更小,并期望我们相信,只要喝得足够慢,毒药也能变成补品。

但毒药的本质,从未改变。

2、金色的繁荣:十九世纪美国的通缩式增长

十九世纪末的美国,那是一个以黄金为货币基础,没有中央银行(美联储于1913年才成立)肆意干预的时代。

那是一个技术爆炸、工业化飞速发展的“镀金时代”。

从横贯大陆的铁路到四通八达的电报网,从卡内基的钢铁到洛克菲勒的石油,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

在那段时间里,美国的物价水平呈现出一种持续、温和的下降趋势。

根据经济史学家的计算,从1865年到1900年,美国的批发价格指数下跌了超过50%。

按照今天主流经济学家的理论,那时的美国应该是一个经济停滞、人人都不敢消费、企业纷纷破产的人间地狱。

但事实恰恰相反!

那正是美国经济史上增长最强劲、最富活力的时期之一。

实际工资大幅增长,普通工人的购买力几乎翻了一番。

以前是奢侈品的牛肉、白糖、白面包,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识字率普及,基础设施迅猛发展,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飞跃性的提升。

为什么?

因为价格的下跌,正是生产力大爆发的直接反映。

企业家们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地创新,降低成本,为消费者提供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好的产品。

通缩没有扼杀经济,反而哺育了繁荣。

所谓的“通缩螺旋”,只是那些脱离现实的经济模型在黑板上的臆想,它在人类历史上这个最伟大的通缩增长期里,从未真正发生过。

3、疯狂的终结:1945-1949年中国的恶性通胀

1945-1949年的中国发生了人类现代史上最骇人听闻的经济悲剧。

在经历了八年抗战的消耗后,国民党政府的财政已经崩溃。

为了维持内战这台巨大的“绞肉机”的运转,他们选择了最简单直接的办法:

疯狂印钞。

于是,人类历史上最疯狂的恶性通货膨胀之一上演了。

法币和后来的金圆券,其价值以惊人的速度蒸发。

物价一日数涨,甚至一小时一涨。

人们领到工资后,必须像冲锋一样立刻冲向商店抢购任何可以买到的实物,因为几个小时后,那笔钱可能就只够买几粒米了。

储蓄的概念被彻底消灭,所有人的毕生积蓄都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尤其是依赖固定收入的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他们数十年的劳动成果被洗劫一空。

经济活动完全扭曲,人们囤积居奇,投机倒把,正常的工农业生产无法进行。

社会结构和道德秩序,都在这堆毫无价值的废纸中彻底崩溃。

这场恶性通胀,彻底摧毁了国民党政权的经济基础和民心,是其在内战中迅速败亡的关键因素。

它用最极端的方式证明了,通货膨胀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与政治的毁灭性力量。

那些在今天鼓吹2%通胀目标的央行行长们,与当时南京的财政官员之间,不存在本质的区别,只有程度的不同。

他们都相信,自己有权通过操纵货币供应来“管理”经济。

一个是温水煮蛙,一个是纵火焚屋,其背后的哲学却一脉相承。

4、真理的奇迹:战后西德的“反其道而行之”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光辉的正面案例——二战后的西德。

1948年的德国,经济一片废墟。

城市被夷为平地,生产停滞,官方货币“帝国马克”已经形同废纸,物物交换成为常态。

就在这时,一位深受奥地利学派思想影响的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哈德——主导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改革。

他力排众议,于1948年6月20日,同时推行了两项革命性的政策:

发行一种全新的、数量被严格限制的稳定货币——德国马克;

悍然废除了盟军军事政府推行的绝大部分价格管制和配给法令。

当时,许多信奉凯恩斯主义的盟军经济学家和德国的社会民主党人都被吓坏了。

他们预言,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放开价格,将导致物价飙升和社会动荡,引发大规模失业和混乱。

然而,奇迹发生了。

就在第二天,商店的橱窗里就奇迹般地摆满了尘封已久的商品。

农民们开始把粮食运往城市,工厂主重新开工,人们开始拿出他们新获得的、值得信赖的马克进行交易。

经济活动以惊人的速度复苏。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德国经济奇迹”。

这个奇迹的根源是什么?

不是什么“需求刺激”,不是什么政府的大规模投资计划。

它的根源,就是恢复了健全的货币和自由的价格体系。

艾哈德明白,经济复苏不需要“通胀预期”来刺激,它需要的是产权保障、稳定的交易媒介和能够真实反映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

他顶住压力,拒绝通过通胀来为政府融资,而是坚定地选择了货币纪律和市场自由。

这条路,正是通往繁荣的唯一正途。

图片结论:我们站在十字路口图片

为什么主流经济学家和中央银行家们如此恐惧那个自然、健康、能带来普遍繁荣的物价下跌?

答案很简单:

因为它会剥夺他们存在的理由。

一个物价由市场自由决定的世界,一个货币供应不由政府及其控制的央行垄断的世界,是一个不需要宏观经济“微调”和“精准滴灌”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中央银行家们以及那些围绕着他们的大量官僚和学术附庸,将无事可做。

他们的权力、地位和声望,完全建立在那个他们可以随意操控货币、扮演经济“救世主”的谎言之上。

所以,下一次当你听到任何一位经济学家或官员,煞有介事地谈论“对抗通缩的必要性”,或者捍卫那2%的“通胀目标”时,你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你正在聆听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他们用复杂的模型和晦涩的术语,包装着一个古老而简单的真相:

他们需要通货膨胀,来为扩张的政府和亲密的金融利益集团提供资金,并在这个过程中,巩固他们自己的权力。

他们不是在保护经济,他们是在保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

他们不是在防止萧条,他们是在剥夺你本应享受到的、由人类智慧和辛勤劳动带来的丰硕成果。

我们必须做出选择。

是选择一个由谎言和货币伪造所支撑的、物价永远上涨的盗贼统制经济?

在这个体系里,储蓄是愚蠢的,负债是精明的,诚实劳动的人被惩罚,玩弄金融杠杆的人受奖赏。

还是选择一个由真理和健全货币构成的、物价反映现实并趋向于下跌的自由繁荣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货币是可靠的价值尺度,价格是真实的经济信号,进步的红利能公平地惠及每一个努力的个体。

前者,是通往宋朝、魏玛德国和1949年上海的道路——一条通往混乱、贫困与奴役的道路。

后者,是通往十九世纪的美国和战后西德的道路——一条通往繁荣、独立与尊严的道路。

这个选择,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财富、自由。

这个选择,关乎我们文明的未来。

是继续跪拜那尊怪异的神祇,还是起身打破偶像,重归经济学的常识与人类的理性——答案,就在我们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