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面包不如黄金值钱?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面包能填饱肚子,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所需;黄金既不能吃也不能喝,用途似乎十分有限。但为什么,在市场上,一小块黄金的价格,能换来堆积如山的面包?

这个看似违背常理的“价值悖论”,困扰了人们数百年。直到经济学家们找到了一个关键的钥匙,才解开了这个谜题。这把钥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法则”(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今天,就让我们用一个冰淇淋和一位面包师的故事,来弄懂这个概念,看看它如何决定了我们身边万事万物的价值。

教科书上的答案:吃冰淇淋的学问

我们先来看看主流经济学教科书是怎么解释的。他们认为,价值来源于“效用”,也就是一件商品带给你的满足感。

想象一下,在炎炎夏日,你汗流浃背,这时候来一个冰淇淋甜筒,第一口的幸福感简直无与伦比。这是第一个甜筒带给你的“效用”,非常高。

吃完后,你意犹未尽,又买了第二个。第二个甜筒依然美味,但那种从酷热中被解救的极致快感,似乎比第一个稍逊一筹。它的“效用”虽然也不错,但已经有所下降。

如果你还想吃第三个、第四个……你会发现,每多吃一个,你从中获得的额外满足感都在减少。吃到最后,你甚至可能觉得有点腻了。

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边际”可以理解为“新增的那一个”,“边际效用”就是你每多消费一个单位的商品,所带来的新增的满足感。这个法则是说:当你消费的同一种东西越来越多时,它带给你的边际效用就会越来越低。

现在,我们把这个逻辑套用到面包和黄金上。

对整个社会而言,面包的供应量非常大,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消费它。因此,再多给你一个面包,它能带来的“边际效用”已经很低了。而黄金则极其稀有,很多人一辈子都未曾拥有过。所以,得到一小块黄金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就显得格外高。

根据这个理论,价格反映的不是一个东西的总价值,而是它的边际价值。因为黄金的边际效用远高于面包,所以它的价格也自然昂贵得多。

这个解释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它还不够深刻。把“满足感”或“效用”当成一个可以累加计算的数字,好像有点太简单了。价值的背后,难道没有更根本的逻辑吗?

面包师的抉择:从“目的”出发看价值

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卡尔·门格尔提出了一个更精妙的视角。他认为,物品的价值,不取决于它能带来多少抽象的“满足感”,而取决于它能帮助我们实现哪个“目的”。

让我们来认识一位叫约翰的面包师。他今天烤了四个一模一样的面包。这四个面包就是他可以用来实现目标的“资源”。他会怎么安排它们呢?

约翰首先会为自己的目标排个序:

  1. 最重要的目标:

    留一个面包给自己吃,解决饥饿问题。

  2. 次要的目标:

    用第二个面包,去换邻居的五个西红柿。

  3. 再次要的目标:

    用第三个面包,去换一件衬衫。

  4. 最不重要的目标:

    把第四个面包,用来喂食窗外的野鸟。

你看,这四个面包,虽然长得一模一样,但它们分别服务于约翰四个不同重要程度的目标。

现在,关键问题来了:如果约翰不小心弄丢了一个面包,他会放弃哪个目标?

答案显而易见:他会放弃喂鸟。他绝不会因为丢了一个面包,就选择饿死自己。也就是说,他会牺牲掉那个最不重要的目标。

这个最不重要的目标——喂鸟——就决定了约翰手中每一个面包的价值。

为什么呢?

价值的标尺:永远看最后一个

因为这四个面包是完全一样的,可以互相替换。约翰不可能认为“用来吃的那个面包”价值连城,而“用来喂鸟的那个面包”一文不值。如果他真的这么想,那他为什么愿意用一个“价值连城”的面包去换一件他认为价值较低的衬衫呢?交易就无法发生了。

正确的逻辑是,他拥有的所有同质商品(四个面包),其单位价值,是由满足他最后一个、也即最不重要的那个目标来决定的。

这个“最后一个单位”,我们就称之为 “边际单位”。它所实现的价值,就是 “边际效用”

所以,对拥有四个面包的约翰来说,每个面包的价值都等同于“喂鸟”这个目标的价值。

现在我们就能理解了:

  • 当供应减少时,价值会上升。

    如果约翰只有三个面包,那么他的“最后一个目标”就变成了换衬衫。此时,每个面包的价值都上升到了“一件衬衫”的水平,比“喂鸟”要高得多。

  • 当供应增加时,价值会下降。

    如果约翰有五个面包,他可能会用第五个面包去做一件更次要的事,比如垫桌脚。那么,他所有面包的单位价值都会下跌到“垫桌脚”的水平。

这个逻辑完美地解释了“价值悖论”。水和面包对生命至关重要,但因为它们太丰富了,我们总是用“边际上”的水和面包去满足一些非常次要的需求(比如洗车、喂鸟)。这些最不重要的用途,决定了它们低廉的价格。

而黄金极其稀缺,即使是“边际上”的黄金,也能满足人们非常重要的需求(如价值储存、关键工业应用等)。因此,它的价格才会如此高昂。

结论:价值源于选择,而非数字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为什么面包没有黄金值钱?

主流经济学的答案是,面包的边际效用低。这没错,但它没有说清楚什么是“效用”。

而奥地利学派的智慧在于,它指出了“效用”不是一个可以测量的心理满意度分数,而是我们为资源设定的目标优先级。价值并非源于物品本身,而是源于我们为了实现某个目的而做出的选择

经济学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它能揭示我们日常选择背后那些看不见的逻辑。下次当你看到面包和黄金的价格时,你看到的就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一个关于人类目的、稀缺性和选择的深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