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宇树的人形机器人,没有前途

突然想到一个话题,以前还和人在群里争论了一下,那就是人形机器人的未来的问题。

人形机器人有前途吗?

不少中美企业都在开发人形机器人,包括马斯克的公司,也有很多在进行各种展示的人形机器人。

在美国早在十几年前就有各类公司展示了他们人形机器人的强大能力。

其实最早,被称之于机器人大国的日本,很多年前就推出了很多种不同形式的人形机器人,有一些公司甚至拿到了软银的投资。

但是,你会发现一个问题:

从未有任何一款人形机器人,进入了商用。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他既是一个商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好了,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机器为什么需要造成人的形态?这是一个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问题。

很多科幻电影里都描述了未来,未来就是一个到处是人形机器人的时代,有一个脑袋,有两只手,有两条腿。

但我们深入地想一下,对于真实的人类来说,机器人的人形状满足了我们什么样的需求呢?

有人可能会说了,因为他是人形,因此让他做人这种动物可以做到的一切事情。

然而,问题来了,如果只是从功能上考虑,为什么不是八条腿,六双手呢?这样,他不是可以超过人,做得事更多吗?

难道全自动智能汽车不是机器人?他为什么不搞成人的形态呢?人的形态怎么可能一小时跑160公里嘛 。

你看我们人类,去拿一个东西的时候,一双手,仅仅能搬一个东西,如果是两双手呢,那不是可以同时搬两个东西吗?为什么只给他设计一双手呢?

再进一步思考。

如果腿是用来走路的,人的直立行走,并不是最稳定的,人还经常摔跤呢,四条腿,甚至八条腿才是更稳定的。

等等,进一步想一想,我们假设设计一个机器警察,八条腿就跑得更快吗?当然不是,干嘛要腿,换成轮子,不是可以跑更快吗?

看到这里,你会明白一件事。

如果纯以功能作为考虑,人的形态,根本不是机器功能的最佳形态呀。

搞机器搞成人形,需要增加很多的东西,比如平衡系统就很重要。两个腿容易摔啊,那就得加上一个大型的陀螺仪。

同时,人形机器人,你就要设计得和真人一般大小,才象个人吧。于是,这个机器人的体积如果和人一般大小的话,全金属材料的话,和人的体能一样,续航能24小时,重量就特别重了,三五百斤,太正常了。

毕竟,他需要有很多个机械部位还有沉重的电池,也才足以驱动他的行动。

想想看,纯肉的人体,一米八多很多人都二百斤了。

好了,一个人形机器人,端杯咖啡到你面前,你给他开个玩笑,使个跘子,让他摔一跤,这个几百斤的金属机器人,一家伙摔到你家孩子身上,这是个什么后果?他要是摔倒了,你扶得起来么?

如果你家是地砖的话,这个重量的金属机器人摔下来,地砖都不保了。

你家里敢引进这么一个定时炸弹吗?

但是,的确很多人渴望人形机器人,这的确是市场需求,但是他们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呢?

情感价值,他们希望为他们服务的是一个让他们想象中的人,甚至可以沟通,可以聊天,像一个真人一样在服务,以解决孤独感。

这是需求吗?准确地说,这叫欲望,这不是需求。

真正的需求是,真实的抉择。

有没有办法可以实现更加安全、又有温度的人形机器人。肯定有的。用纳米材料、碳纤维材料这种更轻的材料来设计,减少一切纯金属工具,让他轻如人。

用更轻的材料来做电池来驱动他。

但是可能是一千万一台。当面临这种价格时,这一份情感的需要是需求吗?人们会说,不,这不是我的需要,我需要的是十万块一台,甚至是五万。

我们进一步地用经济学来分析这个问题。

假设你家里需要一个机器人佣人,你希望他洗衣服,洗碗,扫地,拖地,做饭,等你说完这些时,你突然会发现。

不是有洗衣机么?有洗碗机么?有扫地机拖地机么?有炒菜机么?

你要的一切功能,都已经有机器人了,但他们的形态都不是人。

有方的,有圆的,有长的,有扁的。每一个机器的设计,都是为了达成更佳的功能。

你能想象一个机器人跪在地下,把拖把伸到你沙发下面、床下面去打扫吗?然后一个工程师组织一个团队,研究如何让这个机器人能跪下去,能爬起来,能识别到脏东西,还会用拖把。

扁圆形的扫地拖地一体机的工程师,会笑死在办公室。

你买一台扫地机,不就完了吗?为什么要让一台机器人去做所有的事情?

你想让人形机器人做好一切事情的结果是,他每一件事情都做不好,因为只要分工不细致,那么,他就没有比较优势了。

并且,你要让他适应一切,就得不断地加各种功能,解决各种问题,让他用水,你还得防他漏电。

我看到马斯克开发的机器人,两条腿,我就想笑。

他声称要大规模量产,让他第一步替代工厂里的各种体力劳动。

一看数据,好象人啊,体重才七十公斤,完美规避我前面说的太重的问题,但是只能搬10公斤的东西。

那你能在工厂干什么?超过十公斤,你就干不了啦,无数工厂里的搬运,止十公斤吗?

一个搬运码跺的机器人,负重可以最高达到165公斤,即从搬运几公斤东西,到一百多公斤的重物,他都能适配,当下价格只要几万块人民币。

假设继续研发,让他的价格打到一万甚至几千,不比你这个香?

你进入家庭,一桶水都超过这个重量了,能有什么用呢?

一个孩子都比他拿的东西要重一些。

你不如先去看一看中国大型仓库里的全自动机器人分拣系统,是什么形状的,全部是圆形的,扁形的。

我们进一步想,在工厂里如果要搬运东西,一定要用两个机器手搬吗?用吸盘效率会更高,一定要两个脚走吗?用轮子、履带会更稳更快。

难道把叉车搞成霸天虎的形态,效率会更高?

不同的工厂,搬运的东西有重有轻,一个固定下来的流水线,如果长期是一种作业模式,那么,为他适配一个单独的工具机器人就可以了。

钢厂的材料 ,比你这个机器人要重,你搬不起来。

玻璃器材让这个机器人来搬的话,他还要加上更加温柔的操作,以防机械臂力量过大,老板会说,砍掉他的手,换成吸盘。

搬得多一点,机器人又搬不运。搬得远一点,机器人能源不足。

老板说,一个自动叉车不就行了吗?

你可能生产出某一种通用的人形机器人出来吗?即使你现在分析了一百种工厂,找出来这一百种工厂当下生产流程适合的某一类场景 ,是这个人形机器人可以适配的,但是,生产线一有变化,东西重了或轻了,材料变了,这个机器人马上全废了。

试图做成通用,其实让他的能力变得更小。

反而其他形态的机器人,不存在这个问题。我厂里没有搬重东西的需要,就不要叉车呗。我的搬运需求,就是从生产线上移至一边,那就一个机械臂就行了,何必让他跑来跑去呢?你这个脚的功能毫无意义啊。

我一个机械臂加一个无人叉车,成本低不说,比你人形机器人效率高,搬得多,维护成本低,技术成熟。

你哪有什么应用场景呢?只需要将每一个流程分解成更多的分工,让不同的机器去满足不同的场景,让不同的机器进行组合可以应付不同的需求,这才是应用场景更广阔的生产模式呀。

其实机器人产业很发达,早就大规模进入人们的家庭和工厂了。

现在就有黑灯生产线,意思是没有一个人值守,灯都不需要开,全自动地生产,但是,里面可没有一个人形机器人。

家里也有一堆的机器人,一个智能电动窗帘,不比开发一个会拉窗帘的人形机器人成本低、效率高么?

说句话,声控智能电动窗帘就自动开关了,非得找个机器人去那拉窗帘?

非得学人?完全不需要。

轮子跑得比人快,各种吸盘比机械手更灵活更能适应多种物品,还有那个头有什么用?从功能上来说,毫无价值。

从产业发展的形势来看,早在二十年就开始进行人形机器人研发的日本,至今没有一款产品商用,已经放弃了。

现在只有中美一些创业型公司在搞人形机器人。并且过往被全球瞩目的波士顿人形机器人,已经将项目下架了,因为找不到应用场景,看不到商业化的前途。

这些设计人形机器人的,还有没有考虑到的东西。

比如,设计一个人形厨师,能自己切菜,自己全自动完成炒菜,也许十年研究出来了,但是突然发现,人们已经不在家做饭了,全部在外面吃饭了。

因为人们还会自己通过各种分工方式,解决家务问题。比如新加坡人,就基本上在外面吃饭了。

当然,我并非否定人形机器人的未来,但这类人形机器人,最终的目标,并非具体的功能性的,他可能只是情感式的。

现有的各种机器人的常见设计方式,不会出现在他身上,人的家里不需要一台三四百公斤的铁家伙进入,哪怕只有不到二百斤,只要是个铁家伙,人形站立,都有风险。

只有技术到更高的阶段,更轻的能源系统,完全安全轻便的材料,更低的成本 ,才有可能带来需求。

作为机器宠物,或是某方面的需要,是会出现的,但要真设计到象一个真人,可能还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这玩意,可能还是得日本人来搞,卖给单身男人,你懂的。

但是进工厂,算了吧。他长得像人还是像狗,还是只有一条手臂,还是就是一个轮子,是不是有一个人形的头,对企业来说,一点也不重要,能干活就行了,效率高,成本低就行了。

人的形状,在生产应用上,在功能性上,不存在一丝丝的比较优势。

所有的人形机器人,以当下的技术条件,我都不认为有什么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