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印钱,是最大的浪费
许多经济学家对金本位的反对,是基于一种“社会成本收益”的思考,他们认为使用金属货币要花费大量的开采成本,这些稀缺资源本来可以用来满足民众其他迫切的需求,但是却用来开采金矿了,所以是一种浪费。
这种思维影响了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巨擘,例如亚当·斯密就说**“私人银行券是一条成本更低而且效率更高的“空中高速路””**,他认为发行纸币可以减少开采金矿造成的资源浪费,为部分准备金银行辩护,并且把货币视为一种资本。
声名显赫的米尔顿·弗里德曼,一方面认为**“(金本位下)货币量的变动将取决于生产货币商品技术条件的变化和对货币需求量的变化。这是一个理想的事物”,但同时说,“从整个社会的观点来看,商品本位的基本缺点是它需要使用真正的资源来增加货币存量……假使人们接受上面印有“我答应支付若干单位的货币商品”的纸张作为货币,这些纸张就能起着和有形的黄金或白银同样的作用,而需要消耗的资源就少得多。”**
继而,他把美国大萧条的原因归结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这看起来是正确的——然而他给出的理由却是,金本位制约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手段,“从1929年7月到1933年3月,美国的货币数量下降了三分之一,其中的三分之二以上出现于英国脱离金本位之后。假使货币数量像它显然能够和应该那样保持不变,经济活动的收缩不但会比较短暂而且要远为缓和。”由此,给出的政策建议是:“应该指令联邦储备系统,尽可能地使上述定义的货币数量的总额逐月甚至逐日地按照年率为3-5% 之间的比例增长。”
这些观点,都完全是错误的。不要迷信权威。
在商品货币下,要开采金矿,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成本。资源是稀缺的,用在这里就用不到那里,开采金矿投入的成本,将导致消费者其他方面的满足受限。这是确真的。
但任何行动皆有成本。所以问题只在于,人们愿不愿意付出这样的成本?这种成本的付出是不是值得?如果人们认为值得,经济学家就不能越俎代庖替他人做决定,认为它是一种浪费。
有谁会认为家里安装防盗门是一种浪费呢?因为这世上总有反社会的盗贼存在,他们觊觎他人的财产。那么付出安装防盗门的成本就是值得的,市场把稀缺资源用来生产防盗门,就不是浪费。
那么,自由市场选择使用金属货币,就是为了防止一个汪洋大盗偷窃人们的财富。相比于付出的成本,预期的受益要大的多。所以它是值得的,不是浪费。
金矿的储量是有限的,它物理性质稳定,无法造假,易于分割,且增量十分缓和,由此价值比较稳定,是被自由市场选择出来的交换媒介。要知道,千百年来,人们都在使用金属货币,现代法令不兑换纸币,全面彻底脱离金本位,仅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事情——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
由于黄金的上述特征,作为货币,它不会出现大幅度贬值问题,由此激励了储蓄,启动了资本主义的文明化进程;它价值稳定,能够有效履行经济计算的功能,由此使得市场经济企业家职能充分发挥,分工合作的交换网络得以拓展,造福所有民众。
一种商品被自由市场选择为货币使用后,它提供的服务取决于货币购买力的高低。人们并不是想持有货币,而是想通过持有货币获得所对应的一定的购买力。市场运作倾向于将货币购买力建立在使货币供给与需求相一致的水平上,所以,绝对不会出现货币数量过多和过少的问题。
也就是说,货币,无论多与少,都是够用的,无非就是购买力变化了而已。多了,购买力下降,少了,购买力降低。但不论数量多与少的货币,都可以履行其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人们都能分享从间接交换和使用货币中得到的一切好处。
从这个角度出发,增加货币数量是一种纯粹的浪费。
由此可见,金矿开采成本高,并不是其劣势,反倒是它的优势。正因为开采难度大、成本高,因此其增量十分有限,这保障了黄金作为商品货币的价值稳定,防范了汪洋大盗通过印刷纸币劫掠民众的财富,激励了储蓄和投资,保障了经济计算的顺利运行。
现代国家的法定纸币和信贷扩张政策,则完全逆转了这一趋势。
纸币没有任何交换价值,它就是一张纸,印刷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可以无限量增发。但是货币,多与少,都是够用的,增加货币供应量,并不会提高或者减少货币所提供的服务。增发货币只会降低货币购买力,引发通胀,使物价上涨。
因此,印刷纸币,所使用的土地、厂房、机械设备等一切物质要素和人力资源,都是一种绝对的浪费。
但这种浪费只是极为次要的方面,重要的在于,增发货币不会增加任何财富,只会重新分配财富。货币坎蒂隆效应已经清晰地揭示出,货币总是从某一点注入经济体,然后像涟漪一样扩散,由此改变了相对价格结构,先拿到新增货币的人受益,后拿到、没拿到新增货币的人受损,购买力从后者向前者转移。
因此,增发货币、通货膨胀是一种再分配政策。它稀释了人们的储蓄,实际上是对大众的隐秘的阴险的征税。它启动了国有化进程,将民众的购买力转移到国家手中。导致了财富向少数裙带利益集团的转移,损害了广大民众的利益。这是一场零和博弈,一部分人受益,以另一部分人的受损为代价。
相比于法定纸币制度让人们损失的储蓄和购买力,开采金矿的成本又算得了什么?财富的生产与分配方式密切相关。再分配政策侵犯产权,打击生产者,鼓励掠夺者,这将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财富生产变少,每个人的利益受损。与这种资源浪费造成的损失相比,开采金矿的那点“浪费”,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那有人要问,难道黄金作为货币,不是让那些开采黄金的人大发其财了吗?黄金货币会不会引发通胀呢,有没有坎蒂隆效应呢?
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首先,提供市场交换媒介这种如此重要的服务,满足间接交换的需求,大发其财是正当的。印刷纸币,创造虚假的货币财产权,劫掠人们的财富,是不正当的。其次,前已述及,黄金开采是有成本的。再次,黄金不但可以用作交换媒介,还有工业和装饰用途,是真实的财货,满足人们的需求。最后,重要的是,自由市场有将各行各业利润率拉平的趋势,因为一旦某个行业利润率高,就会吸引各类要素进入这个行业,这时该行业要素的边际收益率降低,其他行业随之升高。开采金矿并不是一个一本万利的行业,它会面临亏损,会面对他人的竞争,这世界上最赚钱的行当并不是挖金矿,古代的大商巨贾不是挖金矿的,现在的首富更不是,而是搞互联网科技和卖水卖车的。
自由市场就是通过价格机制,有效地“自动”调节黄金的供给,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需求的次序满足,并使黄金作为货币的价值始终保持相对稳定。
黄金的增多也会引发坎蒂隆效应,先拿到黄金的人购买力增强了,推动物价上涨。但是那是他生产的结果,是他的供给创造了他的需求,是因为人们对黄金作为交换媒介的评值高,需求迫切。其次,其增量十分有限,除非是新发现了一座巨型金矿,例如加州淘金热时期,引发的通胀效应可以忽略不计。第三,黄金会自动实现供求均衡,当黄金增多,以黄金计价的商品价格将上涨,这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由此黄金就会流出,将物价重新拉低,直至各地价格趋向一致。西班牙在地理大发现时期从南美洲运回了大量黄金,就是这样的效果。因此,黄金货币能够始终保持购买力的相对稳定,将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最后,还有至关重要的,信贷扩张会导致繁荣萧条的商业周期,使经济毁灭,财富归零,人们一夜回到解放前。
但是黄金作为货币,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它无法造假,无法扩张出海量的信贷,不会导致企业家发生普遍的判断错误,导致生产结构的严重扭曲,当然不会引发商业周期。在黄金作为货币的情况下,财富的积累是水到渠成之事,储蓄不断增长,投资节节攀升,劳动生产率提高,物价不断下降,所有人都能分享经济进步的成果。
相比于印钱导致的财富一夜归零和长期萧条,黄金货币是不是更值得追求?挖金矿付出的那点成本,是不是为了保证我们的资产安全和繁荣幸福应该付出的代价?那点成本与纸币时代的巨大损失相比,是不是可以忽略不计?
弗里德曼说美国大萧条是因为剧烈的货币紧缩,这是不顾前因后果。正是1913年美联储的成立,美国在1920年代实施了海量的货币扩张,脱离了真正的金本位,才导致了1929年的挤兑和银行大量破产。在此之后,胡佛和罗斯福政府非但没有采取货币紧缩政策,反倒变本加厉扩张信用,为了为政府干预计划筹资,扩大政府支出,美联储实行公开市场操作,购买了大量国债(从1929年9月的3亿美元增加到1933年3月的18.4亿美元,增长6倍)。到了1933年,罗斯福直接宣布美国国内脱离金本位,没收美国人民手中的黄金。过山车式的货币操控,才是繁荣萧条的商业周期的根源。
如果是真正的金本位,银行系统实行100%的准备金,根本就不会出现纸币那样的货币供给大起大落和价值的剧烈波动——根本就不会有前期的剧烈扩张,怎么会有后来的剧烈收缩呢?
而他所谓的货币紧缩,也是由于美联储大量扩张信用,银行系统担心挤兑导致破产,而积累了大量的超额准备金——政府对通胀的偏好,被市场的经济力量挫败,人们在撤回投资,增加现金握存,准备金在银行累积,然而贷款放不出去。
因此,这根本不是金本位的过错,恰恰是因为并没有实施金本位。
美国政府总是在不遗余力地毁灭金本位,以使自己的通胀政策不受黄金储备的制约而畅通无阻。御用知识分子总是在诋毁金本位,凯恩斯主义反动分子将其称为“野蛮的遗存”,为政府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背书。银行系统,一直是政府的好基友,他们是国库的下属机构。政府总是喜欢将印钞这个手段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毁灭金本位就是它的基本动作,因为法定纸币是最佳的筹款(偷窃)手段,是权力扩张、干预经济、收买特定群体、发动战争的最强武器。
如果我们看看历史上国王总通过剪币偷窃人民财产、现代国家丧心病狂地印钱,导致人们的储蓄一文不值,财富在大萧条中毁灭殆尽,再看看现在黄金兑美元的比价,就会更加清楚地知道,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一点都不是浪费,反而是最节约的办法。印钱,才是最大的浪费,人们付出的成本,就不是挖金矿的那点人财物,而是全面的经济崩溃。
货币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货币脱离权力的控制,回归自由市场。没有货币这个宏观领域的自由,微观领域的自由就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