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 价值

图片

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动规律的科学,而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的科学,它们之间的差别,或许在于人的能动性。

也就是说,一个人不了解地球如何公转与自转,并不影响他的正常生活,宇宙大爆炸理论和他的人生规划可以毫无关系。当然,他的一生也在这些自然规律中展开,不管他知道还是不知道,他都无法“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而不了解经济学规律,其后果可谓如影随形,每个人的观念决定了具体的施政策略,而不同的策略又决定了人们具体的生活,是贫困还是繁荣,完全取决于人们对正确的经济学理论的认识程度。

由于经济学知识的匮乏,人们往往会长期支持一种对他来说是有害的政策,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但不一定了解他的利益在哪里。

在认识上,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批评是“信息茧房”,然而真正起作用的并不一定是丰富的信息来源,而是能正确分析各种信息的理论。

在网络时代,并不缺乏对信息的接受,有些时候为了看清现实,往往要屏蔽一些信息才行。

真正的走出去,看看外面的真实世界就算逃出“信息茧房”了吗?事实并非如此,很多走出去的人,往往是真正的“背井离乡”者,他们背着故乡的井,走在异乡的路上,所思所想和从前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重要的是理论工具。没有理论工具,你遭遇的任何事实,都不过是再一次地巩固你原有的认知而已。

就像老子说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学习奥派经济学,之所以常给人一种分析问题手到擒来的感觉,正在于它的理论之锋利。掌握这种理论,并不需要知天下之事,就能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豹。

当然,如果只是为了提高认知,理论学习就足够了;如果要在具体的投资上有所建树,就不仅是理论学习的问题。

正确的理论是一个基础,而丰富的资讯、特别是对经济形势有影响的大事件,掌握它们对一个投资者来说,和掌握理论同样重要。

我的老友“鸡老师”曾经说过,经济学是屌丝学科,当然这并非贬义。他的意思是经济学的历史很短,而学习经济学又很容易上手。

但有没有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其差别不异于两种不同的人,就像走在荒野之中,智人突然遇到一个尼安德特人,他们虽然外形相似,但本质上是两个物种。

一个出卖劳动的人,会支持最低工资法,因为他完全搞不清楚,正是最低工资法制造了更多的失业。

劳动者的竞争者,是其他劳动者,企业的竞争者是其它企业,只有更多的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劳动者才有提高边际生产效率的可能,才能不断地增加收入。

最低工资法阻碍了这个过程,投资的萎缩导致更多的失业,在职劳动者的高工资,是以更多的失业者为代价的。当然,那些暂时的既得利益者(工会领导与其会员)终究会迎来更大的经济萧条,因为企业在严苛的劳动法的管制下,纷纷选择了逃跑或直接关门倒闭。

并不是所有的法律都是有益的,对某些人短期有益的法律,可能对所有人的长期利益有害。

理解它们的逻辑,在于掌握正确的经济学知识,真正的法律与经济学理论应该并行不悖,很多行政命令打着法律的旗帜,其真实的效果是制造了更多的“违法”。

当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违法”时,人们应该思考一下,是不是法本身出了问题。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反“常识”的,这令那些提倡常识的保守主义者略感难堪。

特别是针对那些看起来非常危险,而长期存在“黑市交易”的行当,奥派的意见通常是支持合法化。

例如黄赌毒,例如器官交易,合法化的观点对于某些人的常识来说,相当于一次巨大的惊吓。

仅就器官交易来说,通常认为合法化就会导致恶人们肆无忌惮地“噶腰子”。人们没有想过,之所以有可能存在这种极端行为,存在相关黑市,是因为有需求。

无论什么东西,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供给,供给不能合法化,就一定会产生黑市。

当正常的自由交易不能实现时,黑恶势力就会插手其中,因为需求大于供给,供给不足造成价格飙升。

只要利润足够高,承担犯罪的风险就值得;与此相反,当交易合法化时,供给增加,价格下降,犯罪分子就会考虑成本,考虑值不值得了。

奥派并不是一群冷血无情的家伙,只是更愿意用理性的方式深入思考。我们不能仅考虑什么样的目的符合道德要求,而要进一步思考何种手段能达到目的,何种手段会导致与目的背道而驰。

把器官交易与移植都定为违法,就能解决供需问题吗?不可能的。这种策略只能滋生更多的犯罪,只有合法化才能解决问题。

设想交易合法化时,每个人在考驾照时都可能面对一个相关交易合同,可以规定受益人。供给因此增加,活着的人会更安全,因为已经没有值得犯罪的价格了。

当我们为器官移植忧心忡忡时,有没有想过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移植是否合法化,而在于器官只能捐献而不能买卖,也就是说人的人身所有权并不完整。

只有完整且受法律保护的产权,才能杜绝一切侵犯行为,如果在源头上我们并不承认你的身体归你所有,你可以自由买卖(包括劳动力和器官)那么侵害行为就会一直存在。

自由市场在根本上是道德的。因为它用正向的激励机制,让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因某种价值偏好而扭曲这种机制,只是减少了总供给,并没有解决需求,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不仅是黄赌毒、器官等令人谈之色变的方面,即便是平常的物品,例如酒水,我们看看美帝曾经的禁酒令导致的恶果就明白咋回事了。

诚哉是言!在撒哈拉沙漠里搞计划经济,(现在叫产业政策)沙子也会短缺。(注意,各种管制行为,在逻辑上和计划体制并无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