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胖东来走不出河南?胖东来的两种煽情,你喜欢哪一种

图片

道德秀场下的企业幻象与市场扭曲

*——**张鹏*

在中国,“胖东来”以独特的企业文化而广受关注。它高举“*道德*”与“*关怀*”旗帜,强调给予员工优渥待遇,甚至将商业行为与“*社会良心*”紧密捆绑。许多人将其视为“*企业良知*”的典范。然而,从经济规律和市场逻辑的角度来看,这种模式实则违背市场原则,带有严重的****道德化操控****倾向,不仅不可持续,而且可能误导社会对市场本质的理解。

*1. 商业的本质是交换,不是布道*

市场经济的基础是****自愿交换*。企业存在的理由是通过满足消费者需求来获取利润。胖东来却试图把企业塑造成“*道德教师*”,通过宣讲*价值观**道德感化*来建立品牌。这种做法本质上是把个人价值观强加于市场行为,把自愿交换扭曲成*道德审判****。

商业不是布道。消费者购物是为了合理价格获得商品;员工打工是为了工资与发展机会。当企业不断用“*人文关怀*”包装商业时,实际是在转移人们对价格、效率、服务这些核心竞争力的关注。

*2. 员工福利不是善意,而是资源配置*

经济规律告诉我们,所有经济行为都必须考虑****稀缺**效率*。胖东来强调对员工的“极致关怀”,例如高福利、宽松制度、节假日补偿等。表面上,这是企业对员工的“*善*”,实际上,它仍是企业利用资源吸引和留住劳动力的*手段****。

问题在于,当这些福利被渲染成“*超越商业逻辑的道德行为*”时,就掩盖了一个事实:这些成本最终要么通过提高商品价格****转嫁给消费者*,要么通过降低资本积累削弱企业的长期竞争力。企业对员工好不是“道德义务”,而是一种理性的*成本—收益权衡****。

*3. 道德化宣传扭曲市场评价机制*

价格体系是市场的重要信号,告诉企业哪些商品该生产,哪些资源该重新配置。而胖东来却把“道德”树立为评价标准。顾客和员工被不断灌输“胖东来是好企业”的观念,这可能掩盖真实的市场反馈。

当****道德叙事凌驾于价格信号之上*,企业效率容易被忽视。最终,*舆论而非市场竞争决定企业评价****,这违背了自由市场原则。

*4. 道德外衣下的“家长式干预”*

胖东来的管理方式,本质是“*家长制*”。它通过“关怀”设定行为规范,要求员工遵守企业灌输的价值观。这类似国家福利政策对个体选择的干预,剥夺了员工自由选择权,*把成年人当作需要“保护”的群体。*企业不应用*道德操控员工*,而应依靠合理激励和市场机制。

*5. 市场成熟地区难以复制的原因*

胖东来之所以只能在河南等观念相对****落后的地区存在*,而*无法在上海、深圳等市场观念先进的地方出现****,正是因为成熟市场的消费者和员工不会被道德说教打动。在这些地方,人们关注价格、效率、服务和产品质量,而不是企业的道德叙事。这再次说明:商业成功必须依赖真实的价值交换,而非道德包装。

*结论:市场应回归交换,而非道德化*

市场健康运行依赖自愿、价格与竞争,而不是由企业家或政府强加的“道德”。*胖东来的成功,更多是建立在其特殊的市场位置与消费者对新鲜叙事的追捧上,而非真正的市场效率。*它营造的道德化氛围,容易*误导公众*,以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来自“良心”,而非满足需求的能力。

从长远看,这种模式****不可普遍化,也不可持续****。市场经济不需要布道者,只需要企业家专注交换、创新与效率。胖东来的“道德秀场”,不过是企业版福利主义,与市场规律背道而驰,也注定无法走出河南,无法在成熟市场立足。

胖东来的两种煽情,你喜欢哪一种?

图片

\情绪的火焰,既能\助力\,也能\伤害\

引发了激烈争议。今天,我想从另一个角度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管理公司和管理国家时,一个常用的技巧就是“\煽情\”——调动情绪,让人们在激情推动下爆发出超常力量,从而完成领导布置的目标。

我在中国的体制内、外企和民企都工作过,也管理过多家中外企业。回望这些经历,我常常思考:当我被上级管理时,我是否愿意被煽动?当我在管理下属时,我是否也愿意用煽情来驱动他们?

起初,我坚信自己不喜欢煽情。我一直以为,无论管理别人还是被别人管理,理性才是最好的驱动力。可经过反思,我不得不承认:我并非完全拒绝煽情。我的情绪和斗志,也常常被点燃。进一步思考后,我发现煽情并非单一的,它可以分为两类,而我真正接受、甚至喜欢的,只是其中之一。

\第一类:道德煽情\

这种方式诉诸“高尚的道德”,号召人们无私奉献。比如要求大家“为了国家”“为了集体”“为了道义”而牺牲个人利益。在这种逻辑下,个体必须放弃自我,以更高的理由服从组织和领导。

在商业合作中,道德煽情也随处可见。\一些企业把本来属于商业交换的行为包装成“高尚”\。例如,\胖东来\给员工高福利、给顾客高质量产品,本质上是利益与成本的权衡:高福利换来员工稳定,好产品带来销量增长。这本是理性的利益交换,却被拔高为“良心企业”“良心老板”。这种做法,看似崇高,其实依然是\道德煽情\。

\第二类:利益煽情\

这种方式更务实。通过明确的利益承诺来调动积极性,例如加工资、发奖金、升职机会、资源支持,甚至是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它以利益为导向,诉求的是现实回报。

胖东来在这一点上做得不错:用金钱换取员工的效率与质量,本来就是利益煽情。但问题在于,把这种交易再度包装成\道德高尚\,就会造成误导。

\我的选择\

我发现自己只认同第二类——“利益煽情”。为什么?因为我承认自己并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连我自己都做不到的牺牲,又怎么好意思要求别人做到?

正因如此,如果我的上级对我进行“道德煽情”,我不仅不认可,甚至会本能地怀疑:他是不是骗子?他自己做不到的事,凭什么要求我去做?既然他是人,就和我一样有私心,那他凭什么要求我无私?

相反,基于利益的煽情让我信服,也让我愿意投入。因为它清晰、诚实,并且能与我的付出直接对应。当然,煽情之后,我更在乎结果——承诺的利益必须兑现,否则依然是欺骗。

\小结\

我明白:煽情本身并无对错,关键在于方式。道德煽情往往是欺骗,而利益煽情更符合人性与现实。与其用空洞的高尚来绑架,不如用真实的激励来推动。

因为,我们都是人。 也许这种道理不适合神。 但你是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