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股市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为什么股市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今天,股市又跌了。老胡都着急了,他在微博中说,再跌,恐怕就有金融危机了。

股市连跌的影响已经超出了资本市场,对整个经济的信心和社会综合信心的影响也是负面的。我个人认为,这已经是当前防范金融风险和提振社会信心的一个紧迫项。

股市,是对于市场经济来说至关重要,这是生产手段所有权交换的场所,没有股市,就没有真正的私人财产权

他甚至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根本性的分割点。

市场经济的一般趋势是, 倾向扩大有利可图的、同时缩小无利可图的生产冒险;股票投机则给这个趋势指出一个具体方向。

谁才是股票价格真正的指导者?消费者。

简单来说,股票市场是“所有市场的代表”、市场经济的焦点,是使预期的消费者需求成为市场中生产方最高指导力量的终极机制。

消费者通过自己的行动(购买或不购买,购买A更多,购买B更少)来告诉所有的生产者,你们应该生产什么,这将成为企业的财报,最终形成了投资(投机)者的预期。

最终消费者的态度,决定了谁涨,谁跌。

只有搞清楚这一基本原理,我们才能用正确的思路对待当前的股市。

这一轮股市大跌之根源,源自于房地产债务危机。而房地产债务危机则源自于政府的货币政策及全球美元潮汐。

错误的货币政策导致资本财和超发的货币流向了房地产市场,形成了虚假繁荣,当货币洪水退去,由超发货币带来的虚假需求不见了,于是各种爆雷。

在虚假繁荣期,各种资金、生产要素,都在向那些表面繁荣的市场聚集,因为超发的货币带来了价格上涨的信号,而价格是指导市场要素流动的信号,不仅是银行信贷,包括了各种巨亏的建筑公司、设计院、材料供应商,还有民间的理财都在向这一领域聚集。

最终,泡沫破裂,各类企业都出现了债务危机,包括地产公司,还有城投公司,理财公司。

巨大的债务说明了一个现实,那些本应该服务于消费者的资本被错配到错误的领域,从此消失不见了。

货币超发这一机制,干扰了各种生产要素围绕着消费者的需求组织生产,而是向着货币超发的流向而去。2016年的棚改,就带来了这一结果。

中央政府反复强调,要防范金融风险,因为债务危机进一步的延伸就有可能导致金融风险,也即,向着金融业的中心——银行蔓延。

而在现代法币系统下的银行业,其抗风险能力是极其低下的,一旦进入流动性危机,则有可能带来金融系统大范围的风险。

这种风险,有人说印钞就可以解决。其实自去年上半年开始,中国的M2就在不停地增长,说明法币的信用扩张在持续,但是如果人们预期不好,那么,在信用扩张常规机制下(通过贷款),一样让水流不出去。

在不好的预期下,人们紧缩消费,带来了物价下跌,这就是风险的苗头。

如果抛开常规机制,比如学习美国,直接发钱,或是政府直接花钱(基建),则有可能带来不受控制的恶性通货膨胀。

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否则不会在各种会议中摆在第一位。老胡的紧张,是正确的。

过往货币超发已经发生了,债务危机已经是现实了,大量的资本用于错误的领域投资也是事实了,市场正处于一个出清的状态,也即,那些错误终究要受到消费者的惩罚——减少消费。

要避免金融危机,不是要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上想办法,这都不过是将危机往后拖延的方法,甚至是在同时制造另一场债务危机。

比如,现在央行又宣布要下场了,要直接为一二线城中村提供政策性贷款,试图用这种方式来消灭危机的源头——房地产债务危机。

这种手段,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甚至有可能带来更大的雷。

面对现实,更有价值的改革,不在于修修补补,不在于用错误的手段将危机延后,而在于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

股票市场的每一支股票的价格,最终对应的是每一个企业的生产能力、利润水平,如果这些企业的财报上都一片春天,股票市场不可能一片寒冬。

如果这些企业的未来都让人看到希望,不可能有这么多人抛售他们的股票。

最大的风险是,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市场,而是身处于全球市场中,身处于美元为世界货币的环境中,2024美国有陷入衰退的风险,2025还有全球更大规模贸易战的风险,同时地缘政治在不断恶化,这使得金融风险在不断地叠加。

错误的生产导致的亏损,可以用更加市场化的政策来进行纠正。在当下,这种特殊时刻,这种高风险时刻,更应该下猛药,加大力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开放。

制造业全面对外开放,已经宣布了。但是还不够,除部分金融业外(法币世界的金融开放是一个伪命题),所有的行业,都应该全面对外开放,电信、医疗等服务行业,也应该全面开放。

这种开放,还需要是高水平的开放,要按照黄奇帆提出的“三零”策略进行,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所有的开放,带来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的下降,市场份额的增加,最终形成增长利润的财报。

大规模的开放政策,必然就会推动国内管制的消除。各种对交易的管制,带来的后果是企业竞争力的下降。管制的恶果之所以体现得不够明显,是因为企业面对的环境不够开放。

比如印度的平价医疗价格是中国的几分之一,如果全面开放,那么,在管制下的中国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竞争力都会下降,这时,放开对医疗领域的管制,就是让他们活下去的唯一方法。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就是开放倒逼管制的取消。正是因为过往我们的开放改革速度太慢了,导致企业的实质竞争力在下降,而没有在开放市场中全面提升,一些僵尸企业、低效企业依然可以存活。

中国还有巨大的改革红利,因为不够市场化的地方太多了。农村的耕地流转、宅基地流转等改革速度太慢了,2020年公布的《宅基地改革试点方案》过去了三年了,还在试点。

经济发展本质上就是资本、劳动力、土地的结合,不释放产权,不让更多的土地进入市场,怎么发展经济呢?历经四十年,中国农村的产权改革有止步不前的迹象,而这带来的是城镇化速度的变慢。

进一步释放产权,带来的是预期的改善,就能推动民间资本的投资。而只有民间资本基于市场化的判断,而不是国家资本无代价的投入,才能推动真正的生产力增长。这种生产力的增长,就会全面改善中国头部企业的利润报表。

然而这一年来,我们看到的是税收依然在增加,税收收入增加了10%。

中国国家税务总局18日公布,2023年全国税务部门组织各项税费收入31.7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税收收入15.9万亿元,社保费收入8.2万亿元。

税收增加的同时,就代表着企业收入的减少,即,那张利润表就在下降,企业可用于投资生产的资本也在减少。

我们还看到的是,不少地方政府根本不在意经济发展,动辄对企业开出巨额罚单,进行各种管制和限制,依然累禁不止,甚至城管人员对店家招牌都进行了大量的管制。

最近召开的审计署会议更提出要打击税收洼地。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与前些年这一会议相比,今年审计署在财政审计方面,提了两个新的关注点,一个是地方招商引资“税收洼地”问题,另一个是重大财政造假。

如果全国每一个地方政府都失去了降税吸引企业的能力,严格按当下的税制走,企业的发展将受到重创。

高度重视税收说明对蛋糕做大的重视度不够。这些手段,都无助于救市。

记得当年深圳是特区,但是几年后,深圳的特殊就不存在了,因为全国都可以象深圳一样发展了。

中国现在的经济基础比任何时候都要好,也就代表着,只要更加市场化的政策推出来,受益的企业会更多,产出会更大。

中国主流人群都支持改革开放,在舆论上大力推动改革开放,也没有阻碍,可以说,中国有着全世界最适合推动市场化改革的环境。

因为普遍的民众都受益于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对改革开放、市场化改革带来经济繁荣这一因果关系的认知,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普及。

中国从饿着肚子,到现在汽车普及,就是市场化改革的成果,无人能否认这一事实。中国人可以承受一些放开后的混乱,可以承受短期的变化,因为这就是过往发生过的事。

事实证明,从长远来说,当年的那些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成果,让所有人受益。

我同意中国经济有强大的韧性,因为中国这一地区的生产能力就是全世界最强大的,但是,南美国家发生的历次金融危机,正是他们由荣到衰的转折点,甚至在金融危机中,市场化改革被反复。

应该说,中国政府在很多领域是清醒的。比如刚刚国务院就发布要求:

国务院要求:天津、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12个债务较高省份除供水、供暖、供电等基本民生工程外,省部级或市一级2024年不得出现新开工项目。

这就是政府减支的行动,也是避免金融灾难的手段。

减税减支,放松管制,加大开放,释放产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坚持朝着这一方向走,就能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希望这样的手段越来越多。

中国不能发生金融危机,因为涉及的人数太多了,2亿股民,几亿间商品房,几千万家企业,都将会受到重创。这会影响这个地区不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句话总结,当下的困境,不能再用印钞放水来解决,四十年的经验早已告诉我们,只有一招,解放思想,胆子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用更大力度、超常规的改革开放来解决问题。

**可以说,这些改革手段,一分钱都不要花,只需要解放思想,马上就可以实施。 **

只需如此,繁荣可期,股市危机也迎刃而解。不如此,引发老胡所说的金融风险不是不可能。而在金融风险下,2900算个毛啊。

肖磊看世界

关于当前的股市,瞎扯四个方面,供大家讨论。

第一个是:

当具体到每一个投资者,要进入这个市场的时候,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要投资股市?如果有人回答说,为了赚钱,那再继续问下去,为什么股市能赚钱?

回答就会出现分化,有人会说股市里“人傻钱多”,也有人会说,股市里有好公司,还有人会说,股市有分红、股市有奇迹等等。

这个时候,如果你继续追问,为什么股市里人傻钱多?你怎么分辨股市里公司的好坏?你赚的是分红还是股价波动?股市里为什么有奇迹?

我相信,如果问到第四个或第五个“为什么”的时候,很多投资者就没法回答了。

但如果无法详细的回答这些为什么,任何进入股市的投资者,都将是不成熟的,因为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和现实准备,迟早都是要出问题的,跟行情没有太大关系。

第二个是:

如果股市跟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一致的,那么中国股市一定会有新的周期和开始。

目前我们遇到的是全球叙事,但中国不是30年前的日本,日本当年出现持续的“失去”行情,其中最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当时难以撼动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之外(中国),出现了比日本规模潜力更大、增长更快的市场,这使得日本如何努力,都无法重获青睐,而投资市场是一个只关注“头部”的市场。

未来的世界投资市场,在中国之外,可能有比中国增长更快的市场,但肯定没有中国大(就算是此时,中国依然是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印度在经济规模上差太远,日本就算有回弹,也只是一种避险,规模上跟中国不可同日而语(日本已被德国超越)。

很多人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我举个例子,当年高盛等财团为了收割增长较快的几个发展中国家,运用捧杀战术,推出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标的,准备先做多,后收割,最著名的就是提出“金砖国家”概念,然后大量的推出金砖ETF,就跟最近华尔街炒作日本、印度和其他一些地区ETF一样。

但最终都烟消云散,投资者损失惨重,而“金砖国家”这个概念,真正去伪存真,抛去炒作的部分,实用和可持续的部分被中国用一己之力给顶起来了,时至今日,“金砖国家”成为了全球重要的经济贸易组织之一,如果没有中国,华尔街早就把“金砖国家”放入垃圾堆了,投资者一脸懵X。

再比如,就像此前很多发达国家,也是用碳排放和碳达峰来卡中国,但也没有卡住,当中国有条不紊的走向碳达峰的时候,刺激出来了全链条的新能源竞争力,而很多发达国家又受不了了,说中国的新能源是威胁,现在美国都开始制裁中国的电池制造商了,你说这有多可笑和荒唐。英国等都好像宣称不准备搞碳达峰了,说因为影响经济增长,如果真是这样,只能用作呕来形容。

当下唱空中国的全球叙事,其前提就错了,因为当年的中国可以取代日本,成为投资的热土,而未来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可以取代中国,就像亚欧大陆主导的人类历史,把时间稍微拉长看,可以没有美洲,没有日本,但从来就离不开中国(中国不是北极南极,中国处在世界的心脏)。

不信的话可以去看看“知识就是力量”的培根是如何说中国发明的,再看看西方的大航海,真正的目的地是哪里(第一批航海家都是被马可波罗游记里记录的东方给刺激出来的)。我们不否认工业革命,不否认美国的崛起,但当下和未来真正的事实是,中国已经重新进入到工业文明的角逐时代,就算美国人能首先登陆火星,中国也肯定是第二个,还有比星际移民更牛的增量市场吗?

当资金二次回流的时候,如何正确认知反而可能是更有意思的一件事,到那时,大家会不会觉得,这次的下跌是国际资金要抄底的“阴谋”?

别着急反驳,我再说第三个大问题。

第三个是:

我们需要“救市”,没错,是“救市”。很多人可能会说,你不是吹了半天,怎么又要谈“救市”。我可以告诉大家,美国现在资本市场的繁荣,如果用最近两个周期去解释,跟两次“救市”是分不开的,一个是2008年的“救市”,另一个是2020年疫情期间的“救市”。

“救市”从来都是资本市场发展的组成部分。

美国为什么要“救市”呢?因为道琼斯一旦跌破5000点左右,美国整个国家基本就无法运转了,大部分养老金等都立马会缩水,因为这些公共基金都是动态支出,赚多少发多少,所以美国肯定会救市,救的是养老和国民支出,否则整个经济就没有循环了。

那中国为什么要“救市”,我个人的理解是(纯属闲聊),中国已经走入了一个新的周期,中国的“大多数”已经不是农民了,中国的“大多数”,已经转变为中产阶级,中国已经是一个以中产阶级主导的国家,中产阶级一旦出现资产的普遍性缩水,经济循环也就会出问题,这个我可以进一步给大家解释,先别着急喷。

**任何时候,理解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根本抓手,就是要搞明白,哪个是多数群体。这不是说少数群体不重要,而是两者需要不同的发展逻辑,如果把多数和少数搞错了,那意味着整个社会的福利和激励机制都会出问题,从而既帮不了少数,又无法激励多数,整个发展就无法持续。 **

中国现在统计意义上的农民是2.9亿,但不在本地的,也就是出去打工的,不是真正务农的,就有1.8亿。而在另外1.1亿的,留在本地务农的农民里面,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老人和孩子,真正从事单纯务农的(16至60岁的),我觉得可能不到9000万。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中国进入了真正的几千年以来,完全不一样的局面,就是农民变成了社会的少数。这不是说农民不重要了,而是说,如果你想给某一个社会群体一定的帮助和福利,那么这个社会群体,要变成“少数”,否则就不可能用帮助和福利来支撑,那是不可持续的。

也正是因为农民变成了社会的少数,国家才有能力全方位帮助农民。另外就是,社会的大多数,变成了中产阶级,而社会的“大多数”,需要的并不是帮助(大多数需要的是激励),因为如果当一个国家的大多数需要帮助才能发展下去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都是不可持续的,所以说,社会的大多数,需要的是“激励”(当然,这不是说完全不需要社会福利,我说的是主要靠什么逻辑支撑)。

为什么当年的“包产到户”可以起到那么大的效果,就是因为那时农民是社会的大多数,大多数要的不是“帮助”而是“激励”,因为当社会的大多数需要帮助才能发展下去的话,那整个社会肯定不可持续(再强调一遍)。

现在整个社会数据反过来了,农民成为了少数群体,中产阶级成了大多数,这个时候,中产阶级需要的是激励,而农民需要的是帮助。那如何更好的帮助农民这个少数群体呢,其中一个可持续支撑是,要大胆的激励多数层面的中产阶级,只有把中产阶级这个大多数激励起来了,整个消费和投资就可持续了,就可以直接拉动各个领域,包括房产、制造业、农业等等,因为这些领域的可持续投资和生产,都需要中产阶级的消化。

但问题是,当社会的大多数进入到中产阶级的时候,中产阶级的整个财富逻辑就变了,中产阶级更多的持有的是房产和有价证券(而不是耕地),而且越是发达的经济体,大家的收入越高,中产阶级的有价证券占资产的部分就越高。

中产阶级的“财产性”收入,跟农民的土地价格和产出实际上是一个道理,这个时候,如果有价证券出问题,占社会大多数的中产阶级压力就会增大,就会挤压几乎全部领域,农民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农民工更是(盖的房子等需要中产阶级消化),这个对经济的影响是整个循环层面的。

当然,我这里不是说中国一定要救市,也不是强调中产阶级的重要性,而是要搞明白,如今的社会层面跟农耕文明时代,到底发生了哪些历史性的变化,如果救市,到底是在救什么,为什么要救,否则就容易将救市变成一种跟市场一些投机者的博弈。

再说第四点:

那就是光救市肯定不行,救市要跟监管并行。我这里说的“监管”,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如果我们去看看证券市场参与者层面的一些用词,比如“筹码”、“司令”、“散兵游勇”、“多空头开战”等等,大家能明白啥意思吗?我这里不是说证券市场是赌场或战场,而是说,全球各个国家,在面对证券市场监管的时候,都是一样的,要首先搞明白,我们要把证券市场看成什么来“监管”。

我的理解是,证券市场,绝对不是“赌场”,也不是“战场”,但必须要像“赌场”和“战场”一样来应对,因为这里是放大人性的市场。可能大家有这样一种体会,你平常非常了解的一个人,一旦进入到“赌场”或“酒场”,又或者“股市、期货市场”等的时候,你突然就发现,这个人怎么跟我以前认识的不一样了,变得如此陌生呢?

什么意思呢,就是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实际上就是在“打仗”,在应对极度的人性,比如“贪婪”和“恐惧”的市场放大和外溢,如果我们的监管是后置的,是静态的,都是很难应对证券市场的特殊性的。

**最后再说一句,就是股市等证券市场,是一个需要管理即时“情绪”的市场(跟其他市场不同),比如房地产市场,没有人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者一个什么小道消息,就立马去买卖房子,很多实体层面的买卖和交易,也是具有很强的时间跨度的,理性成分非常多,而股市等证券市场不是,证券市场都是即时表达,买卖非常随意(影响因素众多),把“预期”管理好了,会事半功倍,而“预期”管理不好,就会事倍功半。 **

比如美国市场,为什么美联储要搞数百个经济学家,难道真的是搞研究的?错了,就是管理预期的,甚至是放“假消息”的。明明救市只投了几百个亿,被华尔街和美联储搞得像投了几千个亿,一下子就把市场更多资金吸引进来了,我们很多时候,在面对证券市场“豺狼虎豹”的时候,面对信心“管理”的时候,做了很多,但都太“低调”了,就算是“救市”,也需要像应对“赌徒”和面对“战场”的时候一样,势头上要运用好,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当然,我说这些的前提是,我本人十分坚定的看好中国证券市场(以及整个资本市场),因为道理很简单,事情得一样一样做,前几十年,中国的全部精力都放在发展各类基础性行业,都在忙着给大家“脱贫”,现在大部分人都是中产阶级了,未来“金融强国”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类似于以前我们喊出“制造业强国”的时候一样,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目标,没有什么是中国搞不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