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政府的零元购就是香的?
生活中有这样的怪现象:外卖平台把 25 元的黄焖鸡卖到 9.9 元,会被骂作 “恶性竞争”;快递公司喊出 8 毛钱包邮,会被指责 “扰乱市场”。可政府把教育、医疗的价格压到 “0 元”,搞免费幼儿园、义务教育、免费医疗,却被捧为 “民心工程”。同样是低于成本价,为啥企业补贴就成了 “乱象”,政府补贴就成了 “善政”?这不是前后矛盾、逻辑不一致吗?
这背后的道理,值得咱们我们好好聊聊。
咱们先看看最实在也是最核心的问题:这些补贴的钱,到底是谁的?
企业搞补贴,烧的是自己的真金白银。就像小区门口新开的水果店,老板为了拉客源,开业前三天苹果一块钱一斤,这钱得从老板自己的腰包里掏。要是赔了本,也是老板自己扛着,哪怕是倾家荡产、跳楼自杀,他不会也没法让街坊邻居掏钱填补。
互联网公司刚起步时,这种情况更常见。几年前共享单车大战,各家公司疯狂撒钱,骑一次车只要一毛钱,甚至免费。这些钱来自股东的投资,来自风投机构的融资,赔光了就只能倒闭。当初那些倒闭的共享单车企业,老板和投资人亏得血本无归,普通用户最多就是押金难退,没听说谁因为这事被迫多交了钱。
可政府搞补贴就不一样了,花的每一分钱都来自财政,而财政的钱归根结底是纳税人的钱。就像村里要修水渠,村委会说 “免费修,不用村民掏钱”,但实际上这笔钱要么是从村集体的账户里出,要么是向上级申请拨款,而这些钱最终还是来自村民的税收和集体收益。
以前农村刚开始搞新农合,农民个人缴费 10 元,现在要缴费400 元。城市医保,以前个人账户随便用,现在个人账户也有一部分被统筹了。政府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组织一些免费的技能培训课程。很多人觉得参加这样的培训不用花钱,非常划算。
但这些培训课程的场地租赁、老师工资、教材费用等,都需要政府来买单,而这些钱最终还是来自于税收。比如一次有 100 人参加的技能培训,总费用是 10 万元,那么这 10 万元就会分摊到每个纳税人身上。这就像把左口袋的钱掏出来,塞进右口袋,看起来右口袋鼓了,其实总量一点没多。
企业补贴亏了,最先倒霉的是老板和投资人。前几年搞社区团购的公司,烧了几十亿最后倒闭,股东们一夜之间从百万富翁变成负债累累,员工们顶多是换个工作。但政府要是补贴超了支,要么就得加税,要么就得少发其他福利。去年邻县搞 “全民免费公交”,结果半年后财政扛不住,只能把养老金发放时间推迟了半个月,全县老人都受了影响。
再说说成本这事,企业和政府的算法,简直是两回事。
企业敢喊低价,背后是真把成本降到了骨子里。就说快递公司 8 毛钱包邮,这可不是赔本赚吆喝。人家建了自动化分拣中心,以前 10 个人一天分拣 1 万件包裹,现在机器一小时就能搞定;通过大数据算最优路线,货车空驶率比以前降了一半;一天送 100 万件包裹,仓库租金、人工工资这些固定成本分摊到每件上,自然就便宜了。
楼下便利店老板最懂这个理。他说以前每天进 10 箱饮料,卖不完就得扔,现在用手机软件算销量,每天只进 8 箱,损耗少了,就能把可乐卖得比别家便宜五毛钱。这不是亏本,是把成本精打细算后挤出的利润空间。
可政府搞 “0 元服务”,成本只是换了个地方藏起来了。就像社区医院说 “看病不要钱”,但医生护士的工资得发,医疗器械得买,药品得进货,这些钱不会凭空消失。要么是医保基金多掏钱,要么是财政补窟窿,最后还是得从纳税人兜里来。
集采后的药品价格是大幅下降,但是药房里的常用药换成了最便宜的牌子,以前一盒能吃一周的感冒药,现在得吃两周才管用。表面上看病花的钱少了,实际上效果打了折扣,患者反而得多跑几趟,花的时间成本更多了。
学校也是一样,实行 “义务教育全免费” 后,课本是不要钱了,但校服费涨了,课后服务费多了,春游秋游的收费也比以前高了。现在限制老师补课,上课老师只讲教材上的,而且学什么家长不能说了算,有没有用家长也不能评价,还得每天在群里听候老师的吩咐,这那是去消费,这是去做孙子。
做生意总有赚有赔,关键是亏了钱谁来承担后果。
企业要是补贴亏了,自己认栽。前年开在街角的连锁火锅店,为了跟对面的店抢生意,搞 “吃一百送一百”,结果三个月就撑不住了,老板把自己的车卖了还欠款,最后关门大吉。这是市场在告诉它:你的经营方式不行,该退出了。
这种事在市场上天天发生。以前满大街的 DVD 租赁店,因为在线视频网站的冲击,纷纷倒闭;现在有些传统书店撑不下去,被网上书店取代。这些都是市场的自我调节,就像老树枝枯叶落,才能长出新枝芽。
可政府要是补贴亏了空,最后得全体纳税人买单。去年南方某个城市搞 “免费地铁”,结果财政超支,不仅把公务员的绩效奖砍了一半,还把公园的维护经费减了,导致好几个公园的厕所都关了一半,市民怨声载道。
更麻烦的是,政府亏了钱不会像企业那样倒闭,只能用各种办法填窟窿。要么是加税,小餐馆的营业税从 3% 涨到 5%;要么是少办事,村里的路该修了没钱修,只能坑坑洼洼地挺着;要么是降低服务质量,医院里一个医生半天要看 50 个病人,根本顾不上仔细问诊。
我老家的县医院就是这样,搞 “住院 0 押金” 后,病床一下子紧张起来,亲戚住院得托关系才能排上号,以前三天能做的检查,现在得等一个星期。这些看不见的成本,其实比明面上的花钱更让人难受。
光看价格高低没用,还得看背后有没有竞争。
企业的低价背后,永远站着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就像菜市场里,这家白菜卖 1 块,隔壁就敢卖 9 毛,谁也不敢随便涨价。电商平台也是这样,这家店搞促销,别家马上跟进,消费者总能找到最便宜的。
前年我买冰箱,在三个平台比了价,最后选了最便宜的那家,还送了个电饭煲。客服说要是发现别家更便宜,还能补差价。这种竞争逼着企业不敢乱涨价,只能想办法降成本、提服务。
可政府的 “0 元服务” 背后,往往是独家经营。就像小区里的公立幼儿园,说是 “免费入学”,但想进去得摇号,摇不上的只能去收费贵得多的私立幼儿园。而且私立幼儿园还得交税,这些税里的一部分又补贴给了公立幼儿园,这就像让跑步的人背着沙袋,怎么可能跑得赢?
镇上的卫生院也是如此,搞 “免费打针” 后,私人诊所的生意一落千丈。因为诊所要交房租、交税,药价怎么也比不过卫生院。可卫生院里的针头总是不够用,有时候得自己花钱买,护士态度也没以前好了,因为她们一个人要干以前两个人的活。
这种没有竞争的 “免费”,就像温水煮青蛙,刚开始觉得挺舒服,慢慢就发现选择越来越少,服务越来越差,想换地方都难。
说到底,大家不是对 “低价” 有偏见,而是对 “谁的钱在补贴” 有判断。
企业用自己的钱搞低价,是真金白银给消费者让利。就像开饭店的老板,自己少赚点,让顾客花小钱吃好饭,双方你情我愿。这种低价能逼得企业改进服务、提高效率,最后受益的还是消费者。
可要是用别人的钱搞低价,性质就变了。就像有人拿你钱包里的钱,请你吃饭,还让你说谢谢,这换谁都不乐意。政府的补贴看起来是 “免费”,其实是先把大家的钱收上来,再按自己的想法分下去,这里面难免有浪费,有不公。
小区里的老年食堂就是个例子,政府补贴后,一顿饭只收 5 块钱,听起来挺划算。可实际上,不管老人去不去吃,每个人的物业费里都多收了 20 块钱补贴食堂。不去吃的人觉得亏,去吃的人觉得菜不好吃,因为食堂反正有补贴,不用操心客源。
市场其实很简单:谁用自己的钱让利,谁就值得欢迎;谁拿别人的钱做人情,谁就该被警惕。就像街坊邻居帮你忙,要是他自己掏腰包买东西,你会感激;要是他拿你家的东西做人情,你肯定不乐意。
所以说,不是大家双标,而是标准一直很清楚:花自己的钱,再便宜也得掂量掂量;花别人的钱,怎么优惠都行。大家占便宜的心理一直没变。
企业敢降价,是因为它有底气通过提高效率赚钱;政府搞免费,往往是把成本转嫁给了纳税人,或者藏到了看不见的地方。
咱们普通人过日子,得看透这背后的门道。别被表面的 “免费” 迷了眼,也别把企业的正常竞争当成洪水猛兽。毕竟,自己的钱自己花,才花得明白;自己的选择自己做,才选得舒心。市场的事,该让市场自己说了算,这才是最实在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