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建议你现在抄底楼市,赶紧卖房!
一个负数,与一场即将到来的雪崩
在中国统计学的精妙艺术里,有些真相,需要你亲自去挖掘。它不会被直接摆上台面,而是藏在两组看似无关的数据之间,等待一双足够敏锐的眼睛。
2025年7月,这个真相,以一个冰冷的负数,浮出了水面。
你无法直接从官方报告中找到7月份的人民币贷款数据。但报告会告诉你,1-7月,贷款增加了12.87万亿。然后,你再翻出上个月的报告,1-6月,贷款增加了12.92万亿。
用前者减去后者,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数字出现了:-500亿。
在一个永远追求增长的国度里,一个核心经济指标变成了负数。这已经不是“放缓”,这是失速。它像一艘巨轮,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引擎突然熄火,甚至开始倒退。
这-500亿的背后,是居民和企业贷款的断崖式下跌,是所有人都在疯狂地、不顾一切地去杠杆,是信心的彻底崩塌。唯一的支撑,是地方政府那如同最后的狂欢般、翻倍发行的1.24万亿巨额债券。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最后的疯狂,7月的真实数据会是何等惨烈?
这,已经不是细思极恐了。这是雪崩来临前,地壳发出的、清晰可闻的断裂声。
而在这场即将到来的雪崩中,那个最庞大、最沉重、也最脆弱的冰川——中国的房地产,正处在崩塌的中心。
这篇文章,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贩卖焦虑。这是一份基于冰冷数据和清晰逻辑的最后通牒。如果你手持多套房产,还在犹豫,还在幻想,那么我必须告诉你:
赶紧卖房,留给你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一:最后的狂欢——当政府成为唯一的借款人
让我们先看清一个残酷的现实:那个支撑了中国经济狂奔二十年的核心引擎,已经彻底熄火了。
这个引擎,就是居民和企业的信贷扩张。
从2020年开始,一个结构性的、不可逆转的变化就已经发生:我们整个社会的融资模式,正在从市场主导,悄然演变为政府主导。
这条负债能力饱和的传导链,清晰而又无情:
居民 -> 企业 -> 地方 -> 中央
- 居民端,已经彻底被拉爆了。我们只用了短短十年,就走完了美国三十年、日本十八年的居民杠杆率攀升之路。当六个钱包被掏空,当未来三十年的收入被提前透支,剩下的,只有拼命还债。
- 企业端,唇亡齿寒。当居民开始节衣缩食,企业的利润就如同退潮后的沙滩,迅速干涸。它们也开始收缩,裁员,还债,不敢再有任何扩张的念头。
- 地方端,早已债台高筑。靠卖地为生的模式走到了尽头,如今只能靠中央的转移支付和发行特殊债券,勉强维持运转。
于是,当居民、企业、地方这三台发动机全部熄火后,只剩下最后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玩家,还在牌桌上疯狂加注——中央。
今年二季度,我国的宏观杠杆率已经突破300%。而新增的债务,绝大部分都来自于政府部门。它像一个孤独的巨人,试图用自己的肩膀,扛起整个社会的融资重担。
然而,政府的借贷,与市场的逻辑是根本不同的。它不与真实的需求挂钩,更不与真实的盈利能力挂钩。它催生的是无数低效的投资、重复的建设和宏伟的形象工程。
当整个社会的信用创造,都系于政府这唯一的、低效的引擎之上时。。。下面的话我不能说,你也懂的。
二:不可避免的收割——房产税,那把终将落下的铡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再来讨论一个所有房东都心存侥-幸的问题:房产税。
我可以100%确定地告诉你:它一定会来。
不要再用“70年产权”、“重复征税”这些理由来麻痹自己了。在财政的巨大缺口面前,这些都不是问题。它可以不叫“房产税”,它可以叫“差饷”,叫“物业税”,叫什么都行。但对你“持有房子”这个行为本身进行征税,是板上钉钉的、不可逆转的未来。
为什么?
因为地方政府,已经没钱了。那个靠卖地寅吃卯粮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土地财政的崩溃,意味着地方必须寻找一个新的、稳定的、可持续的税源。
而那个最庞大、最肥美、也最容易锁定的税基,就是全国数亿套商品房。
现在,国家在房地产上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不是稳房价,那只是放在明面上的口号。它真正的、唯一的首要任务,是让房地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变得清晰透明。
- 新版《住房租赁条例》,强制所有租赁合同备案,与税务部门共享。
- 不动产统一登记,摸清谁到底持有多少套房子。
所有这些动作,都指向同一个最终目的:为下一步精准、全面、无死角的收税,铺平道路。
而未来的征税方式,也绝不会是上海、重庆那种不痛不痒的试点模式。它将与世界主流接轨,大概率与你房产的“潜在租金回报估值”挂钩。并且,极有可能区分“自住”和“非自住”,对后者课以重税。
这套组合拳,我甚至可以大胆预测,会在2030年左右,全面打出。
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这把铡刀落下时,你持有的那几套房子,会发生什么?
三:投资品的死亡——当资产变成负债
在这一拳打出来之前买房,和在这一拳打出来之后买房,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在过去,房子,是中国最完美的投资品。它几乎没有持有成本,却能享受巨大的增值收益。
但在未来,当物业费 + 房产税 + 租金所得税这三座大山压下来时,房子,将从一个能下金蛋的母鸡,变成一个不断吞噬你现金流的负债。
你将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持有房产,是有成本的。而且这个成本,可能会高到让你夜不能寐。
到那个时候,你会发现,你现在所有的投资决策,都是建立在一个即将被彻底颠覆的、错误的逻辑之上。
- 你现在去抄底,你根本不知道该买什么类型的房子。
- 你不知道未来的免征面积是多少,税率是多少,你应该买多大面积才能规避风险。
- 你不知道该把房子放在谁的名下,才能在财务上最优解。
- 你更不知道,你未来的收入,是否还能扛得住这笔每年都必须支付的、沉重的持有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你现在冲进楼市,无异于一个瞎子,闯进一个即将被重新规划的雷区。你几乎100%,会成为那个最悲惨的、被炸得粉身碎骨的冤大头。
终章:最后的逃生窗口
所以,为什么我不建议你现在抄底楼市?
因为你投入的那几百万、几千万,将是确定无疑地打水漂。
楼市当然不可能跌一辈子。但时机,是决定生死的唯一关键。
从宏观上看,只有当一个城市的普通家庭,可以用5-10年的收入,买得起一套中位数的房子时,这个市场的价格,才算是回归到了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水平。而现在,我们离这个目标,还差得太远。小地方的房价,再腰斩50%甚至70%,都将是大概率事件。
从微观上看,那个唯一的、清晰的抄底信号,就是房产税政策的全面落地。
只有当所有的规则都已明确,所有的靴子都已落地,所有的不确定性都已消除时,你才能看清楚这个市场的真实面貌,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
在那之前,你唯一应该做的事情,不是去看房,而是保护好你手上的现金。
如果你现在手上的钱,刚好够买一套心仪房子的首付,那么我几乎可以确定,只要你在这几年里,不犯错,好好打理你的资产,那么等到那一拳打完以后,你手上的钱,将足够支付全款,甚至还有富余。
不要再被那些“触底反弹”的言论所迷惑了。在时代的巨大浪潮面前,任何技术性的反弹,都如同螳臂当车。
居民和企业去杠杆的进程,才刚刚开始。房价新一轮的、更猛烈的下跌,即将到来。
留给你的时间,真的不多了。那个可以让你从容卖掉多余房产,锁定利润,然后手持现金,等待历史性大底的逃生窗口,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缓缓关闭。
别再纠结,别再犹豫。
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