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阿根廷历史性变革并不看好

图片

米莱的当选,是我们理解历史、观察现实的重要时机,是自由市场经济学普及的良机,他网红式的表达风格刮起的这股炫风,比我们写几百篇文章的效果都要好。

我们感谢米莱,以及对他的当选并不兴奋甚至并不看好,其实一点都不矛盾,而是基于同一种理由:观念对历史进程的决定性作用。

之所以感谢,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世界终究是观念在主宰,他在传播正确的经济学观念上功德无量。正如米塞斯所说:经济学不可局限于学校教师和统计官署里面讲授,更不可留在秘密传授的圈子里。人类社会的发展,靠的是两个因素:杰出之士的智力想出一些健全的社会经济理论,以及这些人士或者其他人能够用这些意理说服大众。米莱就是说服大众的人。

之所以不兴奋、甚至不看好,同样是因为,将希望寄托在任何一个政治人物身上,都是不切实际的,它犯了历史主义的错误,夸大了个人和权力的作用,是权力唯物主义的信徒。决定历史走向的,终究是民众的观念。有了民众的观念支持,米莱才能当选,他未来的政策才能推行;假如失去民众的观念支持,那他就一事无成。

米莱提出的诸多经济和社会政策方案,都是自由市场经济学的常识。但是在这个控制主义和社民主义的时代,人们早已忘记了这些常识,反倒将这些常识视为惊世骇俗,甚至将他视为疯子。其实,当初那些庸众,也将哥白尼视为疯子;历史上的任何阶段,那些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精英,总是被视为异类而被排斥甚至迫害,人们甚至意识不到,这是在自毁前程。

**米莱说“炸掉”阿根廷央行,实行美元化。**让一些人立即陷入大脑缺血状态。他们对货币理论一无所知,于是只有挂上所谓“货币主权”的幌子。但是阿根廷人自己在储藏美元,已经用行动证明了他们才不在乎阿根廷主权这种幺蛾子。难道说,让阿根廷“自己人”抢劫自己,比美国人抢要高尚一点?货币就是个交换媒介,什么保值就用什么,中缅接壤地区的人,整天用的是人民币,难道他们不知道什么对自己更好?手中的钱越来越不值钱、储蓄被洗劫一空,频繁爆发经济危机,却死守货币扩张和通胀的罪魁祸首的央行制度,难道是有受虐倾向?

裁撤政府部门,也让那些离开了阿根廷政府就不知道怎么活的人哭爹喊娘。可是谁都知道,阿根廷政府扩张得越厉害,民众的负担就越重;管的事情越多,人就越是没有自由,经济活力就会被窒息;管哪个行业,就会把哪个行业搞死,越是不管,这个行业就越是发展。这都不过是老农都明白的最基础的常识,唯有那些戴着金丝眼镜的人不同意,因为维持一个干预主义的世界对他们最有利。

在这则视频中,米莱说要**裁撤阿根廷体育和旅游部。**当然应该裁撤。体育,不就是玩吗,为什么要阿根廷的官僚管?旅游,难道没有阿根廷政府,旅游公司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人们就不会旅游了?出问题了有警察、有法院,为什么要一个政府部门?

公共工程部、文化部,等等,也是这个道理。公共工程,民营企业搞得比国企更好更节约;越有文化部,越是没文化。

**妇女、性别平等和多样性事务部,**当然应该撤。它整天干的事情,不是追求妇女的平权,而是追求妇女的特权。各种所谓的平权运动和超长产假,看似关爱妇女,实际上把妇女当成了金丝鸟,才是最大的歧视妇女;性别是一个事实,企图改变自然事实,把自己当成谁了?挑起性别对立,只会将妇女置于更加不利的境地。种种做法必定事与愿违,让企业根本不敢雇佣妇女。所以它到底是在帮助妇女还是在祸害妇女?

**米莱还要撤销教育部,说教育就是X脑的。**这又有什么问题呢?这个高度政治化的机构就是为了培养听话的螺丝钉,而不是培养独立人格的个体,把教育的权利交还给家庭和父母,把教育的供给交给市场,这难道不是自由的真正含义吗?公办的机构必然质次价高,你之所以没有承受高价,只是因为有别人替你承担了代价。几千年来,不论中外,教育都是家庭和市场的事,公立教育才是新生的反动事物,是控制主义膨胀的结果。批判私立教育的人,才是真正的数典忘祖,你让孔子情何以堪?

其实关于裁撤部门,米莱的偶像罗斯巴德早就说过更加惊世骇俗的话:随机撤,撤哪个都没有问题。他强调,重要的不是撤这个部门和人员,而是直接撤掉这个职能。

因此,米莱直击痛点:“我们将结束寄生的、愚蠢的、无用的阶层,这种阶层正在使这个国家沉沦。”

**米莱要将阿根廷国企私有化。**国企没有利润计算,不服从消费者指令,充斥着低效浪费和腐败,这几乎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假如在自由市场上,阿根廷国企是断无可能战胜私企的。阿根廷的问题就在于庇隆主义和基什内尔党徒实行的国有化政策,彻底扭曲了资源配置,供养了一大批寄生阶层,将民营经济杀得奄奄一息。现在要将他们推向市场了,阿根廷不再纳税供养他们了,有了更多的选择了,应该欢呼雀跃才对。再说了,自私一点,你又不是国企的,整天权利受损,管球他呢,这样的“关我屁事主义”心态,比整天把大旗挂在嘴上,要健康许多、正确许多。

**米莱还说“税收是盗窃,逃税是人权”。**估计又要将许多人逼疯。这个问题不可多谈,只想引用一句熊彼特的名言:“认为税收就像俱乐部会费一样,只能说明这部分社会科学的思维离真正的科学思维有多远。”仔细想想米莱和熊彼特的话,我们不建议你忽视成文法,那样的风险你承受不起。但是你最起码应当知道:你捍卫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没什么错;别人这样做,对你也没有任何伤害。

**米莱要废除劳动法。**没有劳动法,劳动者就会被资本家剥削死吗?那改开后的八九十年代,没有劳动法,劳动者的福利是改善了还是倒退了?劳动者的福利,取决于市场供需关系,劳动者工资率的高低,取决于资本投资水平所决定的劳动生产率,而不是什么强制立法和工会势力。如果劳动法和工会势力有提高劳动者待遇的魔力,为什么不规定劳动者每月工资10万、每天工作两小时呢?劳动者与企业之间是双向选择关系,是自愿契约关系。立法规制下僵化的劳动关系,侵犯企业产权,干预自由契约,最终的结果就是尽可能地减少雇佣,减少生产,最终恰恰最不利于劳动者。

最后再看看他主张的几项社会政策。

**他说要性交易和器官交易合法化。**这令那些道德家捶胸顿首如丧考妣。可是,人的身体是谁的?人有没有权利自杀?如果一个人的身体是他自己的,你凭什么不让他处置这个身体的一部分呢?如果人都有权自杀了,那么他杀掉一部分自己的肉体,有什么问题呢?

这种行为伤害谁了呢?它没有侵犯任何人的财产权,自愿交易,双方受益,没有受害者,阿根廷政府凭什么插手管?不允许人们这样做,就是把权力之手伸向公民的身体;以强制力杜绝这种行为,只会造就黑市,那才真的会出现嘎腰子。

伪道德家们整天干预他人如何使用自己的身体,将自己的价值观凌驾于他人之上,才最不道德。有些思维容易短路毫无逻辑常识的人,会把性交易和器官交易合法化理解为支持这样做,也是脑子进水,米莱只是在强调:这是私权,按照私产原则处理,不是公权力应当插手的领域。

**允许全民持枪,**有什么好奇怪的?最能保护自己的人是谁?是自己。产权的题中之意就是对来犯之敌予以惩罚。一个人如果无法保卫自己的人身和财产,他就无法自由。过去的阿根廷庇隆主义政府,解除人民的武装,却号称要保护人民,不过是让人们必须一切都求助于它。枪支最能保护的是弱者,当强者欺辱弱者的时候,一把枪能够使强弱力量立即达成均衡,谁再强也强不过一颗子弹。

**监狱私有化。**美国一直有私人监狱啊。监狱就是看管犯人的地方,一个保安公司就完全可以胜任,为什么非得要纳税人出资修建呢?

犯人必须自食其力,不能接受财政供养,更没有错。一个正常人都必须自食其力,一个犯罪分子凭什么要被纳税人的税金供养呢?犯罪分子杀了一个人,现在他坐在监狱里,却要这个受害者的家属继续纳税来供养,这是何道理?

挪威的白左圣母,让挪威政府花17亿建了一座豪华监狱,监狱比你家里都舒服,你看了难道不来气吗?一个囚犯一年花费纳税人9万美金,这TM是坐牢去了还是度假去了?凭什么我辛辛苦苦挣的钱,要供养这帮罪犯?

图片

全世界观念败坏得太严重了,米莱的种种观点,在20世纪以前,就是常识,一点都不稀奇。米莱不过是古典自由主义的忠实拥趸,把这些常识打包说出来了而已。现在的人们,居然不辩正确与错误,只问是否“激进”,那就是不要原则。

所有指责米莱极端的人,都是拙劣的伦理相对主义者。这些人,都可以归入臭裹脚布一样的无原则的保守主义者行列,他们对那些“自发”的沿袭下来的规矩不假思索地接受,而不接受理性检验,这是愚蠢和荒谬的。

关在小黑屋久了,人家要开一道窗,或者掀翻房顶,让光明进来,居然被视为激进,真是关在笼子里的鸟,觉得飞翔是一种病。

为什么我并不看好米莱?

对于米莱这位奥地利学派、无政资的忠实拥趸当选阿根廷总统,我作为一个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铁粉,并没有多高兴。

若从个人角度说,没有什么比自己的生活更重要,对于一个将地球打个洞才能到达的万里之遥的国家,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关心。就像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中站队的人,也并不会为实践自己的价值偏好花哪怕一个子,所以都不过是情绪宣泄。

若从奥地利经济学的角度说,如果有那么一点高兴,也只是欢呼观念传播的胜利,和阿根廷人民的观念变革——观念变革才是决定性的、根本性的力量——而不是欢呼某个奥派的人当权了。

其实米莱的参选和当选本身,就不是在实践他所宣称的奥派和无政资理念。无政资不需要政客,没有权力的容身之地,它需要的是私产原则基础上的自由交换。因此就更不值得多高兴。

所以真正的奥派,对当权从来不感兴趣,他们在乎的是观念传播,捍卫市场经济。面对权力,米塞斯在有人问他,如果你当选总统会怎样时,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会退位”

因为米塞斯很清楚,“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自由,那就是财产”,“私有财产与文明密不可分”,“政府从来就不倾向于自由,掌控强制与胁迫机制的人,本性上就会高估这些机制的运作能力,并致力于使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屈从与它的直接影响”,“国家可能是,而且过去常常是历史进程中危害和灾难的主要渊源”。

所以米莱的参政本身,就是对奥地利经济学理念的背叛。他其实更应该做的是,继续在观念战场上战斗,用自己的学术知识、网红身份和影响力,持续改变阿根廷大众的观念,使人们认同市场经济的理论,这才是推动阿根廷变革的根本性力量。

这当然不是说米莱的当选会导致阿根廷变得更坏了。一个受过严格训练的奥派经济学家当阿根廷总统,总比满脑子分配思维的野心家庇隆之徒好太多。人总是观念的动物。

所以当我说对他当选之后的形势不看好,而只是谨慎乐观的时候,意思是担心他的主张可能无法全面落地实施,无法达到期望值,而不是相比于过去变得更差。

但要清楚的是,即便是这个谨慎乐观,也不是因为米莱会怎样改变阿根廷,而是因为阿根廷民众发生了观念的转变。

这是基于以下根本性的认知:权力不是唯物主义的枪炮,而是大众观念支持的结果;政策是由大众观念决定的,观念决定了历史的走向。用我们中国话说,就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这个被拉博埃西、大卫·休谟和米塞斯等所阐述的深刻洞见,对不论什么样的政体,都是适用的。

基于这个深刻洞见,我们可以知道:

首先,米莱的当选,本身就是大众观念支持的结果。

这就是说,一个社会的变化,必定是“自下而上”的。指望“自上而下”地依靠权力运行的方式改变一个社会,是不可能的。把政客想象为不受舆论影响,只靠军队警察和监狱等暴力机器维持,是拙劣的历史主义者和权力唯物主义者,是肤浅的政治观察者,永远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把希望寄托在某个政客身上,指望他可以扭转乾坤,是幼稚和不切实际的。你不可能通过枪炮让人服膺某种理念。没有多数观念的支持,任何政策都行不通,任何治理都无法长久。

所以能够战胜枪炮的,唯有观念。

其次,区分公众舆论和真正的观念变革。

公众舆论往往是喧嚣的情绪表达和价值偏好,人们在舆论场上的表现,没有成本,不用付出代价,因此是不能、至少是不能全部当真的。

阿根廷民众,到底是因为受够了庇隆主义和基什内尔党徒的折磨,期望换个风格截然不同的政治素人上来试试看,还是真的发生了观念的深刻变革,热情地拥抱市场经济;他们到底是为了发泄不满,还是真诚地拥护米莱所提出的变革路径,并不能通过汹涌的舆论直接判断。

真正能够判断民众观念的,是他们的行动。

他们能不能忍受米莱的市场化方案必然带来的阵痛(例如短期内可能物价飞涨,那是以前干预形成的后遗症,而不是市场化本身的问题);他们愿不愿意为一个光明的未来牺牲当前的短期利益;长期在阿根廷父权式政府下巨婴般的生活,还愿不愿意自我负责。这才能真正检验观念的成色。

基于此,我们提出的建议是——

第三,必须首先从经济政策入手,让民众看到希望、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米莱能够当选,是因为有许多阿根廷人认同了他的观念;他当选以后能不能推行自己的政策,也取决于民众能否持续地认同。而争取继续认同的办法,就是发展经济,改善民众的生活。

不要纠缠于堕胎、LGBT等社会政策层面,也不要在意识形态上进行结盟、划线和对立,而要聚焦于如何更好地保障产权,由此激励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让投资者更有信心,办企业更加容易,生产得以扩张,劳资关系按照产权原则处理,民众找工作更容易,实际工资率上升,生活发生改善,看到实实在在的希望。

例如炸毁阿根廷央行实行美元化、裁撤政府部门、国企私有化改革等等,绝对是正确的,那么下来要做的就是,妥善地实行改革,把矛盾压缩到最低程度,赢得多数民众持续的观念支持。这是非常艰难的任务。

民众并没有多少意识形态的东西,他们看的就是你的政策落地后,生活有没有希望和改善。而且民众心很急,40%的贫困线以下人口,等米下锅,所以他们给不了米莱多长时间。因此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是继续在观念上支持;如果不是,那就会粉转黑,导致改革政策难以实施。

第四,政客的行动逻辑。

当一个经济学家变成了政客,他就不会再像经济学家那样行事,而是遵循政客的行事逻辑。

政客是舆论的奴隶。他必须迎合舆论,否则就坐不稳。政客的首要目标,不是造福民众,而是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张自己的权力。

这意味着一个即便没有经过经济学训练,没有什么政治观点的人,一旦成为政客,只要民众支持自由市场,他就会支持,由此社会走向繁荣与和平。这当然也意味着他会根据民众的观念,调整自己的思路。如果一个奥派经济学家当权了,民众却突然变得热爱社民主义了,那么只要他想继续在位子上,他就必然要迎合,不迎合就得下台。

民主政治,就是多数压迫少数的游戏,不改变所谓民主体制,不实行无政资,谁上来都得这样玩。这不是说个人的观念取向无用,而是说,他必定在民众舆论的压力下行动。

米莱当然不例外。他还没有正式上台呢,就已经在观念上进行了许多妥协,福利不削减了,马岛必须收回了;前任总统的人马怎么安排,议会中怎么妥协,都已经摆上了他的议事日程。

各种妥协一出,过去的政策就面目全非,观念就大打折扣,输出的就是错误的观念了,而且总能找到许多借口来撒谎。你能指望一个错误的观念,结出什么好的经济果实?

所以我的确有担心,各种无原则地妥协之后,一个打着奥派旗号上台的,结果又失败了,左派和民众反倒会认为,你看看,奥派理论就是个“乌托邦”,不可能的,由此反倒败坏了奥派的声誉。

这不是说奥派怕自己名声不好,诋毁奥派的人多了,你算老几?你又没读过奥派。我们担心的是,民众不懂长逻辑链条推理,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学校不教授真正的经济学,他们无法区分理论与历史,也喜欢逃避自身的责任,反倒把原因归结为经济学理论错了,这就是最大的悲哀。

米莱的绝大多数经济学主张,都是完全正确的。他的理念如果能够贯彻落地,必定是促进经济繁荣的,如果无法落地,那就实现不了这个目的。

无法落地,不是因为经济学理论错了,而是因为现实条件不支持。现实条件不支持,是因为现实错了,必须将现实向理论靠拢,而不是削足适履地说,由于现实不支持,所以理论错了。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说: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但是在现实中,总是存在摩擦力,物体并不会在惯性的作用下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地降低空气阻力,使汽车保持高速行使。而不是说,牛顿第一运动定律错了。

无政资不是乌托邦,它就是将经济学逻辑贯彻到底的“纯市场经济”,自我负责的私法社会。那种一切都要靠国家供养的各种免费,才是真正的乌托邦。无政资在理论上是无懈可击的,而且在历史中也曾经无限接近地呈现,美国殖民地时期和建国初期、西进运动时期,就是接近无政资的良好实践。每减少一分管制和干预,就是向无政资方向的靠近;每增加一分管制和干预,就走在了远离无政资的错误方向。这就是一个经济学的“边际”问题。

那为什么过去行得通,现在行不通了?因为现在人们的观念败坏了,离开国家就不知道怎么活。这跟理论没有关系。我们能告诉人们的就是:

遵从经济学规律,迎来的就是自由与繁荣,违逆经济学规律,带来的就是贫穷和战乱。你相信不相信经济学,它就在那里。不相信经济学,并不会消灭经济学,将被消灭的是人类。

阿根廷奥派总统米莱获胜,不少自媒体文章开始狂欢,把米莱视为疯子,给阿根廷打开了地狱之门。

真的是这样吗?

一、疯狂的米莱

图片

在他们看来,按照米莱的施政计划,阿根廷将会成为无政府主义的试验场,将会成为一个弱肉强食的黑暗丛林。

他们对米莱的解读是这样的:

支持人体器官交易——穷人将被更深重压迫;

放开枪支管制——武器泛滥、暴力横行;

撤销监管部门——上位者将肆无忌惮;

出售所有国企——国家被私人垄断收割,穷人将再无活路;

取消青少年性教育课、撤销教育部——蓄意让后代变得愚昧,成为野兽。

因为米莱是公开的奥地利学派支持者,这些话题本身就极据争议性,这里简单澄清一下奥地利学派的基本逻辑,不要被这种错误的解读带偏了。

不过米莱确是挺疯的,用中国话来说就是不够「老持承重」,没点总统的「样子」。

二、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图片

暂且抛开那些复杂的方法论层面的逻辑推理,奥地利学派所提倡的根基,绝对不是什么若肉强食,而是八个字**「产权私有,交易自愿」**。

相对应的,政府应该做的就是,保护私有产权,保障自愿交易。

这个在逻辑上基本无懈可击,因为只要是保护私有产权,保障自愿交易,理论上找不到受害者。

也可以说,只要你认可「产权私有,交易自愿」这个观念,是不是认同奥派经济学都没有关系。

甚至说,一个人不知道这个观念,完全不知道奥派经济学,那都没关系。

只要你不主动首先使用暴力侵犯他人产权,那就能处,就能够符合一个正常社会,对正常人的基本要求。

所谓的奥地利学派,只不过是把这个基本要求,以更科学更严谨的形式总结提炼出来罢了。

经过几代经济学家的努力,不断完善其论证过程,让理论更加严谨完整,成为一个科学体系。

比如为什么要保护私有产权?因为没有产权就没有价格,没有价格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繁荣,没有繁荣大家就只有一起吃糠咽菜。

这是摆在明面上的逻辑链条,而这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逻辑链条,那就是价格是什么,价格是怎么决定的,以及价格将会决定什么。

简单来说,价格源于双方在边际上的放弃,源于边际价值递减定理。

而****如果没有私有产权,一个东西的产权不明晰,不确定是不是你的,那你就不知道该不该放弃,不知道放弃多少才合适,也就没有了成本的概念。

所以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科斯也才说,清晰的产权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先决条件。

这种共识,基本上不需要区分奥派、芝派还是什么派,只要认可这个共识即可。

交易自愿的逻辑是,自愿的交易会使双方都受益。否则,如果双方任意一方认为交易对自己不利,那么交易一开始就不会发生。

两人的交易扩展到多人,也是一样的,只要交易是自愿的,不存在强迫行为,就找不到受害者。

在产权自由、交易自愿的基本框架下,还会有很多细节上的逻辑推理,都需要一定时间和耐心才能理解和认可。

但是时间和耐心都是稀缺的,大部分人不喜欢费脑筋的思考,喜欢别人直接给结论、给答案。

所以,很多文章知道怎么迎合读者口味,调动读者情绪,只需要给出结论,让读者爽就完了,并不会给读者带来太多智识上的收获。

三、察其言观其行

图片

米莱这样的主张,正好就是平时他们所批判和构想的,终于找到一个反面典型,就等着看笑话了。

而米莱的那些激进的主张,既是他个人的风格特点,也是一些结论性观点,同样也没有什么逻辑分析过程。

准确说是,米莱的这些观点在中国传播的时候,只剩下结论甚至是口号了。

但是不要忘了,米莱在阿根廷拿下了近59%的支持率,他实际上很能打,出书、辩论、竞选,还能演脱口秀。

他在阿根廷如果是仅仅凭借这股疯劲,未必能够上位,他在传播其执政理念时,口号背后肯定是有论证过程的。

他是疯,但不是傻。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米莱的观念来自奥地利学派,既不是凯恩斯那一套,也不是大搞福利贝隆的那一套。

否则,这么一个能说会道会表演的人,他很可能会获得更高的支持率,而同时也必将给阿根廷带来更大的祸害。

**但是这里我们仍然要说,**看人不仅要察其言,还要观其行。

米莱宣誓就任之后,会不会坚持其执政观念,能不能坚定推动其执政方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推动阿根廷的改革,这些都还是未知数。

毕竟,政客变脸有时候比翻书还快,米莱作为一个政治素人、学者型官员,能否做到言行一致、坚持初心,都还有待观察。

他给阿根廷带来的是更糟糕的地狱,还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这都取决于,他是否坚持保障私有产权,保护市场经济,能否抵挡得住「有形之手」的强大诱惑力。

而保障私有产权,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保护每个人免受暴力的侵犯。这一点,熟悉奥地利学派的话会非常清楚,我相信米莱同样明白这一点。

当你能明白奥地利学派的这几个基本观点,大概率不会认为米莱是真的疯了,也很容易看出那些错误解读错在哪里。

四、对奥派深深的误解

图片

最后,再回答一下两位读者留言,这种错误还是非常典型,而且是那种典型不看书、不仔细看文章,或者看不懂,又看不惯你的留言。

比如这位读者的留言:

图片

再比如这位:

图片

正如我给他们的回答,看不懂就算了,不必勉强。阅读理解对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我在上篇文章,以及前面很多文章中都明确写了,经济学不是施政纲领,奥地利学派当然也不是施政纲领。

只不过奥派的确为米莱的执政提供了观念支撑和理论依据,这是他公开承认的。

但是我从来没有说奥派一定能成,相反在上一篇文章中我表达的非常谨慎克制的期待。

前面那位读者说的几种情况,什么「奥派执政」、「不知不觉执行了奥派」,这仍然那没有理解经济学的科学地位,还是认为奥派是某种政策。

很显然,这个理解是错的,反复强调过,奥派不是政策。

那么,怎么才能理解经济学的科学地位?

简单用个物理化学来类比一下,科学表达的是因果关系,可以从逻辑上告诉你结果是什么。

比如物理学常识告诉我们,永动机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去造永动机,那么结果一定是失败的,但是仍然挡不住有人不断去尝试制造永动机。

再比如,化学常识告诉我们,水不可能变成油,但是水变油的骗局还是骗了很多人。

还有,物理学可以明确告诉我们,从五楼掉下去,大概率会摔伤,甚至会摔死,高空作业一定要系好安全绳,更不要跳楼。但是每年仍然会有很多的安全事故,也有人跳楼。

这些人相信永动机、相信骗局、不系安全绳,那这是背后的物理化学知识错了吗?正常人会去怪罪物理化学知识吗?

对于经济学来说,它所阐明的因果关系是这样的:

路径一:如果保护私有产权、保障市场交易,那么这个国家就会繁荣,人们生活水平就会提高;

路径二:如果破坏私有产权、打击市场交易,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衰落,人们生活水平就会很差。

这是经济学所揭示的规律,奥地利学派只不过在这个规律上坚持了更强烈的逻辑一致性。

面对奥派经济学所揭示的规律,有人不知道有人知道,知道了也有人信有人不信,这都很正常。

关键是 ,知不知道奥派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行动上保护产权、保障交易、互不侵犯,这就很好了。

选择路径一的案例有很多,中国两千多年前的「文景之治」,最近的改革开放,曾经的美国;选择路径二的案例也有很多,比如曾经的苏联,曾经的东德,再比如今天的 North Korea。

而阿根廷的明天,会不会是新的地狱?这取决于阿根廷人民选择走哪条路径。

米莱恰好是知道奥地利学派的那个人,他选择并坚信奥地利学派,并以此作为自己执政理念的基础。

我们说这很好,但并不等于说,他知道就一定能做到。

从理念上来说,我们支持他,但从行动上来说,他实现他的执政理念和竞选承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会一帆风顺。

这是完整的逻辑链条,既没有诅咒阿根廷会失败,也没有说如果阿根廷改革成功了,就来贪求事功,说这是奥地利学派的功劳。

不过倘若阿根廷真的因此走向繁荣,这对奥地利学派来说,是观念传播上的一个局部胜利,这当然也是值得庆祝的,倒也不必故作低调。

有很多奥派的反对者,知道米莱是个奥派,所以就等着米莱的失败,好看奥派的笑话。

对此我只能说,这不是一个合格的奥派反对者。以为一个政客就是对奥派经济学的证实或者证伪,既不懂经济学,更不懂奥派,还是在把经济学当作政策,而不是作为科学来看待。

资源丰富的阿根廷走到今天,完全是人祸,米莱不是什么「救世主」,不要期待凭借他一己之力就能把阿根廷带出泥潭,重要的还是人们对产权、对市场、对交易等基本观念和常识的认知。

对于中国来说,重要的是,避免重蹈类似覆辙,这背后同样需要正确观念的传播和支撑。

祝福阿根廷,也祝福中国。

图片

米莱当选阿根廷总统后,国内,不,全世界的互联网上出现了一股胡言乱语的狂潮。不论是官媒还是自媒体,给他贴的标签是奥地利学派、无政资、极右。

种种胡说八道在我看来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米莱居然要搞无政资?没有政府,我们可怎么活哟?所以他一定是疯了!

看看这奴性入骨和草履虫思维!

这些媒体话术,纯粹是在迎合特定偏好,对米莱的政治观点分析没有一个字是对的。他们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洗脑下,已经不但丧失了求知和思考能力,而且连基本的好奇心都已经失去。面对自己一无所知的奥派、无政资、左与右等等名词和理论,没见一个人在追问:奥派到底在讲什么?无政资到底是何意指?没有,一个也没有。然后就可以洋洋洒洒胡说八道一大坨。

当然,流传最广的,更具传播力和辨识度的,是“阿根廷川普”。

把米莱视为阿根廷川普,完全是胡说,反映了当今国际舆论界的经济学无知,以及极为幼稚的划线思维方式。

贴标签,是一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任何标签和分类,都是在降低人物和事态的个性。这就像说中国人都勤劳善良一样,必定充斥着错误。

然而更为错误的是,在分析一个政治人物的时候,不去深入分析他具体的政治经济观点,而是从只言片语中寻找类似性,并打个标签,是很肤浅的。你要想寻找类似性,任何两个人之间都可以找到,它不能说明什么。更为拙劣的是,仅仅从两人都留着一头乱糟糟的金黄头发,说话时大嘴巴,夸张的语言和动作,就说他是阿根廷川普,然后煞有介事地说他俩都是保守派——在这些人眼中,米莱是川普的小跟班——这简直就是荒唐到极点。

任何国际事件,都映射的是国内,反映了这些贴标签者的价值偏好。川普非常讨中国一部分人的喜欢,原因在于他的风格,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的强硬。那些人为什么支持川普,我们明白其隐秘的理由,他们就是把川普当作救世主一样崇拜的,是一帮为了自己的所谓价值观,要借助川普、牺牲所有人利益的野心家。他们希望再出现一个川普式的人物。

我说的就是国内的社民派。

这帮人,在任何国际分类中,都是妥妥的左派,到了我们这里,却成了右,只不过是参照系变了,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当然,左与右,也是一个标签和分类。经济政策的底色到底是什么,才最重要。因为当今世界一切问题,其实都是经济问题。

川普任内,是搞了一些砍管制、优流程的操作,退出了一些国际上的干预主义官僚组织,但是更多的是许多问题根本推不下去,华盛顿的沼泽,仍然会将美国人民吞噬。他其实也没想排这个沼泽,他整天在赞美伟大的美国消防员、伟大的美国警察、伟大的美国军队,反正都很伟大。前不久他甚至在赞美伟大的美国汽车工人工会。

再看看他任内的赤字,以及整天鼓噪着给美国人民发钱,就知道其底色。他减了一些税收,然而减税不减支,就是骗傻子。

以上川普的所作所为,跟米莱把阿根廷政府公职人员视为剥削者有任何相似之处吗?没有。跟米莱要将25个部裁撤为8个,减少管制、削减政府开支、实行私有化改革,有任何相似之处吗?没有。

更为根本性的区别是:川普是一个妥妥的经济民族主义者。

是他整天吼着“让美国再次伟大”,以及“制造业回归国内”,开启了全世界贸易战的进程。这是极其严重的倒退,并且把世界推向了对抗和战乱的边缘。经济民族主义导致闭关锁国,提高了战争的风险,川普在这方面就是反面典型。

美国制造业怎么可能回归国内呢?一个美元体系,就决定了制造业不可能回到美国。

美国出口的最大宗的东西是什么?是美元,不是产品。那么只有国外的产品不断地输入美国,美国才可以不断地输出美元。因此美国在国际贸易中必定是“入超”的。

其他国家以拙劣的重商主义思维,支持出超反对入超,虽然错误但尚可理解,但是美国人要是不断反对贸易逆差,就是纯不要脸了。放弃美元国际货币地位,好好生产产品出口,然后换货币回来,当然就可以出超了。但是他们肯定不愿意这样干。他们更希望的是,我就出口美元,换你的工业制成品,用一张张纸片就可以维持自己高水平生活。

国外的廉价产品不断进入美国国内,必定会冲击美国的制造业,所以国内制造业就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很难生存;加上美国国内各种劳动管制、环保管制法规、工会暴力以及严苛的美国国税局,外国生产更有比较成本优势,因此就把制造基地搬到国外了。

请问,在这种体系下,制造业怎么可能回归美国?

但川普不这么看,他反倒天天要求美国的企业家必须留在国内,要热爱伟大的合众国,要创造就业机会,指责他国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机会。这种言论纯粹就是既要又要的耍无赖。

紧接着,既要出口美元,又要保护美国国内的制造业压力集团,防止国外产品进入美国抢他们的生意,于是,就开始加征关税、设置贸易壁垒、搞所谓负面清单、长臂管辖,一整套经济民族主义的措施由此出台。

所以他的贸易战,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美国制造业产业集团的垄断利益,阻断国际自由贸易,结果就是消灭国际劳动分工和比较优势、迈向自给自足的方向。

这就是经济学揭示的真理: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是一个整体,一国对外实施自由贸易的前提,就是在国内也必须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政策。一国对内实施经济干预,必定要对外实施贸易保护,因为不这样做,国内干预政策就行不通,必定被国外的竞争所瓦解。而贸易保护政策就必定点燃对抗和战争的情绪,因为商品进不去、军队就会开进去。

所以仅贸易战这一条,就可以否定川普。他不是自由市场经济的信奉者和实践者。不论它在国内做了多少减管制的政策,都是无济于事的。他迎合国内压力集团的诉求,伤害消费者和国外生产者利益,降低全世界人的福祉,并把世界推向对抗,这是根本性的、方向性的错误。

有些人,居然把川普视为主张市场经济,完全不理解市场经济到底是什么。

但米莱不是这样。米莱是受过正规、严格和系统的经济学训练的,他主张自由贸易,单方面“三零”。仅此一点,就将两人区分得清清楚楚。

有人会搬出他所讲的不与某国打交道。这是一种选举策略,并且更重要的是:这是断章取义。他说得很清楚,是不发展政治上的关系,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认为贸易应该自由,政客不应该如此傲慢,比如说,如果告诉我你必须从谁那里买东西,或者不准从谁那里买东西,你会怎么想?你不会觉得这是变态吗?你不认为你应该推进你的自由和财产权吗?我认为政治家不能那样做,他们应该促进自由贸易。

他这段话,就是经济学关于产权问题和交换问题的正确表述。交换贸易是个人产权,是人与人之间的事情,跟国家之间的政治问题没有关系。

所以,米莱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的信奉者,自由贸易的支持者。

川普还按照新保守派的那一套,希望规范个人的道德、管控妇女的子宫、反对LGBT等等,这些在米莱那里,都是没有的。他们之间的区别是本质上的,那就是:到底要个人自由,还是一个“父权式”的国家?

即便是二人之间共同的观点,例如持枪权等,看似主张一致,但其观念内核也是不同的。

在政党的恶斗和选票大战中,需要一个标签。一个政客,到底是为了与对方党派区分,争取特定选民,还是有着一以贯之的稳定价值观和因其是真理加以接受,是有本质区别的。

拜登在参议员初期还是反堕胎的呢——他出生和成长在一个天主教家庭;当了总统以后就马上支持堕胎合法化并且支持LGBT群体了,你说他有多少对真理的渴求和对信念的坚守的成分?一个人到底是出于权宜之计和政治利益在鼓吹某项政策,与一个人被理论和逻辑说服,坚定地支持某项政策,当然是绝对不同的。于前者,身段会像拜登一样灵活,“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未达目的不择手段;于后者,那就是一个必须坚定坚守的原则,剩下的只有这个原则如何落地实施的问题。

当然,还是那句话,一个人一旦变成政客,会各种妥协,保住自己的地位就是其最高优先级,其主张就会打折扣。米莱到底能做成什么样子,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