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奥派经济学没有在全球实行?
*当**骗子**与傻子**联手,真理注定被边缘化*
*——张鹏*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强调*个人自由*、*私有产权*和*市场自发秩序*,是一种逻辑严密、道德自洽的思想体系。从理论上看,它近乎完美,不仅反对暴力干预市场,也为社会繁荣提供了长远的基础。然而,它至今未能成为全球主流,根本原因不在于它错误,而在于它太难、太清醒、也太孤独。
*上层不愿意*
首先,奥派触动了权力者的核心利益。政客的本能是扩权,而奥派主张限制政府,这等于让他们放弃既得利益。在西方体制中,政客以“为民谋福利”为名,不断扩大财政支出、加强行政控制,从中获取资源和权力。即便他们明白奥派有理,也绝不会主动削弱自己的权力来源。
同时,大企业、利益集团也更偏好通过与政府合作获得保护和补贴,而非在自由市场中竞争。奥派要求真正的市场竞争和对特权的否定,自然无法得到这些掌权者的支持。哪怕在政治斗争中奥派偶尔被利用,当政者一旦得势,往往又将它束之高阁。
*下层不理解*
更令人遗憾的是,奥派真正要保护的底层大众,往往反而成为它的敌人。这并非道德问题,而是认知障碍。理解奥派经济学,必须具备至少****二级*甚至*多级逻辑****能力——而这是大多数人所缺乏的。
举例来说,许多人只懂得****一级逻辑*:“房价太高,所以政府应该限价。”而要理解“限价导致投资减少,房源减少,最终导致价格更高和寻租腐败”的*多级逻辑****,就需要大脑进行系统性、因果链条的推演,这对许多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逻辑思维能力的不足,使得他们更容易相信“政府发钱”、“打土豪分田地”之类的简单口号,而不是依靠市场、契约和产权制度的长期路径。他们宁愿相信“救世主”,也难以理解“规则之美”。
*阿根廷的例外*
阿根廷是一个罕见的例外。米莱之所以能当选,不是因为人民理解了奥派的深邃道理,而是因为他们实在被现实逼到绝境。通货膨胀、债务危机、国家管制把社会带入崩溃边缘,让人们不得不放弃依赖政府的幻想,转而选择一个“看起来不一样”的候选人。
这是绝望之下的孤注一掷,不是思想成熟的体现。因此,米莱的当选是“非常态”,而非可以复制的“模式”。
*结语*
*奥地利学派*是一种*高度理性*、*反大众情绪*的经济思想。在*政客逐利*、*民众逐简*的现实结构下,它注定是一盏少数人维护的*理性灯塔*。正因为它太真实,才不被接受;正因为它太复杂,才不被理解。在这个由权力操控、情绪引导的世界里,奥派的孤独,是它真实价值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