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判断雷军会赢,和专利的坑
为什么判断雷军会赢!
今天 ,小米汽车发布了,我看完了,有一个我的判断。
雷军会赢。
我说的赢,是指,雷军能超越大多数造车新势力,成为智能汽车产业中的一枝新秀。
我的这个判断,有几个理由:
1、时机好
造车新势力们,其实是属于行业的开创者。
开创者中,要么成先驱,要么成先烈。
因为要让消费者接受电车,需要一个漫长的影响过程,需要克服续航的问题,需要营造口碑的问题,还需要整个产业链配套成熟的问题。
当然,得益于产业政策,数千亿的人民币砸下去,这些企业,才能支撑到今天。
即使有整个产业政策的支持,消费者依然需要时间来接受一款新的物种,而这种物种是什么,其实几年前,新能源汽车也没有搞懂。
绝大部分是跟着特斯拉就杀进来了。
经历过这么多年的消费者教育,市场的口碑,以及智能汽车发展方向的确立,现在的新能源车,才确定了突破的方向。’
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点。
大模型人工智能的算法,其实并不是什么秘密,OPENAI前期都是开源的,但是,是OPENAI找到了突破路径,那就是向算力突破,软件解决不了的问题,用美金解决,用大规模的算力来让算法产生魔力。
简单来说,大模型是一种猜字游戏,他不是很多人理解的,他真懂什么人类语言,而是通过上文猜下文,是一个填空的模式。
巨大的算力,让这种猜下文的准确率不断提高,并给他正确的结果(语料与校正),结果他呈现出来的结果就越来越精确。
找到了对的路,就给所有的生成式AI一个发展方向。
新能源车也一样,智能座舱,大冰箱、智驾等方向确立之后,新的入局者,就不需要探索了,没有试错成本了。
小米选择了在行业方向清晰时进入这个领域,就代表着,他的风险要小得多。
同时,新能源车的逐步普及,也让市场的客户数量拥有了比较大的基数,这时他起步的基数就会很高。
如果五年前,八年前进入,可能一个月能卖几千台,就得开心了,但现在,小米的起步规模年销量,应该能达到几十万台以上。
对于任何复杂度高的工业制成品来说,规模基本上决定一切。
没有规模的情况下,可能要亏损个几百亿,才有可能等到行业爆发。
据说,小米的总投资规划是一百亿美元,这个资金规模,早一点启动的话,估计不够烧。
而现在,则有可能足够支持他走上一个不错的体量。
你看华为,他为什么不造车,因为没看清,不知道时机对不对,他一共投了二百亿人民币,进入汽车业务,并且现在就开始要求减少研发投入,先把商业模式(能赚钱)先建立起来再说。
大厂的老板们,都够谨慎。不够谨慎的话,随便乱扔钱的话,早就死了。
贾跃亭,有骗子的因素,也有时机的问题,本来就没有多少资金,还得全靠忽悠,再加上太早,失败概率高是必然的。
当然,小米要是成了,新势力又得多几家先烈。
2、小米有硬件基因
虽然小米自己是造手机的,手机的复杂度比不上智能汽车,但毕竟还是硬件厂商,象李想他们原来都没有干过制造业,是干网站的。
小米能够把手机干好,就说明其企业的基因已经能适配制造业。
同时小米还有丰富的生态,可以将各种小米智能设备集成到车里面,让互联的网络价值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小米还非常擅长打硬件价格战。
我可以肯定,这款车,以他当下的成本,低配版肯定会亏钱的。
我在发布会之前在会员群里预测他的价格在低配19.8、高配29.8万,结果相差不大。如果减掉赠品的话,基本算很精准了。这个不是胡猜的,
是基于对雷军长期以来商业战略的了解。
作为一个立足长期发展的车企,首款车至关重要。这个领域非常卷了,不能把规模做上去,不能把口碑做上去,那整个战略都会败掉。
先有销量再说,先把用户的口碑提起来再说,同时,小米也走不了高端路线,他的品牌基因摆在这里呢。
第一款车,更不可能得到高端用户的认同。
小米的诸多硬件产品,都是先走量,把规模做起来,再通过规模优化成本,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 ,建立良好的用户口碑,最后一步一步升级。
首年,亏损个十几二十亿的,在这一个领域,算是小亏损。
关键是有没有规模。
很多车企亏损了几十亿,规模又没有,口碑又没有,只能完全退出。
甚至投了几百亿,一点泡都不起的也有,比如恒大的电车。
站在一个长期发展的角度,汽车这个产业,一旦做成的话,年利润百亿甚至千亿,都不能算是头部企业。
几十亿的前期亏损,几百亿的前期投入,在这个领域,是小玩家。
所以,以雷军的习惯性打法,一定走高性价比路线。
3、小米有多个业务支撑
小米有手机业务,虽然赢利不多,但一年也能赚个一两百亿利润,近三千亿的销售额。
智能汽车中的很多软件开发,与手机是同类型的,因此软件开发成本可以摊低,手机的仿真研发模式,也一样可以用于汽车的研发。
这些比起造车新势力来说,就有极大的优势。
造车新势力们,一个不小心,就会面临资金链枯竭的局面,而小米至少在当下完全没有这个担心。
也就是说,雷军本人很有钱,小米比较有钱,还可以不急着赚钱,因此,他的时间偏好更低,能真正看长远,以长期主义来立足发展。
反观新势力们,每一天都在为生存奋斗,一个产品上市要是出问题,那就一个头两个大,就有极大的风险。
甚至华为这样的大厂,为了营销,也不断口出狂言,说一些让很多人发笑的话,这都是说明,时间偏好太高了。
比亚迪的老板天天忙着找政府要求对燃油车搞更多的限制,这个嘴脸也不好看。真的产品好,这么急着通过政治修理对手吗?
雷军,且然,没有这么着急,这个起手式不错,稳扎稳打,营销也不出格,也没有为了营销说过头的话。
综上,我看好小米汽车的未来。
我也看好雷军这个人。
雷军在一个采访里说,专利是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挖的坑,而且是挖了40多万个坑,挖好坑就等着你往里跳,然后他们坐收渔翁之利。
雷军说的对,专利就是坑,我们都被迫在坑里挖呀挖。
之前写过很多篇类似话题了,但是很多人还是绕不过去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没有专利保护,大家就不去创新了,社会就会停止进步。
比如一位朋友在朋友圈里的留言:
由于创新具有偶然性与不可复制性,有些创新更不可能即时变现,在利益的驱动下,反而更有利于保存,如果没有专利的话,那谁还有那个心思做短期看不见利益的事。
雷总本身借签保时捷的外观设计,就不太光彩,广告中直接宣传对标保时捷就有打擦边球意味了,至于坑不坑的,好果是原创的话,那就与原专利没关系了,希望雷总的保时米后续依然大火,毕竞是民企。
另一位朋友的留言也是一样:
没有专利保护的“坑”,恐怕不会有那么多的创新了。
“如果没有专利保护,就不会有人创新”,这个论断如果看不清楚它的问题所在,那就会永远跳不出知识产权的坑。
这里我从举例和逻辑两个层面来做下分析,看看能不能帮你跳出这个“坑”。
二、几个反例帮助思考
“如果没有专利保护,就不会有人创新”,我们把这个命题看作是一个论断,那么如果现实中我们只要能找出反例,就能说明这个论断是错的,也就是证伪了这种说法。
那么现实中,有没有既需要不断创新,也没有什么专利保护,但市场仍然会存在创新和竞争的例子呢?
其实很多,关键是你有没有能力去发现这些例子。我说几个抛砖引玉,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补充。
第一个,餐饮。
餐饮市场上的竞争可谓白热化,菜品和服务是竞争的两大核心。
单就菜品来说,谁听说过菜品或者一个炒菜的方法被注册成专利,然后禁止别人用同样的方式去炒菜的?
我就不去检索了,你去检索估计多半能够检索到。但是这样的专利,你不觉得是个笑话吗?
如果有这样的专利存在,对餐饮行业是好事还是坏事?
第二,理发。
理发也需要创新,也在竞争。你去看下今天流行的发型,和二十年前比比看。
你发明一个新的理发发型,申请个专利,别人就不能理了,这还有天理吗?
我朋友圈那位读者的留言,就跟理发发型一样的,汽车外形相似,那是不可避免的。
不信你看下面这张图:
更重要的是,有些设计并不完全是根据设计师的喜好来的,而是根据计算结果来设计。
比如理想的新车MEGA,它这个造型毁誉参半,但想要用极致的风阻系数来降低能耗,大致上就只能设计成这个模样。
还有美国那些牛逼轰轰的隐身飞机,那个又酷又帅的外形,是计算的结果,其次才是设计。
中国能不能借鉴?当然能了,只不过制造是另一个问题。飞机的气动布局,就那么几种,再设计也还是那几种。
这个逻辑推理到极致,就是轮子。轮子的发明,在历史上是经验的结果。
但是轮子再怎么设计,最后的计算结果一定是圆形。
如果第一个发明轮子的人申请了专利,后面其他人再设计轮子,都要经过他的允许,这合理吗?
显然不合理,人类文明和技术的进步,永远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不是重复发明轮子。
而专利制度在今天,在做的工作,恰恰就是逼着人们重复发明轮子。
第三个例子,手工耿。
被称为“发明界的泥石流”“无用爱迪生”的网红大V“手工耿”,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没有申请专利,但这并没有妨碍他的创造力。
相反,如果他严格按照专利申请制度的要求和流程来,他在申请专利之前,视频是不能公开的,否则专利申请就不能过审。
如果手工耿一开始就坚持走申请专利路线,你猜结果会是什么?
大概率是他手上有那么几个专利,但我们却失去了一个更有创造力的“手工耿”。
你去看下关于他的访谈,他才开始做这些东西没有打算长做,后来是发视频后,网上的及时反馈给了他很大的动力和信心。
可以明确说,正是网友们和他的互动,才鼓励和“养成”了今天的“手工耿”,也才成就了他的今天。
就专利申请那个周期,又漫长又无聊,在这漫长无聊的等待中,估计他早都去种地或者打工了。
说有专利制度才有创新,可以去好好看下“手工耿”的采访,看看他的心路历程,看看是不是自己对专利制度有太多美好的误解和幻想。
三、逻辑上的反驳
如果说,上面几个案例还不能说服你,那么你再看下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更有挑战性,仔细看。
如果你认同“没有专利保护,就没有创新”,这其实背后还有隐藏的逻辑。
这个隐藏的逻辑其实是关于产权的,是一种关于产权的代入。
也就是,当你自己的产品或东西被偷了,你的产权得不到保护的时候,你无法继续用你的产品或东西来赚钱盈利,所以你会因此蒙受损失,并且无法用这部分财产来创造财富,于是你和社会都会因此遭受损失。
关于产权的逻辑当然没问题,我也认可。问题在于,很多人把“知识产权”简单代入“产权”的逻辑中。
他们隐含的逻辑这样的,当你的专利、创意或知识被“偷”走了,你的“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你就无法继续用你的“知识”来赚钱,所以就失去了继续创造知识的动力,于是你和社会同样遭受损失。
这两套逻辑非常相似,以至于很多人完全无法仔细辨别其中细微的差别。
魔鬼藏在细节里,这种细微又关键,且不易察觉的差别就在于,知识是无法被偷走的。
再强调一遍,知识是无法被偷走的。
以专利为例,即便是相同的设计,别人使用了,并没有真的“偷”走,你还是可以继续用。
一个圆形的轮子,第一个人发明出来,后面的人借鉴使用同样的设计和制造方法,第一个人就不能用了吗?当然不是,他还可以继续用。
一个滑动解锁、圆形倒角的设计,发明者是有创新没错,但别人用了,发明人也还可以继续使用。
知识的特殊性就在这里,可以无限次重复使用,被借鉴是常态,而且永远无法被真正偷走。
永远无法被真正偷走,这个特性就决定了,知识产权完全不应该等同于产权,它不是简单地被理解为是产权的一个子集。
完全不是。
这一个逻辑关过不去,就永远无法理解我上面举的三个例子。
而这一关过去了,基本上一通百通,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
所以,我在前面写过文章,马斯克说的,“专利是弱者的游戏。”
在这点上,马斯克和雷军都是对的。
先有恶法,后有恶人。专利制度,就是专利流氓的温床。
四、小结:互相挖坑
有朋友还问,“那发展中国家在申请专利,这是在做什么?”
几个答案,一是给别人挖坑,二是防止掉到别人的坑里,三是政绩要求。大致就这几种,欢迎补充。
雷军是从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而逻辑推理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逻辑上站不住的恶法造就了恶人,结果就是互相挖坑,大家都在专利的坑里挖呀挖,我不挖坑就会被别人坑。
更悲剧的是,很多人即便是被坑了,还是支持专利制度,认为经都是好经,只是被念歪了。
但很遗憾,专利制度恐怕不是什么真经,而是一部歪经。再正的和尚,恐怕也要跟着走歪。
所以即便是雷军,即便他多么不认可专利制度,他还是不得不遵守游戏规则,该申请专利申请专利,该注册注册。
所以这中间又养活了多少利益相关者,而整条产业链的上下游,又有多少人是在真正创造财富,直接获得了消费者的钞票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