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球化不需要推动,并且不可阻挡

今天聊一聊全球化。好高大上的话题,但是其实没什么了不起的,聊这种话题首先就要对概念去魅。

全球化说的是人的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人可以自由流动迁徙,自由交易,自由通信,这是我理解的全球化。

阻碍全球化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力量,一种是人为的力量。

自然的力量就是自然规律。你在自己家里不能一秒移动到北美大陆,靠步行可能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前提还是你找对了路,且两块大陆接壤。如果你想跟那边的人做生意,空间上的阻隔就极大限制了你们交易的效率。你嗓门再大也不能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让北美大陆的人听到你说话。

这是自然规律的限制。

人为的力量也好理解,比如川普上台之后频繁进行的加关税操作。包括美国在内所有国家的关税壁垒,出入境壁垒,通信壁垒,都在限制各国人们的流动迁徙、交易和通信。

两种力量都有办法克服,克服自然规律要靠技术进步,克服人为因素则要难一些,但也不是不可能。因为经济规律的存在,克服了技术难题,全球化甚至是不可阻挡的,只是程度的深浅以及时间长短的问题。

自然规律的克服不用多说,现在有飞机轮船,有互联网,有长途电话。经过几百年的艰苦探索,技术上已经大大减轻了在全球自由流动迁徙和通信的成本和难度。

理论上讲,在技术上,任何人本来不需要那么那么多的资源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交易和通信。

“全球化”实际上是被人为逆全球化之后才出现的概念,真正全球化的时候根本不需要这个概念。就像十几年前电视剧里都是有血有肉的大女主的时候根本也没有“大女主”这个概念。

曾几何时那个自由灯塔国任何人买一张船票就可以登陆,美国如今的繁荣恐怕相当大部分都要归功于那些世界各地前去追梦的移民。美国只是代表,且当时新建立的联邦制几乎接近无政资的状态让整个国家飞速发展。

当然当时各国权力制造壁垒的强度不高,跟技术不到位也有一定的关系,技术到位了,壁垒的强度也跟上了。

这好像是个悖论,市场催生了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又在为市场和权力同时提供壮大的条件,从而陷入市场与权力此消彼长的循环之中。

但是我依然认为全球化不需要推动,甚至不可阻挡。

因为推动全球化进程的不是权力,是那些国际贸易公司,是每一个想要通过跟外国人做交易改善自身处境的普通人。

没有人的处境的变好,也就无所谓全不全球化。如果国际贸易和全球化会让每个人的处境变差,谁也不会稀罕这个全球化,爱化不化。

全球贸易确实会让一部分人暂时遇到困难,遭遇竞争。比如特朗普强调的“让制造业回到美国”,给蓝领们更多工作的机会。但是他们制造业外流无非就是希望找到税收更低、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越过国界进入的劳动力,跟越过州界进入的劳动力没有任何区别,大家都是竞争对手,迟早都要面对广泛的竞争。

与其三天两头加关税,缩紧移民,不如多减减税,多放松几项管制,少打几场仗,这才是“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可靠途径。大家都是人,所以其他国家同理。

当然川普们再怎么折腾,全球化的力量依然无法阻挡,因为人们会从中得到好处。封闭是在对抗规律,执行成本巨大,艰难无比;开放永远是顺势而为,飞流直下三千尺。市场的牛逼之处在于给点阳光就灿烂,国际贸易同理。

某个人也许会口头上支持加关税,但是事情轮到自己身上他自然会做出自己的选择。人不需要掌握多少专业知识,也不需要懂经济学,只需要分得清哪个产品更经济实惠,哪个更符合他的需求,哪个地方能为他带来更多机会,他自然会用双脚和手中的钞票为某些产品,某些地方,投下自己的选票。

这就是强大的经济规律,权力在它面前也只能造成一时的阻碍。虽然这种阻碍往往耽误的是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时代的一粒尘落到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山”,但是规律终究会无视掉那些螳臂当车的行为,无情创造历史。

这规律的执行者,创造历史的写作者,就是每一个为自身利益奋斗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