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社保会走到今天?看中国社保的矛盾与制度

为什么中国社保会走到今天?看中国社保的矛盾与制度

img

我们交了这么多年社保,钱到底去哪儿了?中国社保的运作逻辑到底怎样的?未来社保又会怎么变呢?

大家好,我是老丁。

社保该多缴还是少缴?未来缴纳了之后,又能领到多少。这一切都藏在它的运作规则里。今天这个视频,我们就看看,中国社保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社保的前世今生

首先,把时间线拉回计划经济年代,北方一座大厂,工人骑着二八自行车涌进厂门。老厂长腰里别着一串钥匙,办公室里放着一本厚厚的账本,上面写着“集体福利”。

从这个大本子就能看出来,那时候这种厂子里的人,保障都由单位兜底。你进了厂,医疗看厂医院,孩子上厂里的学校,退休了由单位照顾。

另一边的机关事业单位也差不多,只不过给他们“兜底”的是财政。

这就是最初的两条轨道:

城镇企业职工走“缴费型”,单位和个人出钱,跟工资基数与年限挂钩。

机关事业单位走“待遇型”,按身份、级别、工龄定待遇,财政买单;

双轨制,其实就是两边发钱各有一套标准和规则。但是本质上还是比较相同的,所以在那时候,做的宣传都是:“政府给你养老”。

在那时,发钱规则不同,是因为金钱的来源也不同。可到了后来,发钱规则还是不同,可金钱的来源却越来越互通了!

很多人以为“双轨”只有这两条。其实还有第三条——农民的那条!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的“保障”更多靠集体互助: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村办诊所…联产承包推开后,集体化开始瓦解,农村集体兜底这一层自然就消退了,大量农民的医疗、养老出现制度性空白。一些进城务工的农民,户口还在农村,就长期面临参保门槛高、转移难、续保难、易断缴的现实。

所以,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保图景”,其实是三轨并行。

为什么大家都在吐槽多轨制呢?因为跟随历史的进程来看,多轨制的核心矛盾是社会的公平问题!多轨就意味者大家权利有差异,谁该多拿、谁该少拿?凭什么企业职工就是要比机关事业单位的少?正常情况下难道不应该按照各自过去缴纳的金额为标准吗?

这就涉及到并轨!但并轨是一整套的工程,一手要保证当期退休人员“按时足额”,一手还要给在职年轻人“记名记账”,历史遗留问题、财政空账的压力、地区之间经济和收入差异,全都在这一个点上堆积起来。如果真的要改革,那是要流血的?流谁的血?

既然未来难以预测,那就解决先当下和历史的问题,把当下托住。所以也就有了现在的“现收现付型”。90年代中后期,政府确立了 “社会统筹 + 个人账户”:

社会统筹,意思就是:用当期在职人群的缴费,来发放当期需要被领取的养老金;

个人账户:意思是给每个人实名记账,逐步做实、逐步投资、逐步积累。

但是现实到了今天,其实大家更多人靠的,都是统筹账户!我们每个月缴纳的社保,也都是归到统筹账户里的。谈及个人养老金账户,相比于统筹账户辐射的人群,到今天规模依然非常非常小。

因为大家在过去一直都相信,养老问题,政府会解决的。

到了这里,时间再稍稍往前追溯下….在城镇社保改革变化的同时,农民这边也在变化。但是,那都已经是2003年前后了,当时开始在农村大规模推进新农合,它的逻辑也简单——“先让农民看得起病”。中央和地方政府按人头补助,农民个人交一小笔钱,报销先覆盖住院,再逐步把门诊纳进来。后来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整合,变成今天的城乡居民医保。

关于农民的养老,2009年才开始试点新农保,后来和城居保合并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它的结构和城镇职工不一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财政补贴三块拼起来,待遇由两部分构成——基础养老金(是国家给的底)+个人账户养老金(自己交的那一部分折算)。缴费有档可选,理论上,多缴多得。

但是时间到了这里,还有一些很具体的问题没有解决?

一、就是城镇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双轨制,以及城乡居民的差距怎么办?

二、社保在地区间的差异问题。

三、今天缴纳了社保的钱,但是无法知道自己未来退休后能领取到多少,怎么办?

国企与民企,之所以感受不同,是三件事叠加的结果:

一、历史包袱:国企早年改制遗留、内退等成本,逐步转入社会统筹;

二、执行强度:大型央国企通常按实基数足额缴,民企尤其是小微企业容易出现低基数、断缴、补缴;

三、补充年金:不少国企建了企业年金,退休后的“第二层”更稳,而这一点民企覆盖度偏低。

而机关单位之所以与企业感受不一样,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长期走“待遇型”,企业走“缴费型”。虽然2014~2015并轨后,口径基本统一,但是为了承接历史,还是给体制内设置了过渡性养老金,把“老工龄”折算进了新公式。

其实多缴多得是合理的,大家也更能接受。只有第一项,很多历史带来的成本却被今天的社会所吸收,干了几年活就能拿到大把退休金的老人,和今天省吃俭用但是未来养老金不确定有多少的年轻人,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才是大家最难接受的一点。

其实在2014—2015 年时,出现过转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正式并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确立“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的现代规则,同时给体制内建立“职业年金”作为补充。身份不再决定基本养老金的“算法”,过去按身份吃饭、现在按缴费计账,基础统一、补充分层,形成更清晰的“三层”结构。(基本养老+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

话虽说是这样,但是改革哪有那么容易,总有过渡性安排。同样是近年退休的人,谁的老工龄多、历史待遇口径更优,谁的起点就更高。

并轨只是尽可能把规则统一了,还有一件事,钱从哪儿来呢?

这里一边靠社保内的自我平衡,另一边就要靠财政补贴了。过去几年,财政补贴对社保的支撑越来越重: 2013—2023 年,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贴由 7372 亿元涨到 2.43 万亿元,十年增长约229%,财政补贴占社保基金收入常年在 20%—23% 上下波动。在 2020 年,这个比例甚至一度达到 27%。

在公共财政支出里,社保补贴的占比也一路抬升,从 2013年的5.3%升到2023年的8.8%。

另外近些年,为了更好的统筹,全国各地开始逐步加速数字化转型,既是为了提升效率,也能更好的监督社保管理中不合规的情况!

其实,社保在不同城市之间,差异也是很大的,因为社保等支出的背后,都需要依赖财政,一些困难省份只能通过全国调剂资金发放养老金,区域之间余缺互济,风险共担,尤其是在那些人口流出地。

社保的收支压力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到了今天,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开始进一步加速,领取社保的人越来越多,而且缴纳社保的人,甚至收入还在下降。

2013—2023 年,社保累计结余的上升,主要都是在靠财政补贴支撑;若剔除补贴,其他各项收入多年来都小于当年的支出,在2019年开始年度缺口也超过了1万亿。

在前两年,政府开始在全国强力推出个人养老金账户,意思就是这个账户不再是公共的,自己在这个账户里缴纳养老金,将来就是自己用。缴纳个人养老金,甚至可以减免一部分个税。

但是时间到了今年一季度前后,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也只有 7000 万+,注意,这个数据只是开户,对于实际缴纳的人,据平安证券数据给出大概有30% 的人已缴存。也就是 2000 万人左右。全国劳动人口有7.7 亿人,占比仅有2.5%。

再看一下当下社保的人数情况,截至2024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0.73亿人,其中60岁及 60以上人口有3.1亿,占比22%。而现在,中国人的人均寿命在79岁。

这意味着,在老龄化持续加深的宏观背景下,社保缴纳人数的增量和资金来源的增量,将会是社保今后要面对的长期问题。

重要结论:

到这里,我想有几个结论,应该可以比较清楚了。

1 、社保的支出资金,来源于我们今天还在劳动的各位,以及政府的财政支持。而政府的财政,其实追溯源头,大头也都是今天在劳动的各位老百姓所缴纳的税务。任何社会福利的背后,都是财政——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过得好,理论上应该选择一个财政更为充盈的地方。

2 、社保的现收现付制度是历史走到今天的遗留情况,未来基本上也会是这个制度,也就是说,等你老了的时候,就是那天正在工作的年轻人缴纳的社保来给你养老。你如果希望自己养老金能更多,那就只能期望将来工作的年轻人会更多,同时跟你一起领取养老金的老人会更少。

3 、关于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的双轨制,还有城乡之间的差距,过去的已经没法再变了。因为政策是很难追溯历史的,只能哪天改了规则,哪天开始执行新标准。而双轨制,其实在 2 014 ~2015年的时候 已经给出解决方案了,今天还希望再改更多,也不太容易了。

4 、再就是最后一个问题,大家都很好奇,自己交了这么多年的钱,等老了到底能领多少钱。这件事如果希望有一个具体的数字,很难,因为如果今天承诺了某些数字,到那天的时候,发现工作的劳动人口和领取养老金的人口比例不太对劲,那这种公开数字反倒会成为执政压力。所以你指望这个数字明确计算出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当然,社保制度也一直是在不断完善的,我们理解政策,但是人还是应该更相信自己。

另外,在海外关于社保也有一些参考性的地方值得我们了解,比如日本的社保制度,在2004年时引入了“宏观经济滑动”这一项,也就是说,社保会根据人口、工资、物价的中长期变化进行待遇和缴费的自动调整,这样财政也就有了一定的喘息空间,所以大家也都会更期盼经济可以更好一些。

这些,都只是工具和手段,工具应用是好是坏主要取决于应用工具的人。

老百姓追求的是什么?先是吃饱穿暖,然后是公平!公平的意思,就是所有人都能在同一个透明的规则下进行资源分配。

结尾:

根据规则,如果未来想要获得更多的保障,其实除了社保的基本养老,就只能靠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或者储蓄。

大多数人是没有企业年金的,那么你基本上就只能做更多的自我增量。有些账还是比较容易算的,比如储蓄,一个月存一千,到你退休,你指定知道自己能存多少钱,算上银行的利息,自己心里也会有个数。

理想是美好的,社会是现实的。养老,早一点多为自己做打算,更现实。

这个世界很少有完全公益、且还能长年存在的组织,大多数都是利益绑定的。政策、规则、口号随着历史的进程出现了变化,你不能说它不好,只能说很合理,其实它的初衷一直都没变,你觉得它变了,是因为没有从利益角度去考虑它。它的初衷从来都是“社会稳定”。

如果你是个成年人,应该很清楚:“规则会跟随环境进行变化,这本身也是规则的一部分。”

我是老丁,朋友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