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世界上存在那么多的“狗屁工作”?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每天在办公室里忙得团团转,PPT做了几十页,报告写了上万字,参加了无数个会议……但夜深人静时,你却会忍不住问自己:“我今天做这些,到底创造了什么价值?这个世界因为我的工作,有变得更好哪怕一点点吗?”

如果你有这种感觉,恭喜你,你并不孤单。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把这类工作称为“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这个词瞬间火遍全球,因为他精准地戳中了无数现代职场人的痛点。

格雷伯认为,是“资本主义”本身在故意制造这些毫无价值的岗位,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忙碌、听话、无暇思考。

这个解释听起来很解气,对吧?它把我们从自我怀疑中解救出来,为我们的无力感找到了一个强大的“背锅侠”。

但作为你的思想向导,我必须真诚地告诉你:格雷伯说对了一半,但他开错了药方,因为他彻底搞错了病因。

今天,我想带你做一个思想实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看批量制造“狗屁工作”的真正工厂,到底是什么。

一个核心比喻:经济世界是“热带雨林”还是“动物园”?

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先建立一个模型。想象一下,经济世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系统:

一种是 “热带雨林”。这里充满了活力、竞争和残酷。万物生长,互相依存也互相捕食。一只不够敏捷的羚羊,一个无法结出果实的植物,很快就会被淘汰。没有谁能“保证”它们活下去。这里的法则是:为生态系统提供价值,否则就出局。这,就是自由市场的本来面目。

另一种是 “动物园”。这里看起来安全、有序、光鲜亮丽。动物们不用担心觅食,每天都有人定时投喂。但它们的存在,不是为了生态,而是为了满足游客的观赏、管理者的规定或是某种“政治正确”的配额。一只年老体衰的狮子,只要符合“展览要求”,就能一直占据那个位置。这里的法则是:遵守规则,满足上级,你就安全了。这,就是被国家干预严重扭曲的经济环境。

现在,请带着这个“雨林 vs. 动物园”的比喻,我们再来看那些“狗屁工作”是怎么诞生的。你会发现,它们几乎都长在“动物园”里。

第一制造引擎:疯狂滋生的“规章”和“管理员”

热带雨林里,唯一的“规章”就是生存。而动物园的第一大法则,是数不清的人为规定:喂食时间表、清洁流程、防疫手册、游客须知……

为了执行这些规定,动物园需要雇佣大量的管理者、检查员、报告填写员。结果常常是,管理人员的数量,甚至超过了真正照顾动物的饲养员。

这像不像我们的现实世界?医院里的行政人员比护士多;大学里的管理岗位比教授多。这些人并非不努力,但他们的工作,不是为了满足“病人”或“学生”的需求(市场的需求),而是为了满足一行行的法律法规(动物园的规定)。

说白了,当“合规”本身成了目的,就会凭空创造出一支庞大的“填表大军”和“盖章机器”。他们的工作价值,不在于创造了什么,而在于确保了所有格子都已被打勾。这就是“狗屁工作”的第一个来源:管制通胀

第二制造引擎:被拔掉牙齿的“盈亏信号”

在热带雨林里,“亏损”就是被捕食者吃掉,信号清晰而致命。一个企业如果持续亏钱,它就会倒闭,那些无效的岗位自然也就消失了。

但在动物园里,动物们不用自己找食儿吃。它们的生存,靠的是外部的拨款、补贴和税收——也就是“饲养员的投喂”。

这就导致了一个荒诞的结果:一个组织,无论效率多低,内部有多少人在“摸鱼”,只要它的资金来源是被强制保障的(比如政府部门、被高度补贴的行业),它就能活下去。

当一个公司能靠政府合同而非客户满意度生存时,它还有多大动力去砍掉那些只会消耗资源的部门?当价格和货币本身都被扭曲,我们又如何判断一项工作究竟是在创造财富,还是在消耗财富?

奥派经济学家米塞斯早就警告过:一旦没有了真实的市场价格和盈亏计算,整个社会就成了一笔算不清的糊涂账。“狗屁工作”就是这笔糊涂账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直接体现。

第三制造引擎:为了“看起来很美”的表演

格雷伯敏锐地观察到,许多高薪专业人士也深陷“狗屁工作”的泥潭,感到毫无价值。

这在“动物园”里太好理解了。动物园需要看起来“多元”、“环保”、“富有社会责任感”。于是,它可能会专门设立一个岗位,每天的工作就是写报告,证明动物园的物种多样性符合某个国际标准,或者证明饲料的采购流程是“可持续的”。

这些工作,不是为了动物过得更好,而是为了让动物园看起来更好。

在我们的社会里,当法律和政治压力要求企业必须设立某些岗位(比如特定的配额、复杂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官),那么,为了“表演”而生的工作就诞生了。员工们自己心知肚明,他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满足一种外在的、非市场的要求。这种“有地位而无实质”的劳动,正是职业倦怠和精神内耗的根源。

格雷伯为什么会搞错?

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格雷伯看到了大量的低效和浪费,但他错误地以为这是“热带雨林”(资本主义)的错。

这就像他看到那只无所事事的西班牙公务员,连续六年领薪水却不上班,就惊呼“看啊,资本主义多么荒谬!”

但他忘了问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在竞争激烈的“热带雨林”里,哪个老板会容忍一个六年不见踪影的员工? 这种荒诞剧,只有在不存在盈亏压力,由纳税人强制“投喂”的“动物园”(公共部门)里才可能上演。

“狗屁工作”之所以能茁壮成长,恰恰不是因为市场竞争太“过剩”,而是因为市场竞争被严重削弱了。它在市场的真空地带野蛮生长。

把工作的意义还给我们自己

理解了这一点,你或许就能解开内心的许多困惑。

你感受到的那种荒诞和无力,不是因为“资本的无情”,而是因为各种非市场力量的干预。你的努力之所以感觉像在“往空转的轮子上浇油”,不是因为创造价值本身虚无,而是因为你的岗位很可能从设计之初,就不是为了创造真实的市场价值。

我们都渴望工作有意义,这种渴望千真万确。但真正的意义,源于我们自由地为他人创造价值,并在市场的真实回声(无论掌声还是嘘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它不可能由一套自上而下的规则来设计和保障。

要想铲除“狗屁工作”的土壤,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管制和规划。恰恰相反,我们应该:

  • 简化法律,让人们专注于生产而非合规。
  • 减少补贴,让企业直面市场的真实检验。
  • 停止用廉价货币给那些臃肿的机构输血。

简单来说:把“动物园”的围墙拆掉,让经济回归“热带雨林”的真实与活力。

这听起来或许有些残酷,但一个充满真实挑战和回报的世界,远比一个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却毫无意义的镀金牢笼,要精彩得多,也幸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