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对账:为什么你的血汗钱,不如美国人一张废纸?
今年年初发生了一件极其魔幻、堪称年度最佳黑色喜剧的事情。
美国那帮脑满肠肥、天天琢磨着怎么收割世界的政客,觉得我们中国的短视频APP——TikTok,太火了,火到让他们的亲儿子Facebook、Instagram都快活不下去了。
于是,这帮流氓,连遮羞布都不要了,直接通过了一个“不卖就禁”的法案,强行要求TikTok卖给美国公司,否则就滚出美国。
他们给出的理由,还是一如既往地弱智:“国家安全”。
他们说,担心TikTok会把1.7亿美国用户的个人数据,送给中国政府。
你看,这帮人,自己天天搞“棱镜门”监控全世界,却反过来,贼喊捉贼。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完全超出了这帮政客的想象力。
美国的年轻人,那帮天天在TikTok上扭屁股、拍段子的“Z世代”,他们根本不吃这套。
他们用一种最朋克、最直接的方式,狠狠地抽了这帮老东西一个大嘴巴。
他们的逻辑很简单:“好啊,你们不是担心我们的数据被中国拿走吗?那我们干脆就主动把自己的数据送给中国好了!气死你们这帮老王八蛋!”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网络大迁徙”开始了。一夜之间,几十万自称“TikTok难民”的美国人,像潮水一样,涌进了我们中国的另一个APP——“小红书”。
他们用蹩脚的中文,配上谷歌翻译,兴奋地宣布:“我们是新来的!我们来建设中美友谊了!”
中美两国最真实、最野生的网民,就这样在小红书这个神奇的平台上,胜利会师了。
然后,一件更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大家客套了几句之后,就开始干一件最实在、也最容易引起论战的事情——对账。
一个在中国月薪5000人民币的普通白领,晒出了自己的生活成本:
一杯奶茶15块。
一顿外卖20块。
地铁通勤一天8块。
看场电影30块。
一个在美国月薪3000美元的普通蓝领,也晒出了自己的账单:
一杯咖啡5美元。
一个汉堡15美元。
地铁通勤一天5.8美元。
看场电影20美元。
比着比着,两国网友,双向破防了。
中国的网友,哀嚎一片:“我操!我被《读者》、《意林》骗了二十年!说好的美国1美元买一只鸡,刷盘子住大豪斯呢?这活得还不如我呢!”
美国的网友,更是当场崩溃。
他们发现,传说中那个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居然过得那么滋润!
一个念法学院的美国妹子,哭着说自己欠了40万美元的大学贷款,当她得知中国的法学生一年学费还不到800美元后,当场就泪崩了。
还有一个美国网红,看着中国街头那些轻松惬意的年轻人,深情地感叹:“他们都有一张没受过伤的(untraumatized)脸。”
这场欢乐的赛博对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无数个被政客和媒体编造出来的谎言。
但我们,作为冷静的经济学观察者,不能停留在这种情绪化的互相理解上。
我们必须提出一个更深、更本质、也更残酷的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
既然一个美国人3000美元能享受到的物质服务,和一个中国人几千块人民币能享受到的差不多,凭什么在国际汇率上,1美元要兑换将近7元的人民币?
凭什么,我们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商品和服务,换算成他们的货币,就变得如此廉价?
而他们随随便便印出来的一张绿纸,就能换走我们那么多的真实财富?
这个问题,不搞懂,你就永远看不懂这个世界的真实运转规则。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两个字里——霸权。
**
**
美元:不是货币,是“铸币税”收割机
要理解美元汇率为什么这么贵得离谱,我们必须先摧毁一个教科书上的狗屁理论——“购买力平价”。
这个理论说,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应该由它们各自在国内的购买力来决定。
比如,一个汉堡在中国卖20块人民币,在美国卖4美元,那么,理论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就应该是5:1。
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
我告诉你,这纯粹是象牙塔里的专家学者,拍脑袋想出来的、脱离现实的意淫。
这个理论,忽略了无数个关键的因素,比如最重要的“区位属性”。
一个在深圳湾的海景房,和一个在鹤岗的毛坯房,哪怕建筑材料一模一样,它们的价值能一样吗?
一个在纽约曼哈顿的理发师,和一个在广东小镇的理发师,提供的服务能一样吗?
但是,即便我们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也无法解释美元和人民币之间如此巨大的汇率鸿沟。
这个鸿沟的真正原因,不在商品那一侧,而在货币这一侧。
美元,它早就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用来交换商品的“货币”了。
它是一种全球性的权力工具,一台史无前例的、可以向全世界征收“铸币税”的超级收割机。
什么叫“铸币税”?
在古代,国王把老百姓的100克黄金收上来,给你铸成一枚90克的金币,他自己留下10克,这就叫“铸币税”。
而在今天这个不兑现的纸币时代,这个税,收得更狠,也更隐蔽。
美联储,印一张100美元的钞票,它的成本是多少?
大约15美分。
但这张纸,却可以在全世界,换走价值100美元的、由别人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石油、汽车、衣服和手机。
这中间99.85美元的差额,就是美国向全世界征收的“铸币税”。
有人可能会抬杠:“不对啊!美联储发行的美元,是它的‘负债’,是要还的!”
别天真了。
在金本位时代,这个“负债”意味着,你可以拿着美元,去找美国政府兑换黄金。
而在1971年尼克松关闭黄金兑换窗口之后,这个“负债”的偿还方式,就变成了:你拿着一张100美元的旧钞票,去找美联储‘还债’,它会非常爽快地,再给你一张100美元的新钞票。
这套左手倒右手的游戏,玩得炉火纯青。
那么,这些凭空印出来的、几乎零成本的美元,都去哪儿了?
它们通过一个叫“财政赤字”的渠道,源源不断地流向了美国政府。
美国财政部,可以不断地“借新还旧”,寅吃卯粮。
截至目前,美债的存量,已经达到了天文数字般的37万亿。
只要这个游戏能玩下去,美国政府,就相当于拥有了一台可以无限透支的超级信用卡,而全世界,都是在为它的账单买单的冤大头。
**
**
坎蒂隆效应:离印钞机越近,活得越滋润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了,美国在疯狂地印钱。
那么,这些新印出来的钱,是如何影响中美两国老百姓的生活成本的呢?
这里,我们就必须请出经济学中最牛逼、也最黑暗的理论之一——坎蒂隆效应(Cantillon Effect)。
这个效应的发现者,是个18世纪的爱尔兰银行家。
他早就看透了印钞游戏的秘密。
坎蒂隆效应说:新增发的货币,并不会像上帝的雨露一样,均匀地洒向人间。
它会像一颗石子投入水中一样,形成一圈圈不断向外扩散的涟漪。
那些最先拿到新钱的人,也就是离石子落点最近的人,是最大的受益者。
因为这个时候,市场上的物价,还没有涨起来。
他们可以用这些新钱,以旧的价格,去购买商品和服务,相当于凭空掠夺了别人的财富。
而当这些钱,经过一轮一轮的交易,像涟漪一样,慢慢扩散到整个经济体时,物价就已经普遍上涨了。
那些最后拿到新钱的人,也就是离石子落点最远的人,是最大的受害者。
他们手里的钱,还没捂热,购买力就已经被稀释掉了。
现在,我们把这个模型,套用到美元霸权的全球体系里。
谁是那个离印钞机最近的人?
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
它们是源头。
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和拿到美国政府合同的大公司(比如军火商)。
它们是第一批拿到新钱的人。
普通的美国老百姓。
他们通过减税、福利、工资等方式,成为第二批、第三批拿到新钱的人。
而谁是那个离印钞机最远的人?
就是我们这些,辛辛苦苦生产商品,出口给美国,换回一大堆美元外汇的中国人、日本人、德国人……
这条由美元构建起来的、残酷的“全球食物链”,完美地解释了小红书上那个“对账”的谜题。
为什么美国人的生活成本那么高?
因为他们离印钞机太近了!
新印出来的美元,总是先在美国国内,推高他们自己的物价和人工成本。
只有当这些钱,通过进口,流向全世界之后,才会慢慢地推高其他国家的物价。
为什么我们总感觉美国的物价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物价,没有拉平的趋势?
按说坎蒂隆效应的涟漪,总有一天会扩散到全球啊?
那是因为,美元的印钞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一波涟漪还没平息,下一颗更大的石子,又被扔了进来。
一轮又一轮的“坎蒂隆冲击”,持续不断地在推高美国国内的生活成本,同时,也持续不断地在稀释我们这些美元持有国的财富。
所以,你看懂了吗?
那个高达7倍的汇率,它所维持的,根本不是什么狗屁的“购买力平价”。
它所维持的,是这条全球“财富输送管道”的畅通。
它确保了,美国可以用一张张不断贬值的绿纸,源源不断地换走我们用血汗生产出来的真实商品。
而我们,则像一群勤劳的工蜂,辛辛苦苦地酿蜜,最后大部分都被那个叫“美国”的蜂王,用一种我们看不懂的、叫“金融”的吸管,给吸走了。
**
**
美元霸权的根基与未来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热血上头,拍案而起:“这TMD也太不公平了!我们为什么还要陪他们玩这个游戏?我们为什么不抛弃美元?”
问得好。
但这,恰恰是问题的关键。
美元的霸权,不是靠美国人请客吃饭建立起来的。
它背后,有深刻的历史逻辑和现实支撑。
简单说,就是一句话:
在过去一百年里,美元,虽然是个流氓,但它是所有流氓里,相对最不坏、也最讲点规矩的那个。
它的优秀,全靠那些比它更烂、更没底线的同行衬托。
从一战、二战,到冷战,当全世界都在疯狂印钞、货币变成废纸的时候,美元,因为有当时全世界最大量的黄金储备做背书,是相对最坚挺的那个。
它“像黄金一样好”的信誉,就是在那时候建立起来的。
即便在1971年之后,美元与黄金脱钩,变成了一张纯粹的废纸。
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你环顾全球,英镑、日元、马克(欧元),这些潜在的竞争对手,要么因为国内的经济问题,要么因为政治上的不独立,在“比烂”的竞赛中,都输给了美元。
更重要的是,美元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覆盖全球的贸易和结算网络。
你拿着美元,可以买到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商品和服务。
而你拿着卢布,或者津巴布韦币,出了国门,可能连一瓶可乐都买不到。
这种强大的“网络效应”,和历史形成的“路径依赖”,共同构成了美元霸权坚不可摧的护城河。
但是,这座看似坚不可摧的堡垒,近年来,却出现了一道越来越大的裂缝。
这道裂缝,不是别人挖的,正是美国人自己,亲手凿开的。
那就是——“美元武器化”。
当美国政府,开始肆无忌惮地,把美元当成政治武器,动不动就冻结别国的美元资产(比如俄罗斯的3000亿外汇储备),把别国踢出SWIFT结算系统时,它就在向全世界发出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你们存在我这里的钱,不是你们的钱,是我的钱。我想什么时候没收,就什么时候没收。”
这种流氓行为,正在从根基上,摧毁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最核心的那个东西——信用。
当全世界的国家都意识到,继续持有美元,就等于把自己的经济命脉,交到了一个喜怒无常的黑老大手里时,“去美元化”,就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必然选择。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大变局:各国央行,都在疯狂地抛售美债,增持黄金。
金砖国家,在探讨建立新的、非美元的贸易结算体系。
而货币的竞争,本质上,是谁能为世界提供更稳定、更可信、更能创造真实财富的制度的竞争。
看懂了这一点,你才能真正理解,你手里的每一分钱,背后都牵动着怎样的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