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当下困境的四个成因及解决方案
中国经济当下困境的四个成因及解决方案
2023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迷茫之中。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很多从未出现的情况发生了,不管是个人感觉还是经济数据,都表明,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似乎不明朗。
也有大量的外媒在鼓吹,中国经济没有希望了,甚至有人说,中国不可能再追上美国了。
越来越多的悲观情绪弥漫在民间。那么,我们需要悲观吗?当然不是,我们需要的是正确认知因果,我们不要用情绪来干扰我们的认知,我们需要的是先客观了解事实,然后再用正确的理论找出因果,最终才能找到解决方案。
我们先看世界,再回到中国,一步一步解析当下问题的关键。
本文长8500字,从四个角度分析当下中国经济的成因,并给出了解决方案意见。
中国经济低迷第一个成因
出口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件事,八月出口数据又一次下跌了,跌幅不低,以美元计价,跌幅为8%。
海关总署今天公布,按美元计价,今年8月份我国进出口5013.8亿美元,下降8.2%。其中,出口2848.7亿美元,下降8.8%;进口2165.1亿美元,下降7.3%;贸易顺差683.6亿美元,收窄13.2%。
数据是一个客观的数据,怎么看,则取决于每一个人不同的因果认知方式。有不少人情绪化地认为,这仅仅是由于中国内政的问题。这个理解不正确。
中国的出口下降,对应的是中国以外市场的进口下降。
同时,主要出口国的出口都在下降。
韩国今年8月份出口总额为51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566亿美元下滑了8.3%,韩国8月份出口的下滑幅度和中国基本相当。
7月份日本出口总额为619亿美元,同比下滑3.4%,下滑幅度比同期中国的14.5%要好很多,但是日本今年前7个月出口总额为4144亿美元,同比下滑6.4%,而中国同期出口下滑幅度为5%。
中新社台北9月8日电 台当局财政事务主管部门8日公布最新统计,全台8月出口373.6亿美元,同比减少7.3%,连续12个月负增长。
当红炸子鸡越南,出口也在持续下降,8月越南出口同比下降7.6%,连续第六个月下滑,2023年前8个月,越南货物进出口总额达4352.3亿美元,同比下降13.1%。
整个东亚制造业的出口数据都惨不忍睹,而东亚制造业地区的出口下降,对应的就是欧美的进口下降。
6月7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外贸数据显示,美国4月经季节调整后进口总值达2609亿美元,同比下跌6.6%;出口总值达1638亿美元,同比下跌5.7%。这已经是美国进出口两项数据连续第三个月同比下跌。
2023年6月,欧盟国际货物贸易出口额为2259亿欧元,同比上涨0.4%;进口额为2012亿欧元,同比下降22.6%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世界的经济正处于萎靡当中。
只要用正确的经济学理论去分析这一现象,就可以找到真正的因果。
2020年以来美国以无限量化宽松的货币手段刺激了全球经济、制造了虚假繁荣,哪怕在疫情期间,东亚出口国的出口数据都在快速上升。
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17.93万亿元,增长4%。
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21.4%。其中,出口21.73万亿元,增长21.2%;进口17.37万亿元,增长21.5%。
欧美在疫情之下经济是受到了重创的,但由于美国及欧洲央行都采取了货币宽松的方式来应对疫情,其结果是导致东亚制造业国家的出口猛增。
货币超发后,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又不得不采取加息的方式来控制国内的通货膨胀,因此,全球的各地的美元投资被吸引回美国,导致新增美元投资减少。
商业周期,又称景气循环。商业周期一般包含扩张、繁荣、收缩和衰退四个阶段。
一次商业周期的长度中,至少包含一次繁荣和衰退阶段。而商业周期的收缩和衰退阶段,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经济危机。
自从20世纪以来,几次著名的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活,让世界经济的重创。1929年的大萧条,1970s的石油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8-2009的次贷危机都是经济危机的典型代表。
除此之外还有局部的危机,如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日本楼市崩溃也属于经济危机的范畴。
不管诱因是什么,以下几个现象几乎总是伴随着经济危机的降临而出现:
- 1.资产价格(包括股市)的大幅下跌,尤其是大宗资产、房地产行业;
- 2.通货紧缩或滞胀
- 3.大规模的生产过剩(包括楼市、基础建设烂尾);
- 4.钱荒;
- 5.几乎所有企业家的投资决策出错。
最终,在经济危机中,许多人的资产和积蓄化为乌有。
奥地利经济学的分析揭示了商业周期的真相,那就是这不过是由政府货币超发引起的经济危机。
一个令主流经济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企业家同时犯错——在经济危机中绝大部分企业家是因为错误的投资而遭受亏损的。
奥派经济学家敏锐的发现,引起广泛的、几乎涵盖所有行业的投资决策失误,只能是货币的问题。
世界上突然所有的企业都生产过剩了,就是世界货币的问题,也就是美元超发的问题。
当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实施后,在一段时间之内投资和消费会同时增加,并且原来没有的新产业也会被开发出来,物价和工资都会上升。表面经济进入了“繁荣”阶段。
但是,这种“繁荣”终究是要破灭的。
投资-储蓄是一体两面的。在货币扩张政策下的投资增加,而真实的储蓄没有同步增加。在信贷市场上,投资需求增加而储蓄在减少,迫使真实的利率上升(微观金融表现为企业的资金成本上升)。
在衰退期,企业家惊慌地发现,原来繁荣是假的,需求突然就消失了,他们所进行的投资项目是无利可图的!重新核算的企业会计账面价值出现了严重亏损。大量的工程被放弃,生产出的商品无人购买(即凯恩斯所认为的消费不足)。
这就是经济危机。
此时,投资者会倾向于把货币储蓄起来,以备未来加息的时候购入债券。这个时候,市场的货币需求是无限的,无论央行发行多少货币,最终都会被吸收和储蓄起来,货币政策就会失效——这是日本经济的前车之鉴。
也是当下中国央行虽然降准降息,但却无法流向市场的原因。
奥派的商业周期理论,完整地解释了商业周期中出现的现象。解答了引起商业周期,造成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货膨胀)。
所以奥派经济学家认为,避免经济危机的方法是避免开启“繁荣”,也即不要发钞。
中国这几年的经济就经历了扩张期(2020)、繁荣期(2021),收缩期(2022)、衰退期(2023),美国等欧美国家还在试图避免进入长时间衰退期,如果发生,那么也将同步影响中国市场。
欧美长期衰退,则中国的出口也会面临长时间的衰退期。
不仅仅是出口,若是美联储加息不改变,那么外来投资也会减少,有高达5%以上的无风险收益,为什么要拿钱去投资实业呢?
这是我们身处的第一个环境,也即起始于2020年的美元全球扩张所制造的商业周期中的衰退环境。
然而,不仅仅是美联储在印钞。
中国经济低迷的第二个成因
中国作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在货币领域,同时受到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第一就是美联储印钞,第二就是国内的央行印钞。
中国经济当下的最重要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房地产危机。
恒大、碧桂园等一众房企都陷入了危机当中,而这个危机并不是由美联储引发的,因为在2020年危机就已经开始出现。
2023年的一系列关键词,地方债、房产危机、恒大破产都源于国内央行制造的货币周期。
也即,我们还身处由中国央行发钞所制造的商业周期当中。
三道红线是在2020年发布的政策,也即,高层在2020年即发现了国内房地产出现了明显的泡沫,三道红线的本质与加息是一样的,也就是控制银行信贷,因为银行信贷才是货币流向市场的方式。
有人说,三道红线害死了房产企业,这么理解是不够精确的,如果没有控制对地产业的信贷,恒大现在一样要倒下,并且,负债可能是现在的几倍,倒下的房企会更多,烂尾楼也会更多。
因为经济规律不可违背,货币超发引发的经济危机和企业错误投资清算必然要到来,三道红线提前强行清算了地产业的错误投资。
城投公司的本质也是房地产公司,他们以买卖土地为盈利方式,他们是地产商的上游供应者,城投债的问题,一样来源于商业周期。
在繁荣期,他们一样赚个盆满钵满,地方城市建设突飞猛进,而在衰退期来临时,就面临房屋烂尾,大量债务。
央行的货币超发数据如下:
2015年M2总量是139万亿
2021年M2总量突破220万亿
六年间M2数据几乎增长一倍,而这个货币超发,才是今天地产危机的真正原因。他与美联储制造的全球经济危机的原理是一样的。
起于2016年的房产去库存、大规模棚改这些政策推动了地产业拿到最多的超发货币,从而在国内制造了一轮地产业的荣枯周期。
只不过,由于人民币主要在国内流通、又是针对地产业的专项放水,它带来的是国内的荣枯周期和地产危机。
现在不少投资界的朋友、房产业的朋友都在等着央行放水,但是在衰退期,水是放不出去的,前文已说过就不赘述了。即使渡过了衰退期,把水放出去了,也不过是下一轮经济危机的起点。
美元具备有独特的货币地位,它是世界货币,美元超发的货币可以由全世界所有民众一起来承担,因此美元超发的承受力更加强大。
一些人把中国幻想成为美国,认为中国发钞也是无限量的,这是错误的类比思维。
如若政府脱离开现有的商业银行信贷系统,象美国一样采取直接发钱的方式,中国将进入恶性通膨,显然,这是不可能执行的政策。
过往中国之所以放水多、但经济依然可以高速发展的原因是,对外开放、国内改革在持续,吸引的新增资本在增加,生产力的扩大掩盖了货币超发的后果。
越是在经济衰退期,货币超发的空间越小,因为货币超发的恶果更容易显现出来。阿根廷就是明证。
那么有人要问了,中国央行放水可是长期的呀,美联储也是搞了好几次,那为什么以前的中国经济没有到这种程度呢?
中国经济低迷的第三个成因
货币政策带来的不仅仅是扩张、繁荣、收缩、衰退的经济波浪,它还将成为影响民众普遍观念的利器。
货币超发会带来物价飞涨,会带来资产端价格的长期上涨,货币像水又像蜜说的是:扩张的货币并不会在一个时间点马上流出经济体,而是像倒出来的蜜一样,最终慢慢地影响每一个人的实际生活。
所以,每一个人都受到了货币超发的影响,而货币超发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货币的持有者,因为手中的货币储蓄在一天天的贬值。
这种持续贬值带来的第一个后果就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加强。
如何应对通货膨胀甚至在过往十来年的中国,成为了显学,一堆房圈的人甚至把他玩成了一套心法,通过高杠杆买入资产,然后在通货膨胀中成为了赢家,因为通货膨胀的直接后果就是稀释债务,十几年前负债一百万买套北京的房,现在月供几千块钱很轻松,但资产可能已经升值到千万了。
而普通人不具备这样的手段,他们连首付都付不出来 ,更无法承受长期的月供压力,因此,大部分普通人只能通过储蓄来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然而通货膨胀伤害最严重的就是这一批人,他们手上的货币在不断超发的货币中持续贬值,而资产特别是房地产资产则在高速地上涨,在这种压力下,要求福利制度的声音就越来越大。
民众没有搞清问题的来源,他们的直觉是房价过高,支出过高,而储蓄在贬值,拥有资产和敢于负债的人成为了受益者,而大量的普通人则成为了受害者。
本质上,这是一种通过货币造成的财富转移,他并非什么自由市场带来的贫富差距,而是货币坎蒂隆效应(先收到货币的人剥夺后拿到货币的人的购买力)带来的痛苦。
新三座大山论成为了民间舆论的主流。在舆论的压力下,近年来,政府的政策也更多地转向了社会政策,而非经济政策。
房住不炒、补贴生育、老年照护、扶贫、环保、反腐、双减、转移支付、平台整顿等,都属于社会政策,政策的目的不是在于经济增长,而是要抚平各种民间不满的情绪。
今年中国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已经超过了10万亿,而转移支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将发达地区的资本积累用于欠发达地区民众的公共服务支出,这在客观上是减少了资本的存量,导致了新增投资的匮乏。
最为明显的则是养老金制度,民众们实际上在说,既然储蓄无法养老,那么,就请政府加大福利保障。
福利制度之所以在二十世纪之后,成为了全球各国普遍实施的制度,也是源于货币权被各国央行所完全操纵,失去了政府福利制度,在央行无休止的扩张下,普通人老了只能一无所有。
过去十余年来,中国福利制度突飞猛进。
2012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31411亿元
2022年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71587亿,10年间增长了一倍多。
而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5亿人、2.4亿人、2.9亿人。
然而福利制度的突飞猛进将带来税收普遍增加,作为一种转移支付手段,他将现在年轻人的收入转移至退休人员,他对生产端构成了打击,造成的后果是减少社会的资本存量,新增投资因此减少。
不少退休人员的工资还高于正在工作的普通人的工资,我们也因此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无数广场舞大妈在发泄着过剩的精力,而另一批年轻人则为了增加一点收入拼命工作。
因为努力增加的价值降低,内卷与躺平才成为了流行词汇。以上海今年的社保为例:
2023年,6月28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通知称,2023年7月1日起,本市社保缴费基数的上限调整为36549元/月,下限调整为7310元/月。
平均工资和缴费基数增幅分别为6.91%和12.12%。
若按照最低基数7310元计算,那么工资为7310元或低于7310元的职工就需要一共缴纳2752.946元。
那么这对于那些工资收入只有5000-6000的普通人来说,这个缴费力度已经达过了其到手工资的50%左右,年轻人的负担在不断加重。
福利制度的本质是税,过高的税收对经济的影响是,强行将一部分用于储蓄和未来资本积累的收入,转变成当期的消费品。资本是面向未来生产的,当资本不断减少时,它带来的是未来生产消费品的减少。
投资的减少、增长速度的减缓已经数年前就开始了,总投资的减少,才是经济动力不够的根本原因。
只有投资才能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提升工资率,才能降低消费品的物价,经济没有三架马车,只有一架,那就是投资。
社会政策过多、过密,开放性的经济政策则被挤压,经济发展的动力也被削弱了不少。
中国经济低迷的第四个成因
国际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中美之间,很长时间内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经济结构,也即,美国主要的出口商品为美元,美国用不断超发的美元来购买中国制造的工业制成品,中国政府则将收到的美元投资于美国国债。
美国因此可以得到一笔额外的资本积累,从而长期保持低利率的发展环境,这种低利率环境,有利于美国的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也有利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全球扩张。
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和普通民众是受害方,因为美元的持续贬值让中国的真实资本积累在减少,美国民众也是受害方,企业外逃使得美国实际工资率在下降。
但征收全球铸币税的意图只要在,就会推动企业逃出美国。原理如下,如果美国成为一个工业强国,对外产生大量的贸易顺差,那么,美元不是流出美国,而全球美元流入美国,长此以往,美元世界货币地位将不保。
美国只有在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过程中,超发的美元才能源源不断地流入世界各国,使得美国可以征收全球民众的铸币税,但代价是,美国必须承受去工业化、产业化的后果。
这种运行了三十多年的经济模式,正在面临着崩解的可能 。
在美国红脖子要求产业回流的呼声下,川普上台发动了贸易战,西方脱钩断链的声音不绝于耳,数百家中国公司被列入实体清单,川普上台对大量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至今没有取消。
过往东亚产业链向中国集中的趋势在改变。大量的企业为了逃避美国的关税壁垒,选择了新的投资地,那就是东盟,主要是越南。
韩国、中国大陆、台湾和日本 ,成为了越南主要投资来源地,东亚制造业的产业格局在贸易战的背景下进行了调整。
如果没有贸易战,这些新增投资大部分将在中国,移去越南的企业并不是认为中国劳动力价格高,相反,中国劳动力的价格并不高且效率很高,是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最好要素之一。
中国还有相对越南等国更好的营商环境和基础建设,企业迁往越南更为主要的动力还是因为存在针对中国的贸易管制和疫情期间的供应链平衡布局。
当川普发动贸易战时,所谓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其实就已经不存在了,反全球化反而成为了欧美国家主流的声音。
这反过来刺激了国内自力更生、经济自主的经济民族主义思维。
贸易战是没有赢家的。各国之间的贸易管制增加,对两国企业和民众都将带来伤害,欧美经济发展停滞、衰退也会让中国的出品大幅下降。
为了对等反制、为了逼迫欧美政府取消对中国的贸易管制,中国政府也出台了少量的贸易管制手段。
这些都构成了不稳定的预期,贸易战升级是一件大概率的事件,如若相互针对的管制手段不断升级,对于全球企业的发展都构成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而这种不确定性直接影响的就是投资的减少。
疫情三年带来了各国国界之间的管制,人员的流动性因此减少,也是外来投资减少的原因之一。但这些还只是短期因素。
真正的长期因素是,欧美社会特别是美国国内的改革动力不足,国内管制导致国际管制就是一个必然,贸易战的发展基础依然存在,目前看不到改变的趋势,这一趋势也构成了对全球跨国企业、跨国投资集团的影响。
中国高速增长的外来投资,也在这一环境下,出现减速。
总体而言,在贸易管制战中,中国政府比美国政府克制得更多,实际上中国需要打的是一场反封锁战,扩大开放、积极与周边国家加大自由开放的合作、以减少贸易战对中国的影响。
但是封锁已经出现,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经济民族主义都在抬头,特别是欧美政要天天把供应链自主挂在嘴上,其实他们说的就是经济独立、自力更生。
这一长期趋势,不仅是中国经济低迷当下的成因之一,还将构成未来长期发展的不利因素。
中国怎么办?
邓小平对经济发展的论述总结为一句话,那就是:发展就是硬道理。
这一句话其实是在说,一切事务要围绕着经济发展而展开,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发展,如若社会政策太多,而经济开放太少,导致经济发展不够,这不仅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反而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过很多社会问题,比如治安问题,比如极端贫困问题,比如下岗工人问题,这些在二十多年前看来很难解决的问题,在经济发展中,自然而然地就解决了。
经济发展,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甚至本身就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手段。
以这一条为原则,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尽管外部环境恶劣,但中国依然有着强大的经济发展潜能,但是要改变,要调整。
日本是一个我们可以参照的国家,在九十年代之后地产泡沫破裂后,就陷入了失去的三十年。
南美也是可以参照的国家,南美国家在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之中反复徘徊,构成了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手段就是一个,开放,并且是以超常力度进行开放。国内当下整个的氛围,有开放的政策,但是也有趋紧的社会氛围。
宽松的环境,是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配套。而开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中的关键。
国内的改革的重要性,低于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国内的改革往往是开放的结果,它与开放之间并不是并列关系。国企改革,并不是主动的改革,而是在开放后,国企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马上凸显,导致大量国企无法生存,被迫改革。
这种超常力度的开放,需要普遍的民众和官方形成共识,并排除利益集团的干扰。
对外开放,当下在中国,是有相当的舆论基础的。
很难想象,中国人还需要到香港去代购产品,大量的牛肉还成为了走私集团的业务。甚至俄罗斯的肉制品都不能进口到中国来。
可以肯定地说,开放必然带来物价的普遍降低,这是绝大部分民众支持的,只有少部分被保护的利益集团会受损。采取超常规开放的政策,不仅可行,还能得到民间舆论的普遍肯定。
开放还将带来企业成本的降低,采购的原料便宜了,企业的竞争力也加强了,企业效率提升的结果是劳动者工资率的提升。
对外开放,可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虽然当下中国正在推进制度型开放,但是我认为远远不够,越是非常时期,越是行超常之举。
黄奇帆在数年前就提出了这个方案,也即三零方案。
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
对全球的资本、全球的人才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打破国内的各种对外来企业的限制壁垒,不再投入巨额财政资金进行产业补贴。
全面开放将推动一系列的国内改革:
在全面开放的态势下,货币超发的动力将会被遏制,因为全面开放必然以放开资本管制为前提,没有金融管制,货币超发就受到了相应的制约,因为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用人民币或外币,资本自由进出国内外带来压力也将制约人民币超发。
我们当下无法影响美元是世界货币这一现实,承受美元超发的商业周期是一个无奈之举,但国内完全可以不必再制造一轮商业周期,双重打击带来问题更大。
在全面开放的态势下,欧美国家的贸易管制带来的伤害将降到最低,欧美政府及其背后驱动贸易战的利益集团也不是神,他们并不能为所欲为,华为突破管制就是一例。
而全面开放将减少美国利益集团驱动贸易战的动力,将更多的欧美企业的利益绑在中国的发展上,就能有效地减少贸易管制的利益驱动。
全面开放带来的是全球企业流入中国,必将带来中国又一次的经济大发展,更多的民众利益与世界贸易相捆绑,也能制约要求闭关锁国、自力更生的民粹舆论。
全面开放还会带来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启动,那些在准入壁垒的保护下低效生产的国企,将被市场淘汰,不得不进行转型。
全面开放还将带来大量的人口流入,推动中国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从而让产业规模更大庞大,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进一步奠定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全面开放还将推动中国土地制度的改革,要承载更多的投资,就需要更多的土地,进一步放开土地也是必然之举,与当年深圳在开放中启动土地批租制改革的逻辑一致。
全面放开还对福利主义的突飞猛进构成遏制,南美是福利主义最大的受害地区,其福利主义往往与对外管制、没收外国资本、大搞国有化构成了同步关系。全面开放带来的是福利制度的必要性降低,同时让养老、医疗等服务的成本迅速降低。
也因此,第二次大规模地、超常规的、全球最高水平的全面开放,才是解决当下各种问题的关键手段。
一句话:何以解忧,唯有开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