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基于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与投资逻辑

中国经济基于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与投资逻辑

中国经济基于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与投资逻辑

一、城市土地全民所有的制度却无形中形成了中国经济最大的竞争力,即土地财政

土地财政是当年基于土地所有权的戈明极为彻底后的必然产物,其实,几千年来,中国社会运行的逻辑就是土地所有权的聚集与再分配

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基于气象规律得出自秦汉之后的王朝不过300年,但是却忽视了中国农耕经济土地所有权的市场化聚集与再分配机制

即任何王朝一旦运行若干年后,土地这一农耕时期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就会聚集在少数权贵手中,形成垄断,对无土地的底层社会群体持续掠夺,挤压其生存空间,最后导致民不聊生后的暴\力政权颠覆

基于此,中国戈明就是围绕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再分配运行,即通过重新分配土地来激活社会的活力,最大化的释放社会的潜在创造力与生产力

但是,基于中国社会的历史规律,建国后国家确定城市土地全民所有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且限制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以杜绝土地再次集中在少数群体的手中,为广大农民的生计兜底,最大化的释放了社会的福利与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城市土地全民所有的制度却无形中形成了中国经济最大的竞争力,即土地财政

二、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兜底与加速的却是土地政策

大国的维系与竞争力主要取决于财政体系,历史上有三种模式,即

1、欧洲的殖民掠夺

2、美国的现代金融

3、中国的土地财政

基于经济学的逻辑总结,在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中国经济能够得以高速发展主要原因是将自身的比较优势与全球资源完美的嫁接,尤其加入WTO后更是放大了这一优势

但是,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兜底与加速的却是土地政策,农村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宅基地政策,维系了农民的基本生计,导致其进城务工成了“副业”,种地是主业

一旦基本生计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宅基地得已维护,进城务工所要的收入就会相对较低,自然让中国承接来自全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有成本优势,使中国抢夺到了上一轮全球产业大迁移的红利

但是,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太弱,严重的遏制了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进程,基于此,中国引入土地财政制度

土地财政制度的基本脉络就是土地的人为高估值和印货币,即

1、卖地获得一定的土地财政收入,以此收入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产业

2、鼓励社会加杠杆,人为推高房价

3、再高价卖地,弄到钱,继续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培育产业,创造超额附加值

4、通过大规模的印货币,引发通货膨胀,最终稀释掉前期各领域积累的巨额债务

5、通过产业升级转型的超额附加值稀释房地产领域所积累的巨额资产泡沫

三、目前中美竞争的核心领域之一就是财政,而中国的优势就是具有土地财政机制

土地财政是中国经济发展独有的“灵丹妙药”,政府通过人为推高房价,形成赚钱效应,诱导社会财富高价购房,通过土地财政将大量的社会财富收归地方政府,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培育产业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很多领域必须政府首先投资,形成规模后,民营资本才会介入,否则必然遏制经济的增长

包括印度在内的很多国家经济很难持续高速增长的关键是政府可支配的资金规模极为有限,无法规模化的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自然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遏制了经济的发展,仅凭经济的自我演变是个异常漫长的过程,无法与中国竞争,这是中国与印度全球博弈的关键

目前处于中美博弈的关键期,当前美国最大的劣势就是巨额债务已经严重的遏制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发挥,将有限的税收收入大量用于偿还债务本息,剩余的财政收入用于军事、社会福利以及政府运行,能够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资金极为有限,完全基于市场出清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主要是基于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最终就形成了贫富差距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态势

而目前中美都在玩持续印货币的通货膨胀虚假繁荣,其实,印货币的本质是稀释中央、地方政府与民间前期积累的巨额债务

但是中国的债务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培育,而美国的财政收入逐步用于债务本息的偿还、战争和社会福利,很难形成增量财富聚集,最终必然缩小中美的国力与国际竞争力差距

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支柱产业属性,更多是基于高房价的土地财政经济扩张

很多领域必须政府先大规模的投资后,民间资本才会小规模的逐步介入,推动经济的发展,否则很难启动,但是前提要地方政府有钱

四、房地产的投资就是在核心城市的周边附属城市布局,静待因核心地区高房价挤出的产业、资本与人才形成增量流入,激活土地财政的经济拉动效应,最终推动房价的上涨

自古政府与社会资本都处于高度对立的态势,政府很难将社会资本归拢到地方政府的手中,相互博弈,甚至高度对立,引发暴力冲突

但是,自从引进土地财政后,这套机制能够持续运行的前提有二,即

1、维持房价持续上涨的态势,确保社会资本以高价购房后还能获取一定的投资收益,自然会规模化涌入房地产市场,将大量的社会资本收归政府,激发土地财政

2、地方政府将土地财政用于超额附加值创造的铺垫,确保社会能够通过持续释放超额附加值来稀释高房价形成的泡沫,不但化解金融风险,而且还能为持续推高房价奠定基础

在这一背景下,很多地方的产业一旦创造超额附加值的能力走衰,房价自然进入下行期,土地财政的经济推动效力立即打折,最后财政不得不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维系,产业毫无竞争力与经济日益凋零

所以评估一个地区或一座城市的房价走势首先需权衡当地产业的附加值创造能力,只有具备持续创造超额附加值的能力,才能够推高房价,高价卖地,维系土地财政的运行

一旦当地的产业不具备创造超额附加值的能力,房价走衰,土地很难变现,土地财政熄火,最后又会遏制产业的超额附加值创造,导致经济彻底熄火

在中国经济逐步进入高科技推动的时代,基于马太效应的“聚集”成了基本的特征,最终让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越来越强,而其它地区日益衰落,土地财政也逐步熄火,房地产仅有居住的功能,没了投资的属性

长三角与珠三角部分地区进入产业持续释放高附加值,地方政府人为推高房价与高价卖地,维系土地财政的高效运行,形成良性循环

但必须掌握好“度”,很多城市最终都会陷入房价上涨的幅度远超产业释放高附加值的幅度,最终让高房价对产业、资本与人才形成挤压,遏制经济的发展,迫使其流向周边附属城市,形成增量流入,最终激活土地财政与房价、产业超额附加值正向循环的进程

诸如上海、杭州与深圳何尝不是如此,一旦核心地区的房价大幅上涨后则会陷入增长的瓶颈,而周边的房价开始进入上涨的进程,呈“涟漪效应”逐步外延,导致房地产的投资就是在核心城市的周边附属城市布局,静待因核心地区高房价挤出的产业、资本与人才形成增量流入,激活土地财政的经济拉动效应,最终推动房价的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