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K签风波:是“抢饭碗”,还是把饭碗做大?

短短数日,“K签”这个略显生僻的词汇,在中国舆论场上引爆了一场剧烈的风暴。这项于2025年10月1日正式施行,旨在吸引外国青年科技(STEM)人才的新签证政策,本应是一则专业圈内的消息,却意外地触动了公众最敏感的神经。

图片

网络上的情绪如潮水般汹涌,担忧与愤怒交织。一种普遍的叙事迅速成型:在本土大学生就业已“卷”至天际的当下,我们正在敞开大门,迎接“印度大军”来抢夺我们本已稀缺的饭碗。这种论调,将一个简单的签证政策,渲染出了“五胡乱华”般的悲壮与危机感。

然而,这真的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还是说,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的岔路口,一边是通往开放与繁荣的市场,另一边是退回封闭与内耗的猪圈?这场争论,与其说是关于一个签证,不如说是关于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理解财富、以及我们究竟想要一个怎样的未来。

一:恐慌的“靶心”——那个想象中的印度入侵者

要理解这场风波,我们必须先解剖其核心的恐惧:印度人来了。

社交媒体上,各类“大棋党”言之凿凿,描绘出一幅印度青年正打包行李,准备涌入中国IT和工程领域的图景。胡锡进同志甚至发出了“看好签证印章”的呼吁。这股“恐印症”并非空穴来风,它与近期美、加等国收紧移民政策,而印度人是这些政策的主要波及群体这一背景紧密相连。当美国收紧H-1B签证(去年71%的获批者是印度人)时,一种朴素的推论便产生了:他们在美国待不下去了,会不会来中国?

但这种推论,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它完全忽略了人才流动的基本逻辑——人往高处走

图片

我们不妨冷静地做个对比分析:一个顶尖的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生,他选择去向时,会考量什么?

  1. 薪酬与机会:美国硅谷能为顶尖技术人才提供数十万美元的年薪,以及在全球最前沿科技公司工作的机会。中国的薪酬水平,尤其是在扣除一线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后,对国际顶尖人才的吸引力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们自己的毕业生尚在为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奋斗,一个语言不通、文化陌生的印度人,凭什么能轻易地获得超国民待遇?
  2. 社会福利与移民路径:印度人涌向加拿大、新西兰等国,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优厚的福利体系(免费医疗、教育补贴)和清晰的“工签-永居-入籍”路径。他们可以“生一堆娃,靠福利养活”。反观中国,我们是一个非移民国家,社会福利与户籍、身份强绑定。一个持K签的外国青年,在这里能“占”到什么便宜?他能享受我们的医保、养老金,他的孩子能轻松就读公立学校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3. 工作与文化环境:中国职场的“996”文化闻名于世,而印度的劳动法规定更为严格,罢工文化盛行。让习惯了据理力争、准点下班的印度人才来适应我们的职场生态,恐怕是一个双向的痛苦过程。此外,英语在欧美是通行证,在中国却几乎是“屠龙技”。

所谓的“印度媒体热炒K签”,更像是一种谈判策略,是对收紧移民政策的西方国家的一种姿态:“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其中的政治作秀成分,远大于真实的意向。

国内的网友们,跟着印度媒体的“表演”而陷入集体焦虑,未免有些“入戏太深”。我们误将自己的工作岗位想象成了全球瞩目的“香饽饽”,却忘了我们自己每天都在吐槽的“内卷”与辛劳。这种矛盾心态,恰恰暴露了我们对经济规律的深层误解。

二:经济学的“破壁锤”——砸碎“饭碗固定论”的幻觉

所有关于“外国人抢饭碗”的恐惧,都源于一个根深蒂固却又完全错误的假设:工作岗位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就像一个盘子里的饼,多一个人来吃,我就必然少吃一口。

这种“零和博弈”的农耕思维,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思想钢印。但在市场经济中,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谬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把锋利的“破壁锤”,来砸碎这个幻觉。

1. 工作岗位不是“存量”,而是被“创造”出来的。

工作岗位从何而来?不是政府规划出来的,而是企业家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创造的。市场的本质是分工与合作。一个社会的财富,取决于其分工协作网络的广度与深度。

让我们重温网友即明一灯文章中的绝佳比喻:一条街上原本只有一家平庸的中式面馆。现在,来了一个日本师傅,开了一家味道绝佳的拉面馆。

  • 发生了什么? 街上的居民(消费者)获得了更好的选择,他们的福利增加了。
  • 中式面馆怎么办? 他被迫创新,提升口味和服务,否则就会被淘汰。竞争压力促使他进步。
  • 整条街呢? 因为有了两家好吃的面馆,名声在外,吸引了更多食客。街上的奶茶店、便利店生意都变好了。新的工作岗位——比如拉面馆的服务员、为两家店送货的司机——被创造出来了。

那个日本拉面师傅,他不是来瓜分“存量”的,他是来创造“增量”的。他用自己的技能,把这条街的“餐饮市场”这个饼做得更大了。一个外国工程师、一个外国金融分析师的到来,也是同理。他们带来的新技术、新思维,会催生新的产业、新的需求,从而创造出百倍于他自身岗位的就业机会。

保护一个落后的本土员工,不让他被优秀的外国人才替代,表面上看是“保住了一个饭碗”,实际上是扼杀了一百个可能被创造出来的、更好的饭碗。这是一种短视的自残。

2. 最宝贵的资本,是“会走路的资本包”。

在奥派经济学家看来,一个社会真正的财富,不是银行里的货币,也不是工厂里的机器,而是人力资本——凝聚在人身上的知识、技能和企业家精神。所有物质资本,都是人力资本的产物。

一个外国人才,他不是一张吃饭的嘴,他是一个“会走路的资本包”。

  • 一个顶尖的芯片工程师,他带来的可能是一个价值千亿的产业集群的种子。
  • 一个经验丰富的跨国公司高管,他带来的是能让中国公司走向世界的管理体系。
  • 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他吸引来的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家团队和未来几十年的科研领先地位。

拒绝他们,就好比一家工厂拒绝引进最先进的生产线,只因为老工人害怕失业。这样的工厂,最终只会在市场中被淘汰。作为厂长(国家管理者),你的职责是让工厂(国家)变得更强大,而不是保护几个效率低下的老工人。

3. 消费者的利益是唯一标准。

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满足消费者。消费者主权,是市场经济的最高原则。

作为一个消费者:

  • 我生病了,我希望得到全世界最好的医生的治疗,我不在乎他是中国人还是印度人。
  • 我买车,我希望这辆车是全世界最好的工程师设计的,我不在乎他是德国人还是日本人。

任何阻止外国人才进入的呼声,本质上都是在对全中国14亿消费者说:“对不起,你们不配享受最好的产品和服务,你们只能凑合用我们这些‘国产’的,哪怕又贵又差,你们也得受着!”

这是以“爱国”之名,行“绑架消费者”之实。一个来到中国的外国人才,他既是生产者(优化供给),又是消费者(创造需求)。他来服务我们,我们有什么不开心的呢?

三:罗斯巴德的“手术刀”——国界、产权与真正的敌人

现在,让我们用奥地利学派最彻底的思想家穆瑞·罗斯巴德的“手术刀”,来解剖这个问题的根源。罗斯巴德的思想,将带我们超越简单的“抢饭碗”争论,直面“国界”本身的意义。

1. 国家的边界,不等于产权的边界。

罗斯巴德认为,自由社会的基础是私有产权。我有权在我的土地上建造房屋,也有权邀请任何人来我的房屋做客。一家公司的老板(财产所有者)有权雇用他认为最合适的员工,无论这个员工来自哪里。这都是基于自愿的契约,是基本人权。

那么,国家凭什么阻止一个上海的企业家雇用一个孟买的程序员呢?罗斯巴德会说,国家对“边境”的管制,是对其境内无数私人财产权的侵犯。所谓的“国界”,在现实中不过是一条穿越了无数私人土地、道路和河流的抽象线条。它本身并不构成一种集体产权。

高喊“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不欢迎你”的人,犯了一个逻辑错误。这个国家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我们”所共同拥有的大庄园。它是由无数个体的私有财产组成的。你想阻止邻居雇佣一个外国人,实际上是在干涉邻居的财产权。

2. 问题的根源:福利国家,而非移民本身。

当然,罗斯巴德也指出了一个关键的复杂性:公共财产和福利国家

当存在由税收支撑的公立学校、公立医院、社会保障和公共道路时,一个新来者的确可能在没有做出相应贡献的情况下,消耗这些“公共资源”,从而加重原住民的负担。这才是反移民情绪最现实、最合理的根源。

但罗斯巴德的解决方案,不是因此就关闭边界。他会指出,问题不在于移民,而在于“公共”和“福利”本身。正是因为国家用强制税收建立了一个“大锅饭”体系,才使得人们会计较谁在锅里吃饭、谁在往锅里加米。

在一个彻底的自由市场(或罗斯巴德所设想的“无政府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的服务——教育、医疗、道路——都是私营的。一个移民来到这里,他必须通过工作赚钱,来购买他所需要的一切服务。他要么为社会创造价值,要么就无法生存。他不可能成为“负担”,因为根本不存在一个可以让他依赖的“公共福利体系”。

这个思想实验告诉我们:公众对K签的担忧,深层原因之一,是对本已紧张的公共资源的焦虑。但他们找错了敌人。真正的敌人,不是那个可能来华的外国青年,而是那个制造了资源紧张和排他性特权的干预主义体系。解决方案,不是加高排外的墙,而是推动市场化改革,减少国家对资源的垄断和分配。

3. 谁在乞求特权?

结合罗斯巴德理论,我们再来看那些高喊抵制K签的人,他们的真实诉求是什么?

一个优秀的、有竞争力的中国工程师,不会害怕竞争,他甚至渴望与全球高手过招。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会想尽办法把全球最优秀的人才招致麾下。

真正害怕的,是那些在开放市场中缺乏竞争力、不思进取的人。他们高喊“爱国”,实际上是在乞求特权。他们真实的声音是:“请政府用权力保护我,让我可以不用那么努力,也能保住饭碗,哪怕我的能力配不上这份薪水。”

这与贸易保护主义如出一辙。一家生产劣质汽车的厂商,要求政府对进口汽车征收高关税,他是在保护“民族工业”吗?不,他是在保护自己生产垃圾也能赚钱的特权,而出卖的,是全国消费者的利益。

反对引进人才,就是劳动力领域的贸易保护主义。它是一部分效率低下的生产者,绑架全体消费者和优秀生产者的一场“阴谋”。

结语:别做那个亲手砸掉自己饭锅的蠢货

中国过去四十年的经济奇迹,本质上是一个不断拆墙、拥抱全球化的故事。我们让中国的商品走向世界,让世界的资本和技术走进中国。我们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可笑的是,我们中的一些人,刚刚吃了几天饱饭,就忘了这饭是怎么来的,开始学习那些正在衰落的西方国家,叫嚷着要把墙重新砌起来。

他们以为墙能保护自己,却不知道,墙在“保护”你的同时,也把你困死了。它隔绝了竞争,也隔绝了机会;隔绝了新思想,最终隔绝了繁荣。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是通过闭关锁国、排斥外来者而实现长久繁荣的。从盛唐的万国来朝,到现代美国的“大熔炉”,一切强盛文明的标志,都是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真正自信的民族,从不害怕竞争。只有内心虚弱的弱者,才需要一堵墙来给自己营造虚假的安全感。

回到K签证这个原点。一个简单的签证政策,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两种未来选择。

阻止外国人来“抢饭碗”,你不是在保护饭碗,你是在亲手砸掉我们所有人的“锅”。因为“锅”(市场)的大小,取决于参与者的数量和质量。参与的人越多,技能越多,分工越精细,这口“锅”才能做得越大,锅里的饭才会越来越多。

一个只允许中国人参与的内部循环,和一个允许全球八十亿人共同参与的全球市场,哪一个能创造更多的财富与机会?答案不言而喻。

因此,任何一个理性的、为自己和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着想的中国人,都应该旗帜鲜明地支持开放,欢迎一切优秀的人才。我们应该对那些散播排外和恐惧言论的人说:

你那套狭隘的零和博弈思想,只会把我们拖回贫穷和愚昧。你害怕竞争,是你自己懦弱,请别拉上整个国家为你陪葬。

一个开放的市场,迎接的是八方来客;一个封闭的猪圈,才会计较圈里多了几头猪。

我们是希望活在市场上,还是猪圈里?

对于K签证,我们真正应该担心的,不是他们会来。

而是,我们闹了半天,最后,他们却根本不屑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