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奇迹,不要迷信来自于努力!

中国人迷信努力。日夜不停的工地,飙升的GDP数字,勤劳——这些都被当成了"奋斗精神"的象征。

好像只要在动,在忙,在出汗,就是在创造价值。

这套逻辑深入骨髓,很少有人质疑。

但我想问,有时,那些看起来热火朝天的"努力",真的在创造财富吗?还是我们只是在用一种特别壮观的方式"装忙"?

想明白这个问题,得先聊聊"阻力"这个概念。

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克服阻力的历史。

饿了发明农业,冷了发明纺织,想走得更远发明了汽车飞机。

按理说,疾病、贫穷、灾难这些"坏东西",我们应该想办法消灭掉才对。

可现实很诡异。这些"阻力",经常被包装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医疗产业就是个典型例子。

一个国家的医疗产业越发达,GDP占比越高,说明什么?说明生病的人多,看病花钱多。

疾病本来是痛苦的事,在经济学家眼里却成了"支柱产业"。

有些专家还会因为医疗产业每年贡献多少GDP而沾沾自喜。荒谬吧?他们夸的其实是"疾病"。

2008年汶川地震更离谱。

全国哀悼的时候,就有专家开始算账了:灾后重建能拉动多少经济增长,水泥钢铁行业迎来"历史机遇"。

一场摧毁无数财富的悲剧,竟然被说成"经济增长点"。

这就是著名的"破窗谬论"。

小混混砸了面包店的窗户,店主花钱修窗户,玻璃店赚钱了,玻璃店老板买衣服,裁缝店也赚钱了……看起来一连串的繁荣,其实只是财富的转移,不是创造。

关税也是这个逻辑。

我们跟别国贸易,本来就是为了用更低成本获得商品。

贸易保护主义者非要设高关税,人为制造"阻力",强迫我们用更贵更辛苦的方式生产本来可以轻松换来的东西。

然后指着那些低效的工作岗位说:“看,我们保护了就业,创造了财富!”

疾病、灾难、人为壁垒——所有这些阻碍幸福的"阻力",都被美化成了推动发展的"动力"。

我们开始用"努力程度"衡量成就,不再问"最终得到了什么",只关心"付出了多少"。

努力本身变成了财富,瞎忙活也成了繁荣。

这套"努力崇拜"的谬误特别顽固,因为它搞混了手段和目的。

人类劳动的唯一目的,就是"满足需求",“获得结果”。

努力永远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财富不是你流了多少汗,加了多少班,投了多少钱。

财富是你为社会提供了多少有效的、能满足真实需求的"结果"。

用这个标准回头看,一切都清楚了。

那个砸窗户的小混混创造繁荣了吗?没有。

他只是强行改变了店主的消费选择。

本来买新衣服或吃大餐的钱,现在被迫用来修窗户。

社会总财富没增加,反而减少了一扇好窗户的价值。

台风摧毁城市,我们花一万亿重建。过程中确实创造了GDP,水泥厂钢铁厂股票涨停。

但问个简单问题:如果台风没来呢?

这一万亿可以建更多学校医院,可以研发芯片,可以给老百姓发福利。我们可以让城市从"好"变成"更好"。

现在只是从"废墟"变回"好",所有努力都在"弥补损失",不是"创造增量"。

那些车流稀少的高速公路,空无一人的地标建筑,建设时确实雇了很多工人,消耗了钢筋水泥,拉动了GDP。

但它创造有效结果了吗?满足了谁的真实需求?

没有的话,就不是创造财富,而是毁灭财富。

把宝贵的资源从真正能产生价值的地方抽走,固化成一堆没用的钢筋混凝土。

有些公司的996加班文化也一样。如果你加班是在攻克技术难题,创造伟大产品,那有价值。

但如果只是因为老板没走不敢走,只是在表演"我很努力",只是无休止做PPT开低效会议……这种"努力"不是创造价值,而是消耗生命,消耗企业能量,毒化创新氛围。

我们可以画个简单的四象限图。横轴是努力程度,纵轴是有效结果。

右上角:高努力,高结果。这是真正的奋斗。袁隆平研发杂交水稻,屠呦呦发现青蒿素。

右下角:低努力,高结果。这是伟大创新。瓦特发明蒸汽机,乔布斯发明iPhone,用更少努力创造颠覆性结果。这是进步的终极方向。

左下角:低努力,低结果。这是懒惰停滞。

左上角:高努力,低结果。这就是"瞎忙活"和"假装努力"。西西弗斯推石头,无效基建,内耗式加班。

我们社会经常被"GDP崇拜"误导,把所有"高努力"行为都当好事,忽略了追问到底产生多少"有效结果"。

看清"努力"和"结果"的区别,才能理解国家和社会到底该追求什么。

中美对比很有意思。

失业问题上,我们的核心目标是"保就业"。

为此会容忍甚至鼓励低效企业继续存在,因为能"吸纳就业"。

我们怕大规模失业带来社会不稳定,思路偏向"保护手段"(工作岗位本身)。

美国更侧重"保护结果"。他们对企业破产倒闭容忍度更高,认为市场"创造性破坏"正常。

企业倒了说明效率不行,资源应该释放。

政府不去保住即将沉没的"岗位",但是他们保护失业的人。

通过高额失业救济、完善再就业培训,保障基本生活来保护,当然这也是错的,因为这种补贴是在鼓励失业。

两种思路都错了,但反映了不同财富观。

基建问题上,我们是"基建狂魔"。全球最长高铁网,最好的高速公路。很大程度确实基于发展需求,极大降低了经济运行阻力,这是伟大成就。

但也要警惕"为基建而基建",为拉动短期GDP而上马缺乏真实需求、无法带来长期回报的"无效项目"。这种基建从"克服阻力"变成了"制造数字"。

美国过去几十年走向另一个极端。基础设施普遍老化破旧,成了经济发展的"巨大阻力"。

陈旧电网在极端天气面前不堪一击,落后铁路系统效率低下事故频发。一味强调"不乱花钱",忽视对"必要阻力"的克服,同样损害长期竞争力。

这个关于"努力"和"结果"的思辨,想告诉我们什么?

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真相:

我们一切努力的价值,只能用"最终满足了谁的、什么样的真实需求"来衡量。

社会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建了多少高楼大厦,修了多少高速公路,也不在于GDP数字多亮眼。

真正的进步,体现在最细微最根本的地方:

用更少工作时间,换来更体面丰裕的生活。

虽然一样有人会努力加班,但只要单位时间换来的实际购买力在增加,这才是正确的方向。

不必纠结人们工作多长时间,计算单位产出、单位时间购买力,才叫以结果为导向。

从今天起,做个清醒的"结果主义者"吧。

评价一个项目、一项政策,甚至评价自己的工作时,勇敢地问一句:

“我这么忙活,到底为了什么?是在推着巨石周而复始爬向山顶?还是为这个世界,哪怕只是增添了一颗能让自己或他人乘凉的、真实存在的果实?”